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北回归线 - 《北回归线》作者 亨利·米勒 简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年12月26日 - 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
  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怪杰。
  生平简介
  亨利·米勒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
  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侧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出版了《空调噩梦》。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国,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还立足于欧洲。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
  。得到许多名家的称赞。当然也存在非议。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自称“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有一部关于“亨利•米勒”生平的电影,叫做《亨利和琼》(港译名《情迷六月花》)。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
  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亨利·米勒的作品由于有许多露骨的性*描写,所以很多出版社都予以拒绝,称为婬*秽禁书。这三部作品后于法国面世。直到1961年才被解禁。被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学运动者称作“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亨利·米勒 - 创作特点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
  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默默无闻。英语国家的广大读者读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还要感谢盟军在1944年以后来到巴黎。
  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学精英们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由于许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专写“婬*秽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者无法在美国公开发表。后经过长期努力之后,美国终于于1961年对《北回归线》解禁,允许它在国内公开发表。两年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国公开发表。随着对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户晓,他被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亨利·米勒 - 双面人性*
  劳伦斯说生活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纵欲式的,一个是宗教式的,这用在米勒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在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能超越“道德法庭”的审视。面对亨利·米勒如此直白与肆意的“性*”描写,几乎所有人都要用“婬*秽”这个词来判定这个作家了,然而许多见过米勒的人又大感意外,似乎存在着“两个”亨利·米勒。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为“Tropicof Cancer”,Cancer既是巨蟹座的名字,又有“癌”的意思,因此这个“Tropic”的米勒自称为“分割生与死的两个半球的子午线”,它与“TropicofCapricorn”(《南回归线》)共同标示着一种“精神的气候地带”,Capricorn可以分解为“Caper”(山羊)与“Cronu”(角)两个词根,它们恰恰都是“性*”的象征。我们用这样的两条“回归线”(性*与死亡)来“分割”亨利·米勒的作品,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殉色*三部曲”则属于“情|欲躁动的热带”,而《黑色*的春天》是在热浪吞噬之余稀少的“绿洲”。在此范围之外,“情|欲”渐渐冷却,理性*的哲思渐渐占却上风,《宇宙哲学的眼光》是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经过那悠远的 “布鲁克林桥”,那个在米勒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裁缝铺”,继而是《大瑟尔》和《空调噩梦》,最后通向《谋杀者的时代》。这篇以兰波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是米勒理性*信仰介入的极致,背后的态度从本质上恰恰又是“宗教”的,于是在“宗教”与“纵欲”之间,我们找到了确定的经度与纬度,以便把“两个亨利·米勒”完整地统一在同一个球面之上。
