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双城记 - 《双城记》读后感——关于爱与救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尽管摆脱不了古典小说的大段说教,也无法避免英伦式的亲密又略显疏离的对话,没有现代小说繁杂的叙事手法,小说仍旧靠单纯讲故事取胜。
  恩怨情仇,故事很简单。亚历山大•曼奈德医生囚于巴士底狱中十七年,出狱之后,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徘徊,幸而在女儿露西照顾关爱之下得以开始新 的生活。露西与主动放弃继承权的法国贵族达尔南结婚,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然而,一封法国革命之后送到达尔南手中的信,将一切打乱。为了使那位法国前仆 人免予牢狱之灾,达尔南只身回到法国,却被当作出奔者关在狱中。在医生和劳雷先生的奔走努力之下,达尔南终于在两年后被释放。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幸福还未 展开,刚刚出狱的达尔南又被重新投入狱中。在审判时,医生在狱中的记录被当众读出来:原来那使医生身陷囹圄的贵族,正是达尔南的父亲与叔叔。愤怒的狂躁的 法国“公民们”,在审判大会上判处达尔南死刑。医生一家陷入痛苦之中,而一直深爱着露西的卡尔登先生,利用探访达尔南的最后机会将他换出监狱,替他死去。 医生一家直到达尔南被送回才明了卡尔登的打算,才明白卡尔登那句“无论为了什么而改变方针或稍稍延宕,绝不能救出什么人的性*命来的,那必然将牺牲掉许多条 的性*命”的真实意思。无奈中一家人匆匆逃离法国,回到英国。故事结束。
  故事里许多描写革命前两个国家两个城市的剥夺与不公的场景,许多法国大革命的狂躁暴乱段落,常常让我觉得可怖。而夹杂在这革命中的深情浓仇,也是可叹的。
  爱与救赎之一: 曼奈德医生
  囚于巴士底狱十七年之后,医生已经忘记自己的名姓,只会终日茫然地做鞋。只是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之下,才渐渐好转。但在女儿结婚去蜜月之后又重 新发作了一次。但无论在何种情形之下,他在狱中的生活却只字不提。我猜他在达尔南向他坦白自己的真实姓名时已经能够想起些事情,所以才要求达尔南保证绝不 会把自己的姓氏向任何人透露出去。也许,那次短暂的九天的发作,正是医生最痛苦矛盾的时刻,他亟需借着做鞋的方式,来使自己平静或者说来逃避回忆。无论怎 么告诉自己,过去的那些与后辈无关,也无法原谅达尔南父辈所做的那些恶行吧?

  但为了爱,为了对女儿的爱,对这个家庭的爱,他可以回到法国,重新面对过去的一切,为营救自己的女婿尽一切努力。最明白真相的人,永远是最痛 苦的吧,那么辛苦,那么努力,仍旧不能影响“公民们”无常的心意,甚至还因为那尘封多年本该在瓦砾碎屑之下腐烂的记录,使女婿最终被判死刑。他甚至希望自 己从没有写过那些东西,他也不愿在乎所谓的恩怨,他只求家人平安,一家团圆。
  这份爱,能够使医生放下仇恨,是关于家庭,关于往昔的自我救赎。毕竟,一切都已过去,有什么事情能比相亲相爱更重要?
