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把时间当作朋友 - 第七章 真正的解决方案 7.b 提前准备的好处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提前准备的好处往往只有那些提前准备的人才可能真正体会。然而,无论多么麻烦,只要允许我多啰唆一点,我就可以做到让那些读我的文字的人哪怕从未真正提前准备过什么事情,也都真正能够明白提前准备的种种好处以及“意外”的好处。为了说清楚,必须先从一些貌似并不相干的事情开始说起。
  所谓“灵感”
  读书的过程中,一个格外有趣的现象是,当你意识到你需要,想去找关于某个特定的领域的书的时候,好书会自动出现--或者是朋友送你的,或者是你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随手翻到的,或者是在网上闲逛看到不知道谁写的帖子里提到的,甚至可能是早就存在于你的书架上你却一直没时间看的……
  我最近的遇到的这种情况格外多。在我整理这本书期间,在朋友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他都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却从来没打开看过的,给我许多启发的 Thomas Sowell的《Knowledge-and-Decision》原版;在我自己书架上的早就看过好几遍的《The Tipping Point》、《Mean Genes》以及好几本其他书中,“发现”了许多特别好的例子;在书店闲逛随手拿到的是书中几乎随处都有内容可以验证我过去很多想法的《少有人走的路》,在机场书店(书店在机场里总是不伦不类,除了杂志之外很少有好书)里看到的包装和设计都很差但仅凭作者的名气就可以保证读完不会后悔的毕淑敏的新小说《女心理师》--里面有个特别好的类比以后的篇幅中会提到……
  我讲作文课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向我抱怨,“老师,我找不到例子,怎么办?”最初我总是很耐心地告诉学生,“例子这东西,就跟钱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还有的同学问,“老师,我怎么找不到像你上课举的那样精彩的例子呢?”,我就回答:“继续找。凡事儿都只不过是靠积累。”
  今天想来,这样的回答未免过分简单化了。然而,好几年的时间过去,直到有一天,我在讲一道GRE作文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分简单化。讲那道题的时候,我提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可能如此。”于是,我就必须向学生举例说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遗忘了呢?”我问学生,“有没有人可以说出三个,对我们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却被遗忘了的人物呢?”一听说“三个”,课堂里几百人,少数几个刚刚犹豫了一下才举手的同学又慌忙地把手放下了。
  举例说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遗忘了呢?”岂止不容易,甚至差一点就不可能。你想啊,你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整个社会都遗忘了,作为一分子的你又如何知道呢?就算现在直接用google在互联网上搜索,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随后,我就一口气提到许多比如陈寅恪、张志新、蒋彦永、高耀洁,等等一连串的名字。每提到一个名字,我就要请所有没听过这个名字、或者听过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人的同学们举手,结果每次都是绝大部分同学举手。
  就有同学当堂发问:“老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告诉他们,“原本我也不知道,甚至我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跟他们只有一点是不一样的,这些题目和刚刚那个句子“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可能如此。”是我很久以前记录到我的笔记本上的,所以,后来有某一天读到关于刚才那些人的文章,尽管当时的阅读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或者目的,与写作文无关,但是,一下子就想到那个曾经记在笔记本上的那个句子,于是,那个句子边上就又多了另外一个“被整个社会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例子。
  我记得我小时候读那些博学的人写的书,常常导致自己非常自卑,很纳闷“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连这个都知道的呢?!”比如,有人提到那个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在一百多年前还写过这样的文字:“详考交媾时筋络肌肉如何动法,涎液质点如何情状,绘图列说,毕尽无余,兼范蜡肖人形体,可拆卸谛辨,多开考察婬学之馆,广布阐明婬理之书,使人皆悉其所以然。”
  另外一则我现在已经找不到出处。是说以《大亨小传》享誉的美国小说家费兹杰罗(Scott Fitzgerald)因为自己的阳具尺码“太小”而苦恼,海明威得知之后就拉着费兹杰罗到男生厕所去瞧真相,还不够,就干脆带他去参观罗浮宫的艺术品,说,“你那伙哪会输给任何一尊男体雕塑的下体?”好人做到底,海明威还给费兹杰罗详细地讲解了透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他,很多男人都觉得自己的那物比不上别人的大,其实只不过是在观察自己的和他人的时视角不同而已。费兹杰罗这才开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现在看来,他们不见得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写出来的。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才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当然,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们自己也经常被自己的发现吓一跳,要不然怎么会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类的慨叹呢。
  所以,素材积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那么就甚至可以积累很多原本不可能想象的素材--惊喜连连。再后来,当我写现在这篇文章之前的那么一个星期左右的某一天下午,闲来无事,就拿出过去的读书笔记翻来翻去,突然发现那里面有这么一则:
  我们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鸡尾酒会中,所有的人都在以差不多同样大小的声音三五成群地相互谈话。你正在与某个或者某些人交谈,在你们正在谈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除了与你交谈的人们所说的话以及你自己对那些人说的话之外,其他的声音事实上都被你忽略,等同于并不存在。但是,如果另外一群人的谈话中突然出现了你的名字,甚至可能在他们事实上离你并不是很近的情况下,你都会瞬间捕捉到那个声音,就好像它突然冲进了你的耳朵一样。而奇怪的是,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那些人一直在以同样大小的音量,在与你现在同样的距离之外进行交谈,但是你却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那个声音在此之前的部分全部被过滤掉了。这就是所谓的“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这个名字是柯林奇瑞(Collin Cherry)于1953年第一次注意到之后命名的18。当时科学家们正在想办法为机场解决空中交通控制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那个时候,控制员要从控制塔通过大喇叭得到飞行员的声音信息,从众多飞行员的嘈杂的声音中分辨出特定的飞行员的声音使得空中交通控制非常棘手。

