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少年天子 - 第八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 四 ——
  按照惯例,各衙门腊月二十三封印,要到次年元宵节后才开樱这二十来天的年节,京师自然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元旦前后这几天,爆竹声彻夜不停,路上官轿、车马、行人比平日拥挤百倍,百官朝贺,士民走访亲友、祭祖祀神。至于南城、琉璃厂、前门一带,更是百货云集,人山人海。满街花灯、綵棚,鲜红的春联,五彩的门神,烘托着新衣新帽的游人;贺喜声、欢笑声、叫卖声,和着锣鼓秧歌,一片沸腾。大有太平昌盛景象。
  顺治立朝以后,物价一年比一年降低,渐趋平稳。白米,从初年的每石纹银五两,降到如今的每石一两五钱。麦子,由每石二两降到如今的一两;每匹布由五钱降到二钱上下;盐,由每斤一钱降到每斤一分;猪肉由每斤一钱二分降到每斤五分左右。物价稳则人心定,京师繁华也就不言而喻了。遇到岁首元旦佳节,无论官民,自然都要畅意一欢。
  过了初三,武英殿大学士傅以渐府中来客才渐渐减少。初四这天,傅以渐夫妇本想谢客休息,却又来了两位兴致很高的客人。一位是龚鼎孳的夫人顾媚生,当然由素云接到内室相侍,说笑了一个时辰,便告辞而去;另一位是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衔的王熙。王熙与傅以渐从前交往不多,自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立翰林院之后,两人都因体制变革而高升,傅以渐拜殿阁大学士,王熙掌翰林院,并都得到了皇上的宠信,他们之间也就逐渐成了知交。他们在许多重要事情上都能常常互通消息,并且谈到过子女的婚姻之约。
  王熙去后,日已当头,傅以渐沉思着慢慢走回寝处。一进中堂,意外地看到素云已端坐窗前长几之旁,面前罗列长卷、画幅和画册,正在那里悠哉游哉地玩赏。素云见他进来,抬头莞尔一笑,说:"什么话说这么长时间?怎么不留他用餐?""哪里能如此草率!况且你有什么拿手好菜留客?""别的不说,只我亲手烧一道西湖醋鱼、一道南味烧鹅,就叫他双脚离不得傅宅。如何?"素云笑着说。
  "好,不如犒劳了我吧!"傅以渐笑呵呵地说。素云很久没见到丈夫这么愉快地笑了,心里也很高兴,亲自为他斟了热茶,端到他面前,道:"你象是很开心。王熙带来什么佳音?""你这双眼睛啊!真厉害!"傅以渐笑笑,放低了嗓音,"昨天皇上召王熙去养心殿,讲论了一个多时辰。王熙很是鼓舞。他方才还在说,身为汉官,一介庸愚,竟荷蒙高厚之恩,任以腹心,虽生生世世竭尽犬马,也不足以答万一。""那是恩宠特重了。不知讲论些什么?""这,他当然不敢说。但听口气,皇上似有振作之举。""哦?你是在为此高兴?""可不是!皇上也真该振作了,一年多不专心理事……""一年算什么!前明的皇上,一个个几十年藏在深宫,从不视朝,一个大臣也不认识……""皇上毕竟是英明之主,那些昏王岂可同日而语!只禁朋党、禁中官干政两件,就是有鉴于前朝亡国而施的善政,何况皇上多年勤政,事必躬亲。也是近年多事,难免……唉!好在皇上有心收拾,一旦振作,自然见效。"素云又慢慢回到窗下翻看拾掇那些书画,说:"即使皇上奋发,你又能有什么作为?你们内阁职责,不过是批本,批本无非援引旧例、照此办理罢了。这份差使,即便让一庸人去做,也可成为大学士,可惜了你这份才具……除非把六部移至内阁之下,如同唐代六部之于尚书省一般,那你这大学士才象是尚书令,称得起名副其实的宰辅呢!……"傅以渐笑着轻轻说:"王熙今天言谈中,就有这番意思。
