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白夜行 - 《白夜行》影评·来自黑夜幽灵的绝望的爱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1]
  ——雪穗
  因为有了能够代替太阳的亮光,雪穗一直行走在恍如白昼的黑夜中——白夜行,就这样简单地概括出了那个吞噬了所有光亮的黑洞。
  作者东野圭吾没有以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也没有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告知读者所有的事实。他跟随小说人物的视线、心理,记录下他观察到的所有事实,铺陈开来,罗列出警察侦探的推理,但是不置可否。
  随着他的步调,我们在这一节看到雪穗的一个同学被施暴,雪穗第一个发现昏睡在仓库中的她,虽然被她传出的流言蜚语困扰,雪穗仍然帮她保守秘密积极配合调查,在下一节我们就会读到亮司的高中同学的钥匙扣掉在案发现场,而且这个同学曾威胁亮司要给警方提供线索重新调查他父亲被谋杀的案件。这样一节一节交错着提供点点线索的结构,让读者比警察侦探更早发现真相,东野圭吾从不把一件事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出来,但是读者看过几节便与雪穗和亮司心照不宣。通过大量的留白,读者必须自行想象,雪穗和亮司到底是怎样毫不被人发觉地保持着联系的,两个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人为什么有如此深刻的羁绊?他们的动机是什么?——这构成了《白夜行》的最大的悬念。
  这便是东野圭吾的手段,精心挑选繁杂的视点,在恰当的时机抛出一个个令雪穗和亮司露出马脚的细节,一节一节,你甚至比警察侦探都更早地确定犯人就是雪穗和亮司。你模糊了解一点很不清晰的作案手法,你朦胧感受到他们犯下了无法原谅的罪行,却始终不知他们到底在等待在追求在守护的是什么。你好像知道真相了,但是东野圭吾绝口不提,绝不大大方方地承认,直到最后一章,才通过警察的最后的调查和推理一截一截地讲出了在读者心中酝酿已久的那个朦胧的真相。
  这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处处设伏笔,最终由警察推理出真相的手法在悬疑侦探小说中屡见不鲜,但是东野圭吾做得又不像其他小说那么彻底,很早就让读者知道罪犯的身份并一步步证明自己的想法的正确,并在一步步的确定中获得快十感,可是他又留下朦胧的动机使之成为最大的悬念,让读者始终得不到满足,带着欲望上瘾般看下去,越陷越深,直至最后,发现捆绑自己的并不是沉重的真相,而是深不见底的绝望。
  这绝望来自何处?
  东野圭吾构思了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两个11岁的小孩互相成为对方的太阳,代替了原本头顶的上的阳光,从此直到死亡,他们都在亮如白天的黑夜里行走。
  绝望来自残酷的罪行。
  雪穗的残酷来自她的百转千回的命运。
  她的头一宗罪,弑母。亲生母亲酗酒,怨天尤人,甚至逼十着11岁的她卖身给变态的老男人——亮司的父亲,却不曾想亮司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暴行,为了保护雪穗用一刀刺向自己的父亲的心脏——这也是所有痛苦、压抑、悲凉的黑夜的开始。为了亮司,为了守住真相,雪穗在母亲的酒里放了大量感冒药充当安眠药,关好门窗,打开煤气。站在伦理道德敬重生命的观点上,雪穗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没有理智的情感却容易倾向于穷凶恶及的母亲死了也无妨。然而第二次弑母则是绝对无法原谅。她的养母,唐泽礼子,教他茶道插花,陪伴她长大,爱惜她呵护她,她是雪穗高贵优雅的源泉,一生本分勤劳善良,招待客人都用手煮的茶绝不用茶包皮,家中的木制走廊因耗费无数精力的手工擦拭而闪闪发光,可是,她发现了雪穗惊天的秘密——埋在小花园里的尸体。作者没有描写雪穗究竟是何时何地怎样对养母下手的,直接通过一个人物的口告诉读者:雪穗母亲死了。
  她的第二宗罪,害友。第一个受害者藤村都子,雪穗的高中同学,因为嫉妒雪穗的出色到处散布她从前的身世;第二个受害者川岛江利子,雪穗从初三开始交往的最好的朋友,天然纯真得可爱,对雪穗满是崇拜与信任,却仅仅因为在大学跟雪穗憧憬着的学长交往而引起雪穗的怨恨;第三个受害者筱冢美佳,雪穗第二任丈夫的女儿,有着女儿对继母的普遍的仇视和不认同,雪穗以伤害她让她需要依靠的手段迫使美佳接受自己。而雪穗伤害她们的手法都是一样的,让亮司先袭击他们,晕过去了之后,再拍裸照,却不再进一步进行性侵犯,也许,雪穗很清楚,这样就足以封闭她们的灵魂,抽取她们所有的生命力,因为她自己曾被这样对待过。

