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墙里扔出的一根骨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把国家和政府当父母,为不给父母添乱一直没投过反对票的倪萍,前几天被评为“共和国脊梁”。出于对脊梁这根很敏感的骨头的理解不同,大家议论纷纷。我说:倪萍确实是脊梁,只是患了颈椎病。
  我觉得把国家和政府当父母,是一个很欠的说法。因为它们不过是小区的物业和保安,纳税人聘来的,想必大家谁也没对物业和保安喊过父母吧?其次,哪怕物业做得再差,也深情地从不投反对票......这样的逻辑实在差劲,除了会导致中国这个小区下水道持续内涝,还会导致“你到底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这样的励志名言及墓志铭言,教育出更多的软骨头而不是脊梁。我反对倪萍成为脊梁,我不认为这么说有什么不对。不为老百姓说话的脊梁是患颈椎病的“7” ,而不是人格笔直的“1”。
  好玩的是来了很多水军,除了倪萍每篇博文下面都要出现的“大姐好人哪” “大姐像一阵春风化解了人间”知音体,我的博客下面忽然也出现很多平时以发美容帖为主的ID : “李就是想搞乱中国” “大眼明显是利用当下的宽容大呼小叫,历史上汉奸大多出自这类搅和者!李是卖国贼”......这时我不笑是很难的,因为我忽然看见一坨很深刻的帖:“大眼明显是故意的,他想引起领导的注意,当选人大代表。”
  我觉得派水军在笔仗中是很土鳘的一招,水再多也难保航母不搁浅。我也不认为道歉是件很严重的事,自出生以来,我天天都在向共和国道歉。让我觉得要写点什么的,是因为看到倪萍更新了一封给我的信:《李承鹏,你的微博我看了》——

  “最近我获了两个奖。一个是‘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奖,获奖那天组委会安排我接受媒体采访,我婉拒了,我说:有德有艺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用表扬。另一个就是昨天你说的那个奖,我具体获得的是‘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共和国脊梁’系列活动‘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我的现场获奖感言是这么说的:和同时获奖的田华老师、刘兰芳老师、张继刚他们相比,我真的不配拿这个奖,如果能退的话,这个奖我退了吧。我仅是沾了职业的光,又出名又得利的,我知道自己,我会努力的。其实,无论你怎么说,我都能理解你。圈内我们都叫你李大眼,我还签了本《姥姥语录》托人转给你,并写了这样的话:你的几本书我都看了,散文写得真好,尤其是写张国荣,还有写你的母亲。交换吧,你也看看我的书。最后我想说,姐姐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脊梁,盼你能理解。”
  表面看这是一篇如沐春风的文章,可透着一种春晚体的假,表面上这是老百姓的贴心小棉袄,实际上是有关部门的铁马甲。你都不婉拒获德艺双馨奖,却要婉拒采访。婉拒采访,却对亿万观众宣告“有德有艺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用表扬”。这么裸的假,让我雷鸣般地想起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只是写在日记上......另一个雷鸣般响起的是倪萍要退掉脊梁奖。多么熟悉的场景,领导最爱说“我真的不想当这个官啊,可群众不答应啊”。姐,你退掉它吧,我打赌,你真心要退肯定是退得掉的。

  我不认为倪萍提及的那些人配得上共和国脊梁。靠演些红色电影讲些价值观混乱的评书、执导些耗费民资的大型晚会就成了脊梁,也是蚯蚓脊梁。至于“德艺双馨”,苍井空听了,会含泪退役的。
  我不想绑架倪萍去反对什么。我只想说:这个国家,你我都是戏子,且不幸是三四流的戏子,举国都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在演皮影。可戏子中还是有高下之分的:知道自己在演戏的,和忘了自己在演戏的。你碰巧属于那种入戏太深,相信靠煽情的眼泪能清涤我们生活的屈辱,颤抖的尾音可以共鸣出幸福大家庭同一个心声。可我要告诉你,那是你的幻觉。太多的人找不到工作上不起学喝着毒牛奶按揭着高价房......其实你也不是看不到,开始你装看不到,后来你就真看不到了。你盈眶的泪,已自顾自地凝化成一副美瞳隐形眼镜,看什么都叫幸福、安康、合家欢乐、举国欢腾......
  我认为倪萍是个好人,可这就是好人现象。这个国家总有一群人,开始装看不见,后来真看不见,不仅自己看不见,还不许别人看得见。他(她)从不投反对票,唯一的反对票就是,反对别人投反对票。到后来,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单纯得有些傻气的人,而成为精明的帮凶。这样的人确知自己要什么,怎么要。动作娴熟,表情纯真,下手狠毒。倘若你发现这些技巧,他(她)却会深情地望着你说:“呀,我只是一个想帮父母操心的孩子。”问题是,这么多年,您都姥姥了,装孩子不腻吗?

  高龄之际竟演出这么清纯的一嗲,所以不是脊梁,是伎俩。高堂之上本有些心虚的父母就坦然了:看,我们有这样一群代表民意的脊梁,那么油价就不用下调,房价也不算太高,税费还是可以涨一涨,总之一切都是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不要教我厚道,最厚道的是帮人民说话,而不是成为两会一枚永恒不倒的“同意牌”假肢。不要教我善良,这国家的人民被善良害过几千年。也不要夸我的散文写得好,中文系基本功不值一提,这国家已让我没心情写散文,我写的杂文比所有的抒情散文都好。因此就不必交换彼此的书了,我俩不是同一路人,你我的区别,就是《李可乐抗拆记》和《姥姥语录》的区别,这不是两本书,是两个中国。不如你带我去姥姥的菜市场,我带你去拆迁现场,看我俩谁先崩溃,以后你在两会上反对一次父母,我在文章里表扬一次父母。倪,敢?
  我对脊梁是这样看的: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应实现大脑指挥屁股,如果屁股指挥大脑,不叫脊梁,顶多是野夫说的一根墙里面扔出来的骨头。
  你敢保证每回墙里扔的都是骨头?最后,说一下微博里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人一直在墙外等骨头,等啊等,深情地等,结果墙里扔出来一砖头,砰......
  14/07/2011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