  细细揣摩他的话音,似乎是他和皇上讲论的主要内容哩!"素云把目光从画卷移向傅以渐:"那么,议政王大臣能依吗?六部满尚书能依吗?近日满洲亲贵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安王大受冷落,你知道不知道?"傅以渐的笑意冻结在唇上。他知道,亲贵们早就不满皇上违祖制近汉俗,近日又增加了宠妾和佞佛两条罪名,指的当然是董皇后之丧和皇上削发修行。在他们看来,皇上失德不谓不大,所以他们的怨岂不能不深。他们的怨气撒在安王头上,今年皇室元旦祭祖、走谒亲友,安王府竟冷冷清清,极少亲友贺年,尴尬万分……"好了,我的大学士,别发愣了!"素云笑吟吟地曼声说:"你来看看这卷画,我把它挂在书房好不好?"傅以渐凑过去不经意地扫了一眼,却走不开了。这是一幅描绘江南春色的山水图。迷濛的烟水云霭、妩媚轻柔的春风、丘壑间的隐隐翠微,竟似透过画面向他扑来,使他不禁想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想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想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门吏领着内阁一名笔帖式在门外求见。傅以渐连忙出见,笔帖式向大学士跪禀道:"御前侍卫传谕:皇上昨夜不豫,今日病情加重,大学士和九卿明晨齐集后左门问安。"傅以渐顿觉心头发慌,但维持着表面的镇静庄重:"皇上是何病症?""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尚无确诊。""去吧!"笔帖式走后,傅以渐忙回内室,把这消息告诉了素云。当晚,夫妻俩辗转反侧,久久不能成眠。
  次日黎明,诸王公、内大臣、内阁、部、院、翰、詹、卿、寺、科、道各衙门官员,齐集后左门请安。正处新正之际,但宫殿各门所悬的门神、对联都已除去,彩灯彩饰也都收起。百官见此情景,知道皇上的病没有起色。一名总管太监匆匆从宫里出来,与几名议政王大臣低头耳语,神色很是仓惶。这一切成为无形压力,使空气十分沉重。跪在内阁序列中的傅以渐,只觉身上一阵阵发冷,面孔又火辣辣地发烧,心里很乱。他听到某种响动,侧脸看时,竟是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跪在那里发抖,苍苍白发白须白眉,把他的面容遮去了一大半,但仍能看出他发自肺腑的深深悲哀。
  傅以渐代表百官朗声跪奏:"今当腊尽春来,寒暖交替之时,圣躬违和,臣等微忱,恭请皇上避受风寒,静养珍摄。一应本章尽送内阁拟议请旨,皇上请放宽心。愿皇上早日痊愈,则国家万民之大幸也。"跪着的百官同声奏道:"愿皇上早日痊愈!"御前侍卫对众人说:"稍侍。"他转身要回养心殿转奏,又有人颤抖着嗓子喊道:"请等一等!"那是汤若望。他流着泪请求御前侍卫转奏皇上,允许他这位老臣觐见万岁。
  不多时,御前侍卫转来,向百官传达了皇上的口谕:"朕偶感风寒,一二日内可望痊愈。尔等所奏,朕已具悉。部院各衙门齐奏本章,一并送内阁大学士处即可。"御前侍卫又转向白发苍苍的汤若望,传达了皇上的答复:汤玛法忠心耿耿,皇上感念至深,待皇上病体好转时,一定召玛法进见。
  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们惶惶不安地商议着。慈宁宫首领太监捧来了皇太后懿旨,谕令释囚犯、减刑狱、免死罪;要求传谕民间不许炒豆、点灯、泼水。此刻众人恍然大悟:皇上出天花了!

