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天涯过客 - 十二、弄臣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他们在中午时分离别女主人,离开修洛斯城,开着车子驶下蜿蜓的山道。几个小时以后,他们来到多勒密山区一座依山势而筑成的圆形剧场,这儿原是许多青年团体举办音乐会、演讲的活动场所。
  丽兰塔这位引路天使把他带到这儿来,在光秃秃的岩石上,他看到、也听到那正在进行的集会,使他对于早晨的谈话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人山人海的热烈气氛,像纽约麦迪逊广场上宗教领袖所召开的布道大会,像世界杯足球大赛那样如痴如狂,也像大学里的狂热分子攻击大使馆与警察,和许多类似的聚会。
  她是带他来体会“年轻的齐格飞”这一句话的意义。
  法兰兹-约瑟夫正对群众发表演说。他的声音一忽儿高昂,一忽儿低沉,带着一股奇异的煽动性,配上情绪化的表情,像浪潮似的一波波袭来,下面的青年男女跟着哀叹与呻吟。他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像蕴含着极大的意义,像交响乐团的指挥,掌握着整首乐曲的生命,听众像乐团一样在他的魔音下任其摆布。
  可是,他到底说些什么?年轻的齐格飞带来哪些救民的福音?史德福不记得任何一个完整的字句,可是在当时,他的确是受到感动,相信了青年英雄的呼唤,甚至热血奔腾,跃跃欲试,可是听完后,也就消失了。群众们还堆迭在讲台的周围,哭泣着、喊叫着,有些女孩子还激动地叫喊着,还有昏倒的。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啦?情感应该是长时间全心全意培育出来的产物。规矩?抑制?含意?都不值一顾了,一切都那么情绪化了,只要有“感觉”说可以了。
  这样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这种人会创造出怎样的世界呢?史德福想。
  丽兰塔拍拍他的手臂,从人潮中挤出来。车子现度把他们载到一个山中小镇旅店,房间已经预定好了。

  不久,他们走出旅店,沿着山坡上一条石板路走到一座小亭子里,两人静静地坐了许久,还是史德福先开口:“纸板糊的。”
  丽兰塔也静静地看着山谷好一会儿,才开口问他:“感觉如何?”
  “哪一方面的?”
  “刚刚才看完的那场演讲。”
  “我并没有被说服,”史德福-纳宇说。
  她叹了一口气,深深的,未曾预料的。
  “我我就希望你会这样说。”
  “那都不是真的,是不是?这只是一场超级大表演,是一组制作人员的杰作。那个胖女人是幕后的大导演,今天是她的主角领衔演出。”
  “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他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史德福说,“只是一个演员,第一流的演员,而且是精心指导过的。”
  丽兰塔突然爆出的笑声使他大为惊讶,她站起来,似乎非常兴奋快活,但又带着几分嘲讽。
  “我就知道,”她说,“我就知道你总有一天会下来看看这个现实世界的。事实上,对这些事情你一直都知道的,你能洞悉那些骗人的把戏,也能知道每件事,每个人背后的真相。
  “用不着去看莎士比亚也能知道自已的角色--每个国王或大人物都必须有个弄臣--只有弄臣会告诉国王真相,还有说些常识故事,顺便把那些道貌岸然的朝臣取笑一番。”
  “我演的就是这个角色?朝廷上的弄臣?”
  “你自己难道感觉不出来,这也是我们想要和需要的。你说纸糊的幻境,精心制作的表演都是很对的,可是很多人就都会相信这些谎言,他们无形中被灌输许多错误的是非观念,却不能察觉这所有的只是人家设计好的圈套。”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来揭发这一个圈套。”
  “初看似乎不可能,但只要人们能知道某些事的不真实,是被人牵着线的傀儡戏——”
  “你以为人家会相信?”
  “所以,我们要能提出具体证据与事实。”
  “你有吗?”
  “有的--就是我经过法兰克福时随身携带,而你帮着我安全送达英国的。”
  “可是,我不懂——”
  “时间还没到——将来你总会知道的。目前我们还有戏要演,我们已经准备好,而且满心情愿地渴望接受他的思想训练。我们崇拜青春,我们是齐格飞英雄的信徒。”
  “你的演出一定会成功,我就不太有把握。我一向无法勉强自己去崇拜或信仰什么东西,国王的弄臣应该是最公正,他是揭露真相的人,只可惜现代人已经不能欣赏这一类的幽默了。”
  “当然,有谁能忍受别人来揭自己的疮疤呢?但是,你最好不要把玩世不恭的这一面表现得太多,除非你是指政治、外交可以开一点小玩笑。”
  “我还是搞不懂在你们这支新世界的十字军中,我是担任什么角色?”
  “很古典的卖主求荣,由于过去你并不得意,而齐格飞与他所应允的新世界为你带来新的希望,所以你供给他英国最高当局的内幕消息,以换取将来新政府的高位。”
  “你是在暗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活动?”
  “不是暗示,是铁的事实。就像有名有姓的台风小姐,来无影去无踪,可是所到之处都造成灾害。”
  “这个时代还有人从历史中去寻取教训吗?”
  “已经很少,比眺望未来者少得多了,科学成为一切问题的答案。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被压抑的性欲是人类悲惨生活的根源,假如人能够得到发泄,就不再有精神上的困扰。倘若当初的人可以看到现代人把压抑在内心的情感都咆哮出来的后果,只是使精神病院人满为患的话,他们就不会相信他了。”

  “多想知道一件事。”史德福插嘴道。
  “什么事?”
  “我们的下一站是哪里?”
  “南美洲,也许经过巴基斯坦或印度。当然还要去美国,那边的情况非常有意思,尤其加州——”
  “加州大学?”他叹口气。“这也难怪,因为大学的课程委实重复而无聊。”
  天渐渐地暗下来,只有远处的山峰镶上金黄和粉红的边。
  史德福用一种怀乡的音调低声说:“假如我们能来一段音乐的话,你想我会点什么?”
  “老天爷,不会又是华格纳吧?或者你早已挣脱华格纳的束缚?”
  “才不,我要的正是华格纳,我会让汉士-修斯坐在他的古树下,告诫世人:‘疯了,疯了,你们都疯了——’。”
  “是的,这一出剧倒很合用,音乐也很棒,可是我们不疯,我们是神智清醒的一派。”
  “超然的清醒,”史德福说,“这将会愈来愈难保持。还有一件事要问你。”
  “嗯?”
  “我们将以身试法的这次大冒险,会有很多乐趣吗?”
  “当然有啦!怎么可能没有呢?”
  “疯了,疯了,都疯掉了——可是我们居然还很乐意去尝试。我们的生命会有危险吗?丽兰塔?”
  “也许。”
  “可是,只要精神长存,只要有你在一起,作我的同志,我的引路天使,这一切就值得了。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世界可能变得更好吗?”
  “虽然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但是,至少会更和善。”
  “这就够了,’吹德福-纳宇说,“同志!前进吧。”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