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 第一部分 假如给她三天光明(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假如给她三天光明(1)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一个一生都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柔弱女子。如果人生真有幸与不幸的说法,那么,海伦·凯勒的人生是以不幸开始的,在她还不能感受世界的清风明月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无声、无光、无语的世界。但她的一生却成就非凡。她写了14部著作,其中《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她把自已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因此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联合国还曾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世界性运动。她是如此的受人尊敬和伟大,以至于当时的很多名人都给予她极高的评价。罗斯福夫人说:“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而当时的美国参议院议员李斯特·希尔则说:“海伦是少数几个将永远活在人们记忆中的人之一,她的名字是不朽的。只要人们会阅读,她的精神就将永存,这个女人的故事昭示世人勇气和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的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海伦·凯勒在婴儿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个性非常倔犟,常常想模仿大人们的一举一动。她6个月大时就已经能够发出“茶!茶!茶!”和“你好!”的声音,她听力很好,口齿伶俐,父母甚至指望她长大后能当一个音乐家!但是,海伦·凯勒一岁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此时的她如婴儿一般蒙昧,而海伦的家人和医生对此却全然不知。一岁的海伦·凯勒丧失了听力和视力,她的世界变得黑暗而沉寂。之后的几年对于她来说,无疑是漫长而难耐的,她无法像其他小孩子一样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无法听见外界的声音。直到莎莉文小姐的出现,这一切才得以改变。海伦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她减轻了我心中的负担,重新带给我对世界的希望,并且打开我心中的眼睛,点燃了我心中的烛火。”莎莉文老师在1887年3月走进了海伦的生命,那时候,海伦已经7岁了。莎莉文老师让小海伦张开了心灵的眼睛,用手去探摸自己所接触到的东西,并记住它们的名称。海伦探摸的东西越多,对其名字和用途了解得越细,就越发高兴和充满信心,越发能感到自己同外界的联系。到小海伦9岁时,她已经学会了写字、手语等等,她甚至写了一封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寄给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亚纳格诺先生收到信后这样写道:“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经过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人达到这种程度需要花上一年的工夫。然而这封信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1890年,10岁的海伦开始学习说话。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海伦知道要学习说话交瘁有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交瘁,但一想到再坚持一会儿就能把音发准,就能让她所爱的人看到自己的进步,她就有了勇气。她说:“我急切想看到他们为我的成功而露出笑容。”她的父母请来荷雷斯聋人学校的萨勒小姐教她说话。经过夜以继日的刻苦努力,海伦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地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诗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了她的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声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取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或许您还会喜欢:
曾许诺
作者:佚名
章节:90 人气:0
摘要:神农国位于大荒最富饶的中原地区,是大荒中人口最多、物产最富饶的国家。在神农国的西南,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毒虫瘴气、猛兽凶禽横行,道路十分险恶,和外界不通,被视作蛮夷之地。这里居住着九夷族,九夷族的习俗和外面的部族大相径庭,十分野蛮落后,被神族列为最低等的贱民,男子生而为奴,女子生而为婢。 [点击阅读]
曾许诺·殇
作者:佚名
章节:123 人气:0
摘要:白云苍狗,世事无常,悠悠时光看似漫长,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已卧黄土陇中,曾经容颜如花的少女,已是枯骨一堆,那些恩恩怨怨的悲欢离合,都只变成了街角巷尾人们打发闲暇的故事,即使最跌宕起伏的传奇,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中,也渐渐失去了色彩,消抿于风中。只有那山坡上的野花烂漫无主,自开自落,自芳自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绚烂缤纷。 [点击阅读]
最后的守护者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艾泽拉斯双月中较大的那一个,今晚首先升起,现在,她正圆圆地挂在夜空,用那银白色的月光照亮着群星。在这片柔和的月光之下,装点着赤脊山脉的群峰。白天,日光给这些山峰抹上粉红的光晕,而到了晚上,他们又变成高大、孤傲的幽灵。山脉的西边山脚下,便是那艾尔文森林,被橡树和缎木所覆盖,从丘陵地带一直延伸到海边。东边,则是广阔的黑色沼泽。一片布满溪流和河道的沼泽山地。那里到处是荒废的居所和潜藏着的危险。 [点击阅读]
最美的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101 人气:0
摘要:多年以后我们终于相逢,眼前的你一如梦中,而我仍是你眼中的陌生人。被麻辣烫的电话吵醒时,正在做春梦。梦里我二八年华,还是豆蔻枝头上的一朵鲜花,那个水灵劲,嫩得拧一下,能滴出水来。我站在操场边看他打篮球,篮球打偏了,滴溜溜地飞到我的脚下。他大步跑着向我冲来。白色的球衣,古铜的肤色。头发梢上的汗珠,随着奔跑,一滴滴飞舞到空中,在金色阳光照射下,每一滴都变成了七彩的宝石,我被那光芒炫得气都喘不过来。 [点击阅读]
木偶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作者风采:科洛迪,原名卡尔洛?洛伦齐尼,1826年11月24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坎纳地区一个叫科洛迪的小镇。他的笔名便是由这个小镇的名称而来。科洛迪精通法文,曾翻译过法国贝罗的童话,为广大小读者所喜爱。科洛迪一生中,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随笔、评论,然而最著名的要数他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想像力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点击阅读]
果壳中的宇宙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相对论简史霍金爱因斯坦是如何为20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是位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发现者,1879年诞生于德国的乌尔姆。次年他的全家即迁往慕尼黑。在那里他的父亲赫曼和叔父各自建立了一个小型的不很成功的电器公司。阿尔伯特并非神童,但是宣称他在学校中成绩劣等似乎又言过其实。1894年他的父亲公司倒闭,全家又迁往意大利的米兰。 [点击阅读]
柳林风声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5岁丧母,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点击阅读]
格列佛游记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小说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航程途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在格列佛的帮助下,利立浦特国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帝国,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 [点击阅读]
格林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209 人气:0
摘要:雅科布·格林国籍:德国生平:雅科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他们注意民间文学,搜集民间童话,亲自记录,加以整理。 [点击阅读]
楼兰新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子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一、朱砂佛印历史上鸿蒙初辟的时期,颟顸、野蛮、酷虐与巫术、卜噬、图腾一起,拥有着不可抵御的权势。有史学家把它比作恶魔,手指粗硬,指节稍稍用力地弯曲便有裂帛一样的声音传出来。许多无妄的生命在它的操纵下陪葬。在长达几千年的蒙昧里,文明被撕裂成片,然而它们学会包容,织成一张网,反过来将野蛮在潜移默化中同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