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青春咖啡馆 - 第六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那天晚上,他把我们一直送到公寓的门口。居伊·德·威尔和那对第一次光临的夫妻比我们大了足足二十来岁。由于那架电梯四个人乘坐太拥挤,她和我,我们俩就从楼梯下楼了。
  那几栋墙面呈米色或土黄色的千篇一律的楼房边上有一条私人通道。同样的锻铁门,门上方挂着一盏灯笼。一排排一模一样的窗户。过了铁栅栏之后,我们便出现在亚历山大-卡巴那尔街的花园广场。我一定要把这个名字写下来,因为我们的路就是在那里交汇的。我们纹丝不动地在那个花园广场中央待了一会儿,找一些话跟对方说。是我率先打破沉默。
  “您住在这个街区吗?”“不,我住在星形广场那边。”我想找个借口把她留住,不要那么快就和她说再见。“我们可以一起走一程。”
  我们沿着格雷那尔林荫大道,走在高架桥下。她提议沿着这条通往星形广场的地上地铁线步行。假如她走累了,她总是可以坐地铁完成剩下的路程。那一定是在某个礼拜天晚上或者节假日。街上没有汽车驶过,所有的咖啡馆都关门了。总之,在我的记忆里,那天晚上,我们漫步其中的是一座杳无人迹的空城。现如今,当我回想往事的时候,我们的相遇,在我眼里恰似两个在生活中萍踪无定的人的邂逅。我觉得我们俩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孑然一身。
  “您与居伊·德·威尔认识已经很久了吗?”我问她。“不久,我是在年初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他的。您呢?”“我嘛,通过维嘉书店。”
  她不知道圣日耳曼大街上有这么一家书店,书店的橱窗上贴着用蓝色的字写的标识:东方学以及比较宗教。我就是在那里第一次听说居伊·德·威尔的,一天晚上,书店老板给了我一张请帖,告诉我说我可以参加那里的聚会。
  “完全适合您这样的人。”我本想问他“您这样的人”是什么意思。他对我还是蛮友好的,这句话应该没有轻蔑的意思。他甚至毛遂自荐地把我“托付”给居伊·德·威尔。
  “那家书店还行吗,那家维嘉书店?”她问这个问题时夹带着嘲讽的语气。不过,也可能是她的巴黎口音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那里可以找到大量有意思的书。我会带您去那里。”
  我想知道她都读哪些书,是什么东西吸引她参加居伊·德·威尔的聚会的。居伊·德·威尔建议她读的第一本书是《消失的地平线》。那本书她一丝不苟地读完了。前一次聚会,她比别人到得早一些,居伊·德·威尔就让她进了他的办公室。他在占了整整两面墙的书架上寻找另外一本书借给她。不一会儿,他仿佛突然有了一个主意一样,径直朝办公桌走去,在堆积如山的乱糟糟的资料和信函中拿出一本书。他对她说:“您可以阅读这部书。我很想知道您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感想。”她很是忐忑不安。德·威尔跟别人说话的口气就好像他们跟他一样睿智、一样博学似的。他的这种想法到什么时候结束呢?他最终肯定会意识到别人到不了他的高度。那天晚上,他给她看的那本书,书名叫《不存在的路易丝》。是的,那本书我没读过。它讲述的是不存在的露易丝的故事,那是个修女,书里还收录了她的全部信函。她没有按前后顺序阅读,总是随手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有一些章节给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超过《消失的地平线》。在认识德·威尔之前,她读过一些科幻小说,比方说《会做梦的宝石》。还读过一些天文学方面的著作。真是投缘啊……我也一样,非常喜欢天文学。
  到了比尔-阿肯站的时候,我寻思着她是乘坐地铁,还是想继续走路、穿过塞纳河。在我们的头顶上,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传来地铁列车的嘎吱声。我们走到了那座桥上。
  “我跟您一样,”我对她说道,“也住在星形广场那边。也许离您家不太远。”
  她迟疑着。她可能想跟我说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实际上,我结婚了……我住在诺伊利,我的丈夫家里……”
  就好像她在跟我忏悔一桩罪孽一样。
  “您结婚很久了吗?”
