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三十三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推测——“维多利亚号”重建平衡——弗格森博士的新打算——肯尼迪打猎——全面查看乍得湖——唐加利亚村——返回湖边——拉利城
  第二天,5月13日,两位旅行家首先勘察了他们所在的这块湖岸。这是大片沼泽地中间的一个小岛,这种岛的地面由硬邦邦的土构成;在这块硬土地4周,生长着像欧洲的树一样高的芦苇;茂密的芦苇伸向远方,一眼望不到边。
  这片无法通行的沼泽地保证了“维多利亚号”的安全,他们只需要注意湖的一侧就行了;尤其是东边,原来就很宽阔的水面更是浩瀚无垠,放眼远眺,直到天际也不见一块陆地或小岛。
  两位朋友一直没有勇气提起他们不幸的同伴。现在,肯尼迪终于首先打破了沉默:
  “乔不可能死的。”他推测说,“他是个机灵的小伙子,少有的游泳好手。他横渡爱丁堡的福思海湾①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一定能见到他。至于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相见,我不知道,但肯定会见到!至于我们这一万面,也不要放过任何有可能找到他的机会。”
  ①位于英国苏格兰东南部。
  “但愿上帝听见你的话,肯尼迪。”博士语气激动地回答,“我们就是把人间的办法用尽,也要找回我们的朋友!首先,我们来定一下方位。不过,要把‘维多利亚号’外层的气囊先去掉再说,它已经没用了,这样可以使我们减轻650斤的重量,因此,这工作值得花点力气。”
  博士和肯尼迪动手干了起来。他们没少作难。这种塔夫绸材料非常结实,必须一块一块地扯下来,然后用刀割成细条从绳网中掏出来。被猛禽用嘴啄烂的口子有好几尺长。
  这项工作至少花了两人4个钟头的时间。不过万幸的是,在把外面的气囊全去掉后,他们发现里面的气球一点没伤着。这么一来,“维多利亚号”的体积比原来减小了五分之一。这种差别实在太大了,肯尼迪感到不怎么踏实。
  “它还能带我们飞吗?”他不无担心地问博士。
  “肯尼迪,关于这一点,你什么也别怕。我会把气球重新搞平衡的,只要我们可怜的乔一回来,我们就能和他一起照常上路。”
  “弗格森,如果我没弄错的话,我们当时下坠的时候,离一个岛不远。”
  “我也记得是这样。可是那个岛和乍得湖中所有的岛屿一样,上面肯定也住着当地嗜杀成性的湖上强盗。那些野蛮人肯定看到我们出事了。如果乔落到他们手中,除非他们迷信不敢杀他,否则的话,乔会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再给你说一遍,乔是个善于摆脱困境的人,我相信他的机灵和聪明。”
  “我也希望如此。现在,肯尼迪,你去周围打点猎吧,不过别走远。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补充储备粮,因为,大部分吃的都扔掉了。”

  “好吧,弗格森,我不会走开很久的。”
  肯尼迪拿起一支双筒猎枪,踏着高草向较近的一片矮树林走去。只一会儿功夫,枪声频频响起,弗格森知道,肯尼迪这一次打猎收获肯定不小。
  趁这段时间,弗格森一心一意清点吊篮里保存下来的东西,调整第二只气球的平衡。吊篮里剩下有30斤左右干肉饼、一些茶和咖啡、约一加仑半烈酒、一只空空的水箱,所有的干肉都没了。
  博士清楚,由于损失了外面大气球的氢气,“维多利亚号”的上升力减少了900斤左右,因此,他必须根据这种不同情况,重建气球平衡。新“维多利亚号”的体积是37000立方尺,装有33480立方尺的气体。膨胀氢气用的装备看上去状况良好,无论电池还是蛇形管都没有损坏。
  新气球的升力为3000斤左右。博士把仪器、人、储备水、吊篮及其附件、要装上的50加仑水和100斤新鲜肉,所有的重量加在一起,最后算出总重量为2830斤。他还可以带上170斤的压载物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气球与周围的空气就保持平衡了。
  按照计算安排妥当后,博士又补充了些压载物来代替乔的体重。他把整整一个白天都花在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上了。直到肯尼迪回来,一切才就绪。猎人这次打猎收获甚丰,带回一大堆野鹅、野鸭、沙锥等猎物。他一回来就忙着把这些野禽收拾干净,用烟熏制。他把每只野禽插在一根小细棍上,然后吊在新鲜木柴架起的火上熏烤。肯尼迪擅长此道,当他觉得野禽熏制得差不多了,就取下来放到吊篮里储存起来。
  第二天,猎人还应该再补充些这类食物。
  忙忙碌碌中,俩位旅行家没注意到天竟不知不觉黑了下来。晚饭时,他们吃了些干肉饼和饼干,喝了点茶。干了一天的活,他们早已饥肠辘辘。吃饱喝足后,他们倦意顿生,倒头便睡。每个人值班时,都审视着黑暗,有时甚至以为听到什么地方传来了乔的呼喊声。可是,唉!他们多么想听到的那个声音实在太远了!
  天刚一放亮,博士就叫醒了肯尼迪。
  “我考虑了很久,怎么做才能找到我们的同伴。”博士说。
  “不管你有什么打算,我都赞成。弗格森,你说吧。”
  “首先,重要的是要让乔知道我们的消息。”
  “当然啦!要不,那位可爱的小伙子会以为我们把他抛弃了呢!”
  “他才不会呢!他太了解我们了!这样的想法他决不会有。不过,他需要知道我们在哪儿。”
  “怎么才能让他知道呢?”
  “我们再坐上吊篮升到空中去。”

