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日本的黑雾 - 下山国铁总裁是被谋杀的 五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五
  当时,日本内地六个地区都设有与美军总司令部情报部直辖的“反间谍队”有关的机关,这六个地区就是北海道、仙台、东京、大阪、福冈和高松。其中,盖尔申上校的“反间谍队”机关掌管东京地区——从关东起连福冈地区也包皮括在内。因坎农少校而出名的坎农机关是东京达个地区独立的“反间谍队”下面的特务机关之一。坎农机关还有个附属机关,有代号,通称“柿树机关”。
  各种文件中都把这个坎农机关说成似乎与“下山事件”有关,我却认为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各个“反间谍队”的秘密机关迸行活动时是绝对不允许暴露身份的。后来,坎农机关在制造“鹿地事件”(一九五一年十一月美国特务机关(坎农机关)将日本作家鹿地直绑架;由于日本舆论愤怒的抗议,次年十二月被迫将他释放。——译者注)时,不慎曾把名字暴露出来,因而在“反间谍队”秘密机关当中它可以说是失败了的。一提到“反间谍队”,人们马上就把它和坎农机关联系起来——目前新闻界的这种肤浅认识还得好好纠正一下。
  不用说,情报部是与作战参谋部平行的机关,它拥有最大的权柄,是明确属于作战系统的机关。
  但是民政局是占领局面下所设立的一个军政机关,属于所谓的军政系统。跟任何一个国家一样,这个军令机关和军政机关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激烈的明争暗斗。
  美国占领军统治日本以来,最感到头痛的是如何对付共产党势力的问题。如果把占领日本的美军总司令部的历史称作一部对共产党进行弹压的历史也不为过。麦克阿瑟在日本登陆后,最初着手做的是彻底摧毁日本依然保存着的旧军阀系统、右翼系统、右翼财阀等潜在势力,目的在于把这些一扫而光之后,施以美国式的统治。民政局就是为了把这种国家主义从日本清除掉,才借着“民主化”这样一个漂亮名义展开活动,动手破坏战前的秩序体制的。
  众所周知,民政局的代理局长克吉斯运用绝大的权柄来摧毁旧秩序,还打算利用共产党的势力。因此,直到战争结束时还是个非法政党、干部不得不潜入地下的日本共产党,忽然抬起头来,得到蓬勃的发展,一九四九年有三十五名共产党人当选为国会议员。这是共产党势力的全盛时期,还听到“革命时机快要成熟了”的呼声。
  但是情报部猛烈抨击民政局的政策,而带头开炮的是部长威洛比少将。
  自从昭和二十四年(“下山事件”发生的那一年)年初就逐渐处于劣势的情报部,这时对民政局发动了反攻,并企图用计把克吉斯和戴克赶掉。我本想把这件事更详细地叙述一下,但限于篇幅,这里只想指出美军总司令部的情报部和民政局之间争夺主导权的剧烈斗争形成了“下山事件”的一部分背景。
  无论是情报部还是民政局,大概都曾把各自的特务机关或情报机关散布在日本政界的各阶层。斋藤国警长官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着,为了揭发克吉斯的丑事,他曾派人钉克吉斯的梢;及至克吉斯向他提出抗议,他才勉强找一些借口搪塞过去。但后来克吉斯把他的谎言一一揭穿,弄得他不知所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警视厅内部存在着情报部派和民政局派的派系之争;两派人一方面对自己那一派竭尽忠诚,另一方面尽量玩弄手段,想把对方打下水去,这是日本官僚的特性,并不足为奇。
  总之,当局不得不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来选第一任国铁总裁。当局最初考虑人选时,曾向当时的铁道大臣村上义一商洽过,想请他担任。但是正如《白皮书》上所追述的,村上拒绝了。按照美军总司令部的想法,第一任总裁必须承担一项特殊任务:与日本最大的工会——国营铁道工会展开正面斗争,以便把大批职工解雇。因此,他们心目中的第一任总裁大概是以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一张白纸似的人最为理想。政府当局提出几个候选人,但是他们不是声名狼藉就是受人牵制的,因而情报部和民政局都表示不同意。结果,技术部门出身、毫无政治背景的运输省次官下山定则被选为总裁了。

  如果考虑到第一任总裁的困难处境,下山本该向美国占领军当局或吉田内阁提出一定的条件。实际上,下山也透露过要提条件的想法。但是正如《白皮书》上所追述的,他终于没有提。斋藤升在任国警长官时,就立即提出条件;相形之下,不谙政事、或者为人老实的下山从就任时起就真是太疏忽大意了。这就种下了他致死的远因。
  这里还得写一点关于实际上决定总裁人选的、负责运输事务的沙格农的事。
  沙格农确实是个缺乏敎养的人。他在美国时虽然只不过是内地一家铁道公司的职员,可是一来到美军总司令部,他就大权在握,跋扈起来。当然,沙格农只不过是民用运输局局长,他具有这样大的权柄是很奇怪的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背后有情报部部长威洛比少将给他撑腰。
  有些情况使人认为,沙格农起初是站在民政局的惠特尼一边的。可是,不知怎地,中途他又倒向情报部那边去了。只要把沙格农是站在情报部一边的这一事实考虑进去,“下山事件”的真相似乎就能了解一半了。
