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簪中录 - ☆、十一 罗衣风动(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十一 罗衣风动(二)
  房内门窗紧闭,在这样的夏日中因密不通风,有一种令人不舒服的闷热。里面陈设着一排排架子,放置着各种箱笼匣盒,显然是公主私物仓库。
  落珮走到角落的架子前,蹲下来从架子最底层拉出一只箱子,然后用刚刚交给她的那把钥匙打开了柜子。
  里面是一只一尺见方的小匣子,落珮将它捧出,打开来。
  里面是紫色丝绒的衬底,如今那上面,空无一物。
  “前日公主因做了那个不吉的梦,所以便将九鸾钗亲手放在这个匣子中,又亲自看着我们将匣子放在箱子中,锁好后将钥匙放到她床头的小屉中,又命我们放到这边。”落珮说起这事,还是又气又急的神情,说道,“还是我和垂珠亲手抬着箱子到这边的,我们觉得最下面角落这边,应该是最妥善不过的,因此就将箱子放在了这里。当时还有坠玉她们几人和我们一起的,大家都是眼看着箱子被我们抬进去,又放在这个地方的。我们放好箱子后,几个人就退出了。结果今天早上,公主说自己心中不安定,就将自己枕边的钥匙拿出,交给我们,让我们将九鸾钗拿过来给她。我和垂珠坠玉她们几个人到这里,垂珠打开箱子,取出匣子一看,顿时惊叫出来,原来里面已经空空如也了!”
  黄梓瑕与李舒白对望一眼,微微皱眉。
  “侍卫们马上就过来了,我们和栖云阁所有人都被带去搜身,厢房中、阁中、府中所有人的住处也都彻底查找了一遍,可是九鸾钗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就好像……真的是被……被潘淑妃取回了一样……”落珮惶急地说道,“这岂不是事怪近妖么?九鸾钗又不是小小一支钗,这可是雕琢着九只鸾凤的大钗啊,谁能隔着箱子、又隔着匣子将它悄无声息地取走?”
  黄梓瑕和李舒白在彼此的眼中都看到了同样的念头————那张诡异的符咒。那张来自徐州,同样放置在两层精密锁具之中的符咒。
  难道这世上,真有隔空取物、隔物施法的手段?
  落珮没看见他们交换的眼神,依然惊惶地说着:“公主一听到这个消息,立时就犯病了。王爷是知道的,公主她自小便不能受惊,不能大喜大悲,不然的话就会心口绞痛。前次魏喜敏的死,公主已经心下不适,驸马爷击鞠受伤,她又受一场惊吓,再加上昨夜又……又听到消息说……”
  落珮说到这里,才恍如初醒,赶紧抬头观察他们的神情。
  黄梓瑕说道:“昨晚?你是指孙癞子的死?此事我们皆知,你无须隐晦。”
  “是……正是听到消息说,那个孙癞子死了……而且,街上人都说,他死于那个什么滴翠的冤魂。”落珮忐忑说道,“我也不知道那日公主为何一看见那个滴翠出现就发病……她,谁叫她自己不懂得及早避让公主,以至于公主生气,说她不吉,让我们将她打出去,再也不许进府……”

  黄梓瑕问:“她没有冲撞公主吗?”
  “没有呀,当时我们都在的,她和公主打了个照面,公主一看到她,就不知怎么发病了,靠在垂珠身上心口绞痛。”落珮回忆着当时情形,有点同情地说,“公主只说把这女子打出去,结果谁知魏喜敏就把她给弄成那样了……”
  黄梓瑕微微皱眉。韦驸马当时曾说,因她误踩到了公主的披帛,是以公主发怒……
  这两个人的话,到底谁的比较可信呢?
  落珮还在说:“所以其实那个女子的事,和公主是无关的……但毕竟两个与她有关的人都死得莫名其妙,不明不白的,我想,公主心下或许因此而大为烦躁,再加上九鸾钗又丢失了,公主气急之下,沉疴又犯。而且这回可真是病来如山倒,淑妃都带着宫中好几位太医来看过了,依然不见起色,如今我们公主府的下人都是心急如焚呢……”
  黄梓瑕听着,又问:“调查昨日进出这个库房的人了吗?”
  “昨日九鸾钗放入库房之后,便再无人进出了。”
  “那么,门口把守的两位宦官,是否已经查过了?”
  “是,第一时间搜身搜房间,并无所获。其实虽说他们可以两人一起监守自盗,但公主因近日睡不安稳,是以加派了人手候在门外,厢房门口的宦官,时刻处于旁边侍卫、宦官、侍女们的目光之下,并没有进去的机会。”
  黄梓瑕略一沉吟,蹲下研究了箱子一番。
  普通的樟木箱,外面漆成红色,用黑漆描绘着吉祥花纹。里面是原木板,她将箱内各个角落都敲过了,并无异常。
  然后她又取过那个匣子,打开来细细检查了一番。这是檀木的盒子,雕工精细,描绘着四季花草,一看便觉得里面的东西应该不凡。
  她仔细查看盒子内外,亦没发现异常。
  “这把钥匙呢?公主一直都放在身边吗?”