  天花,这令人谈虎色变的可怕的病症!皇上以二十余岁的成人而患天花,危重至极啊!王公百官顿时心慌意乱,聚在那里愁颜相对,谁也没有办法,谁也说不出话,阵阵寒风吹得人五脏六腑都冰凉冰凉的了。后左门,如同一座小金殿,雕梁画栋、富丽庄重,聚集了数百名冠服整齐的国家大臣,此时却象一个人也没有似的寂静。
  安亲王最后说了一句:"久聚无益,散了吧!"人们这才各自出宫,竟也没有一个人再说一句话。
  汤若望却不肯离去,他要内监替他带给皇上一本画册,并替他转奏皇上:"陛下灵魂的永久福乐,现在已到了很危急的地步,我不能不为此着急。请陛下至少把这文本阅读一遍,这是人类死后的情景和天国的永生啊!"内监一向尊重这个老教士,答应替他转奏。半个时辰后,内监回来了,告诉汤若望,万岁爷读了那文本,深深感叹了一番,并要他向汤若望传达这样的口谕:"朕知道汤玛法是真心爱护朕的。但由于朕的许多罪恶,朕已没有见上帝的资格。
  朕若能康复,或许愿意信奉玛法的天主。然时至今日,痘疹凶险,万不容朕行此事了……"汤若望老泪纵横,唏嘘不已,不住地用本国语言情不自禁地反复念叨着:"主啊,宽恕他吧!……"然而,皇上还有话对他的玛法说:"传谕汤玛法立即往慈宁宫叩见皇太后,有要事相商。"劳累和伤感都不能使年迈的传教士却步,他立即随着内监往慈宁宫去了。
  皇太后容色疲惫、憔悴,眼睛已经红肿,坐在御榻上以手撑额,轻声啜泣。她的忧伤、恐惧,随着一声又一声的深深叹息透露出来。苏麻喇姑一面自己抹泪,一面给她披上一件深蓝色的貂皮披风。正殿里过于空旷冷清,虽然生了好几盆火,仍比寝宫冷得多。
  太监一报告说汤若望进宫,太后立刻抹去眼泪,坐直腰身,双手静静放在膝上,一股英睿的气度便从她身上驱走了愁容悲泪形成的老态。她恢复了平日的稳静、从容,只是常常闪现的温和笑容却完全消失了。她请汤若望坐下,宫女们献上了奶茶。
  太后不等汤若望说通常的谒见词,便开门见山地说:"玛法,皇帝病笃,继位的太子还未诏封。我督促皇帝,他却提出一位堂兄。我与诸王商议,父子相承是正理,继位者必须是皇子。皇帝想知道玛法的见解。"汤若望心中澎湃着热浪。这样的大事竟来征求他的意见,足见福临内心深处对他还保持着少年时代的依恋。一切嫌怨委屈霎时都消散了。他噙着热泪,简直没有怎么寻思,慨然道:"子继父位、父子相承,是中国自古的大道,也是西国乃至天下的大道。太后所见甚明,应立皇子!"庄太后点点头,说:"皇六子三岁、皇七子两岁、皇八子刚出生十三天,不足论了。皇五子顺治十四年十一月生,今年四岁;皇二子顺治十年七月生,今年八岁;皇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生,今年七岁。皇五子、皇二子的母亲都是庶妃,皇三子的母亲是景仁宫康妃。这孩子极聪明,好读书,善弓马……"庄太后觉得自己说得多了,停了停,问:"玛法你看,诸皇子中谁能当大任?"汤若望当然听得出太后的意向。如果太后所说确实,不带偏爱,皇三子应是最合适的人眩但他不愿意就这样附议皇太后,自低身份。所以,思索片刻后,他说:"据我所知,诸位皇子中,唯有皇三子已经出过天花。如皇太后所说,他又聪明过人,勤于学习,那么老臣以为,皇三子继位比其他皇子继位更有利于大清帝国的稳固。"在当前局面中,这难道不是一个最令人信服的、可以击败任何竞争者的理由?汤若望举足轻重的建议,促成了这一个了不起的决断。只是皇太后也罢、汤若望也罢,此时绝没有料到,他们决断要继位的小皇子,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使中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帝国,给灾难深重的黎民百姓开辟了百年的和平与安定的局面。
