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人类群星闪耀时 - 第六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六章
  5月29日
  在战争中节节败退,让拜占庭人民灰心丧气,而欧洲人的冷漠无情让他们更加失望和无助。在强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面前,拜占庭绝望了。
  此时此刻,拜占庭人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穆罕默德已经将他们的防线打开了一个缺口,即使他们能死守住这个缺口,千疮百孔的城墙和不堪一击的8000人力也根本不能抵挡土耳其的15万大军,如果再得不到基督教世界的援助,拜占庭的灭亡指日可待。
  但是,拜占庭人期待再次出现奇迹。威尼斯的统治者曾经郑重许诺派战舰支援他们:如果基督教世界最富丽堂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面临变成异教徒的清真寺的危险,教皇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尽管欧洲的基督教会长久以来一直陷于内部纷争的泥潭,两大派系互相猜忌,矛盾重重,几乎四分五裂。但在穆罕默德挑战整个西方文化的关键时刻,他们也应该清醒了。可是,他们没有。再乐观一点,救援舰队早已经万事俱备,只因山高水阔,消息闭塞,他们不知道战争的形势是多么险恶。如果他们得到消息,肯定会马上出发的。因为致使基督教文化的圣地拜占庭灭亡,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悚的历史罪名!——这就是被围困的人们的自我安慰。
  但此刻他们必须意识到,他们获救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威尼斯传达最新的战况,让他们尽快出兵。但马尔马拉海上的土耳其战舰密密麻麻,如果贸然派出一支舰队,很有可能有去无回。这不仅会削弱拜占庭自身军备的力量,也会减少守城的人力,后果不堪设想。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在恨不得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的城防战中,任何一份力量都非常重要,拜占庭不敢冒这样的险。
  最后,他们决定派一艘小船去走这步险棋。那是一艘非常小的双桅船,只能容纳12个男人。船上的12位壮士视死如归,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勇敢地驾着小船出海。他们背负着同胞们殷切的期望,同时也是最后的希望,就像希腊神话里的伊阿宋与他的伙伴们一样舍生忘死地驾着“阿耳戈”出海寻找救命的金羊毛。遗憾的是,他们的名字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群“阿耳戈”式的无名英雄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之心,踏上了默默无闻却无比伟大的冒险之旅。
  为了掩人耳目,顺利出海,他们在小船上挂了一面敌人的旗帜,每个人都装扮成土耳其人——头上缠着穆斯林的头巾,或戴着非斯帽。一切准备就绪后,5月3日深夜,他们悄悄地从金角湾的入口处游出海港。为避免打草惊蛇,船上的人连划桨都尽量不发出声音。小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穿过达达尼尔海峡,驶进了爱琴海,奇迹般地突破了土耳其舰队的包围圈。
  和穆罕默德神奇地转移舰队一样,他们的行为完全出乎苏丹的意料,他们压根就没想到拜占庭的小船竟然敢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划过。
  穆罕默德的计划可谓滴水不漏,不成想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真是百密一疏啊!他没想到,这艘只有区区12人的小船,竟然敢公然挑战他的庞大舰队。历史上的“阿耳戈”英雄式的航行再次上演,这使穆罕默德对拜占庭刮目相看。
  但很快,这些“阿耳戈”式的英雄就绝望了,辽阔的爱琴海上压根就没有威尼斯战舰的影子,一艘都没有!
  他们此刻才明白,从来就没有人准备对命悬一线的拜占庭伸出援手,威尼斯和教皇早已把当初的诺言抛到九霄云外。对这些欧洲人而言,争权夺利的教会政治才是他们生活的重点,所谓的信誉和誓言根本一文不值。

  其实,在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即使到了欧洲的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已经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的关键时刻,他们热衷的仍然只是鸡毛蒜皮的教派纷争,从来不愿意暂时放下彼此的分歧,求同存异。在热那亚看来,与威尼斯的分歧比联合抗战重要得多,即使失去他们共同的圣地也在所不惜。
  茫茫的爱琴海上一片寂静,所有的港口都已经是土耳其军队的囊中之物,没有一艘基督教的战船敢胆大妄为地出现在这里。在核桃壳似的小船上,12位勇士绝望地从一个岛屿漂到另一个岛屿。他们已经山穷水尽,这时12个人中有几个人打起了退堂鼓。
  事实上,这情有可原:没有援兵,他们就要返回拜占庭,再次铤而走险经过那段危险的水路。但现在,这已经毫无意义了,他们无法给人民带回希望;再者,拜占庭可能早已落入土耳其之手,他们回去的唯一结果就是入狱或死亡。既然这样,又何必回去呢?
