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如果中国有一本小说可以和《包法利夫人》媲美,就是《红楼梦》,我们真是可以粗暴地说,不懂《包法利夫人》,就不懂小说。
  贴一篇我很多年前写的作业。最近买了周克希先生的版本,各有好处,我更习惯李建吾的。
  先讲两个关于福楼拜写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有一天早上,一个客人去拜访福楼拜。福楼拜用过早饭就上楼去工作,一直写到中午。吃午饭时,客人问他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写了一个逗号。吃过午饭,福楼拜又埋头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饭时,客人又问下午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把早上那个逗号抹掉了。
  第二个故事还是讲一个朋友去拜访他,看见他坐在门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来了,还在哭。朋友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 人是谁后,笑着说,你可以不让她死啊。福楼拜说,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说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我每次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总是想到这两个故事。把它们写到这里,因为我觉得与本文总还有些关系。
  言归正传。
  一,到底是谁在讲故事?
  让我们回顾一下小说的开头,“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端着一张大书桌的校工。”这个“我们”是谁?是包法利先生的 中学同学们?这就矛盾了,为什么新生来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他,但还没翻几页,就开始大讲他的父母、身世和童年。
  我看过的关于《包法利夫人》的文学评论甚至所有讲小说写作技巧的书都会提到这一段,说是第一人称叙述,而后面采取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我觉得不是。请注意,这里只有“我们”“大家”“全班人”,而没有“我”。“我们”能不能叫第一人称?不能——群众的眼睛实在太雪亮了。
  “我们”跟“我”是完全不同的叙述语态。“我”是典型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不管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我”,我能知道的、能说的都非常有 限。但是“我们”就不同了,这个“我们”包括多少人,仅仅是包法利先生的中学同学吗?我以为这个“我们”应该是包法利先生身边的所有人,甚至他的前妻,她 也讲了很多事情。“我们”知道他的身世,他的教育,他的第一次婚姻,一直到他与爱玛相识、结婚。到了第一部的第六节,小说的中心变成了包法利夫人,“我 们”就成了爱玛周围的所有人,包括查理,罗道尔弗,赖昂。我们也知道她的身世、教育及一切,事无巨细。再到第三部第八节,包法利夫人死去。
  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们看到了”;而且叙事者在“看到”的同时,读者也看到了。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在巴尔扎克那里,故事早就发生过了),这样一来, 作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事件的现场,相对于巴尔扎克,这里的故事显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

  叙事论理学上讲,“我们”也具有与“我”不同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我们”言之确凿,“我们”的所见,所闻,甚至所想,所猜都是正确的,“我们”意见统一,口径一致。在经典的第一人称叙述中常见的“我听说”“据说”这样的话全没有。
  福楼拜找来“我们”做故事的叙述者,这和他的“客观性*”艺术主张是一致的。福楼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说,并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实现这一信条 的作家之一。他要求叙事排除一切的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展现它自己。他认为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如果让读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和猜测到,都是不允许 的;文学作品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句都不应有一点点作者观念的痕迹。正如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福楼拜总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隐藏自己,像木偶戏演员 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也曾这样写到:“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 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
  上帝不该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国学者布吕纳曾敏锐地指出,“在法国小说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某些东西的结束和某些东 西的开始。”我们从后来的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的叙事理论中都可以清晰地听到福楼拜的声音。如果说欧洲小说文体变革的历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样,被 看成是作者的声音不断从作品中消退
  的历史,那么福楼拜无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性*人物。
  但是,我们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 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 不过这种“引导 ”更为隐蔽、更为机巧。对一种修辞的放弃就必然意味着另一种修辞的确立,说到底,“客观化”也只能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已。
  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公开进行的(在中国古代的说书的场合,听众甚至还可以直接向讲述者提问,或者进行讨论):作者讲述,过读者阅 读。但福楼拜不满足于这种公开的交流,因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欢一种暗中交流,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告诉读者自己的见解和倾向,而让读者通过阅读得 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一来,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扩大了。于是,就需要这个“我们”。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楼拜的变革并未抛弃传统的叙事资源,也没有损害作品文体的和谐与完美,以及叙事分寸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作者的思想倾向到底是什么?