  太后对汤若望的意见非常满意,尊敬地站起身,命太监搀送汤玛法出殿,并用肩舆将他一直送出紫禁城,又一次给这位德国传教士以极高的礼遇。
  一桩重大的事情解决了,太后郁闷的心略略轻松了些。但是事情还多得很,还得她一桩一件地处理。她是太后,不是皇帝。但此时,她的决策和她的事情,比皇帝的更加重要和繁忙。亏得当年草原生活给她带来极好的身体素质,不然,这样凶猛的感情冲击和纷至沓来的事务,她是绝对吃不消的。
  苏麻喇姑赶紧给太后送上热气腾腾的鲜奶茶、奶瓶子和几样精美的点心,并递给她一个嵌翡翠红玛瑙的银手炉。太后把手炉放在怀中,慢慢喝着奶茶、吃着点心,仍在默默地思考着什么。等她吃罢茶点,苏麻喇姑上前收拾了家什,让宫女们端走,随后用满语问:"太后,要召皇后来吗?"太后摇摇头,轻轻地说:"传董鄂妃。"苏麻喇姑不敢抬头看她,悄悄退下去传太后旨意。
  董鄂妃来了。她越来越象她的姐姐,连表情和动作都有几分相似。只是眼睛没有她姐姐那么灵活聪慧,气质上也象缺点什么。不准确地形容,那便是少了董皇后的雍容大度,和那一团令人起敬的儒雅的书卷气。她还年轻,才十八岁,刚刚进了妃位。向太后跪安后,她拭着泪眼低头站立,心里有几分惶恐。皇太后郑重其事地单独召她到慈宁宫,这还是头一次。
  "到养心殿去请安了?"太后问话很是平稳。
  "是。"
  "你看,皇上的病可望痊愈吗?"
  董鄂妃呜咽着:"妾妃恨不能以身代皇上受病……"太后眼里闪过一道强光,随后又收敛了,反问一句:"真的?""只要能为皇上添寿,妾妃情愿折自己的寿数!""哦……"太后略一沉吟,断然问道:"如果皇帝眼下就归天,你怎么办?""我?"董鄂妃吃惊地瞪大眼睛望着太后,心头怦怦乱跳。
  "你不是他最宠爱的妃子?
  "我……"董鄂妃低下头,伤心地又吐了这么一个字。
  "这不是已经招来东西六宫的许多忌恨了吗?你如何能独善起身,如何自保呢?……"董鄂妃潸然泪下,双膝一软,跪倒了,直哭得浑身哆嗦。
  "这又为什么?"太后蹙起眉头,突然又一扬眉梢:"你是不是有孕了?"董鄂妃连连摇头,抬起美丽的、满是泪水的脸,象一朵春雨中的梨花:"太后,妾妃就是到死也不能明白……都说皇上宠爱我,无非是天天召我到养心殿去,皇上读书,叫我给他送茶;皇上写字画画,叫我给他磨墨;皇上打坐参禅,叫我侍立一旁,说是佛边天女。话不多说,笑容少见,更没有……"董鄂妃缩住口,脸迅速地红了,直红到耳根。
  "怎么?"太后惊异了,"你是说他不曾与你同床?"董鄂妃头更低,脸更红,声音更小:"每晚……都是在一张床上睡的……可他象是块冰,任你费尽心力,也休想化开半分……他从不理睬我,倒头便睡,直到天明……""竟是这样!"太后不胜惊骇,"有多久了?""自姐姐仙逝以后,便是这样……"太后呆了半晌,极受震动。她的多情的儿子,竟又如此无情!他真不该投生在帝王家啊,多少烦恼,多少忧伤!……太后慢慢抬起手,说:"去吧。"董鄂妃跪辞,捂着红红的脸儿,抹着一阵一阵的泪,退下了。

  庄太后了解儿子,相信这是真的。别人呢?东西六宫的妃嫔贵人们相信吗?皇后相信吗?……旁晚,养心殿传出消息,说皇上病势减轻,热度渐退。宫里一片欢喜。皇太后领了后妃们前往探视。
