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人类群星闪耀时 - 第十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十二章
  最大胆的设想
  在菲尔德生活的那个时代,仅靠一根细细的电缆线来连接欧洲和隔海相望的美洲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菲尔德却为这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倾其所有。
  当学者们还纠缠于无休止的争论而犹豫不决时,一个局外人却以一种纯粹的勇气大大促进了这项计划的发展。在科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开始一次伟大的事业有时候仅仅只需要一次巧合。
  1854年,英国工程师吉斯博恩纳为预知附近海域内船只航行的情况,开始尝试在纽约和美洲最东边的纽芬兰之间架设一条海底电缆。但由于资金不够,工程只进行到一半就被迫终止了。之后,他几次奔赴纽约寻求金融家的赞助。在这里,他偶然结识了一个富有的年轻人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就是这次偶遇,促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菲尔德年轻有为,腰缠万贯。古斯博恩纳绞尽脑汁,希望得到这个无论是对理论还是对技术都一窍不通的富翁的财力支持。真是无巧不成书,正是由于菲尔德对电一无所知,也从来不知道电缆为何物,他仅仅只是个热情的、追求刺激的美国人。但当古斯博恩纳仅仅只关注从纽约到纽芬兰的海底电缆时,菲尔德却将目光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盘算着,既然电缆能连接纽芬兰,就一定能与爱尔兰连接。于是,他排除千难万险,决心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作中,并为此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所有的资产。几年里,为了解实际情况,他无数次横渡大西洋,往返两大洲多达31次。总而言之,他为这次冒险孤注一掷。
  为了筹集资金,菲尔德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征服了所有的相关专家后,他又得到了政府的开发权,然后又在欧美两大洲举办了众多筹款活动。
  虽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菲尔德只是一个无名之辈,但他强烈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只短短几天,他就在英国筹集了35万英镑的原始资金。事实上,只要利物浦、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富商们肯鼎力相助,创建一家电报维修公司也易如反掌。
  在支持菲尔德的人中,还有作家萨克雷和拜伦的妻子,不过他们并不是为了获利,而只是单纯地关注人类的进步事业。在那个时代,工业变革一波接一波,整个英国都是一个渴望新机器和新技术的氛围。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要促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冒险行动,只要大声呼吁,人们就一定会慷慨解囊,他们都把这当成是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资本。
  事业伊始,在铺设电缆的所有条件中,费用恐怕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了。但由于这是19世纪规模最壮大的设想,所以根本无法借鉴任何技术经验。
  虽然当时英国多佛和法国加莱之间已经成功铺设了一条水下电线,但它根本不能与穿越大洋的海底电缆相提并论。对它而言,三四十海里的电线就足够了,只需要一只普通的轮船。并且人们对英吉利海峡的情况非常了解,对它的海底深度更是了如指掌,而海峡的宽度远远不能与大西洋相比,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程。因此,人们有充足的时间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后再出发,最大限度地避开可能出现的危险,这样就简单多了。
  相反,无论从长度还是重量上来看,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电缆则困难得多,至少要三个星期才能完工。并且在此期间,所有的电缆都必须妥善存放,不能露天放置。除此之外,变幻莫测的天气也将为这项工程增加很大的难度,而且也没有一艘船能承载所有电缆的重量。
  为此,英国政府提供了曾经的海战旗舰“阿伽门农”号,美国政府则“贡献”了当时吨位最大的二桅战舰“尼亚加拉”号。经过特殊的改造后,这两艘船都能容纳一半的海底电缆。
