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的孤独人生(2)但是,当这个残酷的选择降临在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即接受腐刑——一种令肉体和精神、自己和家人都极度痛苦不堪的生存方式。历史已经尘封了两千多年,然而我们打开那些泛黄的纸张,翻到司马迁在孤灯囚室中作出选择的那个夜晚,依然可以从中看到司马迁当时是怎样的孤独和徘徊、勇迈与伟大。腐刑不如杀头那样痛快,它既残酷地摧残受刑者的肉体和精神,也污及先人,见笑亲友。而从历史的刀光剑影中一路看过来的司马迁,如何会不知道“引颈就死”更有尊严呢?然而,假如他就此死去,也无非落一个直谏烈臣的称号,但是司马迁给自己的定位、他的人生使命不是如此——他要完成一部千古流传的史书。司马迁最终选择了活着——卑微而屈辱地活着。死固然可以明志,但是,生却可以践志。司马迁选择腐刑,表明了他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从一个朝臣变成了史家,从一个匍匐于帝王的奴才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从此,监狱中的司马迁忍受着无边的寂寞和空虚,发愤自强,专注于自己的著作之中。公元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也被赦出狱。这时,司马迁已经五十岁了,朝廷依然令他担任中书令。但是,残缺之身的司马迁看透了封建王朝的本质,于是毅然将自己从这个体系中分离出来,像自缚的蚕蛹,用孤独紧紧地将自己密封,一头扎进了《史记》的写作中。《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国史学上的地位无与伦比。然而,司马迁的著书过程却是孤独寂寞,凄凉无比。忍辱偷生的他,面对的是家人的不解、族人的唾骂以及同僚大臣的耻笑。但也正是因此,他对历史,对政治,对人性,对社会的深邃而精准的见识,远远地超出了他那个时代。他写尧舜禹,写桀纣厉;他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赞颂项羽的英勇刚毅,揭露刘邦的无赖嘴脸……他的立场不是去取宠某位帝王,他的观点不是沿袭于某朝某代,而是站在更高的人性、人文、正义等价值之上。他的见识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因此,也轻易地超越了政治变迁而得以流传后世。公元前91年,司马迁基本上完成了《史记》的编撰工作。这部光照后世、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著作共计52万余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这部抒愤传名之作完成后,他本以为可以洗刷耻辱,但统治者的漠视与禁止,让他的愿望变成了绝望。公元前87年,司马迁郁郁不乐地死去,终年58岁。直到他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终于,寂寞后半生的司马迁不会再寂寞了,他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一起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人生感悟】生前,他是那么的孤独绝望,在生与死之间寂寞徘徊;死后,他却得以名誉加身,在赞美与钦佩中百世流传;寂寞千秋事,功在身后名,他用生时的屈辱换来死后的荣耀,他把死前的孤独变成生命的绝响。
|
目录 上页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