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学时候就看过一遍,边看边想,诚如俄罗斯时期的景象的浮现,在人与人,大人与孩子的看法时历史确实一致的。
最近,侄女的初中课外读物中又发了这本书,她是没有兴趣的,我闲来无事又翻了一遍,从而引发来以下感想。
失去了信仰和坚定的理由的教育能给我们什么?在去年还在研究美国的素质教育的时候,今天奥巴马的就任演说上却对当前的美国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那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怎么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但我们告诉他们了,什么可以让他们快乐吗?是否当孩子快乐地、无所顾忌地游戏时,我们是否和他同样享受着快乐呢。
童年是一本彻底地,如果不作为革命教育图书来推广地话,我觉得会有更好的作用,比如用在教育和教育心理上。
敏感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答案是,和父母所接触的人、所发生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被父母幸福的包围着,正幻想着世界是幸福的时候,阿寥沙遭到了外祖父的毒打,而他的母亲却未采取任何措施,这是这本书的精华中的精华(拙见)。这个事件可引申来,在一个人目睹着与记忆、习惯、想法相反的巨变的时候,当他不能思考接近于麻木反应的时候,敏感的性*格逐渐形成了,当这类事情一而再、再二三地刺激着他的时候,他的性*格就慢慢地固化下来了。
书中,当阿寥沙的两个叔叔企图杀死阿寥沙的父亲的时候,我陷入了震撼。也许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吧,作者仅仅作为一个不幸来描述的,但谁又是幸福的呢?杀人的动机、想法和付诸实践的行为,连环起则是人性*向恶的巨变。昨天,看了重庆探索节目的杀死60名妓女的连环杀手案,典型的人性*恶例,但所有的杀人动机都需要向制度去问罪吗?制度不给我们回音怎么办?
自我救赎的教育。随着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正式到来,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我们社会的剧烈冲突,更随着我们的信仰的单薄、甚至消失,我们不能忘却的,也必须做的自我救赎的教育,就是不渴求制度的教育。
我们还能阅读吗?大家都在上豆瓣,大家都在选书和看书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社会在阅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看看周围的人,自己的长辈和同事,包括同学,阅读者有几人??当然,我也不是说自己是文化人、爱读书,我仅仅把自己当作最简单的阅读者。但有几个人可沉下心来阅读一下经过几几代人沉淀先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呢。管理学上的PDCA,作后要总结、要纠正,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就不需要PDCA了吗?
精神垃圾的泛滥,随着出版和网络的双路盛行,精神垃圾越来越充斥我们的生活。什么是精神垃圾,即不会对人产生任何积极的想法和行为的文化商品。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流行音乐。
我厌倦了一本一本的去看、去读,因为我始终有困惑感。
写跑题了,却欢迎高尔基用他的书来款待我。阿寥沙说,年轻人,继续思考、继而生活吧。
|
目录 上页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