  “不,不是很久……是在去年四月份……”
  我们继续往前走。我们走到了那座桥中间,到了那座通向天鹅林荫路的台阶附近。她到了台阶上,我跟了过去。她迈着坚定自信的步子走下台阶,就好像去赶赴约会一样。然后,她跟我说话的语速越来越快了。
  “有一阵子,我在找工作……我碰巧看到一则招聘启事……是做临时秘书……”
  下了台阶后,我们沿着天鹅林荫道往前走。林荫道的两边,一边是塞纳河,一边是河滨上的灯火。而我,我感觉自己走在一艘在深更半夜里搁浅的轮船上面供旅客散步的甲板上。
  “在办公室里,有一个男的吩咐我工作……他对我很好……他年纪更大一些……过了一段时间,他想结婚了……”
  好像她试图在一个儿时的朋友面前为自己辩护,而这个朋友,她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只是在街上偶然碰到的。
  “那您呢,您喜欢结婚吗?”她耸了耸肩膀,仿佛我刚才说了一句荒唐可笑的话。我每时每刻都在期待她说:“瞧你说的,你还不了解我……”总之,我前世一定认识她。“他总跟我说,他希望我好……是真的……他对我很好……都有些把自己当成了我的父亲……”我心想她在等我给出建议。她可能不习惯把心里话告
  诉别人。“他从不陪您去参加聚会吗?”“不,他工作太忙了。”
  她是通过她丈夫年轻时代的一个朋友认识德·威尔的,此人带德·威尔去诺伊利他们家里吃过晚饭。她皱着眉头,把所有这些细节都向我汇报,仿佛她担心有任何遗漏,哪怕是最没有意义的细节。
  我们走到了那条林荫路的尽头,正前方就是自由女神像。右边有一条长凳。我不知道我们两个是谁先行坐下的,也许我们俩同时有了同样的想法。我问她是不是可以不回家[更多更新请关注福哇txt小说下载站www.fval.cn]。她这是第三或者第四次参加居伊·德·威尔的聚会,到晚上将近十一点钟的时候才走到康布罗纳地铁站的楼梯那里。而每一次,一想到要返回诺伊利,她就显得垂头丧气的。如此一来,她往后都得乘坐同一路地铁,在星形广场站下车。在萨布隆站下车……

  我感觉到她的肩膀碰到了我的肩膀。她对我说,在那顿晚餐上第一次见到居伊·德·威尔之后,他就邀请她到奥黛翁旁边的一个小礼堂里听他的讲座。那一天,他讲的是“阴暗的中午”和“绿光”。从报告厅里出来之后,她在那个街区漫无目的地走着。她漂游在居伊·德·威尔所说的明亮的绿光中。晚上五点钟了。林荫大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在奥黛翁十字路,行人推搡着她,因为她走的是与他们相反的方向,不想与他们一起冲下地铁站的台阶。有一条寂静无人的街道往上通往卢森堡公园,坡度不大。到了半坡后,她走进了一幢楼房边角处的一家咖啡馆:孔岱。“你知道孔岱吗?”她突然用“你”来称呼我。不,我不知道孔岱。说实在话,我不喜欢这个大学区。它勾起我的童年,开除我学籍的那所中学的寝室和多费那街的一个大学食堂,我不得不用一张伪造的学生证,经常去那里混饭吃,因为我经常饥肠辘辘。打那以后,她就经常躲进孔岱。她很快就认识了那里的大部分常客,尤其是两个作家:一个名叫什么莫里斯·拉法艾尔的人,还有一个叫阿瑟·阿达莫夫。我听说过他们吗?听说过。我知道谁是阿达莫夫。我甚至见过他好几次,就在穷人圣于连教堂附近。眼神总是忐忑不安的。我甚至可以说他的眼神
  里充满惶恐。他走路时光着脚丫穿着一双拖鞋。她没有读过阿达莫夫的任何作品。在孔岱的时候,他有时叫她陪他去宾馆,因为他害怕一个人走夜路。自从她成了孔岱的常客之后,别人就给她取了个绰号。她本名叫雅克林娜,但是他们都叫她露姬。要是我愿意的话,她会把我介绍给阿达莫夫和其他人。还有吉米·康贝尔,一个英国歌唱家。还有一个突尼斯朋友,阿里·谢里夫。我们可以白天在孔岱见面。晚上,当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她也去那里。他常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更多更新请关注福哇txt小说下载站www.fval.cn]。她朝我抬起头来,犹豫了片刻之后,她对我说,回诺伊利她丈夫家,她一次比一次觉得艰难。她显得心事重重的,再也没有说一句话。
  到最后一班地铁的时间了。我们是车厢里惟一的乘客。在星形广场站换乘之前,她把电话号码告诉了我。
