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世界之战 - 第二部 火星人主宰地球 第九章废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现在到了这个故事里最奇怪的一部分。也许,这算不上是奇怪。这一天发生的所有的事情,直到我在樱草山上赞美上帝为止,我都清楚而生动地记得。但是以后的事我就都忘记了。
  我对后面三天的事一无所知。有人告诉我说,我还远远不是第一个发现火星人死亡的人,有几个向我一样的流浪汉在前一天的晚上已经发现了这一切。有一个人——第一个——去了圣马丁-拉-格朗,设法向巴黎发了电报,而我那时还呆在马车夫的房子里。自那时起,这个令人开心的消息就传遍了全世界;上千个曾经担惊受怕的城市,刹那间灯火辉煌;当我站在山顶的时候,远在都柏林,爱丁堡,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人们流着欢乐的泪水,停下了手边的工作,欢叫着,相互握着手。人们逼着火车向伦敦开去,甚至附近的克鲁威的火车也开到了伦敦。自从得到火星人进攻的消息之后,教堂的大钟曾经停息了两个星期,而现在钟声响彻了英格兰。形容枯槁,蓬头垢面的骑车人在各处的乡村小路上飞驰,向绝望的人们报告着这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得救的消息。但是食物呢?谷物,面包和肉从海峡,爱尔兰海和大西洋的对岸运送过来,来给我们帮忙了。那些日子里,好象全世界的船都开到伦敦来了。但是这些我都记不得了。我的神志模糊了。后来我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好心人的家里,我在圣约翰树林的街道上流浪了三天,一边不停地哭泣,还说着胡话。他们告诉我,我一直拖着长腔唱着“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呼哈!最后一个活着的人!”
  虽然他们自己要处理很多事情,但是这些好心人(我甚至都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所以也不能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仍然悉心地照料着我,让我住下。显然,在我昏迷的几天里,他们已经从我的口中了解到了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我的思路重新清醒以后,他们委婉地把他们听说的关于莱瑟海德的事告诉了我。我给禁闭在房子里的第二天,一个火星人就把小镇摧毁了,一个活人也没有留下。就象一个孩子捣毁蚂蚁窝一样,他无缘无故地把这个地方彻底毁灭了。

  我现在孤身一人,而他们对我非常好。我感到孤独无助、抑郁寡欢,所以他们尽力地安慰我。我康复以后,又和他们住了四天。在那段时间里,我感到一种模模糊糊的,日益增长的渴望,想再看一眼我曾经拥有过美好生活的地方留下的东西。那只是一种毫无希望的渴望,想从对苦难的回忆里寻找一些安慰。他们劝阻了我,他们想方设法地让我放弃这种病态的想法。但是最后,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冲动,答应我还会回到他们身边,含着眼泪告别了我的朋友们,我又一次来到了不久前还是一片黢黑,空空荡荡的街上。
  我还记得,当我向着沃金的小房子走回去的时候,仿佛是跟我开玩笑似的,这一天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四周的大街上人们忙忙碌碌,充满了勃勃生机。到处都是人群,做着成百上千样事情,简直不能相信许多居民给杀死了。但是后来我注意到人们都面黄肌瘦、头发蓬乱,眼睛又大又亮,仍然穿得破烂的衣服。他们的脸上只有两个表情——压抑不住的狂喜或者一脸的忧郁。要不是人们脸上的表情,伦敦简直就是一个流浪者的城市。教区在向人们分发着法国政府送来的面包。几匹马的肋骨都显露了出来。形容憔悴的特别警察,带着白色袖箍,站在每条路口上。我几乎没有看到火星人破坏的痕迹,直到走到惠灵顿街,才看见红草已经攀爬到了滑铁卢桥的桥墩上。
  在桥边,我还看到了一个与这个时期极不相称的东西——一张报纸给一根木棍钉在红草丛里。这是张关于第一张报纸“每日邮报”恢复发行的告示。我从衣袋里摸出一个发黑的先令买了一份报纸。大部分报纸都是空白的,但是那个唯一的排字工人开了个玩笑,在最后一作了一个大幅广告。报上印的消息充满感情;新闻机构还没有恢复正常工作。我没有看到什么新的消息,上面只是说经过一个星期的检查,对火星人的机器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宣称“飞行的秘密”已经被发现,当时我根本就不信。在滑铁卢,我找到了免费的火车送人们回家。火车上没几个人,我也没心思和他们闲聊。我找到一个单间,双手抱在胸前,闷闷地看着一片片废墟从窗外的阳光下闪过。刚出了车站,列车就开上了临时的路轨,路轨的两边的房子都成了黑色的废墟。虽然下了两天的雷雨,在克拉波海姆交汇处的伦敦一侧仍旧覆盖着黑烟留下的黑灰,在克拉波海姆交汇点的铁轨也给毁了;几百个无事可干的书记员和商店的伙计,与普通的铁路工人并肩工作着,在铺设一条临时的铁轨。