  “性*”的描述在米勒来看,并非终级的目的,恰恰只是手段,用亨利的话来说是“性*的恶臭,其实预示着再生的芳香”,性*是什么?它就像上帝的灵,无处不在、渗透四方、弥漫天地。这里的性*与其说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不如说是作者玄思的符号而已,在弥漫的性*之中,人们完全脱离工业文明的齿轮,齿轮正是《北回归线》里不断出现的意象,正是性*的弥漫让每个人重返个体的自由。在《性*的世界》中,亨利·米勒提到过一个细节:他曾看到过一张类似子宫的面具,后面是一个男性*的头颅,正在向外窥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痛苦来源在于没能把世界看成一个巨大的子宫(《巨大的子宫》),这样的玄想恰恰是回到母体的欲|望的流露,性*在亨利·米勒这里始终是此岸,只不过它始终指向并不明朗的彼岸罢了,在这里,性*是带着长矛与盔甲的堂·吉诃德的一次远征,也是一次在自我精神自由上的归乡之路(回归母体),在纵欲背后的态度的虚无,恰恰是宗教的渴求,纵欲即是宗教!这多少有些像”烦恼即是菩提“的兴味了,只不过在亨利看来,这只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罢了。

  亨利·米勒 - 自评
  “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这句话在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里经由他人之口说出,却成了他自己的谶语,这似乎也是一个“禁书作家”无可奈何的宿命。1934年《北回归线》在巴黎出版以后,便被指斥为“婬*书”,不仅许多国家加以查禁,英国当局甚至不准这个“不正派”的美国作家入境,在港口截下他后,勒令他乘下一班船回法国去。米勒在《大瑟尔》的序里抱怨道:“在美国它们仍是禁书,它们是《北回归线》、《回纽约》、《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殉色*三部曲’中的《性*爱之旅》和《情|欲之网》……《柯利希的宁静日子》刚刚付印(在巴黎),估计也得被查禁,至于如何弄到或在哪儿弄到禁书,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我们在任何一个进口港对海关来个突然搜查。”
  这当然只是一个聊以自|慰的“黑色*幽默”,1961年《北回归线》在美国终于得以公开发行,却意外地成为畅销书,平装本一年之内竟卖了百万册,连精装本也卖了10万册,但美国好几个州的司法机关仍不允许此书出售,这时,索尔·贝娄、马拉默德、诺曼·梅勒等美国作家则集体签名抗议对《北回归线》的查禁,而出版商也被迫在那一年里连续打了60多场官司,平均每月达五六场。直到1964年,美国最高法院才为《北回归线》平反,这亦可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平反官司”了。
  在不到几千字的《自传》里,亨利·米勒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他一生在文学上的努力方向:“在写作时,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大的现实……目的是为了生活……我反对黄|色*婬*秽和暴力的东西……我的目标始终朝着真实的内心和谐和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所有对亨利·米勒的谩骂与误解,在岁月中都不自觉地化为文学道路本身的注脚,在后来的“垮掉一代”与“黑色*幽默”的美国文学流派中以颗粒的形式留存下来。有趣的是,这个曾被视为“通俗黄|色*小说家”的人在“影响我的100本书”里,却堂而皇之地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列在最显眼的位置,那是这个横行无忌的斗士最后的两根温暖的“救命稻草”……
  亨利·米勒 - 名言记录
  亨利·米勒在一篇谈论创作的文章中说道:“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得以发展,我对自己作为一位作家的命运渐渐漠然,而对自己作为人的命运却愈发明确了。” (《关于创作的反思》)什么是作家的命运?什么是人的命运?难道两者是可以区分的吗?这是一个令无数作家遭受灭顶之灾的陷阱,恰恰在此,亨利·米勒一跃而出,凭借其伟大的才能与勇气将二者天衣无缝地融合为一体了。

  亨利·米勒说:“我不相信任何词语,无论它怎样错落有致,构思精美,但我却相信超出词语之外、且词语所难以充分描绘的语言。除了在语文学家的头脑里,字词是不单独存在的,离开了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大家都以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昭示于人。对于心底清纯的人,最难辨认的笔迹也会明白无误。”(《关于创作的反思》)
  “我具有受过教育的人所显露的一切缺点。我不得不以全新的方式,像没有受过任何教育那样,去重新学习思考、感觉和观察,这是世上最难不过的事了。尽管我知道有危险,还是勇敢地投入激流。绝大多数艺术家也跃入了激流,但他们脖子上套着救生圈,而往往正是这些救生圈使他们沉入水底。”(《关于创作的反思》)
  “一个人应随时成为艺术家,最终根本不当艺术家,而只成为一件艺术品。”(《和平,真是好极了》)
  亨利·米勒 - 后世评价
  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革命的先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个夫人(一生共5个)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1940年创作了“殉色*三部曲”。
  亨利·米勒是思想家,亨利·米勒一辈子,思考,写作,嫖*妓。亨利米勒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成形的人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真正的思想者,不讲姿势,没有这些故事、悬念、人物像血肉骨骼一般的支撑,元气彪悍,赫然成型。既然不依俗理,没有系统,亨利米勒的书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好像“陌上花开,君可徐徐归”。在一些支持者眼里,亨利米勒的每一页小说,甚至每十个句子,都能成为一部《追忆似水流年》重量的小说的主题。
  亨利·米勒是一位长期被排斥被误解的文学叛逆。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二三十年代美国旅欧作家相比,米勒的创作道路愈发显得荆棘丛生,他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黑色*的春天》中,他写得很自由,简直流畅得像篇散文诗。例如,米勒说他听见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字,仿佛一只旧鞋盒闯进了自己的生活。