  我终于有了更清楚地解释。“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需要那些的“我们所关注的信息”。
  索性,我在Wikipedia和Google上做了更多的功课。原来现在科学家们对所谓的“潜意识”也有了更多简单明了科学解释。我们大脑中的灰质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很难超过12%)是有序储存的,这部分被我们称作是“有意识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非有序储存的,甚至很难有意识地直接调出,这些往往就是被我们称为“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部分。梦境的存在,就是潜意识存在的最基本证据。
  而随着信息输入越来越多,大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灰质细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有更多地灰质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的现象 --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
  这样看来,很多人讨厌死记硬背是肤浅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谓智慧就是记忆力,应该是他自己尽管当时无法全面解释,但于他来讲却又是朴素而自然的体验。有些知识领域就是相对更需要所谓的“死记硬背”,比如,历史,地理,外语什么的。其实,“死记硬背”有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义词--“博闻强识”。
  我个人认为一下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每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接受并于大脑灰质细胞中储存大量的信息,尽管大量信息以潜意识的形态存在,我们甚至无法有意识地调出,但它们就好像是鸡尾酒会中无序而又嘈杂的“噪音”,但有时我们“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得我们“神奇地”捕捉到那些于“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相关的某些信息--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乍现”。如果是这样的话,凯库勒的关于蛇的梦境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关于苯环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他关注得太久,他的潜意识里应该有多少貌似无序而又嘈杂的“噪音”呢!终于有一天,“鸡尾酒会效应”出现了--表现为,他梦见的那条色彩斑斓的头尾相连的蛇。
  所以,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可能出于同样的感受,李敖曾戏谑道“妓女不能靠性欲才接客,作家不应该靠灵感才写作”。尽管李敖后来的为人颇有些令人失望,但是,他的博学却是实实在在的。李敖看书的方法颇为独特但也很容易就看出其机理以及好处。李敖在凤凰卫视2006年1月19日的《李敖有话说》19里是这样介绍他的读书方法的: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下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那背面有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排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了。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的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分的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用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为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的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找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有了这样精巧的勤奋,李敖那火花乱溅的“灵感”之丰富多彩从何而来就清清楚楚了。

  于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所谓“能力”
  了解了所谓“灵感”的实质,就可以触类旁通地理解另外一个词--“能力”。我一直认为,在学习、工作上,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过提前多久进行准备。很少有人真正提前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只要观察一下任何一所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群体就轻松可以找到无数前仆后继的失败样本,以及永远是少量的成功样本。
  太多太多的学生之所以开始着手准备托福、GRE考试,准确地来说,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冷静的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出国留学的这条路,而是仅仅是因为突然发现工作并不是很容易找到、而对国内考研的前景也不甚乐观。事实上,这些学生只不过是基于与“病急乱投医”一样的心里,把“出国”当作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然而,“出国”这根稻草于他们来讲,确实只是一根稻草而已,根本无法救命。我曾在新东方的教书经历让我见过太多太多学生的失败,仅仅是因为时间规划上的失误--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人生中可以遇到的最大的失误;而他们却把失败的结果理解为诸如“命运的不公平”之类的托辞,其荒谬和令人惋惜的程度超乎想象。
  让我们来看看基本的时间表。如果,一位学生想要出国,希望在明年的秋季入学,那么,他最好在今年的年底之前递交所有必须的材料,包括各种考试的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等等。这样的话,他为了能够按时提交材料,起码要在今年6月份前后考完GRE的作文考试,并且在10月份前后考完GRE的其他部分。托福考试么,最迟也要在今年10月份考完,当然,比较理想的是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拿到成绩。而托福考试也好,GRE考试也好,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我坚定地认为,一个拿得出手,换得来名校高额奖学金的成绩,需要至少两年时间的认真准备--并且还需要在此之前的基础相当地扎实。