  但是,这群英雄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认为,既然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应该竭尽全力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打探消息,现在他们就必须将探听到的消息带回去,尽管这个结果实在有些令人沮丧。
  最终,他们满怀悲壮之情,踏上了“回家”的路。于是,这叶扁舟单枪匹马,再次出现在最危险的水域,勇敢地穿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峡以及敌人的重重封锁,回到了他们的“家”。
  英雄们出发后一连数日杳无音信,拜占庭人对此早已不抱有任何期望,认为小船要么已经葬身大海,要么已经逃亡天涯,根本就不会再回来。但就在5月23日这一天,几个在城墙上的哨兵突然欣喜若狂地挥舞着小旗,高呼“出去打探消息的双桅小船正飞快地向金角湾驶来”。他们终于回来了!
  当这个消息传来时,牢笼中的人们欣喜若狂,不由得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但就是这欢呼声,引起了土耳其士兵的注意,他们发现这艘挂着自己国旗的小船居然是敌人的侦探船!它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恣意横行!这时,数不清的土耳其小艇从三面围追堵截这艘双桅小船,想在它进入铁索阵前拦住它,但已经太晚了。
  小船的回归,令拜占庭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认为,欧洲果然还没有将拜占庭遗忘,那四艘大船就是援军的先头部队。几千人欢歌笑语,热烈庆祝。遗憾的是,这个欢乐的时刻实在是太短暂了。
  晚上,人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欧洲的基督教世界早已抛弃了拜占庭,他们这群被城墙牢牢禁锢的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除了自救,他们别无选择,否则灭亡将是他们唯一的结局。
  战斗每天都在进行,共持续了约六个星期,这使穆罕默德彻底失去了耐心。虽然,拜占庭的城墙被他的新式重炮轰炸得千疮百孔,但他们的所有进攻都被拜占庭人顽强地击退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统帅的穆罕默德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放弃拜占庭,撤军回土耳其;另一个就是在一系列小袭击后,全力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
  穆罕默德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最终还是对拜占庭强烈的占有欲占了上风,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对拜占庭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时间就定在5月29日。
  之后,穆罕默德便开始准备总攻工作了。首先,他组织了一个隆重的宗教典礼。土耳其15万大军,上到最高统帅,下到普通士兵,任何人都必须每天严格执行伊斯兰教规定的所有宗教礼仪,如进行小净和白天三次礼拜。

  在他的指挥下,所有现存的火药和石弹都必须运到前线,增大炮兵的攻势,尽快摧毁拜占庭。此外,为了适应总攻的需要,他还对军队进行了重新编制。
  为了确保总攻的胜利,穆罕默德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简直是废寝忘食。为鼓舞士气,他的足迹遍布了从金角湾到马尔马拉海之间宽阔阵营的每一个角落。他一个营帐挨一个营帐亲自给每一位指挥员、每一位士兵加油打气。
  穆罕默德清楚地意识到,要最大限度地鼓舞15万人的斗志,就必须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利益。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豁出去了,在15万士兵面前许下了一个可怕的诺言:他,以他父亲穆拉德苏丹的灵魂、亲生孩子的头颅和他自己的军刀保证,攻取拜占庭后允许他们任意在拜占庭城内劫掠三天;那里的一切都属于他们,包括家具器皿、装饰品、珍宝、钱币和金银,甚至还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而穆罕默德自己,甘愿放弃所有的物质利益,只要得到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拜占庭的征服者这个巨大的荣誉就满足了。
  历史证明,穆罕默德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既让他功成名就,又让他的威名蒙受耻辱的承诺。
  当传令官敲锣打鼓,到处宣扬他无比诱人的承诺时,士兵们欣喜若狂,欢呼声响彻云霄。他们激动地感激真主和苏丹的恩赐,祈祷声如大海的咆哮,也像一阵强劲的风暴,风卷残云般向早已惶恐不安的拜占庭袭来。
  在战场上,在物质利益的强烈刺激下,土耳其士兵格外英勇。到晚上,军营里灯火通明,就像节日里的灯海一般。虽然还没取得最后的胜利,士兵们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用喇叭、笛子、铜鼓、手鼓等庆祝了。土耳其军队斗志昂扬,但在被围困的拜占庭人眼里,这却是另一番景象。