  “是的,一直都放在公主床头的抽屉中。公主这几日睡眠不安,我们一直都候在殿外,上半夜下半夜的,都有几个人守着。若有人进入公主室内,必定要经过我们的。”
  “窗外呢?”黄梓瑕又问。
  “公公说笑呢,栖云阁是在高台之上,公主的寝处和厢房、库房的窗外都是几丈高的地方,谁能沿着这样的高台爬上来,越窗而入偷东西呀?”
  黄梓瑕闻言,便走到窗边,推窗往下看了一看。
  高台凌空,整个公主府尽入眼帘,甚至还可以看到小半个永嘉坊。高台之下,是水波般的合欢花,一层层粉红色层层扩散,如同水波一般。而栖云阁就像粉色水波之中的蓬莱仙山,高阁凌云,美轮美奂。
  这么高的台,唯一能进入的地方,就是外面的台阶,贴着台身三度转折,呈之字形而上。

  李舒白问:“同昌自幼身体娇弱,为何要住在这么高的地方?走上来也比较累吧。”
  “公主怕热,又怕冷,这边夏日风大,冬天整日都有阳光,而且离地较远,湿气较少,公主一眼就看上了。至于台阶,公主若累的话,直接将小轿抬上去也可以的。”
  黄梓瑕点头,示意落珮将东西收拾好,三人出了厢房。
  李舒白站在阁前的空地上俯瞰下方,而黄梓瑕进去看望同昌公主,谁知进去时,只见她已经躺在床上休息了。纱帘重重垂下,悬挂着金丝银缕编织的如意结,象牙席的四角,压着四个伎乐飞天和田玉席镇。
  垂珠站起来向她行礼,带着她到了外间,才压低声音说道:“公主昨夜未眠,今日困倦了。她睡前吩咐说,公公尽可在府中调查,务必将九鸾钗找到……”
  说到这里,垂珠眼睫朝下,眼中水气湿润:“公主是太上心了,就算九鸾钗是稀世奇珍,毕竟不过是一支钗而已。可我们怎么劝,她都一直觉得这钗与自己休戚相关,执意觉得若潘淑妃取走了这钗,她……她也将随着潘淑妃而去……”
  黄梓瑕点点头,又说:“我知道了。近日你们要细心留神,毕竟……”
  毕竟,她还记得自己在张行英家中看过的那张画,除去已经应验的前两幅涂鸦之外,已经只剩下第三幅了。
  若同昌公主真的成为飞鸾扑啄的那最后一个死者,以皇帝对她的宠爱来看,恐怕整个长安会掀起一场巨大波澜,到时候绝难轻易平息。
  垂珠转身回阁内守着公主去了,黄梓瑕走到李舒白身边,却见他正看着合欢林中某一处。
  她正看了一眼,李舒白已经转身,向着下面走去。
  她匆匆一眼,只看到禹宣站在合欢花下,手中握着一个东西,一动不动。只是离得太远了,她看不清他面容上的神情,亦看不清他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
  李舒白已经走下台阶,黄梓瑕强迫自己回头,跟在他的身后下栖云阁。
  他们沿着高台的台阶而下,偶尔转折之间,她可以看见李舒白的侧面,凝重而沉静。
  她不知他这是为谁,还在犹豫之中,李舒白忽然开口,说:“如此看来,要进入库房偷盗,又要打开这个箱子,将东西原封不动取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黄梓瑕点头,说:“必定有办法,只是我们还未曾知晓。”
  “这个办法,或许对于我那张符咒,也会适用?”李舒白说着,停下了脚步,转头看她。
  台阶之上,长风自他们身边流过。他的目光定在她的身上,打量许久,才说:“你有事情瞒着我。”
  黄梓瑕诧异地看着他,不明白他指的是哪个方面。
  “比如说,同昌公主的九鸾钗被盗,你却似乎对她的安危更加关心————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她的预感是对的,九鸾钗真的会关系她的性命?”

  知道他指的是这件事,黄梓瑕在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忙说道:“这事,我正要请示王爷,是否需要拜访一下鄂王。”
  李舒白微一挑眉:“又关他什么事?”
  “上次那一场击鞠之后————就是韦驸马出事的那一次————因昭王想吃古楼子,我们同去张行英的家中,却见到了他家供在堂上的一幅画,据说是张行英的父亲当年进宫为先皇诊脉时,受赐的一张御笔。鄂王当时对此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反应,而且之后也神情异常。”
  “这幅画与此案,又有什么关系?”
  “这幅据说出自御笔的画上,一共有三处分布不均的涂鸦,第一幅,画的是一个男人遭到雷击,焚烧而死;第二幅,是死于铁笼中的一个人;而第三幅,则是一只鸾凤自半空中飞扑而下,啄死了一个人。”
  李舒白微微皱眉:“所以,根据前两个人的死,你认为,同昌公主或许会是……第三个?”