  沙格农有两项任务。一项是按照情报部的示意拟定一旦对苏联发生战事时的运输计划,另一项任务是开除国营铁道工会里的进步分子。这任务也可以说就是在国际方面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反对日本共产党。关于后者,如果说这是美军总司令部在占领初期播下了种子,到头来自食其果,也没有什么不妥当。因为自从美军统治日本以来,为了便于清除军国主义而实行的扶植共产党的方针取得了意外的成果,共产党员以及拥护共产党的人在日本社会各方面急剧地增加了。在各产业部门,进步的工会也风起云涌地成立起来了。尤其是自从“二·一罢工”(一九四七年一月,日本国家机关和公共企业职工二百六十万人成立联合罢工委员会,决议从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起举行总罢工。但是罢工开始前数小时,麦克阿瑟下令禁止。——译者注)以来,形势的发展使人觉得共产党所说的“革命”未必是梦想。连一向被认为比较稳健的国营铁道工会中,也急剧地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这个出乎意料的“成果”使美军总司令部不禁愕然。他们亲手造成的东西正在变成意外的魔障。得及早想点办法。这时,在反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中国)这方面,麦克阿瑟的政策不得不改变,只留下情报部一条线。无论如何也得设法遏制日本国内已经强大起来的急进的工会运动。一旦发生什么变化,还得使日本的一切机关能有所准备。为了这个目的,必须赶快使他们亲手扶植起来的日本民主空气转换方向。为此,有必要引起(或是制造出)令人震惊的事件,以便使日本人民对“赤色分子”产生恐惧。得到麦克阿瑟支持的美军总司令部情报部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以七月五日的“下山事件”为契机,“三鹰事件”、“横滨人民电车事件”、“平事件”、“松川事件”等相继发生之后,在情报部与民政局的一场斗争中,情报部取得了胜利,民政局里拥有实力的克吉斯被遣送回国,美军总司令部发挥一切机能全盘向右转。只要联想到这些事实,就可以明白情报部部长威洛比的意图了。
  实现这一意图是需要策略的。情报部下面有“反间谍队”这样一个强大的情报机构。威洛比一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动了这部机器。想来沙格农在与国营铁道工会展开决定性的斗争时,也把“反间谍队”这种关系利用上了。
  日本各地的“反间谍队”机关沿着情报部部长的这条路线展开了活动。他们大概把情报详详细细地汇报给威洛比。这些情报的范围不仅包皮括日本政府的高级官员、要人,或是官僚个人的动静,甚至还涉及美军总司令部内的美国高级官员。连沙格农也受“反间谍队”的情报网所箝制。
  因而,下山一当上国铁候补总裁,情报机关一定就把他的经历、认识些什么朋友、与什么政党有瓜葛,或是有什么后台等等全都告诉了沙格农。这样他才答应叫下山就任总裁。

  下山纯粹是技术部门出身的,在铁道省里没有任何私人势力。据他过去的同窗水野成夫说,下山在中学时代就是与水野竞争第一、二名的高材生。他总喜欢站在铁路旁边看火车开过,百看不厌。提起当时下山的火车迷,据说在学校里都出了名。这样的下山进入铁道省后,志愿到现场担任技术部门的工作想来也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是技术部门出身,下山当上运输省次官之后,在省里却没有任何强大的私人势力。他就任国铁总裁之后,也和人事局方面处得不大好。这是造成下山悲剧的远因。在这一点上,毋宁说副总裁加贺山的后台倒远比他的硬。加贺山的岳父是十河信二,十河凭着老前辈的资望,在国铁里隐然拥有实力。因此,就他们在省里的政治基础来说,加贺山要远比下山稳固多了。
  下山早就打算乘铁道改为公共企业的机会,辞去次官的职务,以在野身份去竞选参议院议员,并且好像已经着手准备了。就在这时,有人和他商洽担任第一任国铁总裁的事。
  正如《白皮书》上所指出的,下山对于接不接受总裁这个职位一直犹豫不决,但是他终于还是答应了下来。下山知道第一任国铁总裁的任务就是对付国营铁道公司空前的解雇这样一个难题——也可以说是为了裁员才临时委任一个总裁的。一俟这项工作告个段落,他就打算辞去总裁这个职务,再去竞选参议院议员。一部分人说,下山是为了进参议院才答应当国铁总裁的。其实,凭着他那段运输省次官的资历也足够资格参加竞选了。
  总之,下山同意了担任第一任国铁总裁。事前他也曾找村上义一商量过,村上鼓励他就任,所以尽管下山对这职务并不怎么热中,还是答应下来了。
  从民用运输局的沙格农来说,正因为下山不受任何人牵制,才认为他最合适。依他看来,第一任国铁总裁固然不能与日本政府有关联,更不能与美军总司令部——尤其是民政局一方有关联,因为国铁总裁必须是个对沙格农百依百顺的人,至少也不能对沙格农的政策多嘴多舌或是妄加批评。他心目中最合适的是个唯命是从的人。一切命令都由沙格农来发,一切人事都由沙格农来决定。如果总裁受民政局的牵制,事情就不好办了。沙格农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让下山定则坐上总裁这把交椅的。但是下山果然使沙格农感到满意了吗?