  城墙外的平原和山丘上灯火璀璨,到处是敌人的灯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墙内的灯光明显黯淡得多。在忧心忡忡的拜占庭人眼里,土耳其人的庆祝音乐是一种无比残酷的折磨,一想到即将成为异教徒的祭祀品,他们就不寒而栗。
  到了午夜,随着穆罕默德一声令下,土耳其营地的所有灯光都熄灭了,震耳欲聋的喧哗声戛然而止。突如其来的漆黑和寂静,让拜占庭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又增加了几分。被喧嚣扰得心神不宁的他们敏感地意识到,黑暗和寂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甚至比光明中的喧哗和残酷更令人畏惧。
  圣索菲亚教堂最后的弥撒
  接连不断的祈祷声回荡在宽敞的大厅里,圣索菲亚教堂的最后一次基督教盛典,也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感人肺腑的场面之一。
  这次,拜占庭人不需要刺探就知道形势对他们非常不利,穆罕默德即将对他们发起最大的攻势。现在,他们不仅仅是在为保卫这个宗教圣地而战,同时也是在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战,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面对未卜的前途、死亡的恐惧及对祖国的忠贞,这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密实的网一样笼罩在拜占庭上空,压得人们透不过气。这个城市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在穆罕默德总攻前几个小时,拜占庭人自知难逃一死,决定做最后一次弥撒。在这个危难关头,城里所有的人——因宗教纷争而分崩离析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实现了从未有过的、同时也是最后的团结。

  为了保卫他们共同的基督教信仰、欧洲历史、源远流长的几千年文化,君士坦丁十一聚集了全城的人民,包括东正教徒和天主教徒、教士和普通教授、教徒和群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举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宗教游行。君士坦丁十一规定,所有人都必须参加。也许,到了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想度过生命中最后几个小时的和平。
  无论是最富有的人,还是最贫困潦倒的人,无一例外都庄严肃穆地在游行队伍中,虔诚地吟唱着圣诗,祈祷上帝的保佑。人们将圣像和圣人的遗物从教堂里取出来后,抬举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他们先是穿过了整个城市,接着再经过外面的围墙来到城墙的缺口处,在每个缺口处都帖一张圣像,期望得到圣人的保佑。在他们心里,圣像就像武器一样,不,应该是比武器更厉害的精神力量,能够抵挡任何异教徒的攻击。
  与此同时,为激励人们奋勇抗敌,君士坦丁十一召集了元老院的成员、权势阶层和军队指挥官,作了最后一次讲话。与穆罕默德承诺的数不清的战利品相比,君士坦丁十一已经无力再承诺任何东西。他只强调了一个重点:拜占庭人背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他们将以全体基督教徒和整个西方世界之名,为捍卫他们共同的圣地与欧洲几千年的文化而战。如果他们胜利了,他们将名留青史。但是,如果他们丧命于穷凶极恶的土耳其人之手,等待他们的将是屠城灭顶的命运。
  君士坦丁十一和穆罕默德都非常清楚,总攻的结果将对后来的几百年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在烛光中,拜占庭人在查士丁尼皇帝建造的主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里进行了最后一次弥撒。这不仅是拜占庭灭亡前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感人肺腑的场面之一。
  在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基督教堂里,聚集了所有的拜占庭人。那些曾经彼此争斗的派系,此刻已经化干戈为玉帛,一起诚心地祈祷上帝的保佑。包括君士坦丁十一,全体宫廷人员、贵族、希腊教会和罗马教会的教士、全副武装的热那亚和威尼斯水陆援兵,还有惶恐的教徒在内,所有人都静静地、恭恭敬敬地跪在上帝面前。
  低垂的拱顶使教堂显得更加黑暗,蜡烛则仿佛在奋力抗争,试图使光明照耀在每一个诚心祈祷的人身上。这时,大主教突然提高了声音,领头开始庄严肃穆地祈祷,随后唱诗班也开始唱和,基督教世界最神圣、最永恒的音乐再次在人们耳边响起。从皇帝到普通民众,每个人都沐浴在这片祥和的音乐声中,他们挨个走到祭台前接受上帝的祝福,并对自己的虔诚而感到无比欣慰。接连不断的祈祷声回荡在宽敞的大厅里,久久萦绕在高高的拱顶上不散去。这是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安魂弥撒,同时也是圣索菲亚教堂的最后一次基督教盛典。
  完成这激动人心的仪式后,君士坦丁十一急匆匆地返回皇宫,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宫。他先是表达了对忠诚的臣仆的感谢,并对自己以往的过错道歉。之后,他骑马沿着城墙走了一圈,鼓舞士兵的斗志。这点和他聪明的劲敌穆罕默德一样,他们俩在相同的时间做着相同的事。