  个人陈述和推荐信,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的作用相当大,有时候甚至超过托福、GRE考试。这些文书的写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哪怕找到像我这样有几百个成功案例的所谓“专家”付费进行辅导,我也会需要至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与申请者反复沟通,然后才开始第一稿的撰写,而后还要经过多次的修订。并且,越是优秀的学生,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因为,一个人越优秀,所面临的风险越高。可是我的经验却是,学生往往到了年底才发现自己根本写不出像样的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然后当他们一路打听找到我帮忙的时候,我只能说,“抱歉,这个case我做不了”--这不是给我多少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对他来讲时间早已殆尽。
  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差错。很多学生直到大三下学期期末结束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应该准备托福、GRE考试,那么接下来的所有行为,都只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看见什么都当作佛,也不管那“佛”的脚是不是感染了脚气。理论上讲,所有的“速成班”、“强化班”都只不过在贩卖和满足幻觉而已--当然正因为如此这种课程才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临时抱佛脚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早已选入了荒谬的漩涡,每天忙忙碌碌而又实际上碌碌无为地度过,直至最终结果出现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许多年后,对自己说,“年轻的时候,我也努力过……”
  也有很多的学生,结束了“速成班”、“强化班”的“学习”,才发现不仅有更多的功课要做,最要命的是,所有的考点全部报满,根本无法订到考位。在学习上多努力一些,还是有机会的。可是,没有考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除了后悔之外。完全可以想象的是,那些稍微幸运一点,已经获得考位的学生中,仅仅有 20%不到的学生最终可以获得有意义的成绩,其他80%的学生,只不过获得一个“考试经历”而已--究其原因,我不相信这是智商的问题,这种考试也无法衡量智商;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准备不够充分,换言之,时间投入不够,再换言之,没有提前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其实,不仅在留学的这个选择上如此,面对任何其他选择的时候,包括考研、求职,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同样的机理。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这些人不知道,无形之中,时间已经成为它们的敌人;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或者是他们把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每时每刻,这些人还以为自己在跟别人竞争,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实根本与世无争,只是因为提前了起点,就有了机会把时间当作朋友--谁能想象出来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靠山会比时间更强大呢?时间的敌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被谁打败了--对他们来讲,生命的终点立着个他们看不到的墓碑,上面刻着“死因不详”。
  举个极端的例子,甚至不夸张地讲,连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提前准备。所谓的性能力,往往与心肺功能紧密相关。于是,一个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不管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次。几年之后,一不小心过了三十岁,他就会发现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压垮了身体,了无生活乐趣的时候,他竟然仅仅因为一个万事提前准备的良好习惯,可以做到一枝独秀。

  有些学者的结论可能会招致猛烈批评,事实上也却是经常如此。比如说,有些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很大程度上,财富决定智商”。这并不是胡说,尽管很难令人接受。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
  选择一批遗传素质差不多的老鼠,将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3只老鼠处在“标准环境”,即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第二组老鼠处在“贫乏环境”,即被单独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第三组处在“丰富环境”,即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笼子里,笼子里设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几个月过去了,罗森茨威格惊奇地的发现,处在“丰富环境”的老鼠最活跃,看起来非常聪明,而处在“贫乏环境 “的老鼠最为安静,几乎给人一种傻呆呆的感觉。然后,实验人员将老鼠的大脑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着,而”贫乏环境“组的老鼠处于绝对弱势。
  想象一下富裕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吧,再对比一下贫困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所以,整体上来看(注意,个别的反例并不完全说明整体上的问题),贫富的分化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异。
  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甚至难以逆转的作用。有人因此有了”血统论“、”出身论“之类的看法。这些人只不过是因其心智能力低下才会产生如此荒谬又如此肤浅的看法。然而,现象确实存在,只不过解释过于简单、幼稚、粗暴、粗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爹是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印度影片《流浪者》里的法官说:“贼的儿子还是贼”。英语里的谚语说,“苹果不会落到离(苹果)树很远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对环境的力量造成的结果的朴素观察。
