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夜谭十记 - 第三记 巴陵野老:盗官记 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这些主张都是很合张牧之的心意的,他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但是这却叫陈师爷作了难。他不是不赞成这些穷苦兄弟伙的主张,要不,他还不愿这么冒着砍脑壳的风险来跟他们干呢。但是他明白,这个县到底还是在反动政府统领之下的,衙门口挂的到底还是*,还是国民党三*义的天下,还是层层都由地主老爷和老板们掌着实权的。他劝张牧之,还是要表面一套,暗地一套,不要叫他们看出马脚来。只能是以一个清官的样子出现,不能把他当江洋大盗这套拿出来。至于说上任以后发表的施政演说,更不能出了格,露了馅。但是张牧之他们坚决不同意在讲话中显出和他们这些党棍子、恶霸是一鼻孔出气,说的一个格调。这却叫陈师爷费了不少脑筋,才从那些老爷们惯常唱的三*义的高调中,提取出一些如“勤政爱民”、“救民于水火”以及“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这套陈辞滥调来,写成了演说稿。
  一切准备停当,又约好了以后往来联系的办法就出发了。他们先悄悄地动身到一个大一点的城市里去,在那里置办了行李,穿上了官服,发了即将“到任履新”的电报。然后从那里上了轮船,大模大样地向这个县城进发了。
  他们下了轮船,在码头上受到县城机关、法团代表和绅粮地主老爷们的热烈欢迎。他走进披红戴绿的欢迎彩棚里,踏上铺在地上的红色地毯,好不气派。陈师爷按大小先后把张牧之介绍给大家,一一见面寒暄。张牧之和他的跟班们早就听说过这个县里的这些乌龟王八蛋,早就想一个一个地捉来,一刀一刀地砍掉。现在这些家伙就站在眼前,还要和他们又是拱手,又是点头地应酬,也真叫人憋气了。
  那些老爷们呢,当然不知道站在他们面前、他们毕恭毕敬地欢迎的人,这个穿着笔挺的藏青色中山装、颇有点三*义忠实信徒模样的人,就是他们一提起来就咬牙切齿的,长着大胡子的张麻子这个江洋大盗。他们一看这个人头发梳得溜光,两眼炯炯有神,生气蓬勃,仪表堂堂,已经有了几分好印象。再一听他在寒暄中随口说出“兄弟才疏学浅,初出茅庐,一切都得仰仗列位大力鼎助,勤政爱民,不负*重任和全县父老殷望……”这样一些很得体的话来,就更加敬重了。
  在简单的茶叙之后(陈师爷早已交代,切不可和这些老奸巨滑的人深谈),决定到县政府去接事。绅粮一声号令,几乘四人抬的大轿,就送到彩棚外面来。一般随员是骑马,还拉来了几匹高头大马。可是新来的县太爷不赞成坐四人抬的大轿,而要骑上高头大马进城。这一行径,使欢迎的士绅、地主老爷们见到了这位新太爷的新风范,很合乎国民党“革新吏政”的精神,无不肃然起敬。
  张牧之骑马走在前头,从河街进城走上大街,直奔县衙门。一路上老百姓都站在街旁看热闹,好不威风。当张牧之进城门口的时候,陈师爷一眼就看到已经贴得发黄的告示,这就是以三千元大洋通缉张麻子的通缉令,还提到这个江洋大盗是长有大胡子,一脸大麻子的特征。陈师爷在张牧之身边暗地指给张牧之看,张牧之望了一下,不禁暗笑起来。

