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中国现代散文 - 陆蠡《庙宿》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冷庙茶亭,街头路尾,只有要饭叫化的人,只有异乡流落的人,只有无家可归的破落户,只有远方云游的行脚僧,才在那里过夜。有个草窝的人任凭是三更半夜,十里廿里,总得回自己的窝里去睡,何况有高床板铺的人家!……”一个夏天的清早,昧爽时分,我还阖着眼睛睡在床上,就听见父亲这样大声地申饬着。听说话的语气是十分生气了。父亲平常虽则很少言笑,望去有几分威严的样子,但也不轻易责骂。只要没有十分大过错,总装着不闻不见,不来理睬我们的,这样严厉的高声的斥责,在我听来好像还是初次。
  这话是对我的表弟而发的。表弟比我小了几岁,因为早年便丧了父母,所以一大半的日子是住在我的家里。舅父的名份是比生身父母更亲的。我父亲姊妹两人,就只有这块骨肉,想起这两家门祚衰微,夜深谈话时太息着的时候也有过。因此表弟住在我家里的时候,是十分被珍爱宝贝着的。比较起我们来,他是有几分娇宠了。春天,他和邻家的孩子们去踢毽子,打皮球,放纸鹞,夏天,到溪边去摸鱼,捉蟋蟀,都纵容着,但求他爱吃爱玩,快长快大,舍不得用读书写字的约束去磨折他,只是崖边水边,暗中托人照料而已。我们呢,却时常为了参加这种游戏而被责罚的,这点在当时我们的心里颇有些愤愤不平,说起来是我们年纪大一点,只好不计较了。
  表弟在他自己家里的时候,便益发放纵,简直成为顽皮的了。他家离我家只有三里路,往来这两家之间,有时便两头都管不着。那一天早晨他在东方发白的时候便擂着大门,高声地喊,“开门,我来了。”一进门来便气吁吁地说:“舅父,你知道我们昨晚在那里过夜?昨晚,我和邻哥儿到沙滩上捉蟋蟀,直到夜深,‘七姐妹’都快要上山了,便和他们在茶亭里睡了一觉,天一亮我便跑来这里了。”说着颇带得意的神色,意思是要舅父夸奖他几句,称赞他的大胆。却不料遭了一顿斥骂。当时我的心里着实替他不好过。心想他一团高兴,劈头浇了一盆冷水,脸上太过不去啊!当时表弟的心中是悔是怨是恨,不得而知,但看他自此以后便从来不曾在外边过夜这一点的事实,大概在细思之后觉得长辈的话是有几分理由的罢。
  听了这隔面的教训之后,我益发不敢自由放肆了。虽则我渐渐地不满意起我所处的天地的狭小,渐渐地不欢喜起这方墙头里边的厅屋,庑廊;我讨厌这太熟识太平淡无奇的天天睡的房间,和它的一切陈设:那刻着我不认识的篆字和钟鼎文的旧衣橱,那缘口上贴着没有扯撕干净的红纸方的木箱,那床额雕着填青的“松鼠偷葡萄”,嘴里老是衔着一个颗粒却又永久吞不到肚子里去;枕窗的前面,右边是雕刻着戴状元帽的哥儿永远骑着一匹马,背后两个跟随老是一个打着伞盖,一个捧着拜盒,另一边则是坐在车中的美女,脸是白的,唇是红的,衣是金的,后面也跟着两个打掌扇的丫头;还有许多别的“如意和合”,“喜鹊衔梅”……等等雕镂,我统统看厌了。这些没有变化的摆设满足不了我的好奇,这小小的方角容纳不下年轻旁薄的心,我想突破这藩篱,飞向不知名的天地,不,只要离开这紧闭的屋子就好!我幻想,假如我能睡在溪边的草地上过夜,四面都没有遮拦,可以任意眺望,草地上到处长满了花,红的,白的,紫的,十字形的,钟形的,蝴蝶形的……都因为露珠的重量把头都压得低了。天上的流星像雨般掉下来,金红色的,橙黄色的,青蓝色的,大的,小的,圆的,五角的……我便不嫌多地捡满了整个衣袋。