  福临拥被靠坐在床头,看上去衰弱、消瘦,肤色变得苍白而透明,仿佛蒙了一层薄冰,乌黑的眼睛里两点冷冰冰的光却非常稳定。他先向太后笑道:"额娘,儿子不孝,累你许多烦恼苦痛……"太后强笑着坐在福临床前,说:"年来多事,劳累也是常情。母子间何需说这样的客气话。"福临笑了一下,说:"二十四年养育教诲之恩,容儿来世报答。万求额娘恕儿今世不孝之罪,愿来生仍与额娘成为母子,另开一番事业。"太后忍泪安慰道:"你眼看好了起来,还要这样说话!""好了起来。不错,我是要好起来了。"福临看一眼床脚边站立着的皇后和康妃,两人便走到床前跪下,含泪道:"给皇上请安……"福临平静地说:"日后,赞襄皇太后、辅佐幼主,便是你们的事了,望尽心尽力……"康妃心如刀绞,突然扑上前去,紧紧抓住福临的双手搂在自己怀中,放声痛哭。她的动作一下子撕掉了她历来冷冰冰的外衣,把她自己也不全理解的真情猛然喷发出来。她悲痛欲绝地仰面望着福临,泪如泉涌地喊着:"把我带去吧,我不愿离开你!哪怕你不理我,不爱我,打我,杀我!……我情愿!死也情愿!……"她哭得从头到脚剧烈地战抖着,她那烈火般炽热的真情的吐露,使在场的人都掉泪了。
  面对这个热烈的、几乎不认识的康妃,福临无限感慨,叹道:"你不能去。皇三子即将继位!……""啊!"听到皇上亲口宣布,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叹。皇太后是由于欣慰,皇后是因为在意料之中,妃嫔们觉得心里踏实了,康妃却是又惊又喜又痛又愧,哭得更凶,几乎喘不过气来。
  福临小心地从康妃手中抽出右手来握住皇后的手,望着她们两人说:"不要哭,不要哭了……朕对不起你们。但这不能怪朕,朕的本心原不想害你们,只是无法违拗自己的本性罢了……但愿你们来生再不要投胎富贵人家,去尝一尝人间的情爱吧!……小珠儿,小珠儿呢?"自从姐姐去世,再没有听到这样亲切称呼的董鄂妃,连忙从众人背后走了过来。福临想放开康妃的手,但康妃紧紧握住,只管把脸贴在上面哭泣。福临便又抽出右手来握住了董鄂妃的小手,静静地笑道:"半年多了,你枉担了虚名,也亏你一声不响,默默忍受。你和你姐姐长得太象,心地也一般无二,世间、宫中怕是都容你不得的。与平日后受百般苦痛,不如跟我一起去吧。我们一起去见她。"董鄂妃这时反倒不哭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着皇上,神色坚定,连连点头。
  福临的目光越过皇太后,越过面前粉白黛绿的后妃们,环视着床头几上堆积着的许多图书、画卷,长叹一声,说:"朕将去矣!独念茫茫泉路,能读书否?悠悠来生,解读书否?……"
  只在此刻,他眼睛里的冰仿佛消溶了一点,沁出了两滴冷泪。但他很快抹去,仍用冷静的声调说:"皇额娘,朕已想好皇三子的名字,就叫玄烨。"次日,正月初六。三鼓刚过,王熙已急急忙忙奉召来到养心殿,此时的福临浑身滚烫,脸庞猩红,但神志还很清楚。
  他躺在御榻上,用微弱的声音对跪在榻前的王熙说:"朕患痘症,势将不起。你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就在榻前书写。"王熙恭听着,只觉得五内崩摧,泪不能止,奏对竟不能成语,一片含糊,到最后,岂不成声了。
  福临叹道:"朕平日待你如何优厚,训戒如何详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则离,不必如此悲痛。况且已是何时,安可迁延从事?"王熙勉强拭泪吞声,听皇上口述,就御榻前写成诏书首段。他见皇上说话困难,便奏道:"如此撰诏,臣恐圣体过劳。
  容臣奉过皇上面谕,详细拟就,进呈御览。"福临点头同意,把诏书大意讲了一遍,王熙便出殿往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撰拟去了。他写好一段,便送往养心殿,先后三次进览,撰写完毕后,日已渐落西山。御前侍卫告知王熙,所撰诏书已蒙皇上钦定,皇上命学士麻吉勒、贾卜嘉二人捧诏奏知皇太后,然后将宣示王贝勒大臣和文武百官。
  王熙踉跄着出宫去了。暮色渐合,辉煌的殿阙宫门在最后的一道阳光中,闪着凄凉的光泽。环顾大内,竟没有一点声响。王熙心中悲怆无名,只觉那一阵阵北风,比三九寒冬时还要刺骨!