  张牧之就是这样走马上任的。他在县衙门举行了一次简单的茶会,念了陈师爷煞费苦心才准备好的施政演说,又听了一些官员们、绅粮地主代表们的欢迎和赞颂,就此结束。本来照过去的规矩,还要去赴商会、法团以及绅粮们的一连串宴会,特别是要主动地拜会本县第一块招牌人物黄大老爷,面请指教的。但是新县太爷宣布了:要遵照上级简朴节约的精神,提倡清勤廉明,一切宴会从免。有些老爷们就在暗地里嘀咕:“哼,说不定这是一个才出炉的党棍子,将来怕有些难缠咧。”而另外一些人,比如县银行的钱经理就凭他过去的经验,有不同的看法。他说:“你别看他穿那身标准官服,装模作样,只要用金条子一塞,就全垮架,就要来甘拜下风了。”
  最感觉恼火的是黄大老爷。他是本县的第一号人物,什么都是第一。田产最广、收租最多,第一;做的生意买卖最大、钱最多,第一;他在城里的公馆最多,第一;家里人在外面做大小官员的最多,第一;自然,他的姨太太最多,也算第一。所以每一个新上任的县太爷,到了衙门的第一件要办的大事,就是送名片到黄公馆,亲自上门拜会黄大老爷,死气白赖地要拜认做门生。这个张牧之竟然不是这样。许多天了,没有去拜会的意思。“这是一个什么不识好歹的后生小子呢?连规矩都不懂了。”
  陈师爷出于一番好意,几次劝说张牧之不妨去黄公馆走个过场,以便在县里站住脚。可是张牧之和他带来的几个兄弟伙坚决反对。张牧之说:“这个十恶不赦的大浑蛋,我一见他就想给他脑壳上凿个洞洞,安上一颗‘卫生汤圆’,把他卸成八大块,还不解气哩,要我去给他说好话、赔小心,办不到!”他又对陈师爷说:“你倒要给我出个主意,怎么暗地里整治他,把他弄痛,最后还要把他杀尽做绝,解我心头之恨,这才对头。”
  张牧之上任后不几天,就碰到审理一个案子。一个本地姓赵的地主告他的佃户刁顽,抗不交够租子。原告被告都传到大堂上来了。照往常规矩,地主进来可以在一旁站着,被告的佃户则应该一进来就下跪的。今天这个佃户上堂还没下跪,地主就作揖说:“禀老爷,叫他跪下,好审这些刁民。”两旁掌刑棍的旧差狗子就照例叫一声:“跪下!”
  那个佃户就真的“扑通”一声跪下了:“老爷,冤枉。”
  “慢点!”张牧之看了,很不是味道。生气地问那个地主:“为啥子只叫他跪,你不跪?”
  赵家地主非常奇怪地望着这位新老爷,居然问出这样的话来。那掌棍的几个大汉也奇怪地望着新老爷。
  “给我站起来。”张牧之说,“现在提倡三*义,讲平等,不兴下跪。”陈师爷在一旁都为新老爷能够随机应变,暗地笑了。
  徐大个去把那个下跪的农民提一下:“站起来。”这个佃户还有些莫名其妙,只好站起来。

  “你也站过去,站在下边,好问话。”张牧之对那个站在旁边的赵家地主说。徐大个一伸手把他提到中间,和佃户站成一排。这位地主有些不以为然,把一只脚斜站着,一抖一抖的,满不在乎。徐大个生气地在他腿肚子上踢一脚:“站规矩点!”
  这样才开始了问案子。
  张牧之听了原告、被告两方的申诉。很明显看出是这个赵家地主不讲理,把当时政府规定的但是从来没有执行过的“二五减租”,反倒改成“二五加租”,要农民多交租。张牧之一听,火星直冒,本来想当场发作,要宣判姓赵的地主给佃户按规定倒退二成五租谷的,可是陈师爷却给他递了眼色,低声说了几句。张牧之才忍着气宣布:“退堂!听候宣判。”
  姓赵的地主不放心说:“禀老爷,这刁民不押起来,不取保,他跑了,我将来向哪个讨租去?”
  张牧之本待发作:“你咋个就晓得一定是他打输官司?”陈师爷却跑在前面代他答了:“退下!本官自有道理。”
  下堂以后,姓赵的地主就找到了那个掌刑的政警:“张哥,咋的?‘包皮袱’塞了不算数?”