  下山并不是沙格农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下山大概也知道自己只是个临时总裁,明白美军总司令部真正看中的是副总裁加贺山。但尽管他只是个临时总裁,却不甘心完全依照美军总司令部的命令行事。就拿国营铁道公司开除职工的名单来说吧,他并不甘心盲目地接受美军总司令部单方面交派下来的那一套公事。在他来说,将平素对他冷淡的人事局所开列的名单囫囵呑枣地接受下来,那大概也是不能容忍的事。处在加贺山副总裁势力底下的人事局,不肯和技术部门出身、毫无后台的下山总裁协作。同时,下山的自尊心也不允许他接受这样一个人事局所开来的名单。(大部分是按照美军总司令部的意旨开列的。)沙格农没有想到下山竟然会有这样的反抗精神。
  美军总司令部根据新确定的盈亏自负原则,假借“合理化”的名义拟定了一份裁员计划,骨子里却是要清除国铁内部的共产党分子。美军总司令部所做的调查是颇为草率的。确实有不少人未经详细调查就遽然被看作“赤色分子”,列入被开除的名单。被人叫作“温情主义者”的下山,看了这样一份名单,大概是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他一定是想自己另拟一份名单,以抵抗沙格农。
  但这不是下山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判断所办得了的。他必须先从什么人手里弄到国铁工会方面的情报。他所能得到的情报只是美军总司令部民用运输局通过日本政府送来的片面的情报——也就是美国方面的情报。下山一定是站在独立的立场上,想拥有自己的情报网,以便对情势做出判断。加贺山在《日本》杂志上发表的一文中也说“下山总裁非常喜欢搜集情报”。这固然也许是出于个人的癖好,但他既然担任了国铁总裁,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势必就得弄到自己的情报。

  在《白皮书》里,当时的运输省次官伊能繁次郞说:
  “让下山来坐总裁这把交椅的趋势表面化了。当时我就去找下山,告诉他如果答应担任总裁,一定得提出条件来,一切协商妥当。条件就是减少解雇人数,削减工资。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完全由总裁决定。无论事情结果如何,绝不给政府添麻烦。可是下山好像并没有向政府提出什么条件。了解内情的人仿佛都有避免就任总裁的趋势。想来正因为如此,才临时叫他来担任的。”
  总之,日本有关方面是单纯从经营“合理化”这一角度来看待解雇问题的,伊能以及下山大概也是这样。但是对美军总司令部来说,解雇完全是为了美军的问题,因此才要裁减机构。日本有关方面却蒙在鼓里,还以为国铁大批裁员纯粹是经济上的问题。这里,日本有关方面和美军总司令部之间在真实意图上就产生了分歧,下山的不幸也就在这里。当时日本上层人士大概也没人注意到美军究竟极其秘密地在日本国内策划着什么。国铁裁员并不是根据自负盈亏或是“定员法”这样一些单纯的经济上的理由来办理的,却是为了“美军作战”这样一个严酷的目的,不许日本方面在政治上讨价还价或是与国铁工会妥协。国铁裁员是情报部所提出来的强大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铁工会方面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国铁工会也没有看出这种大批解雇是美军总司令部的作战计划中的一环。他们只是反对国铁大批开除包皮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急进分子,但还只当这是经济斗争。在“琴平大会”上,他们反对国铁裁员,决定展开包皮括“使用实力”的强大的反对裁员的斗争。但是他们大概也知道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从“二·一罢工”时麦克阿瑟所下的命令就能明白这一点。但是除了民同派以外的国铁主流派却毅然决然地发出了包皮括“使用实力”的斗争宣言。关于“使用实力”,连德田球一等人都怀疑过“时机还不成熟”。
  但是国铁工会的这一斗争方针广泛地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解雇名单预定在七月三日发表,工会决定届时“立即展开使用实力的斗争”。人民大众一定对国铁工会的这种方针感到不安,总觉得它带有险恶的气氛。
  沙格农大概反而欢迎这种险恶的气氛。他在准备制造震撼人心的事件,正好拿国铁工会的险恶气氛作为衬托。所以对他说来,这毋宁是可喜的事。
  据说实行解雇日期越逼近,下山定则夜里就越睡不着觉了。据他家里的人说,每天晚上他都喝药水才能勉强睡觉。
  七月五日早晨八点二十分,下山总裁离开上池上的私邸,乘大西司机开的车来到东京车站前的交通指挥台时说:“到三越去,要买点东西。”他看到三越还上着门,就说:“白木屋也成,一直开去吧。”他又看到白木屋的正门也关着,这次就说:“绕到神田车站去。”以后又说了“开到三越去”之类的话。这些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样莫名其妙的行动呢?