待回家来的时候,我要把它缀在蚊帐里面,一颗颗,一双双,亮晶晶的,……母亲临睡前拿了马尾的拂子撩开蚊帐要赶蚊子出去的时候,会吓了一大跳,说,“咦,在那里捉得这许多萤火虫来啊!这不洁的东西!……”于是我笑歪了头,笑得连气也喘不过来,告诉她:“这是星星哪,我在溪边捡来的。你下次还放我出去么?”一手揪住她的衣裾,牵磨似地转,她一定不会生气。我又幻想,正如在一本图画册上看到的,说是到北极探险去的人,吃的是白熊的肉,睡的是白熊皮缝就的皮袋,……我颇佩服这皮袋的发明者,假如我有一只皮袋,我便可以离开这古旧的屋子,到新的地方去。白天,沿途采些草果充饥。晚上便睡在皮袋里,把头伸在外面。皮袋密不透风,不会受寒,并且什么地方都可以睡,不必拣什么草地了。……这样幻想尽自幻想着,而实际从不曾在外边过夜。跟着母亲到冷落的水碓或水磨里去的时候是有的,但不论半夜三更,总得回家去睡。

  偶然白天到什么庙里去玩的时候,在壁角上常常看到黝黑的火烧过的痕迹,或者四散在地上的稻草堆。年长的同伴告诉我,这是叫化子们睡的地方,烧火则是因为太冷或者是烤煮从人家讨来的或从别人田里偷来的东西。庙里的地面大都是石铺的或是捶平的泥土,所以可想这地上是很冷很潮湿的。庙门往往没有。即使原来有,迟早会给他们拆下来劈作柴烧个精光。这庙头殿角,冬天多风,夏天多蚊,确不是睡的地方。我想父亲所说的有家的总要回到自己家里过夜的话是有理的了。又有一次我注意菩萨前面香案底下的木台上,钉着许多粗木的桩子,“这是防止叫化子们在香案底下打瞌睡的,”我想。“则菩萨也不欢喜穷人们么?”托一神之庇护且不可得,我感到睡在道旁殿角的人们有祸了。
  我在父母的卵翼底下度过了平安的童年,不懂得人世风霜疾苦。假如我回溯起我第一次觉得人生的旅途是并不如幻想那般的美丽时,是在我十八岁的一个夏天。
  那夏天,我从K地回家去。途中不知是为什么缘故,我病了。是不很轻的病,我发热,头痛,四肢无力。幸而已行近×埠,看看踏上故乡的山水了,耳朵听到的也是熟识的乡音。我知道在这种地方无论如何总不致吃大亏的,所以便也放心了。×埠离家还有一百七八十里之遥,一路沿山靠水,上水船要行四五天,没有车,也没有骡马等代步。——现在,自从五丁凿破之后,这条官道是通行着汽车了——山轿是有的,很贵也不很舒服,所以我便照着往常的习惯,——上水步行下水乘船——把行李交给过塘行(一种小型的转运公司),独自个掮着一顶伞,开始沿着官道走去。
  第二天下午吃点心的时分,到了一个叫做长毛岭的地方。这岭因为打长毛得名,岭上还勒石一方,说明长毛被百姓打散的事迹。岭并不高,但是颇为陡峻。我走到岭脚的时候,突然一种晕眩攫住了我。我觉得无力。“休息一回罢,”我想。看看附近没有人家,离大路五十步远一株大枫树底下有一座庙。许多挑担的人坐在庙里乘凉憩息,担子则放在树荫底下。—副卖糖摊子摆在庙前,卖糖的习惯似的摇着糖鼓。这冬冬的声音才使我注意到这庙。我踅了进去,就在香案底下的木台上——且喜这上面没有木桩子,乡村的灵魂究是比较宽大的啊——坐下。案前烛台上亮着几双蜡烛,炉里香烟绕缭着,这倒不是冷庙呢,我想。一阵沁人的香气在风中送来。抬头一看,庙前的照壁上攀满一墙的忍冬花,八九已凋谢了。“可惜离家太远,否则可以采下这些花卖给药铺呢!”想着,便倚在香案的脚上假寐着,养着神。
  时间过去,挑担的一个个都走了。太阳已经扒到岭后,山的巨影压到这庙上来,远处的平畴上闪耀着一片阳光,而这片阳光随着山影的进逼逐渐后退,愈退愈远,愈退愈狭了。庙中只留卖糖的和我。最后卖糖的也摇起一阵糖鼓,向我投来疑问的一瞥走了。这冬冬的声音和一瞥的眼光似乎在催我,说,“暮了,还不赶路!”