  “可是,如果风把我们吹走呢?”
  “还好,不会的。肯尼迪,你看,这股微风能把我们送回湖的上空。这种风昨天很让人恼火,不过今天对我们却非常有利。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整天都能飘在这片广阔的水面上。这样,乔不会看不到我们。无论我们在哪儿,他的眼睛肯定时刻都在盯着的。他甚至会想出办法来告诉我们他躲藏在什么地方。”
  “如果他是一个人,而且是自由的话,他肯定会这么做的。”
  “假如他被当地人抓住了,”博士接着说,“根据土人的习惯,他们是不把俘虏关押起来的。这样,乔就会看见我们,明白我们在寻找他。”
  “可是,”肯尼迪说,“如果我们找不到他发出的任何信号,也见不着他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怎么办呢?什么情况都得预料到啊。”
  “那我们就试着回到湖的北部去,停在尽可能显眼的地方。我们在那儿等着,搜索一下沿湖地带。乔肯定会想法到那儿的。在没有想尽一切办法找他之前,我们决不离开。”
  “那我们就动身吧。”猎人急不可耐地说。
  博士把他们就要离开的这块硬地的精确位置测定了下来。根据地图和他们所在的位置,博士判定他们位于乍得湖的湖北,拉利城和安热米尼村之间。这两个地方,丹纳姆少校都到过。在博士忙着测量计算的时间里,肯尼迪又去打了趟猎,弄点新鲜肉补充一下储备的食品。尽管附近的沼泽地里犀牛、海牛和河马活动留下的痕迹不少,他却无缘碰见一只这类大动物。
  早上7点,锚从树上取了下来。这活儿别看可怜的乔干起来既快又利索,可肯尼迪却没少作了难。氢气膨胀起来了,新“维多利亚号”升到了200尺的空中。开始时,气球在原地直打转,不过最后,它还是被一股较大的风裹住,开始向湖的上空移动,不大一会儿,就以每小时20英里的速度飞起来。
  博士始终把气球保持在200至500尺之间的高度上。肯尼迪时不时地用马枪放上一枪。临近岛的上空时,他们甚至冒险降低高度靠过去,用目光仔细搜索大大小小的矮树林、灌木丛、荆棘丛。凡是他们认为同伴可以藏身的树荫、岩石坑洼处都不放过。有时,他们降到在湖上划行的长独木舟附近。独木舟上的渔民,一看到气球,无不面露惧色,立即慌慌张张地跳入水中游回他们的岛上去了。
  “我们什么也没找着。”寻找了2个小时后,肯尼迪失望地说。
  “再等等,肯尼迪,别泄气,我们现在离出事的地方应该不远。”
  11点时,“维多利亚号”已经前进了90英里。这时他们遇上了一股新的气流。这股风几乎是横着吹过来的。气球被风吹得拐了个直角向东飞了约60英里,来到一个人口非常稠密的大岛上空。博士判断这个岛应该是法拉姆岛。比迪奥姆的首府就设在这儿。他期望乔奔跑着,呼喊着从某个灌木丛后突然冒出来。如果乔是自由的,把他吊上来就成了,这没什么难的。如果乔成了土人的囚犯,那就按救传教士的方法再来一次,他很快也就能被救出来,与朋友汇合了。然而,事实上,什么也没出现,什么动静也没有!这实在让人失望!

  2点半时,“维多利亚号”已经看得见唐加利亚村了。这个村位于乍得湖东岸,是丹纳姆当年探险时到的最远点。
  风始终往这个方向刮,博士担起心来。他觉得他们又被风往东送去,往非洲的中心,往那个永无止境的大沙漠送去。
  “我们非停下不可了,哪怕着陆也在所不惜。”博士说,“特别是为了乔,我们应该回到湖上去。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来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找到相反的气流。”
  博士用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在不同的高度中寻找相反方向的气流。这期间,“维多利亚号”一直往陆地漂移。不过最后,幸亏在1000尺的高空找到了一股劲风。气球又被往西北方向吹了回来。
  “乔不可能留在湖中的某个岛上。否则的话,他肯定能找到方法表明他在什么地方。也许他被带到了陆地。”当博士又看见乍得湖北岸时,思想中产生了这样的推论。
  至于认为乔可能被淹死了,这种想法根本不能接受。弗格森和肯尼迪的脑海里几乎同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想法:这附近的水域中,有大量的凯门鳄呀!但是,两人谁也没勇气把这个顾虑说出来。不过,这种想法一直缠绕着他们,最后,博士终于忍不住了,他没头没脑地说:
  “在岛边或岸边也会碰到鳄鱼。乔很机灵,会避开的。再说了,鳄鱼也不是那么危险。非洲人在湖里洗澡都不怕遭到鳄鱼袭击,不是也没出过事吗?”
  肯尼迪没有作答。他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愿谈论这种可怕的可能性。
  下午5点钟左右,博士向肯尼迪示意,他们到了拉利城的上空。此时,城里的居民正在精耕细作的小块土地上忙着收棉花。这些小块田被一些用芦苇编成的窝棚围着。这片窝棚有50栋左右,都座落在小山间宽阔山谷中略微低洼的地方。这时风力又加大了,不过博士对此并不满意。可是不久风向又一次改变,把“维多利亚号”不偏不倚地送回早晨出发的地点,也就是头天晚上博士和肯尼迪过夜的那个硬地岛的上空。这一次,锚没有勾到树枝,而是勾住了被沼泽地厚厚的淤泥牢牢抓住的几束芦苇。
  博士费了很大气力才把气球稳住。夜里,风终于停了,但是两位朋友都没有睡意。他们几乎绝望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