  我把这本书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觉得,作者的思想倾向简直是矛盾的(但我还是先天性*的认为,作者的思想是完整的,只是我不理解)。
  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包法利夫妇身上。作者对于这个社会的批判,那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的庸俗,无知者的愚蠢,有知者的野蛮。
  先说包法利先生——理想的丈夫应该是怎样的或者合格的丈夫应该是怎样的?
  他长相愚蠢,头脑简单,感觉麻木,医术普通,没有上进心;但却正直,善良,大方,而且很爱爱玛。甚至对他的前妻,那个相貌恶劣的寡妇也不错。人品比书中其他男人都要好得多,而他的经济基础也是爱玛可能找到的最好的了,否则她老子也不会如此热心。
  你还能嫁到什么更好的吗?
  但是,爱玛并不爱她的丈夫,也看不起他,而作者对查理也无甚好感,连爱玛的背叛好像都是名正言顺的。自古英雄就是爱美女,不是英雄也爱女。怎么办——错的是命。
  再说爱玛——坚决拒绝平凡!
  爱玛是个坏女人吗?是。但是文学的目的不是谴责坏女人,而是解释她们如何成了坏女人,同情她们为何成了坏女人。我以为文学若是没了同情和慈悲,就不是文学了。
  一个乡下人受了教育之后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心向往之,合不合理;一个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爱情,合不合理;一个美女不甘心嫁一个平庸的丈夫,合不合理;一个人坚决拒绝平凡,合不合理。都合理,那我们总不能再说错的是命吧。
  浪漫主义时代过去了,浪漫主义时代什么时候到来过?小人物最卑微的一点对浪漫的追求,什么时候有过容身之地。浪漫是我们对于生命的可能性*的不懈追求,是对想象力的极限探索。
  那么错的是社会了?你只是一个富农的女儿,一个富农的女儿就应该整日操劳,手不闲着。你只是一个乡下医生的妻子,你最多也就是一个破落庄园主的情妇之一。子爵。你还是一个女儿的母亲,如果是个儿子,或许还可以改变一下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不知道。
  神甫从妇女们手中抢掉福楼拜的小说,难道这不是一本劝世劝善的书吗?告诉人们坏女人最后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吗?

  世界上的书分两种,一种是“误导”,另一种是“无导”。人们最害怕的原来就是这种没有导向性*的书,他告诉你真相,仅此而已。小说家的任务只是把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说出来,剩下的就交给读者了。你看到了什么,——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还是不认为,福楼拜的客观化叙事等于完全放弃了自己“引导”读者的权利。因为,说哪些,不说哪些,还是由作者决定的,而这才是对读者影响最大的。至于那些高台教
  化,你说了,还有人听吗?另外我也不同意“纯客观”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个概念把一些本来很清楚的事实弄得一团糟。况且,《包法利夫人》并不是 一个“纯客观”的作品,它与后来“新小说”的罗布-格里耶等人所谓的“物化小说”、“纯客观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你我都写过小说,作者如何能做到“纯客 观”呢?一个明显的事实,作家写作当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它既不“纯”,也非“物”,“纯客观”如何实现呢?它 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三、我也是包法利夫人。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福楼拜本人就有很浓重的浪漫气质。他长年隐居乡野,对于已经很僵化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理念深恶痛绝,他一直到死都未能克服身上的“出 世”、“遁世”的倾向。他也不屑于与资产阶级的凡庸生活融为一体,他的生活观念既不切实际,也不合时宜。他有一句名言:“我所欣赏的观念,就是绝对的虚 无。”他的生活态度十分消极,几乎有一点病态。他是一个多少有点病态的完美主义者、幻想家、遁世者。比如他每天要洗好几次澡,生活中没有什么享乐(包括爱 情),完全自觉地与当时的世俗社会保持距离。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以上分析勾画出作者形象的大致轮廓,再把这个形象与爱玛作一个比较,我们也许就会大吃一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不难理解作者这样的感慨:“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如果仅仅如此,那《包法利夫人》是不是就成了作者本人心灵的真实写照呢?哪个还不是完全麻木的人身上没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呢?作者五年来每天十二小时的辛苦工作,对于艺术完美的不懈追求,终于成全的还有我们。