  再说,当时从国铁总厅前面开往三越总店的半路上,下山还叫汽车在千代田银行总行前停下来,到银行里去了二十来分钟。他究竟去做什么呢?
  后来一调查,才知道该银行的出租保险库里有下山的保险抽屉,里面有用报纸包皮起来的三迭百圆钞票,每迭一万圆。此外,还有装着股票的茶色大信封,以及装着自己家房契的白信封。最下面还有个折迭起来的纸夹,打开来一看,原来是春画。春画依然摆在那里——这就构成了下山不是自杀而是被人害死的论据之一。打定主意要自杀的人,一般总要把身边的事情清理一下。按照人之常情,不能让外人看到的东西,或是不好意思让遗族看到的东西都要消灭掉。但是在他这个出租保险库里,却有一样见不得人的东西——春画。如果他下定决心要自杀,就一定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消灭掉的。何况下山总裁一向就是个好面子的人。
或许您还会喜欢: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鞑靼皇帝听取这个威尼斯青年的报告,的确比听别些使者或考察员的报告更专心而且更有兴趣。在帝王的生活中,征服别人的土地而使版图不断扩大,除了带来骄傲之外,跟着又会感觉寂寞而又松弛,因为觉悟到不久便会放弃认识和了解新领土的念头。 [点击阅读]
科学怪人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你那时还觉得我的探险之旅会凶多吉少,但是现在看来开端良好、一帆风顺,你对此一定会深感宽慰吧。我是昨天抵达这里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信给你,让我亲爱的姐姐放心,而且请你对我的探险事业增加成功的信心。我现在位于距离伦敦千里之遥的北方,当我漫步在圣彼得堡的街头,微风带着一丝寒气迎面而来,不觉令我精神一振,一种快意不禁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空幻之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星期五的早晨,六点十三分,露西.安格卡特尔睁开了她那蓝色的大眼睛,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往常一样,她立刻就完全清醒了,并且开始思考从她那活跃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头脑中冒出来的问题。她感到迫切需要同别人商量,于是想到了自己年轻的表妹米奇.哈德卡斯尔,昨天晚上才来到空幻庄园的年轻人。安格卡特尔夫人迅速地溜下床,往她那依然优雅的肩头披上一件便服后,就来到了米奇的房间。 [点击阅读]
群山回唱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双眼的努雷①;也献给我父亲,他或会为此骄傲为了伊莱恩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1952年秋那好吧。你们想听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但是就这一个。你俩谁都别让我多讲。很晚了,咱们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和我,帕丽。今天夜里你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你也是,阿卜杜拉。儿子,我和你妹妹出门的时候,就指望你了。你母亲也要指望你。 [点击阅读]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点击阅读]
蝴蝶梦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点击阅读]
质数的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爱丽丝·德拉·罗卡讨厌滑雪学校。她讨厌在圣诞假期也要一大早七点半就起床,她讨厌在吃早餐时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同时一条腿在餐桌下面焦躁地抖个不停,仿佛在催促她说:“快吃!”她讨厌那条会扎她大腿的羊毛连裤袜,讨厌那双让她手指不能动弹的滑雪手套,讨厌那顶勒住她的面颊、同时又用铁带扣卡住她下巴的头盔,也讨厌那双特别挤脚、让她走起路来像只大猩猩的滑雪靴。“你到底喝不喝这杯奶?”父亲再一次逼问她。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