  第三宗罪,爱情欺骗。雪穗拿着别人的验孕棒告诉高宫诚自己怀孕了,打掉孩子让高宫诚充满了负罪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她结了婚,窃取高宫诚公司的专利机密,让亮司带着这机密的软件进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雪穗觊觎筱冢家的钱财,和筱冢康晴结了第二次婚。然而,真正将读者推向绝望的深渊的是雪穗对亮司的爱情。他们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不是“同谋”,而是带着感情的命运共同体,他们“互利共生”。亮司一直在黑暗中守护雪穗,带着对雪穗包皮容一切的爱,或许还有替父亲背负的负罪感,从杀父开始,他为了雪穗,一次又一次对雪穗要求的对象施暴,与尸体发生关系——很可能是他性障碍的开始,成为不能被任何人发觉的只活在黑夜中的幽灵虚雪穗的骑士,最后为了不让警察从自己查到雪穗,亮司选择了自杀,在雪穗面前“毫不犹豫”地跳下楼,得到的,却是“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这正是亮司希望的做完全陌生的两个人,聪明如雪穗怎会不理解他最后的苦心。她无法回头,不管心里对亮司是什么样的感情。
  一次都没有回头。那么决然,面对爱人的离开。在这样一个冰冷绝望的故事里,他们的羁绊是最后一丝温情,难道作者东野圭吾连这都要抛弃?在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雪穗做了这样一番解释:“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吧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这是整本小说唯一一处雪穗表达出自己心声,或许可以把这理解为雪穗的告白——亮司就是她的太阳,或许可以从中探寻他们守望的未来——“牵手漫步在阳光下”,或许,这段话还是无法让我们透过黑暗看到他们的隐秘——被内心的挣扎的欲望支配了人生。到最后,读者还是没能解决那个最大的悬念——动机,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到底在追寻什么。
  故事的情节让我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俄狄浦斯,不管怎么努力地逃脱,他最终还是没能摆脱杀父弑母的命运。东方保守,含蓄,一切以道德引导至上的传统是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以致竟出现只在思想极度开放的古希腊才有的大逆不道的情节?出现如此极端的苦痛、失真的人物、不可抗拒的绝望的黑色命运?
  极端的悲剧近来仿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只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我还记得前几年读张悦然的《红鞋》、《誓鸟》时主人公命运中无尽的黑暗带给我的震撼。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绝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人物和情节,悲惨到极端的际遇,造成|人性的变形。
  我曾一度怀疑,读者从那些绝望的没有一丝光亮的文字中除了震撼悲痛还能得到什么样的感动或者向上的积极的意义,那些太过黑暗的文字是否会使读者陷入过于沉重的绝境。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缺少向善的引导,向光明向希望的追求,缺少对读者的鼓励,激发读者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它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文学作品的创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读者在阅读时的感受体会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完善,读者在阅读时如果只有绝望和悲伤,这部作品的意义究竟何在?
