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震还是不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有人批评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在撕一个民族的伤疤。不带这么表扬他的。这么多年来电影界一直在帮国家捂伤疤,撕伤疤这种义举,有谁在院线里看到过。你说冯小刚撕伤疤,就是在揭发审查部门把关不力。
  早些年,一些导演也撕过伤疤的,比如拍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拍过《活着》的张艺谋。特别是后者,他曾活着,现在已死了,连转弯灯都不打迅速掉头成为世上第二好的团体操导演(第一好在朝鲜)。在现行中国电影审查机制下,大部分曾经的撕伤疤,现在都变成了创可贴,创可贴都算坚持操守的了,有的甚至成为夜用型护翼,不移位不侧漏。这种情况下冯小刚能拍点俗片就不错了,哪儿有能力撕伤疤。撕了,就迅速成为敏感词。敏感词电影就会转为地下电影。
  有人说,《唐山大地震》让灾区人民二次受伤。可《新闻联播》和《感动中国》天天把灾难当英雄事迹报道,灾区人民要伤,早两千次受伤,还在乎多一部电影?一个拍市民喜剧起家的导演,要让他成为斯皮尔伯格或反战独立导演,就矫情了。我觉得冯小刚注定成不了思想家,这块土地上也永远产生不了思想家,他拍喜剧是给群众挠痒痒,拍悲剧是给街坊刮个痧。他就这么想的,也这么做。算恪尽职守了。
  大地震在艺术上是可以批评的,比如电影剧本写得像电视剧纲要,母女情感线断掉了......这些都是才华问题,非上纲上线说他发国难财就很没意思了。冯小刚要是把王家岭矿难拍成一部励志的《八天八夜》,那才叫发国难财;把那个不救自己家人却使劲挖邻居遗体的英雄搬上银幕,才是用眼泪绑架观众。这年头谁绑架谁,其实是楼市绑架了股市,股市绑架了菜市,菜市绑架了房事,房事绑架了车市,官员绑架了人民,人民反绑架人民......一个互相绑架的国度。就是这样。

  中国电影普遍存在境界问题,冯小刚有这种问题。辛德勒名单宣布的是弱势向强权的挑战,而我们的电影是弱势跟弱势的纠结。前一种挑战成就了信仰,后一份纠结到最后修成了磨叽。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就是一部磨叽史,不敢直书当下,藏着掖着还夸这是“春秋笔法”,画得云山雾绕就说那是“写意”,写得狗屁不通,却定义这是“留白”......春秋、写意、留白,影响了我们几千年。
  《唐山大地震》不够好,但冯小刚有个地方不错:敢拍现在而不是古代。中国导演差不多是古装导演的代称,无极是古代,黄金甲是古代,三枪是古代,赵氏孤儿还是古代,还有三国、水浒、红楼......这是因为大家都在装,可现在装就很危险,古代装就很安全,所以古装。下一步要拍元谋人河姆渡起源的电影了。
  冯小刚说他从亲情杀出个偏方,很多知识分就批评他为什么不直接拍汶川大地震死亡学生。可他要敢拍,一会儿就挂了,自己的名字将无法见诸报端,还拍什么名单。中国是不方便拍名单的,每一份名单看上去都像账单,谁埋单?有些单先挂在记忆的柜台,假以时日才能现于镜头。我想讲个发生在1976年的故事。
  那时我还很小,有天成都打金街上来了一个黑墩墩的小孩,十四五岁左右,专门打蜂窝煤的。那年头这是居家节约的好办法,就是用一种铁模子把煤渣子重新打出成型的蜂窝煤。小孩煤打得结实,从不收钱,饭管饱就行,且饭量奇大,一顿可吃五碗,我们就叫他五碗。街上常响起“五碗、五碗......”他拎上煤模子就跑去了,叮叮咣咣只消一会儿,漂亮整齐的蜂窝煤就打出来了,然后他就转身端碗吃饭。他打煤的动作跟吃饭的动作仿佛连接在一起,吃的速度也远超常人,像直接把一碗碗饭搁进了胃里。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孤儿,因唐山当时的工资较高,前年全家跟着姐姐嫁去唐山。可后来碰上地震全死光光了,只剩他跑回广元老家,老家又遇大饥荒,都在吃一种白色的泥巴叫观音土。五碗说,那土吃了就是肚子胀,想放屁又放不出来,乡里很多人拉不出屎来,就死了。

  五碗说起这事从来都笑眯眯的,看不出一点悲伤。他继续打煤,继续快速吃饭,他对生活很满意,对新住所的避风程度也很满意(那是街边一根空置的下水道管子)。他是两个多月后被抓走的。有天凌晨运送战备物资的军车经过这条街,因发生交通事故,掉下来一些罐头,刚刚醒来的他很高兴地捡,转身要走时,被一枪托砸翻,带走。
  本来也没事,可遇上一场革命肃清行动,为了凑人数就把他以抢劫军车罪名算上。他是一个地震孤儿,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饭,因为一个罐头,就这么交待了。当时执行枪决要先游街,我看见他混在犯人堆里,站在高高的卡车上面,鼻涕向下拖得好长,晶莹且不断线,还在笑,那笑容绝对真诚和幸福,可能是执行前吃了顿罐头饭。

  这些是不能拍成电影的。因为这是真正的悲剧。
  关于悲剧的悲剧是,这样拍出来,最不满意的不是有关部门,而是人民。因为这太像他们的生活了,他们花了钱,是来看电影而不是来看自己。看自己,对着自家镜子瞧一瞧就行。所以,真要拍只能是五碗未被枪毙,而是在劳教所里长大,出来后在街道办主任鼓励下办了属于自己的蜂窝煤加工厂。一天出门洽谈合同,发现客户正是当年一枪托把自己砸翻的军车司机,而客户妻子正是自己的姐姐。天哪,亲亲的姐姐并未死,且怀上了客户的孩子。恩爱情仇,奇峰顿起,姐姐进行着艰难的选择,茶饭不思,胎儿也出现了异动,被急送往医院。医院过道里,五碗和姐夫怒目对峙,各操家伙步步逼近,正当一个家庭行将破裂,此时产房内忽然传出新生儿的哭声,五碗深沉地说了一句“血浓于水啊......”两个男人拥抱在一起。此时起音乐,配画外心灵鸡汤体,最好由余秋雨写。
  这时,连我都不好意思再索要名单了。不仅忘记曾有一场大地震,还将感恩是这场大地震才让我们找到了民族的凝聚力。所以,这样的电影现实,这样的审查机制,不可以有曼德拉,只可以有杜拉拉,看上去很杜拉斯,其实暗藏着杜蕾斯。
  震不震,归老天爷管。怎么解释震不震,归政府管。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地震,我们不震,此为坚强;地不震,我们自个震,此为感动。青蛙频频出动,专家屡屡辟谣,由此看出,中国没有震不震,只有朕不朕。
  28/07/2010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包氏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一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山楂树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等爱变成习惯◎小左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