  最后,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制造电缆。在当时,制造一条连接两大洲的电缆需要非常精湛的技术:它既要有钢筋的坚硬而不易断裂的特性,又有非常大的柔韧性,也必须像丝线一样耐压耐磨而能随意弯曲,还必须实心而有一定的空间。总而言之,电缆必须结实、精密。对整个工程而言,电缆上任何一个微乎其微的磨损和坑洼都会破坏电流的传递。
  尽管如此,还是有工厂在利益的驱动下接受了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为了一根电缆,冶炼铁和铜的工厂忙得昏天暗地。要制造一条这样的电缆,整整需要整座橡胶林的橡胶汁。做一个形象的说明:到工程完工,电缆里使用的铜丝和铁丝长达367000海里,足足能将地球环绕13圈,甚至能将地球和月球连接起来。为此,工厂里的机器整整工作了一年。
  两次失败
  大凡一个伟大的构想,实现过程都是艰难曲折的。菲尔德却顶住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坚持自己的理想,终于得偿所愿,可谓工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完工的电缆被源源不断地运进了船舱。并且,铺设电缆专用的新机器也安装就绪。这些机器不仅能连续工作好几个星期,不断地把电缆放入海洋深处,还能刹住和倒转。参加这次前所未有的行动的,除了随时监控电流的包括莫里斯在内的顶尖的电力专家和技术工程师们以外,还有大量的记者和画家们。不仅如此,就连欧美两洲,甚至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继哥伦布和麦哲伦之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
  万事俱备,就等着扬帆远航的一天了。虽然绝大多数观众持怀疑态度,但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全社会都对这一创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1857年8月5日,船队终于从爱尔兰瓦伦西亚的一个小港口出发了。在那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小船把即将远行的船队围得水泄不通,人们都想亲眼目睹将电缆的一端固定在欧洲大地上的神奇过程。在大家自发组织的隆重的欢送仪式上,政府代表热情致辞。一位神父发表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演讲,祈求上帝的保佑。

  随后,船队告别了热情的人们,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海面上,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设想朝变成现实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计划是这样的:“阿伽门农”号和“尼亚加拉”号各自运载一半电缆,然后在大西洋中部的一个地方会合。在那里,人们将两段电缆连接起来后,两艘船背向而行,一艘向西到纽芬兰,另一艘向东至爱尔兰。
  这毕竟是第一次试验,所以谁都不知道间隔这么长的距离是否会影响电报信号。这中间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轻率地把所有电缆都一次性用上,实在是太冒险了。为保险起见,他们临时改变计划,决定先从陆地向大西洋铺设一小段线路再说。
  这个任务交给了美国战舰“尼亚加拉”号。它缓缓地驶向目的地,一路上不断地吐出电缆。铺设机器就在甲板上,它有条不紊地发出嘎嘎的轰鸣声,在船员们听来就像是缆绳从绞盘上沉入水底的声音。几个小时后,他们就逐渐习惯了这种声音,就像习惯了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一样。
  一切都进行得四平八稳,丝毫没有预想中的冒险和刺激。在人们的习以为常中,更多的电缆沉入海底。
  此时,电力专家们都集中在一间特别的控制室里,全神贯注地聆听从爱尔兰陆地上传来的电讯。结果非常令人欣慰:虽然从“尼亚加拉”号上早就已经看不到大陆的踪影了,但通过海底电缆传来的讯号仍然清晰无误,就像在大陆的城市之间的传递一样。渐渐地,船离浅水区越来越远,进入了爱尔兰海域的深海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程一直完成得比较顺利。
  终于,335海里的电缆铺设工作完成了,这是从多佛到加莱的海底电缆长度的11倍多。在他们眼里,最初的五天五夜是最不确定的,却也安然无恙。
  一直到第六天,即8月11日的晚上,一切仍然进行得非常顺利。长时间的劳累和紧张的神经让菲尔德精疲力竭,他早早就休息了。这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从来没有间断的绞盘转动的嘎嘎声戛然而止。究竟是怎么回事?