  夜深了,城内静悄悄的。在这片死寂中,拜占庭上上下下几千人都心神不宁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同时也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或许您还会喜欢:
暗店街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①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1:暮色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序幕我从未多想我将如何死去,虽然在过去的几个月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即使我有想过,也从未想到死亡将如此地降临。我屏息静气地望着房间的另一头,远远地凝视着猎人那深邃的眼眸,而他则以愉快的目光回应我。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死法,死在别人——我钟爱的人的家里。甚至可以说轰轰烈烈。这应该算是死得其所。我知道如果我没有来福克斯的话,此刻也就不必面对死亡。但是,尽管我害怕,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3:月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潘乔感谢你的耐心、关爱、友谊和幽默感以及心甘情愿在外就餐也感谢我的孩子们,加布、塞斯及艾利感谢你们使我体验了那种人们甘愿随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爱火与冰①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5:午夜阳光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每天的这个时候,我总是祈祷自己可以入睡。高中——或者称为炼狱更为恰当!如果有什么方式能够弥补我的罪过,那恐怕就是我读高中的记录了。这种厌烦感不是我曾经体会过的,每一天看上去都要比前一天更加极度无聊。也许这就是我睡眠的方式——如果说,睡眠的含义就是在变幻的时期内处于呆滞状态的话。我凝视着食堂角落水泥墙上的裂纹,想象着它们所呈现的花纹其实并不存在。 [点击阅读]
最优美的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0
摘要:冬日漫步(1)[美国]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博物学家、散文家、超验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美国康科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名虔诚的超验主义信徒,并用毕生的实践来体验这一思想,曾隐居家乡的瓦尔登湖长达两年之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代表作《瓦尔登悍又名《乎散记》,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记录。 [点击阅读]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一、结识卡沃尔先生一、结识卡沃尔先生最近,我在商业投机上遭到了丢人的失败,我把它归咎于我的运气,而不是我的能力。但一个债权人拼命逼我还债,最后,我认为除了写剧本出售外,没别的出路了。于是我来到利姆,租了间小平房,置备了几件家具,便开始舞文弄墨。毫无疑问,如果谁需要清静,那么利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地方在海边,附近还有一大片沼泽。从我工作时挨着的窗户望去,可以看见一片山峰。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明星晚宴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浅见光彦十二月中旬打电话约野泽光子出来,照例把见面地点定在平冢亭。平冢亭位于浅见和野泽两家之间,是平冢神社的茶馆。据说神社供举的神是源义家,至于为什么叫平冢神社,个中缘由浅见也不清楚。浅见的母亲雪江寡妇很喜欢吃平冢亭的饭团,所以母亲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浅见必定会买一些饭团作为礼物带同家。浅见和光子在平冢亭会面,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考虑,而且饭团店门前的氛围也不适合表白爱意。对此,光子也心领神会。 [点击阅读]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最后致意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我从笔记本的记载里发现,那是一八九二年三月底之前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正坐着吃午饭,福尔摩斯接到了一份电报,并随手给了回电。他一语未发,但是看来心中有事,因为他随后站在炉火前面,脸上现出沉思的神色,抽着烟斗,不时瞧着那份电报。突然他转过身来对着我,眼里显出诡秘的神色。“华生,我想,我们必须把你看作是一位文学家,"他说。“怪诞这个词你怎么解释的?”“奇怪——异常,"我回答。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