  爱与救赎之二:德法奇夫人
  小女孩在幼年便被哥哥送到远方,失去音讯。直到多年之后,偶然的机会,才使她明白自己的父亲、哥哥、姐姐、姐夫是怎样被那些暴戾的贵族们害 死。最深的爱化为最深的恨。要报仇。凭借自己的权利,迁怒于贵族无辜的后辈,甚至一定要他家破人亡才能罢手。她没有理由不痛苦,没有理由不去恨。只是当权 力成为仇恨的工具,暴虐便是太简单的事情。失去理智的恣意报复只能让人觉得她又可悲又可恶。
  恨太狭窄。爱与救赎,太需要被指引,如若不是上帝的指引,那么至少我们心中还该有一个良善的尺度。但生性*偏执的人,也许永远不能想到这一点。
  生性*偏执的人,如果不能审视反省自己的内心,很容易被自己的心念驱使,做自己认定的事且至死不渝。最怕就是这心念太没道理,他却偏偏认为此为无上真理,要使用强权普渡众人,迫使大家一起来执行,共同走上幸福之路。这种人才真是太可怕。

  爱与救赎之三:卡尔登
  我甚至差点找不到他第一次出场时的描写,是在审判达尔南的伦敦的老培雷。“另一位戴假发的先生,双手插在袋里,其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法院 里的天花板上。”“他的情态上含着一种毫无顾忌的色*彩,这不仅使他显得容貌不端正,而且大大地减低了他跟那囚犯相似的程度。”而这不羁的男子,却有细腻的 心,是他第一个看到露西要晕倒,忙喊着让人扶她透透气。也正是他,替达尔南转达了对露西的谢意。
  男二号注定就是悲情人物。从来都不会把那份感情流露一丝,甚至在告白之前,也明白自己必然会遭到拒绝,只是希望自己以后能偶尔地拜访她和他的 家人,只要能看到她幸福,也是好的。仍旧爱她不悔,向她许诺:“为了你,以及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什么事都愿意做的。”甚至是性*命也是可以的。也许只有如 此,她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可以被怀念的人吧?
  在医生的营救没有希望之后,他冷静地安排着一切。一如以往守护着她时,默默站在她曾经无数次驻足的街口,轻轻抚摸她曾经无数次碰触到的石墙、院门,代她所爱去死。
  “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他必然没有消失,在天上静静看着她和她的 所爱幸福安宁生活;看到她将为他哭泣,给自己的孩子以他的名字命名;看到那孩子用自己的名字带来新的荣光;看到他们卓越不凡;看到他们缅怀他,甚至来到这 断头台,但此地必将不会是现时当下的丑态。于是可以闭上眼睛,告诉自己“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比我曾经做过的无论什么事都好得多。我现在将要得到安息,比我 曾经得到过的任何安息都好的多。”
  对于这样的爱的牺牲,常常会引人唏嘘不已。这样的人,常常是孤僻的,不合于群的,但感情却深厚,认定了就很难放手。也许,他也是自卑的,经由 这牺牲,为自己所认为不堪的生命,增添最后的华彩。我不愿意将他的牺牲,做任何过多的猜想,猜想有时会把单纯的事情变复杂。我敬佩着他。

  爱与救赎之四:双城
  我最近常常在想,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会是怎么样的人?我是否是从众的?是否能有坚持自己主张的决心和勇气?
  想起一个心理学上挺有名的实验:研究者为了研究民众对权威、专家的服从程度,请来几位被试。并没有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只是说要研究惩罚在学 生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要被试担任老师,教学生们学习单词。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考查中出现遗忘,可以电击以示惩罚。由工作人员假扮的学生们成绩不理想, 老师就在专家即实验者的授意之下,开始电击,并且按专家指示不断加大电压。(当然是没有通电流的)。尽管隔壁那些学生们尖叫着哀号着,甚至说自己心脏病复 发,希望停止。那些老师们也紧张难过地向专家询问是否还要继续,但在得到专家指令之后,他们仍旧颤抖着把电压加到了最大即450伏。而只有很少有人能抵抗 专家的命令。这是在二战之后做的实验,让人觉得心寒,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那些良善的国民会在战争中有如此多的暴行。
  在写到大革命时,隐约记得作者提到,所有人都得了“热症”。良善之心被那些领袖专家们加以利用,那些穷苦的人们在革命的狂热中迷失自己,仅仅 在享受着杀戮所带来的快感。没有时间没有勇气没有能力反思自己,将暴力推上圣坛进行膜拜。然而,他们获得的,难道就真的是好的生活么?
