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 第一部分 牢狱里的27个春秋(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牢狱里的27个春秋(1)他是和解、和平、正义与友善的象征,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英雄”,他被誉为“活着的传奇”。尚在人间的伟人中,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声誉,无数的成功人士把他当做人生的榜样。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顽强的斗志、坚忍的毅力、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使他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关于他,有一些人如此评价。他只有一个,他是英雄、巨人,我不可能是他,我只能是塔博·姆贝基。——南非总统塔博·姆贝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对此毫无疑问。我们的悲剧在于他不能在我们身边帮助扑灭正在毁坏我们美丽国家的烈火。很明显,他是一个巨人,有超人的智慧。……当你和他在一起时,你会毫不怀疑,他具有我们的语言所称的“魔力”——人格和风度。他为他的信仰付出极大,人民注意到了这一点。——南非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斯蒙德·图图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能同国王一起散步,也能同乞丐一起散步。他是最和蔼、最诚实、最爱和平的人士之一。——埃迪·丹尼尔斯他是个黑人,他是个囚徒,也许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人。正是这个人,在欧洲,人们唱歌赞美他;在伦敦,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他就是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人,一个为摧毁种族隔离制度——必要时使用武力——而献身的人。——贝塞尔勋爵他,就是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传诵他的传奇经历,享有如此高的名声是他应得的。出身贵族的他放弃个人优裕的生活,为祖国受到污辱的黑人的平等和自治而英勇斗争几十年,为此遭受27年的铁窗生涯也依然不屈不挠。最终,他的努力使一个被奴役、污辱300多年的民族重见光明。纳尔逊·曼德拉于1918年7月18日出生在南非的特兰斯凯的一个大酋长家庭,他的父亲是滕布人部落的一个贵族。中学毕业后,曼德拉顺利地考入了福特黑尔大学。在学校,他成绩优异,思想活跃,因为坚持原则而不向学校当局低头,他没毕业就选择了辍学。后来,曼德拉来到了约翰内斯堡,在这里他受尽了各种苦难,先后干过金矿保安、律师事务所学徒、律师等工作。艰难困苦中,他边谋生边学习,顺利通过了南非大学考试,拿到了福特黑尔大学的毕业证。随后,他又考上了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这为他后来兴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创造了条件。在从事律师工作中,他亲眼目睹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野蛮和黑暗。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并为此献出了自己一切。曼德拉参加了非国大,他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天生的领袖气质吸引着周围的人。1948年,曼德拉当选为青年联盟书记。1961年,曼德拉创建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军事组织——民族长矛军,结束了非国大无法对独裁政府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非国大被迫转入地下,不少领导人流亡到津巴布韦请求政治屁护,而曼德拉声称:“不离开南非,也不自首。只有通过艰险、牺牲和战斗行动才能赢得自由。斗争是我的生命。我将继续为自由而斗争,直至生命的终结。”1962年8月5日,他被捕了。在法庭上,他声明:“在我走出监狱之后,还会继续斗争,尽我最大的努力铲除邪恶,直到它被彻底消灭。”1964年4月20日,南非政府组织了著名的“利沃尼亚审判”,作为第1号被告,曼德拉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讲话,他在声明的最后宣布了自己始终坚持的必胜信念:“我已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这一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这些自由、激奋而高亢的声音使很多在场的人受到震撼,妇女们忍不住哭泣,平时爱打瞌睡的白人警察凝神细听,外国记者奋笔疾书,将这里发生的一切传达给整个世界。鉴于国内外的压力,曼德拉等人没有被处以极刑,只是判处了终身监禁。非国大的另一位首脑卢图利说:“曼德拉代表了南非政治斗争最崇高的道德和伦理……他们被隔离起来,正义和理性将离开南非舞台。”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27个春秋,其中,他在罗本岛监狱就被关押了18年。罗本岛是开普敦沿海附近的一个小岛,距离开普敦只有18英里,是一个狭窄的、被风吹得岩石裸露的小岛。早在19世纪,这里就是英国和荷兰殖民主义者关押南非爱国将领的监狱,罗本岛监狱以其异常恶劣的条件,被人称为“犯人的活地狱”。在罗本岛监狱里,曼德拉被囚禁在一个不足4平方米的牢房里,睡的是水泥地,铺的是草席和剑麻席,夜间仅靠三条几乎薄得透明的旧棉毯取暖,牢房里很冷,曼德拉不得不总是穿着衣服睡觉。恶劣的条件仍然无法扑灭曼德拉心中那自由的火焰,他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把在监狱里开展斗争看做是整个南非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一部分,把监狱变成了与白人独裁政府作战的战场和学习的课堂。
