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她们都是另一个时代的弗朗齐思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这本书很早了,但是之所以需要一再被提及,只能说这个故事讲出了一个颇为典型的形象:那种深陷于被现代“自由意志”赋予崇高地位的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很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写成,并且是否就此具有忏悔录的意味,我觉得是可以思考一下的。而如果真的如那个陌生女人所言,她需要对男作家忏 悔,这个事实就更具有戏剧性*——在神学时代,忏悔者只会向上帝或上帝在尘世中的代理人(比如教会)忏悔,但是在这个陌生女人那里,她只能向一个世俗的男性* 忏悔。这种情况不由让人想起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里一句并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话,还记得安吉尔在离开苔丝许久之后感到悔恨,此时他想起结婚当晚苔丝看他的表 情:“仿佛他就是一个神”——我想用这句话来描述陌生女人心目中的那个不具名的男作家,恐怕也没什么不恰当的地方。
  现代小说中并不缺少这种为爱情奉献一切、牺牲一切的女性*形象(当然男性*也不少,但是女性*更多,关于这点我们之后再谈)。而且似乎人们更加喜欢见到,这样一 个美好的女性*因为追逐爱情而遭遇不幸的待遇,也就是说,对于爱情的向往总是变成某种“现代悲剧”——它和古代悲剧不同,这些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未必真的是 “高贵的人”,也不需要真的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只要引发人们最强烈的失落感罢了。换言之,这种现代悲剧最触动人的地方实则相当吊诡,它的所有戏剧张 力几乎全部建立于一种意志上的“自由”的允诺和世俗世界无所不往的“枷锁”之间。这几乎是现代社会及其伦理中相当本质的特点之一。
  不过无论这些现代爱情悲剧怎样上演,我也很少见到如《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极端的表达。我有时想起这部小说,不禁觉得这个女人的不幸是她“活该”,哪 有这样为了一个男性*放弃一生的其他可能、如此倾尽全力付出一切的事情?我还会觉得,这样一个完全把世俗中的某个具体的人当做新的“上帝”一样奉献一生的事 情,不过是作为男性*的茨威格的幻想罢了,而巧合的是里面的男主角又正好是一个作家。

  这样的解读未免有点极尽恶毒之能事来揣度作者的用意,我还是想从这部小说里抽出一点东西来。小说中的男人和女人,在我看来,恰好是现代人的两种极端的表 现。相比起女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以成全某种抽象的东西(或是爱情,或是其他我们一直在宣扬的价值,如自由、人权),男性*角色*的这种轻盈的生活状态,也是 耐人寻味的。:他云游不定、很潇洒,其实正是那种抛弃了所有社会联系和不顾所有约束的生活态度,使得这种“潇洒”成为可能;而潜藏在“潇洒”的外表之后 的,又恰恰是他决然掘去了所有根基的生活。他不能容许生活中出现某种固定的必然之事,正如他不能容忍生活中真的有一个固定的女性*、一个稳固的家庭和一个需 要他承担责任的孩子一样。或许对他而言,一切固着的东西都在破坏他的个人自由。也只有到了一个他人,以更加极端的方式阐发“另一种自由”的时候,他才会从 他那种轻盈的生活中惊醒过来,仿佛刹那间被一块巨石压住了游荡已久的灵魂一样。这个能够打碎男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人,就是那个“陌生女人”。
  我们都知道,关于这部小说可以用“我爱你却与你无关”来概括,可是在这句话的预设之下,其实是一种将现代“自由”放大到极限的虚空。这里有一种别样的反讽 意味,女人为男人献出一切看似是一种自我禁锢,而这样无条件的牺牲乃至自我奴役的状态,恰恰是假借着“自由”之名展开的。换言之,女人为了成全她自己选择 的“爱情”,可以自由地选择让自己沦为他人的奴隶。比起男作家那种“不要所有人管”的自由,女人在追求一种更加虚妄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竟然需要以一生作为 代价来换取。因而对男人而言,当他读完这封忏悔之后,他简直难以安放自己;他自己更不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把他奉若神明却又如此疯狂自虐的女人,又究竟该怎 样安置她?是不是要给她在生命中留下一个位置,来挽留一点女人作出的牺牲呢?女人把他当做神,可是毕竟,他不是神——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意愿自 我神化。依此看来,女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将自己的信仰置于一个根本不稳定的基础上,用更直白的话说(大家也都会说):她爱上这个根本不值得以这种 代价牺牲自己的男人。

  很显然这是一个世俗得不能更世俗的故事了,仅仅因为它处处在触碰现代伦理中的极端情形,才使它值得一读。不过也就只是“一读”罢了。说起来,这里的这个女 性*形象的确非常有意思,我总觉得很多现代小说中的女性*,都能在这个女人身上找到些许影子。好比说前面提到的德伯家的苔丝,又好比说屠格涅夫《初恋》里那个 驯服地亲吻鞭痕的姑娘。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得到了点什么呢?现代小说提到这些女性*,无不采用了同情的态度,这样一来我们只是哀婉于她们的遭遇而已。可是事实 上她们是不是真的允许或能够被“怜悯”,这还是个问题。自由伦理的最大律法在于,一旦做出了某个选择,就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到底,当然,即便付出生命的代 价可能也是在所不惜的。因而这些让人惋惜的故事并不必然导向一种“怜悯”,而毋宁说,假使我们认为她们的遭遇是“自找的”、“与人无尤”,也完全合情合 理。古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之间的断裂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完完全全丧失了神意的自由意志的支配下,所有人在往复劳作中经历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都并不 具有普遍的情感体验,反而就此很可能变成*人与人之间可怕的冷漠——人们完全没有理由来关心“他人的痛苦”。但是现代小说往往要假借着古代悲剧的外壳,来表 现一种似是而非的“高贵的沦落”,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危险,它可能让那些希望追求“高贵之事”的人们误以为追求一种看似悲剧性*的人生就等同于追求“高贵” ——可是现实是,在现代很难或者压根找不到任何“高贵”的东西;那么,在这个拉平一切的世界里,让那些妄图追求卓越的人们怎么活,就成了一个问题。