  但现实的趋势是这种绝望大行其道,而且包皮括我自己在内的一部分读者能够接受并很喜爱这种极端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读者对这一类文学的接受和对这类文学产品的消费反过来又促进了这类极端绝望的文学的发展。这其中不可否认商业广告和炒作起了作用,铺天盖地的宣传海报,腰封上出现的各色的名人推荐,无一不在吸引消费者的阳光,但是否也同样说明了现在的读者需要这类更加极端的文章来刺激有点麻木的审美神经呢?看惯了人世间各种凄凉的人们,或许变得更加麻木或者说是平静,那些俗套的私奔、殉情都已满足不了口味越来越重的读者。最近网络似乎还流行起改编童话的的潮流,将那些原本美好的童话的结局都改得特别凄惨,还是惨不忍睹的那种,现在的破灭与以往的完美构成强烈反差。

  在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徐峥的《爱情呼叫转移》的无厘头搞笑引起的风潮中,在《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快乐攻势下,在大量关于小动物的的满是纯净童真的书目旁边,极端绝望的黑色小说默默等待着,等待着爆发。也许读者越来越需要这样极端黑暗的小说来调和过于理想化过于纯粹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也许读者需要透过这样极端黑暗的小说来看清极端黑暗的现实,发泄压抑阴暗的情绪,刺激麻木不仁的灵魂。
  也许我不应该大惊小怪,自古悲剧都有它的积极意义。“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2]王国维先生认为人生的性质就是欲望,生活、欲望、苦痛是三者的结合。文学反映生活,生活的本质是苦痛。他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悲剧本身就是把恐怖和罪恶展现在人前,当读者面对这些恐怖罪恶的人生呈现的时候,可以洗涤人的精神,让人放弃贪婪欲望,净化为了欲望不惜一切为非作歹,去犯罪、行邪恶的思想。因为人们看到了人生的悲剧,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所以,悲剧可以洗涤人的精神,悲剧可以使人从欲望痛苦罪恶之中超脱出来。也许作者东野圭吾是想通过悲剧深入剖析物欲下的人千奇百怪的想法,从而警告人们:不要在物的面前失去人的尊严。
  但是即使是有这些冠冕堂皇的说法,《白夜行》也仍然过于绝望艰涩让人难以亲近。作者东野圭吾也无法打破这坚硬的绝望,他无法给与雪穗和亮司光明圆满的结局,只能依托无数的偶然给故事一个解脱的结束。用死亡解脱说不定就是亮司最圆满的结束了。小说以亮司的解脱结束,但是在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编剧给了观众一个显得更加完满的结尾,雪穗牵着另外一个女人为亮司生的孩子站在草地上,享受阳光。亮司的孩子代替他的爸爸和雪穗一起完成了他们的梦想。编剧为何要作此改动?雪穗和亮司是否有资格站立在阳光下?也许导演编剧并不想去评判,他们只想传达一种关于爱的态度,为了对方要活下去,好好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
  悲剧文学的题材通常来自生活中不同的苦难,对其进行加工升华,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悲剧将现实的苦难经过了艺术形式的“过滤”,悲剧中的苦难就不再是真实的苦难,而是想象的苦难;另一方面,悲剧是更深广地对生活的表现,它以自身特有的形式传达和交流了人们对人生命运(生命本质)的基本情感和普遍感受。”[3]可是不管是在虚构的小说里,还是现实的生活中,再深厚的青梅竹马的感情都无法支撑良心的拷问,整个后半生的牺牲。雪穗和亮司为了互相的守护行径卑劣,几乎没有什么可爱之处,但是作者东野圭吾对他们柔和的描写,对他们犯罪的留白,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渲染,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悯的情调,都削弱了善恶评判和道德力量在读者心中的作用。读者没有过多地为那些受到伤害的生命感到惋惜,而是一直揪心于两个主角的未来。剧毒的纯白之花雪穗的每一个伤痛都如此有血有肉,幽灵般存在的亮司的每一秒的孤独和守望都让人悲切动容。
  这样丑陋的两个人,他们为对方付出的一切,已经足以让整个世界无颜以对。人是存在这样执着的品性,人性中确实存在某种成分,让人到这种地步依然义无反顾。
  延绵无尽的白夜之行,不可避免地走到了终点。雪穗和亮司,从未得到过救赎的希望,一点关于爱的揣测,便是读者所能做的最大的宽恕。
  这是一本极端绝望的书,所以仅有的一点温情在其中显得如此明亮,仿佛读者的救命稻草一般。但是稻草终究是稻草,读者只能在无尽的绝望中假想那一点希望的光。作者东野圭吾也许就是要我们带进这绝望的深渊,让我们看清灵魂对光明的渴望。他绝不提供哪怕星星点点的希望的指引。看吧!这里是无尽的全部的黑暗,你是否还有对光明的渴求?你是否还相信存在于未来的希望?你是否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所有力量的源泉——爱?