  我好像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在上一分钟内不想到下一分钟内的事。所以在卖糖的担子去后,我还着实挨了一刻时光,坐在那里不动。人都散了,抛下一团清静给这庙, 鸟雀在人声阒然后都从屋脊飞集到墙头上,嘁嘁喳喳地噪着。暮了,我站起来一阵晕眩,好像从头顶上压下来,我不禁踉跄而却步。我又坐下来。我伸手探一探额,热得炙手,却没有一丝汗湿。身子也有点发颤。“病了,这回,却是真的。”我便照原来的姿势倚在香案的脚上。
  暮色好像悬浮在浊流中的泥沙,在静止的时候便渐渐沉淀下来。太阳西坠,人归,鸟还林,动的宇宙静止,于是暮色便起了沉淀。也如沙土的沉淀一样,有着明显的界层,重的浊的沉淀在谷底,山麓,所以那儿便先暗黑了。上一层是轻清的,更上则几乎是澄澈的,透明的了。那时我所坐的庙位在山麓当然是暮色最浓最厚密的地方,岭腰是半明半暗,而岭的上面和远山的顶则依旧光亮,透明。一只孤独的鹰在高空盘旋着。那儿应该是暮色最稀的地方,也许它的背上还曝着从白云反照下来的阳光呢。鹰是被祝福的,它是最后的被卷入黑暗者,而我则在这古庙之中,香案之下,苦于暮色之包皮皮围。

  上弦月在西天渐渐明显了,这黑夜的帏幕的金钩。原来我可以踏着这薄明的月色扒过这条岭,这岭后五六里远摆渡处有住宿的店家。我是误了行程了。现在连开步的力气都没有。
  看看这庙里并不肮脏,看看这一墙的忍冬花是清香可喜,—种好奇的心突然牵引着我:“既然走不动,便在这 香案底下睡他一宵,且看他怎样?”我思想着,“也许,在半夜里,像在荒诞不经的故事里所说的,会听到山灵的私语,说,在某处,藏着一缸金和一缸银啊!……哦,我明了这类故事的起源了。大概也是像我这样的人,——不,比我更穷更可怜的人——大概也是读过几句书的,——幻想很多,牢骚不少,——也来睡在这冷庙的香案底下——却不是为了病——为要排遣长夜的寂寥,为要满足这使‘壮士无颜’的黄金的欲望,于是便编造这故事出来,逢人便说:听哪!我一天路过——请注意是路过啊——什么地方,天黑了,找不到宿处,便栖在一只破庙里。半夜——唔,子时——我听到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哪儿来的人呢,在这时候!一定是歹类无疑的了——我可不会报官邀赏——我屏息听着,听着,起先不大明了,但是最后这几句是听得清清楚楚,说是在离此不远,一株大漆树——漆树,是可怕的树——的根旁,离土三尺的地方,有两块见方石板,石板底下是两只大缸,左边的一缸是金,右边的一缸是银。那大漆树的周围二丈之内是没有人敢走近的,一走近了便会头脸发肿见不得人……但是如果用了绿豆芽煎汤,洗了脸,抹过身,拿了鸦嘴锄,跑近树边去,把土掘开来……则藏金便毫不费力地可得了……这位贫士到处宣扬他的奇遇,起先是开玩笑的,后来愈说愈正经,竟敢赌咒说他是亲耳听见的了。别人少不得要反驳他,“那末你为什么不去发财呢?”“因为我根本没有钱买绿豆芽煎汤啊……”于是哈哈大笑,说故事的和听的都满足了。
  我这样想着,我脱下布鞋,预备当作枕头睡下。庙宿虽是初次,我也不胆怯。明天,病好了,天未明前便起身走,一口气跑到家……
  忽然一种悲哀涌自我的心底。我记起从前父亲责骂表弟的话。我想到他的话的用意深长了。当时他这样大声地呵叱着是故意叫我听见的么?是预知我有一天会在外边逢到山高水低,为免却这“迟行早宿”的嘱咐,便借着发怒的口吻,寓着警戒之意么?父亲知道我凡事小心,所以叮咛嘱咐的话也很少,不过偶然在谈话中间流露出来,每使我牢记不忘。现在假如我到家的时候,照例地端详了我的脸色,关切地问,“昨晚宿在什么地方?”我将噙着眼泪从实的说:“唔……我病了,走不动,宿在长毛岭脚的庙里,一个人,……”还是打句从来不曾作过的谎话呢?父亲听到这番话后将如何想?……世间的父母,辛勤劳苦地为他们的子女都预备了一个家,大的小的,贫的富的,希望子女们不致抛荒露宿,而世上栖迟于荒郊冷庙中者,又不知有多少人!