  王熙撰拟的遗诏,此时就放在慈宁宫庄太后的桌案上,她已经看过四遍了。
  就这样发布吗?
  不!那怎么行!福临的固执心肠,在遗诏里也不减分毫。
  "满汉一体"的话,现在怎么能写在遗诏上?把六部放在内阁之下,撤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制等等,这会造成什么后果,激起什么样的反抗啊!
  庄太后绕着桌案大步地踱来踱去,两道乌黑的眉毛几乎扭结在一起了。但她心里并不乱。她现在要做的,不仅是分辨是非,更要紧的是权衡轻重。
  从内心深处说,庄太后是站在儿子一边的。儿子所做的集权的努力,儿子学汉文、用汉人,这一切都是为了江山永固、社稷长存,都是有远见的举措。但是他太沉迷了!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汉化,前明是怎么灭亡的?而且他推行得这么专断、这么仓促,怎能不激起满洲亲贵的愤慨!
  如今的情势,汉族新服,满洲方张。掌国柄者所惧怕的,在满不在汉,怎么能够逆时势而为之?
  至于要安亲王辅政,那就连提都不能提了!不记得多尔衮辅政、济尔哈朗辅政留下的遗痛吗?
  不!遗诏决不能这样发布出去。
  可是,这是自己唯一的爱子的临终愿望啊!……庄太后一阵心酸,跌坐在御榻上,双手蒙住了脸。福临幼年的面容姿态,福临短短一生遭受的无数痛苦,一时都从眼前闪过。他的欢乐,他的苦恼,他的暴戾,他的雄心,哪一桩不是她这母亲的延续,哪一件不紧紧连着她的心?做母亲的,怎么能不尽最大力量满足儿子的临终嘱托啊!白发人送黑发人,世上还有比这更使人心碎的事情吗?……泪水,象溪水似的,从她指缝间流了下来……然而,真的要把遗诏公诸王公大臣,会是什么后果?庄太后脑海里出现了福临登基前,八旗之间为拥立皇帝而发生的那场剑拔弩张、几乎流血的争斗;出现了简亲王济度那威严固执的表情;出现了许许多多亲贵和八旗将领愤懑、疑虑的目光。是啊,国家初定,边疆的战尘刚刚消散,刚刚驯服的汉人中,还有许多不驯服的危险的眼睛,有南方的士族;有力量日益膨胀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还有远踞海岛,但时时威胁着大清的郑成功……这一切靠什么力量去稳定?只有满洲八旗啊!……不能因母子私情而乱国家大事!不能以个人好恶迷惑了对天下大局、朝野时势的判断!庄太后想到了丈夫的雄心,想到了自己的责任,终于站起身,用凉水洗了脸,擦干净脸上身上的泪渍,又换了一套宝蓝色的绣袍,缓缓地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到桌案前。

  她推开王熙撰拟、经福临钦定的遗诏,另外旗下宣纸,沉思片刻,伸出手,毅然提起了笔。
  正月初八,各衙门提前开樱官员们黎明时分就应盥洗完毕,穿上朝服入署办公。但他们消息灵通的长随回来禀告:天安门启而复闭,只传大学士、九卿及礼部官员入朝,进门就摘帽缨,其余官员各散回家。
  本朝制度,有了大丧官员才摘帽缨。皇上虽然患病,但是春秋正富,至于有此大变吗?职小位卑的官员们不知底细,心内惴惴不安,不免出门探听,遇到熟人,便互相讯问,但谁也没有确实消息。眼看着内外城门尽闭,八旗兵卒一队队戒严巡逻,大小街道行人寂寂,一派惶骇,他们又都赶紧缩回家中等候。
  等到申正,太阳垂下西天,大内传旨下来,召所有官员携带朝服入朝,先往户部领取素帛,然后在太和殿西阁门前集中等候。皇上驾崩的消息已经传遍,皇三子继位的传说也被确认,百官有了新君,心绪才比较安定了。
  二更时分,皇太后亲御太和殿,王公亲贵、文武百官,按照大朝时的礼节和位置,跪听宣读遗诏。当时凄风飒飒,云阴欲冻,气氛极为幽惨,不少人竟情不自禁地呜咽失声了。丹陛上和丹墀下,各有一名宣谕官员在大声宣读,阵阵北风把一字一句都清晰地送到每个人的耳边:"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从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上的遗诏,便用这样沉重的口气,列数了自己的十四项大罪,其中最使人震动的除了第一项外,还有:自责于诸王贝勒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自责不信任满洲诸臣,反而委任汉官;自责于端敬皇后丧礼诸事太过、逾滥不经,不能以礼止情;自责委任使用宦官,致使营私作弊,等等。