  Whenitisdarkenough,youcanseethestars.
  使我们能看到星星的能量,我们对于人生的肯定,来自爱。
  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但是不同于叔本华的屈服于悲剧,尼采要战胜人的悲剧,他在承认人生的悲剧的前提下肯定了人生。尼采说:“Itistruewelovelife;notbecausewearewonttolive,butbecausewearewonttolove.Thereisalwayssomemadnessinlove.Butthereisalways,also,somemethodinmadness.”(我们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于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我们的爱总是带着疯狂,但是疯狂中也总是有理性。)[4]周国平说:“悲剧不是生命的镇静剂,相反是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5]越是极端越是黑暗越是绝望,便越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当你抗争时,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百倍强烈地感觉到生命的欢乐,“感受到它的热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十感”。
  宇宙生命生生不息,个体生命稍纵即逝,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眼界,立足于宇宙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包皮括肯定其中必定包皮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肯定万物的生成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甚至肯定受苦和罪恶,肯定生命中一切可疑可怕的事物。总之,肯定生命的整体。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白夜行》这部极端绝望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做到尼采所说的“laughatalltragicplaysandtragicrealities”。[6]
  整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作者东野圭吾在推进情节的开展的时候也不忘向读者展示当时日本社会的大环境,以各支棒球队的兴衰和电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作为两条主要线索,再在行文时穿插当年的重大事件,细节中显现出向前推进的历史潮流和宏大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其中作为主线的棒球和计算机,其描写之细致,球队名字主力球员场上位置哪场比赛表现如何都通过书中许多不同的人物一一列出,在电脑方面,东野圭吾对文件储存的方式由卡带渐渐变为磁盘,硬件的更新换代,软件的开发安装等的描写丝毫不亚于专业技术人士。
  从流行的游戏到热播的漫画电视剧,从诺贝尔奖的获得到环保的开展,从新上市的烟到刚刚发生的火车事故,从相扑比赛到泡沫经济,从石油危机的恐慌和经济泡沫的膨胀,日益改变了传统社区生活和家庭生活。这是日本社会中个人主义开始蔓延的时代。虽然有的线索的穿插会略显生硬和故意,对作品的整体性和流畅性造成一定的分割和阻碍,但东野圭吾真心想呈现一个立体的日本,在时代的洪流下不断进步的日本。
  从网络上了解到现在的中文译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语言上稍感生硬,删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对床戏的部分,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就是——被和谐了。作者为什么写床戏?东野圭吾难道是爱好写擅长写而写吗?读者应该读得出来,雪穗的性|交障碍和亮司的迟泄显然是相互呼应的。作者对他们两人的心理描写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了,但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而影响到的生理上的变化,却始终没有办法欺骗读者欺骗他们自己。没看到床戏并不是什么损失,读者因为这样不明就里才是最大的损失。希望以后读到更好的译本或是读到原著后能对作者东野圭吾的良苦用心有更深的理解。
  但是即使南海中文版有些许不足也无法掩盖作品本身散发的魅力,绝望黑暗的气息仿佛白色的雾霭,笼罩在向前延伸的道路,头顶上一轮白色的太阳和前方两个幽灵般的身形时隐时现,一切,都在引诱着读者深入探寻,慢慢被这混沌的白昼迷惑,慢慢被这无尽的黑暗吞噬。
  参考文献
  [1](日)东野圭吾《白夜行》,刘姿君译,南海出版社,2008年版,第452页。