  从那里经过以后,沿途是一派荒凉的奇特景象;温布尔登受到的毁坏最为严重。沃尔顿因为留下了一片没有烧掉的松林,似乎是沿线遭受损失最小的地方。温特尔河,莫尔河和其他的小河上都漂着一堆堆的红草,好象是屠夫铺子里的肉和腌过的卷心菜那样。不过秀兰的树林太干燥,红草的枝条没有爬上去。在温布尔登的远方的苗圃里,一堆堆的土围在第六个圆筒的周围。一群人在旁边,几个工兵在土堆中间忙着。在土堆的上面飘着一面米字旗,在早晨的微风里欢快地舞动着。苗圃里到处都是红草的红光,一大片火红色里散布着一些紫色的阴影,非常的刺眼。从眼前烧焦的灰色土地和阴沉的红色放眼朝远方望去,是绵延的绿色山岗,让人的眼睛倍觉轻松。
  在伦敦这边的沃金车站,铁路线仍在检修之中,所以我在巴爱福利特车站下了车,走上了通往梅勃来的大路,我路过了我和炮兵跟骠骑兵说话的地方,还有我在暴风雨中看见火星人的地方。在这儿,完全是处于好奇心,我转到了路边,在缠绕在一起的红草叶子中间,发现了那辆破碎的马车,旁边散落着一副给啃光的马骨。我站了一会儿,看着这个景象……接着我回到了松林里,四处都是齐颈深的红草,斑犬酒店老板的尸体已经给埋掉了,我走过了东方学院,回到家里。我路过一所农舍,一个男人站在打开的门前,叫着我的名字,跟我打招呼。

  我怀着一丝希望,朝我家的房子打量了一眼,但是这个希望立即就消退了。门已经给打开过;门没有上锁,当我走近的时候,门就慢慢地开了。
  大门又关了起来。书房的窗帘给吹出了窗外,我和炮兵曾经在这个窗口看着火星人。窗子到现在为止还没给人关上过。给踩坏的灌木还和我四星期前离开的时候一样。我走进了客厅,房子里空空荡荡的。楼梯上的地毯皱巴巴的,灾祸来临的那天晚上,我在暴风雨里淋透以后蹲过的地方已经褪色。我们泥泞的足迹还留在楼梯上。
  我顺着足迹来到了书房,发现在我的书桌上仍然躺着圆筒打开那天下午留下的一张纸,上面还压着镇纸。我站了一会儿,重读我没写完的观点。那是一篇有关文明的进步对道德思想影响的文章;最后一句正是一个预言的开头:“在两百年里,”我写到,“我们会预见到——”句子在这里突然结束了。我想起了不到一个月前那天早上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想起了自己怎样放下手边的工作,从报童手里买《每日记事报》的情景。我还记得报童跑来的时候,我怎样地到花园门前,听着他“从火星上来的人”的奇怪故事。
  我下了楼,来到了光线黯淡的餐室。羊肉和面包早就长了霉,一个啤酒瓶躺在地上,和我和炮兵离开时的样子一样。我的家里一片凄凉。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里那个渺茫的希望是多么愚蠢。然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没用了,”一个声音说。“房子已经给遗弃了。十天里没有人来过这里。别站在那里折磨自己。只有你一个人逃出来了。”
  我吃了一惊。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吗?我转过身,身后的落地窗给打开了。我朝里面迈了一步,站在那里看去。
  在那里,站着我的堂姐和妻子,他们和我一样吃惊——我妻子脸色苍白,没有眼泪。她轻轻地叫了一声。
  “我来了,”她说。“我知道——我知道——”
  她把手放在喉咙口——摇晃了一下。我往前跨了一步,用双臂接住她。
或许您还会喜欢:
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他沉浸在眼前的场景中。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安谧,又那么……平常。这才是他一直盼望的生活,亲朋好友团聚——他深信,眼前正是那幅画面,尽管惟一能认出的面孔是疼爱自己的母亲。生活本该如此:充满温馨、亲情、欢笑、恬静。这是他魂牵梦索的生活,是他无时无刻不在祈盼的生活:体味暖人的笑容,分享惬意的交谈,轻拍亲人的肩头。但最令他神往的是母亲脸上绽出的微笑。此时此刻,他深爱着的母亲无比幸福,她已不再是奴隶。 [点击阅读]
暗店街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①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3:月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潘乔感谢你的耐心、关爱、友谊和幽默感以及心甘情愿在外就餐也感谢我的孩子们,加布、塞斯及艾利感谢你们使我体验了那种人们甘愿随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爱火与冰①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星期集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我完整地得到了你我深知你已经属于我,我从未想到应该确定你赠予的价值。你也不提这样的要求。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你倒空你的花篮,我瞟一眼,随手扔进库房,次日没有一点儿印象。你的赠予融和着新春枝叶的嫩绿和秋夜圆月的清辉。你以黑发的水浪淹没我的双足,你说:“我的赠予不足以纳你王国的赋税,贫女子我再无可赠的东西。”说话间,泪水模糊了你的明眸。 [点击阅读]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此夜绵绵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终了也就是开始”……这句话我常常听见人家说。听起来挺不错的——但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假如有这么一处地方,一个人可以用手指头指下去说道:“那天一切一切都是打从这开始的吗?就在这么个时候,这么个地点,有了这么回事吗?”或许,我的遭遇开始时,在“乔治与孽龙”公司的墙上,见到了那份贴着的出售海报,说要拍卖高贵邸宅“古堡”,列出了面积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的细目,还有“古堡”极其理想的图片, [点击阅读]
死亡终局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时间和地点对这个故事来说都是附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妨,但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灵感是来自纽约市立艺术馆埃及探险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在勒克瑟对岸的一个石墓里所发现,并由巴帝斯坎.顾恩教授翻译发表在艺术馆公报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两、三封信,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写出。 [点击阅读]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沙漠秘井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埃及人把他们的首都开罗称之为“凯旋之城”和“东方的门户”。尽管前一称呼早已徒有虚名,但第二个称呼却是名副其实。开罗确是东方的大门。作为大门,它就不得不首当其冲地面临西方影响的冲击,而这个当年的“凯旋之城”已老朽不堪,没有还手之力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