  双城人民所进行的自我救赎,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本意都该是相同的: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只是此时此刻我仍旧不知道如果没有宽容、良善及理性*,如何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获得幸福。须知,罗素先生说的好:只有参差多变才是幸福的本源。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4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0
摘要:Chapter1序章“龙。”莫兰德边说,边从地上抓起一只干瘪的苹果,在双手之间丢来丢去。“扔啊。”外号“斯芬克斯”的拉蕾萨催促。他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我想看龙。”鲁尼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又矮又胖,尚有两岁才成年。“哪怕一眼都好。”我想萝希搂着我睡觉,佩特心想。 [点击阅读]
分歧者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作品导读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和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答案你知道。因为丑恶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妄图在某一天爆发出来,冲毁这世界。 [点击阅读]
初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献给巴-瓦-安年科夫①……客人们早已散去。时钟敲过了十二点半。只有主人、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和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还在屋子里。主人按了一下铃,吩咐收拾晚饭的残杯冷炙。“那么这件事就决定了,”他低声说着,更深地埋入圈椅里,并把雪茄点上火抽了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得讲讲自己初恋的故事。您先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 [点击阅读]
刺猬的优雅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马克思(开场白)1.播种欲望的人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平时从不跟我讲话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安托万帕利埃,这个古老工业家族的继承者,他的父亲是我八个雇主之一。他是资产阶级大财团打的最后的饱嗝——特别而毫无杂质——此时,他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条件反射似的向我阐述起他的大道理,甚至没有考虑到我是否能听得懂, [点击阅读]
加勒比海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就拿肯亚来说吧,”白尔格瑞夫少校说:“好多家伙讲个没完,却一个都没去过!我可在那度过了十四年的。也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老玛波小姐点了点头。这是她的一种礼貌性的和霭态度。白尔格瑞夫在一旁追问他一生中并不怎么动人的往事时,玛波小姐静静地寻找她自己的思路。这种司空见惯之事她早已熟悉了。顶多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而已。 [点击阅读]
动物农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庄园农场的琼斯先生锁好几间鸡棚准备过夜,只是这一天他喝得烂醉,竟忘记关上那几扇小门了。他东倒西歪地走过院子,手中一盏提灯的光圈也随着摇摇晃晃。走进后门,他把靴子甩掉,又从放在洗碗间的酒桶里给自己倒了这一天的最后一杯啤酒,就爬上床去。这时琼斯太太早已在那儿打呼噜了。琼斯先生寝室里的灯光一灭,农场里个个厩棚就响起一阵骚动和嘈杂的声响。 [点击阅读]
十一种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格蕾丝婚礼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没人还会要求她工作。事实上,不管她想不想,都没人会让她干活。??打字机旁的玻璃纸盒里摆着一朵白色栀子礼花,这是她的老板阿特伍德先生送的礼物,连同礼花一起的还有个信封,里面卷着一张十美元的布鲁明戴尔商场①的购物礼券。自打那次在事务所圣诞派对上她热烈拥吻阿特伍德先生后,他总是待她彬彬有礼。 [点击阅读]
十字军骑士
作者:佚名
章节:103 人气:0
摘要:——《十字军骑士》亨利克·显克维奇是我国读者熟悉的波兰著名作家。他的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和短篇小说集早已介绍到我国来了。《十字军骑士》是作者另一部重要的历史长篇小说,这次介绍给我国读者,将使我国读者对这位作家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 [点击阅读]
千只鹤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栗本近子之会”每次在圆觉寺深院的茶室里举办茶会的时候,菊治照例收到请帖,可是自从父亲辞世后,他一次也不曾去过。因为他觉得给她发请帖,只不过是一种顾及亡父情面的礼节而已,实在不屑一顾。然而,这回的请帖上却附加了一句:切盼莅临,见见我的一个女弟子。读了请帖,菊治想起了近子的那块痣。菊治记得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