  那个政警把嘴一撇:“哼,你那几个钱,还不够人家塞牙齿缝缝的。”其实这份“包皮袱”完全被他独吞了,新太爷一文也没见着。
  新老爷审案子的事,一下子就传开了:新章法,讲平等,原告被告都不下跪了。那些照例是被告、照例该他们下跪的穷百姓听了,觉得张老爷提倡的这个平等好。那些照例是原告、照例不下跪的地主绅士们听了却觉得稀奇。有人说:“怪不得,是根党棍子啊,你看他穿的那一身标准制服!”有的却觉得这一下乱了规矩,怎么要得!于是摇头摆脑地叹气,“国将不国”了。这件事也照例传进黄公馆黄大老爷的耳朵里去,他却一言不发,只是在沉思。
  等到过了三天,县衙门口的布告牌上贴出宣判告示来,是姓赵的地主败诉了。上面说按照政府第几条第几款法令,应退佃户二成五租谷。这一下在县城里像揭了盖子的一锅开水,沸腾开了:“哼,这位太爷硬把法令当真哩!”“嘿,这还成哪一家的王法?”有的人也责备姓赵的地主:“他也太心黑了,二五减租,你马马虎虎不减也就是了,偏还要二五倒加租,还要去告状,输了活该!”
  这件稀奇事情当然也传到黄公馆里去了。黄大老爷听了,还是一言不发,闷起!
  穷苦老百姓一听,却高兴地一传十,十传百,一下传开了:“新来的张老爷硬是要实行二五减租哩。”许多人在盘算:“去年的已经给地主老财刮去了的,就算了。今年眼见要收谷子,这回有人撑腰,要闹他个二五减租了。”
  张牧之上任不到两月,来说事情的,许“包皮袱”的,总是不断。这在别的县太爷看来,就是财源茂盛的意思,巴不得。张牧之却觉得心烦,多靠陈师爷出面去处理。反正张牧之给他定得有一个原则:凡是地主老财们送来的,收,多收。狠狠地刮,刮得他们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说的事情就给他来个软拖,东拉西扯,横竖不落地,理由就是塞的包皮袱不够,难办事。至于那些穷苦人、正派人,就一律不要。专门替人家办理付款事情的县银行钱经理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这位太爷,口讲新章程,其实是个‘鲢巴郎’嘴巴叉得很。”

  这时上边又下来公事,收一笔爱国捐,五万元,限期交上去。一个县太爷在任上,只要碰到这么一笔上面下来的什么税,什么捐,就可以把腰包皮填满了,可以走路了。这种捐口说五万元,县太爷可以不必自己兴师动众地去收,只要按七万元出包皮给人家去收就行了,收得快,又得利。这不知道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朝代,哪些会做官的老爷想出这种妙法。实在方便。至于那些来包皮税捐的地主老财们,用七万元包皮了回去,他们爱向谁收,收多少,就不用问了。十万元也由他们去收了。这真是发财的好门路。
  这一笔五万元爱国捐的公事一下来,那些有钱有势的老财们纷纷出动,上下活动,打通关节,要求包皮收爱国捐。可是谁也莫想一口独吞,连黄天榜大老爷也不敢使出他的“天棒”,独包皮了,这是要利益均沾的事,不然你休想以后办事搁得平。你要求包皮这一个乡,他要求包皮那一个区,而且是先付包皮银,倒是可以的。这条件真够优厚的了,可是张牧之偏偏不干,他要研究一个新章程、新办法。
  他找陈师爷问了一下。陈师爷解释说,如今的国民政府就是捐多税多,所以大家叫“刮民政府万税”。一道捐税下来,就像在穷苦老百姓的脖子上又勒一道绳子。城里乡下,都要搞得鸡飞狗跳,逼得多少人家倾家荡产,多少人家鬻妻卖子,多少人寻死上吊呀。可是那些包皮税的老财们却借机会发大财,呵呵笑,所以乡下人形容说:“地主老财笑哈哈,穷苦百姓泪如麻。”
  张牧之和他的几个兄弟伙一听是这么个整法,就冒火了。张牧之叫道:“算了,老子不给他收了。”
  陈师爷说:“那咋行?你这个县太爷不想当了?”