  嘎嘎声停止的那一刻,船上所有的人都惊醒了。他们匆忙跑到甲板上,惊奇地发现机器的放缆口处竟然没有电缆。很明显,电缆断裂后沉入海里了。
  一时间根本无法找到断裂的电缆,而把沉入海底的电缆打捞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可怕的意外,几年的艰苦工作竟然因一个小小的技术失误而功亏一篑,这无异于晴天霹雳!船员们出发时兴高采烈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而现在却不得不颓丧地失败而归。与此同时,整个英国都得到了工程失败、讯号中断的坏消息。
  与史诗中的英雄一样,菲尔德并没有因这次失败而灰心丧气。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仔细计算了这次的损失。虽然300多海里的电缆耗费了他大约10万英镑,但这并不是最让他心疼的,他最在乎的是他付出的巨大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时间又是其中最宝贵的,因为只有夏天才最适合出海,但这个夏天已经接近尾声,根本不可能再试验一次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将这次试验的成果作了记载,并且他们也从这次航行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次航行证明,电缆在海底照样可以清楚地传递讯号,剩下的电缆则可以下次再用。经过仔细调查,他们发现这次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放缆机发生故障,它使电缆线突然断裂,因此他们必须进一步改进它。
  在匆忙的准备和漫长的等待中,一年过去了。1858年6月10日,还是这两艘船,带着破旧的电缆和全新的信心再次扬帆远航。
  考虑到在第一次航行中深海并没有对电报讯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次航行仍然实行最初的计划——两艘船在大西洋中部兵分两路,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铺设电缆。
  由于事先已经预知七天后才能达到预定的地点,因此在最开始的几天里,船员们都过得比较平静。人们不像是在进行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而是在惬意地度假,气氛显得非常轻松。水手们成群结队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壮丽的海景,就连放缆机也静静地躺在一边,好一派静谧和谐的画面!但这不过是变幻莫测的海洋的假面具而已,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向他们袭来。
  从第三天开始,“阿伽门农”号的船长渐渐不安起来:气压表上的水银柱极速下降,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没想到的是,暴风雨在第四天就迫不及待地来临了,这比预想的要快得多。
  那是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飓风,就连在大西洋上最见多识广、最有经验的水手都很少见到,却被倒霉的“阿伽门农”号赶上了。按理说,“阿伽门农”号是英国海军的旗舰,不仅具备顶尖的设备,也曾多次在更为险恶的状况中化险为夷,这样的天气根本不足为惧。但现在的情况是,它为了承载电缆的重量被彻底地整修了一番,船舱里还有沉重的电缆。并且,它与一般的货轮不一样,电缆的重量全都集中在船的中部,船头船尾什么都没有。船只在暴风雨中完全失去了平衡,一次比一次颠簸得猛烈。
  在暴风骤雨的威慑下,“阿伽门农”号似乎成了它取乐的玩具。船一会向右倾斜,一会向左倾斜;一会是船头朝上,一会是船尾在上,甚至有时候船尾与水平面成45度角。凡是被巨浪击中的东西,瞬间就粉身碎骨。最可怕的一次是,整条船都剧烈地摇晃,连甲板上的储煤木板都倒塌了,所有的煤块从天而降,就像一场黑色的冰雹。那些疲惫不堪的水手被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煤块击中,很多人都受了伤。另外还有一些人则被厨房里倾倒的锅炉烫伤。

  这次巨大的风暴,使船员们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其中还有一个人因此而精神失常。在紧要关头,一些人为应不应该将电缆扔进海里争执不下。船长最后决定保留电缆,虽然他的初衷是逃避责任,但最后的结果证明他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漫长而艰难的10天终于过去了。在上帝的庇佑下,“阿伽门农”号最终克服了艰难险阻,成功抵达预定地点,与其他船只会合了。虽然这天来得稍微晚了些,不过总算可以开始铺设工作了。
  但很快,人们就感到事情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恶劣的天气和持续不断的颠簸,严重损坏了珍贵而脆弱的电缆:有的已经缠绕成一堆乱麻,有的外层的古塔胶保护层已经破裂。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不愿过早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们怀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把损坏的电缆铺到海底,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最不愿看到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200多海里电缆被抛进大海后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第二次试验正式宣告失败,船队再次灰溜溜地返航了。
  来之不易的胜利
  有了前面两次失败的经历后,人们为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沸腾了,整个新旧大陆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却不知,灾难已经悄然降临。
  在他们回国之前,股东们已经知道了试验失败的消息。他们细细地算账后得知,这两次失败的试验已经耗费了全部股金的一半,却连一丁点的收益都没有。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此刻他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他们被所谓的英雄,经理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欺骗了。