  这种情爱故事在古典的记载里也并不少见,只不过古代作家更加懂得衡量文学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好比说中世纪最后一个作家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第五曲中提到 了一个情爱故事,里面的女主人公弗朗齐思嘉也诉说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但是我们也看到,即便是“作为朝圣者的但丁”为她的的故事所哀叹,作者但丁却异 常冷静地指派维吉尔将“朝圣者但丁”从这个故事中解救出来。而且这里的爱情只能充满了反讽意味,弗朗齐思嘉的这段对往事的陈述,无意中使她成了如《会饮 篇》中阿伽松般媚俗的悲剧诗人,鼓舞着她将自己不道德的情|欲说成一场悲剧的源头,是她不可遏制的虚荣和自恋,这才是有罪的爱的本质。而或许在我们这个时 代,有的不过是那些不可遏制的虚荣和自恋——小说中的男作家是这样,那个陌生女人更是如此。
  放纵的爱使得男性*也变得女性*化,而这种爱情看起来就是那么一个漂亮而典雅的女人,迷人而危险,到了需要承担的时候则脆弱不堪。所以这些现代小说中的“悲剧 式”的女性*们,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弗朗齐思嘉,又或者说,点燃着她们的是简爱式的“激*情”——这种“激*情”和阁楼上的女人的疯狂互为表里。我们毫无疑问可 以说陌生女人的爱情是疯狂的,在她如火的爱情背后,恰恰影射出她那轻盈而又苍白的灵魂。正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白玫瑰”的意象(不是张爱玲意义上的白玫 瑰),当一切香消玉殒、尘埃落定,她那虚荣而又苍白的灵魂就如同玫瑰的花瓣一样,随之零落一地——最后只等待她供奉如神明的男人为她手足无措,这也算是她 的救赎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点击阅读]
放学后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那是天竺葵的盆栽!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 [点击阅读]
新宿鲛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01鲛岛脱下牛仔裤与POLO衫,正要迭好,忽然听见一阵惨叫。鲛岛停顿了一会儿,随后关上储物柜,上了锁。钥匙吊在手环上,而手环则用尼龙搭扣绑在手腕上。他用浴巾裹住下身,走出更衣室。这时又听见了一声惨叫。更衣室外是一条走廊。走到尽头,就是桑拿房了。桑拿房前,还有休息室与小睡室。惨叫,就是从小睡室里传来的。小睡室大概二十畳①大,里头只有一个灯泡亮着,特别昏暗。 [点击阅读]
新探案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我担心福尔摩斯先生也会变得象那些时髦的男高音歌手一样,在人老艺衰之后,还要频频地向宽厚的观众举行告别演出。是该收场了,不管是真人还是虚构的,福尔摩斯不可不退场。有人认为最好是能够有那么一个专门为虚构的人物而设的奇异的阴间——一个奇妙的、不可能存在的地方,在那里,菲尔丁的花花公子仍然可以向理查逊的美貌女郎求爱,司各特的英雄们仍然可以耀武扬威,狄更斯的欢乐的伦敦佬仍然在插科打诨, [点击阅读]
无声告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莉迪亚已经死了,他们只清楚一个无伤大雅的事实:莉迪亚来不及吃早餐了。这个时候,与平常一样,母亲在莉迪亚的粥碗旁边放了一支削好的铅笔,还有莉迪亚的物理作业,作业中六个有问题的地方已经用对勾标了出来。 [点击阅读]
无妄之灾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薄暮时分,他来到渡口。他大可早就来到这里。事实上是,他尽可能拖延。先是跟他的一些朋友在“红码头”午宴;轻率、散漫的对谈,有关彼此都认识的一些朋友的闲话——这一切只意味着他内心里对他不得不去做的事退缩不前。他的朋友邀他留下来喝午茶,而他接受了。然而最后他知道他不能再拖延下去了的时刻终于还是来到了。他雇来的车子在等着。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塔土尼星球。蔚蓝无云的天空中,恒星闪烁,炫目的白色光芒照耀着这颗行星上广袤的荒原。因此生成的热气从平坦的“沙质地表蒸腾上升,在巨大的断崖和高耸苍凉的山巅之间形成了一片晶莹的氤氲。这是这颗行星上惟一典型的地貌特征。大块大块风化的巨岩如哨兵般屹立,在潮湿的雾霭中俯视着一切。当飞车赛手呼啸而过,引擎发出狂野的嘶吼,炽热的光和空气似乎都在颤动,群山也为之颤栗不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