  学者们认为,贫穷,从整体上来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 problem)。无论这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彻底根除贫困,因为最终,所谓的贫困是相对的。然而,从个体角度出发,贫穷并不是无法摆脱的符咒。任何一个个体,事实上都有机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养成勤奋并节俭的习惯,即可以做到既“开源”又“节流”,就可以开始积累财富--当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一生的勤奋和节俭,即一生的开源和节流,等于与时间做了一辈子的朋友。而他的孩子如果也即勤奋又节俭,那么,会积累指数级增长的财富。
  事实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制巨大财富的家族都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过程。在荒蛮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但是,在比过往任何时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穷不过五幅,富不过三代”--请注意前半句。
  可是,多少人有耐心做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计划呢?答案是,极少数。不过,需要注意的并不是究竟有多少的人如此行为,而是,确确实实就有这样的人存在!如果你认真思考之后觉得你自己不是那样的人,那就不要抱怨,因为,那前途是你主动放弃的。即便是在战国年代,都可以出现吕不韦这样的人。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超常的耐心,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心智力量”的具体表现之一,使他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一夜暴富”总是确实存在可能,但,那要依赖也只能依赖那些心智发达的人乐于接受但却绝不奢望的一样东西--运气。
  就是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再次觉得这样巨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很少有人学会这样的技巧,只是因为不大可能运气好到身边就有这样的巨人,无法直接凭借“体验”和“观察”获得切实的“经验”和好处。
  尽管心智成熟的我们往往会避免基于比较的快乐,但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基于比较的相对成功。所以,突破刚刚提到的“恶性的死循环”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一点;与你更加亲密一点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的从容;那多一点点的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家伙。
  不要怪我啰唆,不啰唆不行。说来说去,是我们早就提到过的道理。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结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早点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如果啰唆竟然真的起了作用,哪怕招人厌烦也居然可能是令自己愉悦的厌烦。教书的经历使我养成了在必要的时候甘于啰唆的习惯;而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我发现了耐心的好处;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落网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月老、月老!”主管生死簿的地府判官气喘吁吁地进了月下老人的仙居。“啥事这么慌张?判官大人,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再慢慢说吧!”月下老人捻捻白须,气定神闲地说。他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喝茶呀!“咱们阎罗殿──出了点小纰漏,所以……我想借你老人家的姻缘簿查查。”“嗯,这个──”月下老人沉吟了一会儿。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序:说话干吗要“之道”啦!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有人天天上健身房,练出漂亮肌肉,可惜课堂报告或公司开会,未必能让你脱衣展示成果;有人唱歌非常?听,可惜想向男友道歉,或想提醒老板加薪时,用唱的会显得你很古怪,说不定加薪不成,反遭遣散。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
诱婚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楔子医院头等病房床前,站着年过半白,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一名十五、六岁的美丽少女,最后,是挺直腰杆、沉稳伫立床尾的年轻男子,只为了病床上那名昏迷了三天,甫清醒的女子。不难想见,这三人必是她生命中最亲密、也最重要的三个人。她看起来极年轻,约莫二十多岁,白皙肌肤原是水嫩无瑕,或许是因意外之故,略略失了血色,仍不减清丽姿容。 [点击阅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0
摘要:/*2*/序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 [点击阅读]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01年7月13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105年之后,中国申奥终获成功;2001年底,中国将加入WTO……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198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64.4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552.8亿元人民币;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2
作者:佚名
章节:136 人气:0
摘要:2009年6月11日凌晨2时41分,《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终于完稿了。从2006年夏完成《货币战争》以来,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酝酿《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近三年以来,仔细梳理了德、英、法、美两百多年来的所有重要银行家族之间的人脉关系,以及他们与各国的战争、革命、政变、危机之间的联动关系,从1723年开始到2024年结束,中间涉及欧洲、美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金融运作,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