  痛苦咬着我,刚才的幻想烟般的消散了,我站起来,扶到庙前。望着黑幢幢的山岭,这挡在面前的山岭竟成为“关山难越”的了。“谁悲失路之人,”古句的浮忆益令我怆然。半钩的月亮隐到岭后去了。山岭更显得蒙暗。这是行不得了,我回坐在香案底下。我睡倒,又起来。
  “咦,你是×镇来的么,天黑了,坐在这里作什么?”
  一位中年妇人拿了一个香篮踏进庙来,熟视我的脸,惊讶地问。这熟视的眼光使我非常为难。

  “是×哥儿吗?”
  这种不意的直呼我的奶名怔住了我。我想否认,但说不出口。
  “你认不得我,难怪,十多年头了。我是你的堂姊,××是我的哥哥的名字。我家和你家,也离不了百几步路。小时候我时常抱你的。”
  她急促地把自己介绍出来,毫无疑义地她的眼睛不会看错。
  我知道这位姊姊的名字,我也知道这位姊姊的命运。小时候我确是晨夕不离地跟着她的。她抱我,挽我到外边去采野生的果实,拔来长在水边的“千斤草”编成胡子,挂在我的耳朵上。端午时做香袋系在我的胸前。抱我睡的时候也有。有一次还带了一只大手套,在黑夜里把我吓得哭起来,那时我已有牢固的记忆了。在她出嫁的一天,好像并不以离开我为苦,在我哭着不给她走的时候分明地嫣然笑了。以后,我听到她的一些消息,都是悲惨的,不过我也全凭耳食得来,不十分准确。至于她如何会在这时候,在这地方和我遇见,那是不能不惊于命运的簸弄了。
  看我一声不响,大概知道我有不得已的情形,便不再追问,只是热情地说,“天黑了,到我家去过夜,脏一点。”
  接着连推带挽地把我拉进她的家。这不是家,这是庙左旁的一间偏屋。刚才我从右边进来,所以不曾留心到。屋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灶,没有鸡,没有猫,没有狗,没有孩子,也没有老人,这不像家。
  在我在床沿上坐了下去并且回答她我是她的堂弟的时候,她好像异常高兴似地问我:
  “你为什么不雇把轿子呢?你在外面读书的,像你这样真有福气。你们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的人。”
  接着答应我的问句话便川流似的滔滔地流出来。她诉出了她一生的悲苦,在弟弟的面前诉说悲苦是可耻的呀,以前不是我每逢受委曲的时候跑去诉给她听的么?但是她还得这样地诉说着诉说着,世上她已无可与诉的人了。她说到她如何受她的丈夫的摈弃,受她自己的同胞的兄弟的摈弃,如何受邻里叔伯的摈弃,如何的失去她的爱儿,如何地成了一个孤独零丁的人。她年纪仅三十左右,但望去好像四十的老人了。她又告诉我怎样来这庙,每天于早晨傍晚在神前插几炷香,收一点未燃完的蜡烛,庙里每年有两石租谷,她每年便靠这租谷和香火钱过活,勉强也过得去。
  “靠来靠去还是靠菩萨。”慑于人之不可靠而仅能乞灵于神,她吐出这样可悲的定命论来了。
  “但是你为什么这样晚坐在这里?”紧接着她便问。
  “病了,”我简单地回答。
  听说我病了,她便收拾起她未说完的话,赶紧到灶下点起一把火,随即在屋的一只角落里拿来一束草——这类似薄荷的药用植物在家乡是普遍地应用着的——放在锅里煎起来,一面把她自己的床铺理了一理,硬要我睡下,又在什么地方找出一包皮皮红糖,泡在汤里,热腾腾地端来给我。一壁抱歉似地说,“糖太少,苦一点。”
  在她端汤给我喝的时候,这步行和端碗的姿态仍然是十多年前我熟识的她。我熟识她的每一个小动作。我感到安慰,我感到欣喜,在眼前,这化身为姊姊的形态的一切的家的温柔,令我忘了身在荒凉的岭下。她催我睡,不肯和我多说话,自己在床前地上展开一个旧毡陪我,我在这抚爱的幸福中不知不觉地睡去。
  次晨动身的时候,她为我整整衣领,扯扯衣襟,照着从前的习惯,直到我走到岭的半腰,回头望这古庙时,她还兀自茫然地站在那里,我到家后,讳说起这回事,只说我身体不好,懒说话。
  出外的时候,坐的是顺水船,没有过那庙。第二次回家的时候,走的另外一条路,没过她那里;出外又是坐船。两年前,我故意绕道去望她的时候,已是不在。住在偏屋里的是另一个女人。问起她的去处,一点也不知道。在家里我也打听不明她的去处。
