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邵燕祥散文集 - 论江青脑袋有没有病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老新闻工作者穆欣最近发表的一篇回忆录,说起文革前主持《光明日报》的时候,签发过一篇对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肯定之余略说了几句不足的文章,**不依不饶,曾经找他当面训斥。他回报社对人说:"没有见过像她那样易于激动的样子,不知是不是脑袋有病。"穆欣说,到文革中,有个人为了讨好**,把这句话翻译成"**有神经病",跑到报社贴了一张杀气腾腾的大字报,说是亲耳听穆欣说的,导致穆欣夫妇被关了八年监狱,家人死的死,疯的疯,家破人亡。我的读后感倒不在对那大字报作者的道德评价方面,而是想:如果说**有神经病甚或有精神病,是否无端的怀疑?穆欣当然不是医生,但他作为一个神经正常的人,看到**某些表现,认为可能是"脑袋有病"的症状,有什么错呢?一个对**的表现感到不正常,不管是正确地指出其政治上不正常,或仅只是目为精神上、神经上不正常,这才是正常的反应。把**的表现看做正常,倒是有点不正常了。说**可能"脑袋有病",在正常情况下,意味着她应该去看病,顶多意味着她在把病看好之前不适于担任某些负责工作,因为"脑袋有病"的人再做负责工作,太伤神,不利于健康;若不幸病入神经,那恐怕会丧失"责任能力",不宜于负什么责任了。大概正是这一点触着**及其攀附者的神经,认为说她"脑袋有病",就会引申到请她休息,夺她好不容易争到的大权。不过**没想到,她若当真弄到一张"精神不正常"的诊断书,后来是可以免予起诉的。十几年前某省某市某"衙内"杀了人,老子娘不就买通医生开了个有精神病的假证明,企图逃避法律追究么?美国精神病分析专家沃尔特·兰格发现希特勒有恐癌症,又是癔病患者(这个癔病使他在1918年一度失明)。他的意志极不稳定,经常处于怀疑和恐惧中。他对医学及其作用的恐惧,使他做出丧失理智的决定,禁止他的军队进行破伤风接种,结果这种本可控制的疾病引起大量死亡。在这个癔病患者的影响下,整个第三帝国好像着了魔,大发歇斯底里,而犹太人和众多的邻国成了他病态野心的牺牲品。另一个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据几名意大利、瑞士和荷兰医生证明,他早在步兵服役时就沾染性病,终身患有神经梅毒,在青霉素发现之前,用含汞的传统药物洒尔佛散治疗,难以避免药物反应。在战前梅毒已经侵蚀大脑和脊髓。希特勒曾经让自己的医生莫雷尔博士前往,但因为必须穿刺检查,墨索里尼不愿意接受这一干预。当然造成世界浩劫的法西斯主义,不能仅仅以其领袖人物的精神不正常来解释,归之于个人的生理原因。然而权力人物的精神状态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决策,这是史不绝书的。倘若这一精神状态进入偏执、妄想、迷狂的地步,后果是可以想见的。希特勒、墨索里尼长已矣。他们的病情不过是《病夫治国》一书的话题。**也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病历档案容或尚未解密,但谈论她有病没病不会像在二十九年前那样成为大逆不道了。谁说社会没有发展,历史没有前进?我想,今后在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做一次周密的健康检查,对于本人或家族有精神病史的,本人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或心理病态的,预作某些防范性的限制……这其实不但令社会幸甚,国家幸甚,对有病的本人,也是堪称幸甚的。1996年1月3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0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0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莫言《良心作证》
作者:莫言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
章节:6 人气:0
摘要: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 [点击阅读]
莫言《酒国》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搭乘一辆拉煤的解放牌卡车到市郊的罗山煤矿进行一项特别调查。沿途,由于激烈思索,脑袋膨胀,那顶本来晃晃荡荡的五十八号咖啡色鸭舌帽竟紧紧地箍住了头颅。他很不舒服,把帽子揪下来,看到帽圈上沾着透亮的汗珠,嗅到帽子里散出来的热烘烘的油腻气味里混合着另外一种生冷气味。这气味很陌生,使他轻微恶心。他抬起手,捏住了喉头。临近煤矿时,黑色的路面坑坑洼洼,疾驰的卡车不得不把速度放慢。 [点击阅读]
被禁止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我初识丛昌岷博士是在仁心医院开设心理诊所的头一年。心理诊所顾名思义就是治疗人们的“心病”的地方,它不像医院的精神科那样,用传统的处方开药的方式来治疗,而是用谈话交流、认知的改变,或者梦分析、催眠、音乐、以及艺术的表现,甚至生物反馈等技术来进行,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点击阅读]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