  时至今日,每至夜晚,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时常会听到一个唤我名字的声音。一个沙哑的声音。音节有些拖长,我马上就分辨出,那是露姬的声音。我转过头去,却不见一个人影。还不只是在晚上,在你不知道今夕何夕的夏日午后的那些休闲时刻也一样会发生。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像从前一样。一样的白昼,一样的夜晚,一样的地点,一样的邂逅。永恒轮回。
  我还经常在梦中听见她唤我的声音。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晰——直至最微小的细节——以至于当我一觉醒来的时候,我总会问自己这怎么可能。有天晚上,我梦见自己正从居伊·德·威尔的那栋楼房里走出来,时间恰好就是露姬和我第一次从那里出来的那个时间段。我看了看表。晚上十一点钟。底楼的一扇窗户上爬着常春藤。我走出栅栏,穿过康布罗纳花园广场,径直朝地面地铁走去,就在这时,我听见了露姬的声音。她在叫我:“罗兰……”连叫了两声。我在她的声音中听出了嘲讽。刚开始的时候,她嘲笑我的名字,这个名字并不是我的本名。我使用这个名字只是为了图个方便,一个走到哪里都没问题的万能名字,而且还可以拿来做姓氏使用。罗兰,方便实用的名字。尤其是,特别富有法国意味。我的真名太富有异国情调了。那个时候,我总是避免吸引别人的注意。“罗兰……”我转过身去。没有一个人影。
  我到了广场中央,就像第一次我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的时候一样。醒来之后,我决定去居伊·德·威尔以前住的那个地址,看看底楼的窗户上是不是爬着常春藤。我坐地铁一直坐到康布罗纳。那是露姬返回诺伊利丈夫家的时候乘坐的地铁路线。我一直陪伴着她,我们经常在阿根廷站下车,那里离我住的宾馆很近。每一次,她都打定主意要留在我的房间里过夜,但每次到了最后关头她都咬一咬牙,还是决定回诺伊利……后来的一个晚上,她留下来陪我了,在阿根廷站。
  一大清早行走在康布罗纳广场让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因为我们以前去居伊·德·威尔家时总是在晚上。我推开栅栏门,心想时间都过了那么久,我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机会再遇见他了。圣日耳曼大街上的维嘉书店不在了,在巴黎同样再也见不到居伊·德·威尔了。也见不到露姬了。但是,那株常春藤依然在那里,爬在底楼的那扇窗户上,就像我在梦中见到的一样。这让我大惑不解。那天晚上,真的是在做梦吗?我一动不动,在那扇窗户前伫立良久。我希望听见露姬的声音。希望她再叫我一次。没有。什么也没有。万籁俱寂。但我一点也没感觉到,从居伊·德·威尔的那个时候起到现在,这一段时间已经流逝。相反,这段时间在某种永恒之中凝固了。我想起了当我认识露姬的时候试着撰写的那篇文章。我给它取名为
  《中立地区》。在巴黎是有些中间地区、一些无人地带的,那里处在一切的边缘,处于中转过境甚或悬而未决状态。在那里能享受到一定的豁免权。我本来可以把那些地方称作自由免税区的,但是中立地区更确切。有一天晚上,在孔岱,我征询莫里斯·拉法艾尔的意见,因为他是作家。他耸了耸肩膀,冷嘲热讽道:“我的老弟,这事要您本人才搞得清楚……我不是很清楚您到底想说明什么……就用‘中立’好了,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吧……”康布罗纳花园广场,以及塞古和杜布雷克斯之间的那个街区,所有那些通向地面地铁天桥的街道统统属于中立地区,假如我在那些地方见到露姬,那并不是偶然。

  那篇文章我已经遗失了。我用扎夏里亚借给我的那台打字机打了五页出来,扎夏里亚是孔岱的一个客人。我在文章的前面写了一句献词:本文献给中立地区的露姬。我不知道她对这篇作品有什么想法。我觉得她并没有把它从头到尾读完。文章有些让人讨厌,里面按行政区罗列了划定这些中立地区的街道的名字。有时是一片房屋,或者一个更宽阔的延伸区域。有一天下午,我们俩都在孔岱,她刚刚读了那句献词,她对我说:“你知道吗,罗兰,我们也许可以到你文章里提到的每个街区各住一个星期……”