  阅读亨利·米勒是一次感觉与想像力的清醒复苏,就像鲁迅的文字,总是能够以一种单刀直入的方式,刺穿阅读者长满厚茧的心灵,释放出尘封已久的真实回忆,由于亨利·米勒的出现,从而变得气氛热烈起来。不是因为大师,也不是因为文学,而是因为一个拥有回忆的人对另一个人的启示。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夜城2·天使战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圣犹大教堂是夜城唯一的教堂,我只有在生意需要的时候才会去。这间教堂距离到处都有敬神场所的上帝之街很远,独自耸立在一个极为安静的角落里,远离夜城一切华丽亮眼的霓虹。这是间不打广告的教堂,一间毫不在意路过的人们愿不愿意进入的教堂。它只是默默地待在原地,以防任何不时之需。圣犹大教堂以迷途圣人之名而建,是一幢非常非常古老的建筑,甚至可能比基督教本身还要古老。 [点击阅读]
夜城3·夜莺的叹息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夜城里任何形式的能量都有,不过想要在这里成为电力供货商的话,不但需要稳定的能量,还得要不受外界干扰才行。不管怎样,夜城中形形色色的霓虹灯光总是得要有电才能运作。身为一座大城市中的小城市,夜城拥有许多能量来源,包皮括某些不合法甚至不自然的能量,比方说活人血祭、囚禁神祇、折磨理智,甚至是吸收了能量力场的小型黑洞。还有一些十分浩瀚恐怖、诡异奇特的能量来源,以人类心智无法承受的方式运作。 [点击阅读]
夜城5·错过的旅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夜城老是给人一种时间不够的感觉。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所有东西,但就是买不到时间。由于我有许多事情要办,又有许多敌人在身后追赶,所以只好急急忙忙地穿梭在夜城的街道之间。我很惊讶地发现来来往往的人潮都跟我保持一种比平常还要遥远的距离,看来若非我母亲的身分已经流传开来,就是大家都听说了当权者公开悬赏我的项上人头。为了避免卷入无妄之灾,于是众人纷纷及早走避。 [点击阅读]
夜城6·毒蛇的利齿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伦敦中心附近藏有一个可怕的秘密,有如毒蛇缠绕在其中:夜城。一个黑暗堕落的地方,一个大城市中的小城市,一个太阳从未照耀也永远不会照耀的所在。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诸神、怪物,以及来自地底深处的灵体,如果他们没有先找上门来的话。欢愉与恐惧永远都在打折,不但价格低廉,也不会在橱柜中陈列太久。我是个在夜城出生的人,而打从三十几年前出生的那天开始,就不断有人想要置我于死地。我名叫约翰·泰勒,职业是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
夜城7·地狱债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夜城,黑暗而又神秘的领域,位于伦敦市内。不论是诸神与怪物,还是人类与生灵,都会为了许多私密的理由来到这个病态的魔法境地,追求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梦想与梦魇。这里的一切都有标价,商品不会太过陈旧。想要召唤恶魔或是跟天使做爱?出卖自己的灵魂,或是别人的灵魂?想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或是纯粹只是变得大不相同?夜城随时敞开双臂,面带微笑地等着满足你的需求。 [点击阅读]
夜行观览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观览车,意指“摩天轮”。兴建期间,附近高级公寓发生惊人命案这群斜坡上的住户,都衷心期待摩天轮落成后,明天会更加闪耀……01晚上七点四十分——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远藤真弓眼前的少女名叫彩花,这名字是她取的。少女一面高声嘶喊,一面挥手把书桌上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全扫落到地上。不对,手机、大头贴小册之类她喜欢的东西部避开了。 [点击阅读]
夜访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代序姜秋霞安妮·赖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1941年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1961年与诗人斯坦·赖斯结为伉俪,1964年获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她在成名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女招待、厨师、引座员等等,经历十分丰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点击阅读]
大师与玛格丽特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暮春的莫斯科。这一天,太阳已经平西,却还热得出奇。此时,牧首①湖畔出现了两个男人。身材矮小的那个穿一身浅灰色夏季西装,膘肥体壮,光着秃头,手里郑重其事地托着顶相当昂贵的礼帽,脸刮得精光,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得出奇的角质黑框眼镜。另一个很年轻,宽肩膀,棕黄头发乱蓬蓬的,脑后歪戴一顶方格鸭舌帽,上身着方格布料翻领牛仔衫,下身是条皱巴巴的自西眼裤,脚上穿一双黑色平底鞋。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0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
大西洋案件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珍-玻波小姐坐在窗前瞧着前面,好久以来她已不再欣赏这片原是茂密的花园。但是什么也没去做。雷库克的藉口总头头是道,不是天气太干燥,就是太潮湿,或是泥土泡了水。雷库克自己栽花种菜的原则很简单,泡几杯浓浓的甜茶做为提神用,秋天来时扫落叶,夏天时种植他喜爱的鼠尾草和紫苑花。凭良心说,他喜爱他的主人,也迁就他们的喜好,对于蔬菜他知道得很清楚,什么是上好的香薄荷或是甘蓝菜绝不会弄错。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