  经大家一致商量,最后决定放弃这个莫名其妙的铺设计划。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在股东们的强烈要求下,公司的董事长决定变卖船上剩余的电缆,即使是赔本也在所不惜。让那所谓的跨越大洋的电缆去见鬼吧!副董事长不仅对此意见表示赞同,还决心和这个不致力于盈利的倒霉公司划清界限,他辞职了。我们前面就说过,菲尔德拥有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献身精神,他钢铁般坚强的意志绝对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动摇。
  他耐心地向所有的股东解释,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他们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实际上仅从他们证明了电缆优良的性质功能方面来讲,他们非但没有遭受一点损失,反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上一次试验失败,主要是因为人力无法抵抗的恶劣天气,而现在一段风和日丽的日子即将降临。并且他已经重新组织了一支船队,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船上剩下的电缆再进行一次试验。当务之急,新试验缺少的只是一点勇气,只要再鼓起勇气,他们就一定可以成功。要么再次试验后获得成功,要么与名留青史擦肩而过,他们只能二选一。
  股东们交头接耳,犹豫不决。他们不确定还应不应该再相信这个可恶的骗子,还能不能用最后的一点资金在他身上打一次赌。
  自古以来,局势的变化的关键总是掌握在意志坚定的人手中。在菲尔德不断地催促和说服下,股东们决定最后再相信他一次,船队终于可以如愿出航了。
  就这样,在上次失败五个星期后的1858年7月17日,船队第三次踏上了出海远航之路。这次事实再次证明:所有的重大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悄悄完成的。
  与前两次的隆重告别场面相比,这次远航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将船队围得水泄不通的表达祝贺的小木船不见了,海滩上热情高呼的人群不见了,隆重的告别宴会没有了,政府人员的祝词、神父的祈祷,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船队在一片寂静中出发,就像海盗一般可怜,生怕闹出什么声响来。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大海对他们非常友善。一切都按照他们预定的计划进展得非常顺利,7月28日,也就是船队出发的第11天,“阿伽门农”号和“尼亚加拉”号在大西洋中部会合,再次宣告这项伟大的工作的开始。
  两艘船对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场面,只见两船船尾紧紧挨在一起,船上的人将电缆的两头连接起来。在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周围出人意料地安静和冷清,连纪念仪式都没有举行。经历了两次失败的他们,多少已经有些麻木了吧。
  电缆被结在一起后,从两船的中间开始,一直沉到人类从未企及的大西洋深邃的海底。完成这一工作后,两船上的人们互相告别,分别返回了自己的国家,渐渐消失在对方的视野中。
  他们离得越来越远,直到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成了两个小黑点,却被电缆紧紧地连接起来。这是人类历史上,两艘船首次跨越漫长得超乎想象的海面,被电缆讯号联系在一起,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
  每几个小时,两艘船就会互相发送讯号,报告自己在大洋海底铺设了多长电缆,它们在相同时间铺设的电缆长度相同。
  事情发展得非常顺利。8月5日,“尼亚加拉”号传来消息说它已经完成了约1030海里的电缆,成功抵达纽芬兰的海湾,美洲陆地触目可及。“阿伽门农”号也有好消息传来:它已经顺利铺设了1000多海里的电缆,马上就要抵达爱尔兰海岸。

  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在美洲和欧洲,两个大陆之间传递信息已经成了现实。遗憾的是,只有两艘船上的工作人员知道这个令人激动的巨大成就,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被全世界的人遗忘了,根本没有任何人指望他们取得成功,更不用说纽芬兰或爱尔兰海滩上欢呼的人群了。但不要着急,只要一连通海底电缆和陆地电缆,不出一秒,全世界都将获悉他们得来不易的胜利。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伟大成就一公开,就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反响。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几乎是同一时刻获悉这个消息,两个大陆都沸腾了,其热烈程度远不能用笔墨来描述。当天,英国措辞最为犀利严谨的《泰晤士报》发表了著名的社论,力赞这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又一次用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方式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的壮举。伦敦城到处弥漫着一种极大的喜悦的气氛。
  但与美国人的热烈程度比起来,英国的欢庆场面明显逊色了许多。消息才刚刚传到新大陆,美国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庆祝热潮,说美国上下都沸腾了似乎更为贴切。
  在这巨大的喜悦面前,所有的商店都停业了,人们神采飞扬地聚集在一起,每个人谈论的都是这件事。只是一瞬间,默默无闻的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成了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他非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成了将年轻的美洲和古老大陆连接起来的催化剂。在他们心目中,菲尔德简直能与伟大人物富兰克林和哥伦布相媲美了,这是何等的荣誉啊!