或许您还会喜欢:
曾许诺
作者:佚名
章节:90 人气:0
摘要:神农国位于大荒最富饶的中原地区,是大荒中人口最多、物产最富饶的国家。在神农国的西南,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毒虫瘴气、猛兽凶禽横行,道路十分险恶,和外界不通,被视作蛮夷之地。这里居住着九夷族,九夷族的习俗和外面的部族大相径庭,十分野蛮落后,被神族列为最低等的贱民,男子生而为奴,女子生而为婢。 [点击阅读]
曾许诺·殇
作者:佚名
章节:123 人气:0
摘要:白云苍狗,世事无常,悠悠时光看似漫长,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已卧黄土陇中,曾经容颜如花的少女,已是枯骨一堆,那些恩恩怨怨的悲欢离合,都只变成了街角巷尾人们打发闲暇的故事,即使最跌宕起伏的传奇,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中,也渐渐失去了色彩,消抿于风中。只有那山坡上的野花烂漫无主,自开自落,自芳自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绚烂缤纷。 [点击阅读]
最后的守护者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艾泽拉斯双月中较大的那一个,今晚首先升起,现在,她正圆圆地挂在夜空,用那银白色的月光照亮着群星。在这片柔和的月光之下,装点着赤脊山脉的群峰。白天,日光给这些山峰抹上粉红的光晕,而到了晚上,他们又变成高大、孤傲的幽灵。山脉的西边山脚下,便是那艾尔文森林,被橡树和缎木所覆盖,从丘陵地带一直延伸到海边。东边,则是广阔的黑色沼泽。一片布满溪流和河道的沼泽山地。那里到处是荒废的居所和潜藏着的危险。 [点击阅读]
最美的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101 人气:0
摘要:多年以后我们终于相逢,眼前的你一如梦中,而我仍是你眼中的陌生人。被麻辣烫的电话吵醒时,正在做春梦。梦里我二八年华,还是豆蔻枝头上的一朵鲜花,那个水灵劲,嫩得拧一下,能滴出水来。我站在操场边看他打篮球,篮球打偏了,滴溜溜地飞到我的脚下。他大步跑着向我冲来。白色的球衣,古铜的肤色。头发梢上的汗珠,随着奔跑,一滴滴飞舞到空中,在金色阳光照射下,每一滴都变成了七彩的宝石,我被那光芒炫得气都喘不过来。 [点击阅读]
木偶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作者风采:科洛迪,原名卡尔洛?洛伦齐尼,1826年11月24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坎纳地区一个叫科洛迪的小镇。他的笔名便是由这个小镇的名称而来。科洛迪精通法文,曾翻译过法国贝罗的童话,为广大小读者所喜爱。科洛迪一生中,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随笔、评论,然而最著名的要数他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想像力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点击阅读]
果壳中的宇宙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相对论简史霍金爱因斯坦是如何为20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是位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发现者,1879年诞生于德国的乌尔姆。次年他的全家即迁往慕尼黑。在那里他的父亲赫曼和叔父各自建立了一个小型的不很成功的电器公司。阿尔伯特并非神童,但是宣称他在学校中成绩劣等似乎又言过其实。1894年他的父亲公司倒闭,全家又迁往意大利的米兰。 [点击阅读]
柳林风声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5岁丧母,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点击阅读]
格列佛游记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小说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航程途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在格列佛的帮助下,利立浦特国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帝国,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 [点击阅读]
格林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209 人气:0
摘要:雅科布·格林国籍:德国生平:雅科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他们注意民间文学,搜集民间童话,亲自记录,加以整理。 [点击阅读]
楼兰新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子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一、朱砂佛印历史上鸿蒙初辟的时期,颟顸、野蛮、酷虐与巫术、卜噬、图腾一起,拥有着不可抵御的权势。有史学家把它比作恶魔,手指粗硬,指节稍稍用力地弯曲便有裂帛一样的声音传出来。许多无妄的生命在它的操纵下陪葬。在长达几千年的蒙昧里,文明被撕裂成片,然而它们学会包容,织成一张网,反过来将野蛮在潜移默化中同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