  我在阿根廷大街上租了一个宾馆房间,它恰恰就处在中立地区。谁会去那里找我呢?我在那里碰到的很少的几个人从身份上来说一定已经死亡。有一天,在浏览报纸的时候,我碰巧在“司法公告”专栏看到一则加有边框的启事,这篇短文的标题是:“失踪声明”。一个名叫塔利德的人已经有三十年没在寓所里出现过,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因此大法庭宣布他“失踪”。我把这则告示拿给露姬看。当时是在阿根廷街,在我的房间里。我跟她说,我敢打包皮票,那家伙就住在这条街上,包皮括另外十来个被法院宣布“失踪”的人。而且,我下榻的那家宾馆附近的楼房每栋都标有“带家具出租”字样。这些楼房里可以自由进出,不需要出示任何身份证件,可以在那里躲藏。那一天,我们和其他人一起,在孔岱庆祝拉欧巴的生日。他们灌我们喝酒。回到宾馆后,我们有些醉醺醺的。我打开窗户。我尽可能用最洪亮的声音高喊:“塔利德!塔利德!……”大街上空无一人,那人的名字异样地在大街上回荡。我甚至觉得那回声都在回响。露姬来到我身边,也跟着我一起喊叫:
  “塔利德!塔利德!……”这个小孩子才玩的游戏让我们大笑不止。但我最后相信这个人马上就要出现了,我们会把在这条街上游荡的所有失踪者都唤醒。过了一阵子,宾馆的夜间守卫跑来敲我们的门。他用从坟墓里出来的声音说道:“请你们保持安静,好吗?!”我们听见他迈着沉重的脚步走下楼梯。这时,我的判断是,他本人就是一个失踪者,就像那个所谓的塔利德,以及所有躲在阿根廷街的出租屋里的人一样。
  每次从这条街回我的房间时,我都会想到这些事情。露姬跟我说,她结婚之前,也曾在这个街区的两家宾馆里住过,那是在再往北去一点点的阿玛依埃街,还有星形广场街。那个时候,我们肯定有过擦肩而过却没有注意到对方的经历。
  我现在还记得她打定主意不再回她丈夫家的那个夜晚。那一天,在孔岱的时候,她把我介绍给阿达莫夫和阿里·谢里夫。我抱着扎夏里亚借给我的那台打字机。我想开始撰写《中立地区》。
  我把打字机安放在房间里的那张小小的硬叶松木桌子上。我已经在脑海里想好了第一个句子:“中立地区至少有一个优势:那里只是一个出发点,人们离开那里是迟早的事情。”我知道,一旦在打字机前面坐下来,一切都可能变得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画掉这第一句话。还有后面的那句。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浑身是劲。
  她必须回诺伊利吃晚饭了,可到了八点钟的时候,她依然躺在床上没有动弹。她也没开床头灯。我终于开口提醒她时间到了。
  “什么时间到了?”
  从她的口气中,我听得出来,她永远也不会再去乘坐在萨博隆站下车的那趟地铁了。我们沉默了好一阵子。我坐在那架打字机前,敲打着键盘。
  “我们可以去看电影。”她对我说道,“可以打发时间。”
  只需穿过大军林荫大道,就会迎面看见奥布里加多影城电影院。那天晚上,我们俩谁也没有专心看电影。我感觉放映厅里没什么观众。这些观众是不是一家法院宣布“失踪”很久的那些人呢?还有我们自己,我们又是什么人呢?我时不时地扭过头去看她。她没在看银幕,而是低着头,仿佛陷入了沉思。我担心她会突然站起来,又改变主意,决定返回诺伊利。没有。她一直呆到电影结束。
  从奥布里加多影城电影院里出来后,她好像松了一口气。她告诉我,从今往后,她回不了她丈夫家了,已经为时太晚。那天她丈夫邀请了一些朋友到家里吃晚饭。现在,都结束了。诺伊利永远也不会再举行任何晚宴了。|福哇小说http://www.fval.cn|
  我们没有马上回宾馆房间。我们在这个中立地区久久地漫步,我们俩在不同的时期都在这里躲藏过。她想带我去看她住过的那两家宾馆,在阿玛依埃街和星形广场街。我试着去回忆那天晚上她都跟我说了些什么。都已经模糊不清了。只剩下一些片段。现如今,要重新找到那些缺少的或者我可能忘记了的细节,已经为时晚矣。她非常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她母亲以及她和母亲一起居住的街区。她母亲死了。现在她只有一个少女时代结交的女友,一个叫什么亚娜特·高乐的女孩。我们和亚娜特·高乐在阿根廷街、靠近我住的那家宾馆的一家破旧的餐馆里一起吃过两三次晚饭。一个金发碧眼女子。露姬跟我说别人叫她“死人头”,因为她那瘦削的面孔与丰满的体态形成的反差太强烈了。