  我和你一样,我们认为生命应该有奇迹,但是没有;我们认为生命最不能承受的是平凡,平凡就一定平庸。终于你不甘心,跳了出来。结果,兼身败而名裂。我也开始为我的下场担忧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高老头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伏盖公寓一个夫家姓伏盖,娘家姓龚弗冷的老妇人,四十年来在巴黎开着一所兼包皮容饭的公寓,坐落在拉丁区与圣·玛梭城关之间的圣·日内维新街上。大家称为伏盖家的这所寄宿舍,男女老少,一律招留,从来没有为了风化问题受过飞短流长的攻击,可是三十年间也不曾有姑娘们寄宿;而且非要家庭给曲生活费少得可怜,才能使一个青年男子住到这儿来。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一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天下精灵铸三戒,地底矮人得七戒,寿定凡人持九戒,魔多妖境暗影伏,闇王坐拥至尊戒。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魔戒至尊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当袋底洞的比尔博·巴金斯先生宣布不久后会为自己一百一十一岁大寿举行盛大宴会时,哈比屯的居民都兴奋的议论纷纷。比尔博不但非常富有,更是个特立独行的奇人。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三部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在首部曲《魔戒远征队》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爱隆在该处慎重地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持有者。 [点击阅读]
魔戒第二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爱隆在该处慎重的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的持有者。 [点击阅读]
魔手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我经常回想起收到第一封匿名信的那个早晨。信是早餐时分送来的,当时,时间对我来说过得非常慢,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我慢吞吞地拿起信,发现是本地寄出的,地址是用打字机打的。除了这封信之外,另外还有两封信,一封显然地帐单,另一封看得出是我那个无聊的堂兄写来的,所以我先看手上的这封。现在回想起来,乔安娜和我会对那封信特别感兴趣,倒是有点奇怪。 [点击阅读]
魔沼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你干得汗流满面,才能维持可怜生计,长年劳动,精疲力竭,如今死神召唤着你。这用古法文写成的四行诗,题在霍尔拜因①的一幅版画下面,朴实中蕴含着深沉的忧愁。这幅版画描绘一个农夫扶着犁把犁田。广袤的原野伸展到远方,在那边可以看到一些可怜的木板屋,太阳沉落到山丘后面。这是一天艰辛劳动的结尾。农夫虽然年老,却很粗壮,衣衫褴褛。他往前赶的四匹套在一起的马儿瘦骨嶙峋,有气没力;犁刀铲进高低不平的坚硬的泥土里。 [点击阅读]
魔法神刀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威尔拉着他母亲的手说:“快点,来吧……”但他的母亲畏缩不前,她还是害怕。威尔在暮色中打量着这条狭长的街道,街边是成排的房子,房前是小花园和方形篱笆,阳光在房子一侧的窗户上闪耀着,却将另一侧置于一片阴影之中。没有多少时间了,人们现在大概正在吃晚饭,周围很快就会出现别的孩子,会注意到他们,议论纷纷地盯着他们看。等待很危险,但他所能做的还是像往常那样劝她。 [点击阅读]
魔牙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九月四日。重宗祐下午两点准时离开银行。银行座落在新宿第一百货大楼对面,位居繁华街道一角。重宗徒步朝歌舞伎町走去。他是去歌舞伎町那家叫吉野的餐厅出席定期的银行支店长会议的。这种宴会带有和睦的性质。聚会下午七时才开始。现在的时间尚早,重宗便拐进了一家电动弹子游艺室。他每月都要玩几次这种电子游戏。虽然他十分喜爱这项游乐,但怕别人笑话。 [点击阅读]
魔都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以文字构筑的人生舞台──久生十兰曲辰先想一下,1902年的时候,《莫格街谋杀案》现世满一甲子,《血字的研究》刚出版十五年,推理小说正处在我们所谓的“光荣时代”;而即便《科学怪人》与H?G?威尔斯的眾多作品早已出现,但科幻(SF)这一个名词,却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才会开张营业,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标识的文类;尽管爱丽丝当时已经追著兔子跑到了几十年,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