  读罢十四项大罪,宣谕官员声音有些嘶哑,喘了口气,宣谕遗诏的最后部分:"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
  三子玄烨,佟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平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垄鳌拜为辅政大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宣谕完毕,宣谕官郑重地宣布:"奉皇太后懿旨,遗诏同哀诏一起,遣官颁行天下!"听谕时候,群臣匍伏,肃静一片。宣谕一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放声大哭。于是太和殿前,哭声震天,和后宫那沸腾的哭声相呼应,地动山摇,日星隐耀。谁能从这满耳哭声中细细分辨号啕者的心境?有人为礼节而哭,有人因知己感而哭,有人为今后日子担忧而哭,也有人为松了一口气而哭;至于大多数满臣和王公亲贵,大约是心里满意,兴奋得不能不哭了。
  王熙冷汗如雨,里外衣裳都湿透了。这显然已不是他亲手撰拟、由皇上钦定的那份遗诏了。皇上面谕的重要内容,他当时特别精心地一条条记住,在措词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现在,除了个别句子是他的手笔,其他的都已删除了。莫非皇上一去,朝政就要大改大变了?只听遗诏的口吻便可知道,日后辅政大臣将顺从朝内宗亲,为满洲八旗张目了。那么国事将如何?天下万民将如何?……还有,他这个见到过皇上遗诏真本的人,又将如何?能不能善保头颅?……趁着百官痛哭的机会,王熙也愁肠百转,放声哭泣了。
  受命的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满脸悲恸,步履庄严地走上丹陛,向诸王贝勒等跪告说:"皇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但从来国家政务,都由宗室办理,我等都是异姓臣子,何能担此重任?愿与诸王贝勒共任国政。"诸王贝勒纷纷辞谢,康亲王杰书代众人答道:"大行皇帝深知四大臣之忠诚才干,委以国家重务,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不必谦让。请奏知皇太后,辞告皇天上帝和大行皇帝灵前,便可受事。"四大臣谦恭地领命,进太和殿奏告皇太后去了。不多时,皇太后命宣懿旨:"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诸王贝勒大臣及文武百官勿退,候新皇登极。"群臣于是暂时散开,各归值房和天安门内的官署。没有去处的,都在午门外露天席地而坐,静候天明。四大臣已拟好誓词,往大行皇帝殡宫前、往团城正大光明殿皇天上帝前设誓,并焚烧誓辞……正月初九来临了。风日晴和,一扫昨夜阴霾。黎明时分,诸王贝勒、文武百官便身着朝服等候着。五鼓,銮仪使率官校到太和殿前陈设法驾卤簿,千余人组成的仪仗队伍,从太和殿直排出天安门;乐部率和声署陈设编钟玉磬等大型乐器;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进殿内,陈设在左楹表案上;内阁中书奉笔砚陈设在右楹案上。天亮了,鸿胪官引王公和一二品官入右翼门、引三品以下官员入左右掖门,东班由昭德门、西班由贞度门同进到太和殿前,各自按品级就位。礼部堂官二人往乾清门奏请御殿。午门上的钟鼓响了。巨大而宏亮的声音振荡着,向远方传送,宣布紫禁城的新皇帝即将登基了。
  因在国丧期,中和韶乐设而不作,肃静中,礼部堂官二人及前引大臣十人为前导,领侍卫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执枪侍卫十人、佩刀侍卫十人后扈,簇拥出一位身着小龙袍、头戴缎台貂尾三重冠皇帽的小小皇帝。他从容地、庄严地迈着步子,小朝靴在龙袍下闪动着,走进太和殿,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端坐龙椅之上,两条腿半悬在空中,但他的表情十分严肃、郑重,完全不象一个七岁的孩子。
  阶下三鸣响鞭,午门钟鼓再次鸣动。王公百官的朝贺开始皇三子玄烨即帝位。他就是康熙皇帝。