  王万生说:“为了当这个臭官,要我们去坑害穷人?”
  陈师爷笑了一笑说:“刀把子在你手里,你要向哪个开刀,还不是看你的。”
  张牧之问:“你说咋个整法才好?”
  陈师爷说:“我们不想在这里头取利,不包皮给老财们,让他们拿去坑人。但是我们自己如果要去四乡找有钱人收这笔捐,你就搞一百个人去收它半年,未必收得齐。”
  王万生问:“那怎么办?”
  陈师爷的点子就是多,他那眼睛眨巴眨巴几下子,脑子一转就出来了:“这么办,随田粮附加。有田有粮的都是富实人家。”
  “好,好!”张牧之他们几个都笑起来,“五万元都弄到他们头上去,专门整治他们。”
  “不过,”陈师爷说,“这一下要碰到一些本县的硬牌子,本来是他们赚钱的买卖,倒弄得来要他们蚀财,他们要叫喊,要抗捐不交。”
或许您还会喜欢:
悟空传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今何在,出生年月,一九七八年六月。被《中国图书商报》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州:羽传说》。做过网站管理、游戏策划、影视编剧。现为自己与朋友联合设计的大型虚拟幻想世界《九州》的小说出版、网站运行及游戏改编而努力中。今何在。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无字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作品: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坷人生遭际,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描写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作家: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点击阅读]
无水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大风来时,河阳城一派肃穆。还不到下午五点,大街上早已人去巷空。学生们下午就没敢上学,全都躲在家里。机关单位这天放假,但日历上这天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就连一向生意兴隆,车间日夜不停转的河化集团,这一天也出奇的静了下来。乱石河滩西边,十丈长的明长城废墟上,两只老鹰惊魂不定地乱叫。它们叫了整整一天,嗓子都破了,嘶哑的叫声凄厉地划破河滩上面那一片死亡的气息,破碎在河阳城上空。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朝内81号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0
摘要:城市从地铁的第一班车开始苏醒,叮叮当当的装进去一个个睡眼朦胧的虫子,哈气连天的开始看免费报纸玩手机显配电子书飞媚眼等艳遇。呼啸的列车穿越无边黑暗的地下,连接着数不清的空洞和阴霾,那些只有老鼠飞蛾蠕虫才能到达的伸手不见触角的地方,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啃食和狞笑。让人无语的安检仪肮脏的吞噬者红男绿女仔细的包皮包皮和混合着民工编织袋的余尘一直嘟嘟的进站。“您等会,您这包皮得打开我们手检下。 [点击阅读]
杀人蚁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1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的自然课老师无论如何没想到她给学生留的一项家庭作业改变了世界。这个改变首先涉及到地球上的很多官员。上至一品国家元首,下至最小的芝麻官儿。成千上万的人不明不白地丧失生命。恐惧袭击人类。2自然课杨老师在下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后天上自然课时,每位同学用玻璃瓶带5只蚂蚁来。杨老师要用这些蚂蚁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到了下次上自然课的时间。 [点击阅读]
李家庄的变迁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李家庄有座龙王庙,看庙的叫"老宋"。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又因为他的地位低,谁也不加什么称呼,不论白胡老汉,不论才会说话的小孩,大家一致都叫他"老宋"。抗战以前的八九年,这龙王庙也办祭祀,也算村公所;修德堂东家李如珍也是村长也是社首,因此老宋也有两份差--是村警也是庙管。庙里挂着一口钟,老宋最喜欢听见钟响。 [点击阅读]
棋王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