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洗脑术 - 第26章 对无关紧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诱(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26章 对无关紧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诱(2)
  对于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人,他们就算生活在钱堆里也不会享受到一丝快乐。这就是有的人取得了成就,却得不到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情感满足的原因。
  这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回归到一个支点上:需要的满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维系在“满足需要”的平衡点上。我付出,你回报,你来我往,彼此相互索取。这时,能量是流动的,双方的心都得到滋养。需要总是与被需要在一起,欲望就是在“需要”中产生,在“被需要”中得到满足。
  需要或欲望总是逼迫着你去建立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寻到一条解放欲望的道路,并且在与人的攀结中满足自己不停产生的各种欲望,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
  惩罚和奖励:残忍无情的加减法
  如果我们将人才作为衡量业绩高低与好坏的领先指标(虽然事实的确如此),那么,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如何准确地判断出那些天生的人才?
  如何了解各类人才的独特品质?
  而我们又如何培养和管理这些特殊的人才?
  如何将主观“软性”判断转变为客观的“硬性”标准,就像财务数据一样有着具体、可经证实的指标?
  人才管理大师首先会着眼于人才的不同特点,了解他们的欲望和他们对于事业的不同需求,然后再考虑为其制定绩效的标准。理由很简单,因为人才能够创造绩效,而绩效却无法培养人才。简单地满足或惩罚他们的欲望,并不能根本上控制他们,只能创造一种约束的环境而已。对于自己的利益无法做出保障,甚至还有可能制造一种冷漠无情的、纯粹基于利益的协作关系,这是非常不美妙的开端。
  所有企业的成功都源于好的人才以及由此制定的惩罚和奖励关系。好的管理者必不可少,因为他们能够着眼全局,评估哪种风险应该担当,哪种风险应该规避。
  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无情的奖惩规则才真正具备价值。对于那些完成指标的人及时给予奖励,相反,犯了错误的人则要进行毫不通融的惩罚。
  这便是利益的加减法,它构成了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奖惩体系,所有的成功企业都在这么做,没有任何例外。
  ●摩托罗拉的“大棒考核”
  在摩托罗拉,有一张表格是用来考核员工是否符合公司行为规范,是否符合摩托罗拉人标准的。
  在这张绩效考核表里,没有分数,只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强制分布,这样既能分出员工绩效的差别,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在几分之差上无休止的争论。
  摩托罗拉的绩效目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业务目标(businessgoals);一部分是行为标准(behavior standard)。这两部分组成了员工的全年绩效目标,同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员工的绩效提高和组织的绩效目标实现服务。
  类似这种绩效考核表格,运用于很多公司的考核体系中,并形成不同规范。位于 a区的无疑是公司最需要的员工,而位于 b区的则是公司需要淘汰的员工。
  位于 c区和 d区的员工需要每个公司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公司价值观的展现。如果更注重追求业绩的公司,则会偏向把 c区的员工留下来作为培养的对象,比如像思科和朗讯这样的公司。如果是要求员工行为与公司高度切合的公司,则会选择 d区的员工作为培养的对象,比如摩托罗拉。
  在与薪酬管理挂钩上,摩托罗拉的人力资源也采取了简单的强制分布,而不是绞尽脑汁去精确地权衡,因为这样既耗费时间,也偏离了考核的方向。绩效管理致力于提高绩效和推行公司行为习惯,这样就超越了薪酬管理服务本身的价值。
  ●惠普:如何给予员工“胡萝卜”
  如果说摩托罗拉的强制分布图通过强制实行,并采取量化的方式来考核每个员工和公司融合的程度,可以拿“大棒”来做比喻,那么,惠普通过上司的“人性化”引导策略使员工符合公司理念,则可称为“胡萝卜的滋润”。

  离开摩托罗拉的郭崇华(现任杰诺信国际企业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怎么也想不到,他融入惠普会这么难。作为培训部门总经理,他融入惠普用了整整 2年,当时惠普总部专门派了一个在惠普工作了 30年的员工和他一起工作,这个员工并非在工作内容上对他进行指导,而是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
  “首先必须学会做一个惠普人,然后才是做事,只有真正融入到惠普的公司文化理念,和公司达到很高的切合度,才能在惠普真正开展工作。 ”
  这是专职老师的教诲。
  那怎么样才能算是已经成为惠普的员工呢?“只有你的想法接近或者超越领导的想法,”郭崇华解释说,“进入公司后,每个新员工都会在上司的帮助下,确立一个融入惠普工作的目标。如果某个目标需要完成 5个方面的内容,开始阶段你只能完成 2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在上司的帮助下,通过一段时间后你能完成 4个方面的内容,那么你就开始慢慢地步入‘惠普之道’。”
  “当然,如果你通过不断摸索,加深对惠普的认识,达到或者超越上司的想法,你就真正成为惠普人了。”而惠普的每一级员工都是这样通过上司的类似考核,来衡量是否真正成为惠普人。对于完美切合“惠普之道”的员工,每个部门的经理都会给自己的下属适当的奖金。惠普把奖金发放权下放给每个经理人,他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对优秀的下属进行奖励。