  “是。当时我看到时,并不在意,但此时想来,此画或许,与此案有着莫大关联。”
  李舒白转身向下走去,沉吟问:“那幅画确是出自于御笔?”
  “不知。但我看那画的质地,是蜀郡黄麻纸,纸张平展厚实,模样倒真像是上用的,但我接触宫中事物较少,并不知晓。”
  “蜀郡黄麻纸是宫中用来书写的,若是作画,先皇一般喜欢用宣纸,或者白麻纸,怎么会用黄麻纸?”
  黄梓瑕摇头说道:“那画近似于涂鸦,三块墨迹,谁知道是出于谁手。而且看来画的人也只是信手乱涂,所谓的三种死法,全都只是我们几个人看久了,臆测的。”
  “你留在公主府中再调查一下吧,我让大理寺的人去取那幅画,看一看究竟是不是父皇的御笔。”李舒白说着,转身便要走。
  耳边听得黄鹂叫声,滴溜溜如珠玉圆润。
  李舒白微微抬头,看向树梢。有两只黄鹂鸟正在枝头相对而鸣,偶尔互相摩挲翅膀。跳跃间枝头的合欢花便一簇簇如丝绒掉落,一派旖旎。
  他的目光顺着合欢坠落的轨迹,又落在她的面容上。见她抬手接住那朵合欢花,心事重重的模样,便问:“在想什么?”
  黄梓瑕思忖道:“目前接触到的这三个案件,与公主府都有着似远似近的关联。如今两人死亡,驸马受伤,但到目前为止,基本毫无头绪……我担心若不及早破案,万一公主真的出事,恐怕局势将难以收拾……”
  李舒白淡淡说道:“我知道。你不必急躁,实在不行,自有崔纯湛帮你收拾残局。”
  黄梓瑕在心中同情了一下崔少卿,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大家周末快乐~~~
  (其实,发文的还是存稿箱)
或许您还会喜欢:
柳林风声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5岁丧母,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点击阅读]
楼兰新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子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一、朱砂佛印历史上鸿蒙初辟的时期,颟顸、野蛮、酷虐与巫术、卜噬、图腾一起,拥有着不可抵御的权势。有史学家把它比作恶魔,手指粗硬,指节稍稍用力地弯曲便有裂帛一样的声音传出来。许多无妄的生命在它的操纵下陪葬。在长达几千年的蒙昧里,文明被撕裂成片,然而它们学会包容,织成一张网,反过来将野蛮在潜移默化中同化。 [点击阅读]
永恒之井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类与兽人爆发战争的一万年前,艾泽拉斯世界只有一块被无边的海洋包围的巨大陆地,这片大陆被称为卡利姆多。许多不同的种族和生物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这块黑暗的大陆中心是一片充满神秘能量的湖泊,这片湖泊——它后来被称为永恒之井——是整个世界的魔法和自然能量的源泉,在从这个世界以外无边的黑暗中汲取能量的同时,永恒之井向整个世界源源不断地释放它的能量,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提供营养。 [点击阅读]
海底两万里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人们一定还记得1866年海上发生的一件离奇的、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怪事。且不说当时哄动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的各种传闻,这里只说一般航海人员特别激动的心情。欧美的进出口商人、船长和船主、各国的海军官佐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非常注意这件事。这事大体是这样:不久以前,好些大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很像纺锤,有时发出磷光,它的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比鲸鱼快得多。 [点击阅读]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对爱情的淡定。“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收藏起点点滴滴的心事,留到以后和你慢慢聊。”这是对婚姻的淡定。“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点击阅读]
潜伏在办公室第二季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潜伏》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但同样也是如今中国人的职场环境。第二部延续讲故事的风格,主角仍然是王小峰,他将继续遇到各种问题,各种人,那些问题和人熟悉得就像发生在我们周围。 [点击阅读]
爱情的海洋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序写于书前by楼雨晴当各位正式阅读这本书前,晴姑娘得把话说在前头,这本书依然不是言立冬的故事,如果你们有非言立冬不看的坚持,那么看到这里,你可以合上书了,可别大呼受骗上当,指控晴姑娘欺骗你们的感情哟!关于这一点,请原谅晴某人小小的任性,我也知道你们很期待言立冬,一再晃点,实非晴姑娘本意,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嘛,当某些想法冒出头,那种感觉涨了胸臆,强烈得让人无法抗拒,不把它写出来, [点击阅读]
王尔德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世人对他真是称羡不已。“他像风标一样漂亮,”一位想表现自己有艺术品味的市参议员说了一句,接着又因担心人们将他视为不务实际的人,其实他倒是怪务实的,便补充道:“只是不如风标那么实用。 [点击阅读]
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苏芩,知名畅销书作家,著有《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官场红学》等十余部,作品销售过百万册;受邀为国内多家电视台、网媒、平面媒体特邀顾问,长期担任国内近80档电视栏目的点评专家、嘉宾。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