  包括纽约在内的几百座城市的喧闹声震耳欲聋,人们疯狂地渴望一睹英雄菲尔德的风采。不过,这时还不是人们最惊喜的时刻,因为目前他们知道的仅仅是电缆已经铺好的再简单不过的消息而已,这件事最终是否能成功还要等到它能否在两个大陆之间成功实现通话才能确定。任何事不到最后关头,都有可能产生变数。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英国女王会第一个通过电缆传来贺电,所有人都期待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始终没有听到梦寐以求的第一句话。人们越来越不安,心情也越发急躁,偏偏这时候纽约和纽芬兰之间的电缆又出现了故障,真是好事多磨!一直到8月16日傍晚,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声音才姗姗来迟。
  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这个消息来得实在太晚了,只能出现在第二天的报纸中了。
  第二天,电视台、广播、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人们一窝蜂聚集在街头。报童们在拥挤的人群中散布信息,最后被磨破了衣服,擦伤了皮肤。无论是在剧场里,还是在餐厅里,人们不厌其烦地传诵着女王的贺电。但在现实面前,仍然有很多人对电缆传送信息比最快的船只还要快这个问题疑惑不解。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们专程到布鲁克林海港迎接“尼亚加拉”号这艘在和平年代取得如此惊天动地的成功的军舰回国,果然不同凡响!
  胜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第二天的报纸用特大号的字体向人们公布了这一喜讯:“电缆传送信息成功!”
  从人类能够独立思考开始,还从来没有一个想法能在一瞬间就跨越万水千山,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轰鸣的礼炮足足响了100声后,美国总统成功地向女王发了回电。所有人都对这个事实确定无疑。为了庆祝这个胜利,纽约所有的人都通宵达旦,到处都是一派喜庆的气氛。这时候,恐怕就算是市政府着火了,也不会对人们的快乐情绪造成丝毫的影响。第二天,为了迎接“尼亚加拉”号回国,人们举行了更为隆重的庆祝仪式。
  终于,伟大的英雄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千呼万唤始出来!不仅如此,人们还看到了剩下的电缆,并用美酒佳肴极尽所能地款待所有的船员。与此同时,美洲的其他城市全都有同样的景象上演,如同庆祝美洲新生一般。即便如此,这仍然难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必须要有更宏大的庆祝场面和更为壮观的游行队伍。为此,他们煞费心思地足足准备了两个星期。8月31日,纽约城为菲尔德举办了一个个人庆祝会,其规模之宏大甚至超过历代帝王或军事统领的盛会,是美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
  此时正值金秋时节,只见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过纽约各个街道。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举着旗帜的军队,紧接着是军乐队,男声合唱队,歌咏队,学生代表,退伍军人等,人山人海。街道两边彩旗迎风飘扬,队伍用了整整六个小时才穿过所有的街道,穿过整座城市。只要能走动的人,都参加了这次游行;只要能唱歌的人,都忍不住引吭高歌;只要能欢呼的人,都振臂高呼。
  坐在一辆威武的四驾马车上的,就是举世瞩目的英雄菲尔德,此刻的他就像一位古代将领一般胜利凯旋。而后面紧跟着的马车上就是“尼亚加拉”号的指挥官,再接着才是美国总统、纽约市长、政府官员和大学教授们的马车。这样的阵容安排,足以表现人们对菲尔德以及指挥官们的尊敬。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庆典中,无数次演讲、宴会、游行、教堂里持续不断的钟声,还有轰鸣的礼炮声聚集在一起,惊天动地,振奋人心。菲尔德因为克服空间距离,第一次将分离的两个世界统一起来而被赞誉为“新哥伦布”,成为美国上下最受尊敬和爱戴的人物。这个莫大的荣耀让菲尔德陶醉不已,久久不能自拔。