  在惠普,“适当”这个概念也需要认真体会,比如出差报销,如果当地生活水平是平均每餐饭 20元,那么你花 10元。30元之间都可以算作适当,但如果超过 100元,虽然上司不会追究,却不符合公司的理念了。
  奖励需要分批进行,而不是一次给予
  有一个人想要测试猴子究竟能够跳到多高,于是他把一根香蕉系在猴子正常跳跃就能够得到的位置。第二天的时候,他把香蕉向上挪动一厘米,第三天再向上挪动一厘米。就这样,他每天都把香蕉向上挪动,他发现,猴子跳得越来越高,直到最后再也无法够到。
  如果香蕉总是吊得很低,那么猴子就只能跳得很低,并且永远也无法跳得更高;如果香蕉放得很高,那么猴子只需要一次尝试就会放弃,潜力也不会得到发挥。
  在管理心理学中,奖励是作为对人的某种行为的肯定与表扬,使人们能够保持这种行为的一种促进手段。惩罚,则是通过这种手段使人们服帖、受辱或以苦行赎罪。
  奖励和惩罚作为管理常用的手段,能起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正确行为,抑制不当行为,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作用。
  但是奖励是要讲究方法的。正确的奖励才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很重要的第一点:奖励应当分批进行。不能将所有的奖励一次性给尽。
  道理很简单,一次性给了最大的奖励,之后需要更大的奖励才能激励员工的这种行为。一旦无法满足,会让员工产生懈怠和不满情绪。
  比如,当你准备对你的管理对象施以恩惠的时候,你应当今天给一点鼓励,明天再给点甜头,让他感觉天天有奖赏,就会很卖力地工作。可是如果你将所有的奖励全都拿出来,热情地一次性地发放给他,尽管他当时非常兴奋,对你感恩戴德,但之后,在很长时间内对方没有收到任何奖励,在心理上便会产生断奶效应。
  他会非常地恼怒,我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你为什么不给我好处了?
  作为管理者,你要重视人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学会适时和适量地奖励,而非想起就给,更不能视心情而定。
  第二点,我们给予他人的奖励应当具有及时性。不及时的奖励对有贡献者如同惩罚一样,对无贡献者却是一种懒惰心理的助长。

  你可以试想一下,手下的员工非常努力,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他们不断地努力工作,期待让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比如他们在今年做成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创造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益。但是事情已经过了若干年,你再拿出一些钱来去奖励他们,成效肯定不好。
  而且经常拖延奖励的时间,一定会造成手下纷纷离职。他们不会等你太长时间,往往在项目完成时,就在渴望你给予他们绩效的满足。所以及时并恰当的奖励,才会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惩罚应当具备“一次性”和“时效性”
  惩罚与奖励总是相对的,惩罚的作用在于矫正和规范,从而使得个体行为与集体行动相一致。
  惩罚应当是一次性的,并且力度要到位。反复重复的惩罚会致使受罚者产生“疲劳”,形成对惩罚的“抗体”,最后逐渐变得不在乎,甚至无动于衷。
  所以,惩罚必须是一次性的,能够做到一次惩罚终身难忘,惩罚的目的就达到了。
  惩罚同样具有时效性。即惩罚必须及时,过了很长时间再翻出来算账,已经失去了意义,甚至会被误解为打击报复,这是管理者应当全力避免的!
  不同的奖惩制度会有不同的风气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他们每天分一大桶粥。问题是,每天的粥都是不够的。刚开始,他们用抓阄的方法来决定谁负责当天的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决定要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但是有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之后有的人提议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这样的结果是,双方互相攻击扯皮,最后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终于,他们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均,也只能认了。这样的分粥方法实施后,大家每天都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不同的分配制度,在一个团体内部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风气。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工作习气不好的企业,一定是机制问题。不要奢望员工拥有超强的“自控”力,任何良好秩序的维持都需要完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以及严格的奖勤罚懒措施。如何制定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为什么那些试图获得奖励的人,反而比没有奖励的人表现更糟?
  很多研究人员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高德公司的培训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奖励所造成的看似矛盾的结果,扰乱了试图获得奖励者的注意力,使得他们无法集中于要完成的任务。
  显然,任何奖励制度都是存在弊端的。如果你过度诱导人们得到奖励的可能性,就会妨碍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以至于人们表现不佳。但是随后的研究表明,诱发的问题远不止于注意力不集中。结果显示,人们把精力集中于考虑能有何种奖励,比考虑其他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更加糟糕。
  因此,优秀的管理者总是要不断地探究一种适合于各种情况的奖惩制度。
  同一种行为,惩罚还是奖励?