或许您还会喜欢:
悟空传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今何在,出生年月,一九七八年六月。被《中国图书商报》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州:羽传说》。做过网站管理、游戏策划、影视编剧。现为自己与朋友联合设计的大型虚拟幻想世界《九州》的小说出版、网站运行及游戏改编而努力中。今何在。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无字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作品: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坷人生遭际,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描写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作家: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点击阅读]
无水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大风来时,河阳城一派肃穆。还不到下午五点,大街上早已人去巷空。学生们下午就没敢上学,全都躲在家里。机关单位这天放假,但日历上这天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就连一向生意兴隆,车间日夜不停转的河化集团,这一天也出奇的静了下来。乱石河滩西边,十丈长的明长城废墟上,两只老鹰惊魂不定地乱叫。它们叫了整整一天,嗓子都破了,嘶哑的叫声凄厉地划破河滩上面那一片死亡的气息,破碎在河阳城上空。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朝内81号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0
摘要:城市从地铁的第一班车开始苏醒,叮叮当当的装进去一个个睡眼朦胧的虫子,哈气连天的开始看免费报纸玩手机显配电子书飞媚眼等艳遇。呼啸的列车穿越无边黑暗的地下,连接着数不清的空洞和阴霾,那些只有老鼠飞蛾蠕虫才能到达的伸手不见触角的地方,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啃食和狞笑。让人无语的安检仪肮脏的吞噬者红男绿女仔细的包皮包皮和混合着民工编织袋的余尘一直嘟嘟的进站。“您等会,您这包皮得打开我们手检下。 [点击阅读]
杀人蚁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1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的自然课老师无论如何没想到她给学生留的一项家庭作业改变了世界。这个改变首先涉及到地球上的很多官员。上至一品国家元首,下至最小的芝麻官儿。成千上万的人不明不白地丧失生命。恐惧袭击人类。2自然课杨老师在下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后天上自然课时,每位同学用玻璃瓶带5只蚂蚁来。杨老师要用这些蚂蚁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到了下次上自然课的时间。 [点击阅读]
李家庄的变迁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李家庄有座龙王庙,看庙的叫"老宋"。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又因为他的地位低,谁也不加什么称呼,不论白胡老汉,不论才会说话的小孩,大家一致都叫他"老宋"。抗战以前的八九年,这龙王庙也办祭祀,也算村公所;修德堂东家李如珍也是村长也是社首,因此老宋也有两份差--是村警也是庙管。庙里挂着一口钟,老宋最喜欢听见钟响。 [点击阅读]
棋王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