  [2]王国维蔡元培《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3]肖鹰《论朱光潜的美学历程》,选自《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4]FriedrichNietzsche《ThusSpakeZarathustra》,英译ThomasComm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5]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6]FriedrichNietzsche《ThusSpakeZarathustra》,英译ThomasComm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大侦探十二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3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的住所基本上是现代化装饰,闪亮着克罗米光泽。几把安乐椅尽管铺着舒服的垫子,外形轮廓却是方方正正的,很不协调。赫尔克里·波洛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干净利落地坐在椅子正中间。对面一张椅子上坐着万灵学院院士伯顿博士,他正在有滋有味地呷着波洛敬的一杯“穆顿·罗德希尔德”牌葡萄酒。伯顿博士可没有什么干净可言。他胖胖的身材,邋里邋遢。乱蓬蓬的白发下面那张红润而慈祥的脸微笑着。 [点击阅读]
尤物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渡边伸出不隐约的双手捧住她的脸,动作温柔得教她感到难以承受。她是没指望或许该说不敢指望会更贴切一些,他的温柔对待,以及他此刻凝视她的眼神,他把她拉进自己怀里,抱着她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什么话也没有说。终于,他开始吻她,整个晚上,因为过度渴望而凝聚成的硬结,此刻开始化解为缓缓的甜蜜,流过她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颗细胞,就象一条遗忘的溪流。 [点击阅读]
野蒿园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3
摘要:在站台上穿梭着的人们,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年仅二十四岁、体态娇孝显得郁郁寡欢的年轻女入,正在为一个小时后将要和下车的男子偷救而浑身燥热……一傍晚,有泽迪子从紫野的家里赶到新干线的京都车站时,时间是七点十分。虽说快过了四月中旬,白昼日渐延长,但一过七点,毕竟天色昏暗,车站前已开始闪烁着霓虹灯那光怪陆离的灯光。迪子沿左边笔直地穿过站台,在检票口抬头望着列车的时刻表。 [点击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 [点击阅读]
玩火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她被人用皮绳绑在一张铁架床上,仰躺着。绳带横勒住胸腔,双手被铐在床边。她早已放弃挣脱。虽然清醒,却闭着眼睛。如果睁眼,她会发现自己身处黑暗中,只有门上方渗入一丝微弱亮光。嘴里好像有口臭,真希望能刷刷牙。她竖耳倾听,若有脚步声就表示他来了。不知道时间已经多晚,但感觉得到已经太晚,他不会来看她了。这时床忽然震动了一下,她不由得睁开眼睛,似乎是大楼某个角落里的某架机器启动了。 [点击阅读]
百年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点击阅读]
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①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真是这样吗?”“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 [点击阅读]
别相信任何人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如果你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你虚构了一个人生,你还能相信谁?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更何况是别人要你看的。20年来,克丽丝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完全忘了昨天的事——包皮括她的身份、她的过往,甚至她爱的人。克丽丝的丈夫叫本,是她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支柱,关于她生命中的一切,都只能由本告知。但是有一天,克丽丝找到了自己的日记,发现第一页赫然写着:不要相信本。 [点击阅读]
1Q84 BOOK1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nbs;A.今年年初,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他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风头正健的村上春树,前不久在中国出版了新书《东京奇谭集》。 [点击阅读]
劳伦斯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今年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诞生!”!”0周年。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在他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0多部小说、3本游记、3卷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另有多幅美术作品,不愧为著作等身的一代文豪。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885年9月!”!”日出生在英国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