或许您还会喜欢: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飞鸟集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泰戈尔1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straybirdsofsummercometomywindowtosingandflyaway.andyellowleavesofautumn,whichhavenosongs,flutterandfalltherewithasign.2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3嘲笑鸟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低头俯视着自己的鞋子,一层细密的灰尘正缓缓地落在磨旧的皮革上。此时,我正站在原来放着我和妹妹波丽姆的床铺的地方,旁边不远是放饭桌的地方。烟囱已经塌了,烧得焦黑的碎砖头堆成了一堆,靠这个我还勉强能认得出原来房间的位置,不然的话,在这茫茫灰海中,我靠什么来辨认方向?十二区的一切几乎已荡然无存。一个月以前,凯匹特的火焰炸弹摧毁了“夹缝地带”贫苦矿工的房子、镇子里的商店,甚至司法大楼。 [点击阅读]
首相绑架案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正站在波洛房间的窗户旁悠闲地望着下面的大街。“奇怪呀!”我突然脱口而出。“怎么啦,我的朋友?”波洛端坐在他舒适的摇椅里,语调平静地问。“波洛,请推求如下事实!——位年轻女人衣着华贵——头戴时髦的帽子,身穿富丽的裘皮大衣。她正慢慢地走过来。边走边看两旁的房子。二个男子和一个中年女人正盯捎尾随着她,而她一无所知。突然又来了一个男孩在她身后指指点点,打着手势。 [点击阅读]
马丁伊登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那人用弹簧锁钥匙开门走了进去,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笨拙地脱下了便帽。他穿一身粗布衣服,带着海洋的咸味。来到这宽阔的大汀他显然感到拘束,连帽子也不知道怎么处置。正想塞进外衣口袋,那人却接了过去。接得自然,一声不响,那笨拙的青年心里不禁感激,“他明白我,”他心想,“他会帮我到底的。 [点击阅读]
马普尔小姐探案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马普尔小姐的故事——我亲爱的,我想我没告诉过你们——你,雷蒙德,还有你,琼——有关几年前发生的一桩奇特的小案子。不管怎样,我不想让人们觉得我很自负——当然了,我也知道和你们年轻人比起来我根本算不上聪明——雷蒙德会写那些关于令人讨厌的男男女女们的非常现代的书——琼会画那些出众的图画,上面全是一些四四方方的人,身上有的地方非常奇怪地凸了出来——你们都很聪明,我亲爱的, [点击阅读]
骗局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骗局》简介:陨石、冰架、空军一号、三角洲部队、性丑闻、政治黑幕……美国悬疑惊悚小说大师丹·布朗凭借高超地想象将这些元素有机的糅合在《骗局》中。整个故事围绕着一起科学大骗局展开,讲述了48小时内美国政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小说以一桩神秘的谋杀案开篇:在人迹罕见的北极圈,加拿大地质学家查尔斯·布罗菲和他的几只北极狗被两个彪形大汉劫持到一架军用直升机上。 [点击阅读]
高尔夫球场的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知道有这么一则已为人所共知的铁事,它的大意是:一位年轻作家决心要把他的故事的开头写得独具一格、有声有色,想借此引起那些读腻了声色犬马之类文章的编辑们的注意,便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该死!’公爵夫人说道。”真怪,我这故事的开头倒也是同一个形式.只不过说这句话的女士不是一位公爵夫人罢了。那是六月初的一天,我在巴黎刚办完了一些事务,正乘着早车回伦敦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