  “住在冷庙茶亭里的人有祸了。”我时常这样想。
  “有家的不论三更半夜,十里廿里,总得回去……”父亲的话始终响在我的耳际。假使千途万水,百里几百里呢?则父亲母亲的照顾所不及可知。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
五个苹果折腾地球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4
摘要:这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狗年的一天,使它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它的果实把地球折腾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是春天的午夜。一个飞碟在夜色的掩护下接近地球,飞碟上的外星人是路过地球,想休息一会儿。“下边是一座苹果园,着陆比较合适。”担任观察的宇宙人对机长说。“同意在苹果园着陆。”机长发令。飞碟缓慢地在那闷果树旁着陆。飞碟舱门打开了,几个宇宙人走出飞碟,在果园里活动筋骨,呼吸空气。 [点击阅读]
经典小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09 人气:2
摘要:目录页■蒋廷松《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6年第6期通俗文学-超短小说一天,我陪乡长到县城找西郭局长办事。到西郭局长家时,他儿子小西郭也在,这小西郭是前不久被西郭局长安排到咱芳塘乡工作的。西郭局长见我们上门,递烟、敬茶、让坐,挺热情。小西郭呢,望着我们便是傻乎乎地笑。我们与西郭局长谈话时,小西郭便小心翼翼地往乡长的脸上“呼呼”地吹气。我想,他大约是在替乡长吹灰尘吧。 [点击阅读]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一些人从我的世界路过。陆陆续续写了许多睡前故事,都是深夜完成的。它们像寄存在站台的行李,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朋友的,不需要领取,于是融化成路途的足迹。但我觉得它们很漂亮。一旦融化,便和无限的蓝天白云不分彼此,如同书签,值得夹在时间的罅隙里,偶尔回头看看就好。其实这本书中,一部分连短篇都算不上,充其量是随笔,甚至是涂鸦。 [点击阅读]
厚黑学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由此也可看出李宗吾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基因没有完全消除贻尽。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4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骚动之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鹰在头顶威严郑重地巡视了两圈,忽然一紧翅尖,以极其轻盈优雅的样子滑上峰顶,飘过黝森森的山林梢头,沉没到湖泊似的深邃清澈的天空中了。谷地上,那只天真灵秀的小布鸽,还在扑楞着翅膀,发出惊惧凄婉的呼救。“真他妈倒霉!”一丛枝叶张扬的山桃树后,跳起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男子,不胜遗憾的目光朝着鹰去的方向望了几望,侧转身子,向旁边的一方草地,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草地极小,处在乱石棘棵之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