  一种行为的发生,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判定对错。但是只要目的和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选择惩罚和奖励并没有绝对的对错。
  有一个年轻人养了一只狗,有一天他发现这只狗在屋里撒尿,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狗痛揍一顿,然后从窗子扔了出去。第二天的时候,他再次发现狗在屋里撒尿,但是不同的是,狗在撒完尿以后,自觉地从窗户跳了出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组织行为学的原理,惩罚有时候并不起作用,就像故事里的狗,惩罚并没有让它不在屋里撒尿。

  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奖励和惩罚作为常用的两种激励手段,所要达到的效果是统一的。差别是奖励是正向激励,惩罚属于负向激励。奖励或惩罚都只是实现手段,不是目的,没有任何目的地实施奖惩是毫无意义的。
  以该故事里的年轻人的行为为例,他的目的是让狗不在屋里撒尿,他可以选择的手段有两种:
  1.奖励。把狗带到室外撒尿,之后每次都奖励一根肉骨头;
  2.惩罚。当狗在屋里撒尿的时候,痛揍一顿并扔出窗外。
  我们可以分析这两种激励模式的不同:奖励的方式与期望得到的行为直接挂钩,因而形成一个正向的激励,这种激励方式强化了期望的行为。
  处罚的方式是将不当的行为与所受的处罚形成一个负向的激励模式,这种模式仅仅在不当的行为与其所接受的处罚间形成了平衡,而正确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强化。换句话说,惩罚只能让人停止做某件事情,但是惩罚之后的效果,仍然不会激励被惩罚对象如预期中主动向良好的方向改善,这就是奖励比惩罚有效的原理。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重要的不是采取何种激励方式,而是如何把奖惩与要导向的结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激励模式,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奖惩的目的。
  奖励什么的问题
  有一个渔夫在自己的船边发现了一条蛇,蛇的口中衔着一只青蛙。渔夫觉得垂死挣扎的青蛙很可怜,便把青蛙放走了。但是渔夫又对挨饿的蛇动了恻隐之心,想要蛇吃一点东西。由于身边只有酒,渔夫便滴了几滴在蛇的口中,蛇满意地走了。渔夫为自己的善举感到很开心。可是仅仅过了几分钟,那条蛇又回来了,而且嘴里咬着两只青蛙——它等着渔夫奖赏它酒喝。
  渔夫的行为是愚昧的,但这种行为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中有着太多类似的例子。做出贡献者期望得到
  a,却被奖励了
  b;管理者期望通过奖
  励有贡献的员工,督促无贡献者能够重视业绩,但是奖励的时候却又因为某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给予奖励;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却又奖励了看起来最忙、最能加班的人;期望增强团队凝聚力,却只奖励业绩突出者;期望不断改进创新,却惩罚了未能实现的创意,奖励了墨守成规而未犯错误的人……
  如何避免激励与期望的行为相背离呢?
  首先,企业要理清激励导向,也就是说想要通过激励行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被奖励的,什么行为应该被惩罚,什么是应该继续保持的。这种激励导向没有绝对的好坏判定,更不能期望有标准统一的模式,每个企业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来确定,而非盲目追求最新的管理概念。唯一能够用来判定的标准只有一个——对企业的发展有利。
  其次,建立合理的目标。目标是否与企业的激励导向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目标本身。所以,一个量化的、符合 smart原则的目标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例如,如果企业希望激励销售人员开发新的客户,那么在设立目标的时候,就不能只关注总的销售额,而应该重点考察新客户销售收入占比或者新客户销售收入增长幅度。
  最后,把企业的激励导向和员工工作行为建立合理的关联,这也是激励能够产生最终作用的最关键一步。
  有位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老人与猴子们商量:“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可以不可以?”猴子们纷纷反对。老人又说:
  “那我们换种方式,早上给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可以吗?”
  猴子们大喜,纷纷赞成。
或许您还会喜欢:
邪恶催眠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01深秋时分,龙州街头已经有了三分寒意。不过这点寒意并不能阻止都市男女们上街消遣的兴致,尤其是在周末的傍晚。文汇路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新区的商业中心相比,这里的大楼多半矮旧,不够摩登气派。但老区也有老区的特色,比如说城内很多老字号都在此处聚集,这对本地市民的吸引力巨大。所以每到营业高峰段,文汇路上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罗飞坐在路边的一个台阶上,看似在无聊发呆,可他的眼神和思绪却没有一刻停歇。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随遇而安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 [点击阅读]
非君不嫁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缘普宁寺——来来去去的人群穿梭,香火袅袅升空,锣钹喧嚣,交织出一幕喜庆味儿。由于今儿个适逢庙会,舞龙舞狮好不热闹,再加上小贩林立,将平日便已是香火鼎盛的普宁寺挤得更是水泄不通。就在某个引不起旁人注目的小角落——“几位大爷、夫人请留步。”正欲跨出的步伐收了住,落在最后头的少妇迟疑地循声望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
不碎之灵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诸色众相,所存者灵。在他的脑海之中,这句平淡的话语竟然逐渐地演化成一道永久回荡着的箴言,守护起他新近所感知到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句箴言已经使他经历了一次对世间真谛的顿悟,并成为钥匙,为他开启一扇通向宇宙知识之海的大门。并且,这顿悟也将他带来了这里。当努波顿缓缓地在赞加沼泽内那片由巨形蘑菇所构成的丛林中穿行时,这句话令他倍感舒适与安宁。 [点击阅读]
专业主义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前言--预言将自我实现我想做出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