后来,亚娜特·高乐还到塞尔街的那家宾馆里找过她,那一天,我撞见她们俩在那个房间里,那里散发着一股乙醚味道,我本该动脑子好好想想的。然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圣母院对面的河堤上,我一边在那些旧书商的木箱里淘书,一边等着她们俩到来。亚娜特·高乐说她和一个人在格朗-德格雷街有约会,那人会“给她带一点雪来”……她听了那个“雪”字后笑了,因为我们当时还在七月份呢……在旧书商的一个绿色木箱里,我突然发现了一本口袋书,书名叫《美丽的夏日》。是的,这是个美丽的夏日,因为在我看来它是永恒的。然后,我猛然看见她们,两人正走在河堤另一边的人行道上。她们从格朗-德格雷街走出来。露姬抬手跟我打了一个手势。她们在阳光下,在静谧中,款款朝我走来。她们常常像这样在我的梦中出现,她们俩,在穷人圣于连教堂附近……我觉得那天下午,我好幸福。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给亚娜特·高乐取了个绰号叫死人头。是因为她那高高的颧骨和眼角上斜的眼睛吗?那个时候,她依然处在锦瑟年华,青春魅力四射。那些无眠之夜,那些正如她所说的雪,都没在她的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多长时间了?我本该对她起疑心的。露姬不带她去孔岱,也不带她去参加居伊·德·威尔的聚会,仿佛这个女孩只是她的一个影子。

  我在场的时候,只听她们说过一次她们俩共同的过去,不过她们说得闪烁其词的。我感觉到她们俩有着共同的秘密。有一天,当我和露姬从马比庸地铁站走出来时——那是十一月的一天晚上六点钟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她认出了某个人,那人正坐在拉贝格拉酒吧的大窗户玻璃后面的一张桌子旁。她往后退了几步。那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子,表情严肃,棕色的头发平贴在脑袋上。他与我们差不多是面对面,也有可能看见了我们。但我觉得他正在跟旁边的某个人交谈。她抓住我的胳膊,把我拉到福尔街的另一边。她跟我说,两年前,她就因为亚娜特·高乐的关系认识了那个家伙,当时他打理着九区的一家餐馆。她压根儿没预料到会在这里遇见他,因为这里是左岸。她显得忧心忡忡的。她使用“左岸”这两个字,仿佛塞纳河就是一条分界线,把两个分属不同国家的城市分割开来,就像金属卷帘门一样。拉贝格拉咖啡馆里的那个人成功地越过了这条边界。他在马比庸十字路口的出现真的让她惴惴不安。我问她那人叫什么名字。墨塞里尼。那她为什么要躲开他呢。她没有明确地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说,这家伙唤起了她最糟糕的回忆。她一旦与什么人断绝往来,那会是决绝的,在她看来,他们都已经死了。假如这个人还活着,有可能与她狭路相逢,那么最好还是转移到别的街区去。
  我安慰她,让她放下心来。拉贝格拉跟别的咖啡馆不一样,店里的顾客有些鬼鬼祟祟的,与我们正在行走的这个大学生和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作家组成的街区很不协调。她跟我说,这个墨塞里尼,她是在九区认识的?没错,拉贝格拉正如圣日耳曼-德-普雷的皮嘉尔的附属,但人们不是很明白个中原因。只需要走到另一边的人行道上,避开拉贝格拉就行了。没有必要更换街区。
  我本该说得语气坚决些,让她闭口不再提及这件事情,但我知道万一她想说服我的话,她大致会怎么回答……我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知见过多少墨塞里尼一类的人,过后我们总会问自己,这些家伙干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非法勾当……我不是经常看见我哥哥和这伙人厮混在一起吗?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常想,可以对这个名叫墨塞里尼的人展开一些调查。可那又有什么必要呢?对于露姬,除了我已经知道的那些或者猜测出的那些事情,我不会了解到更多的东西。我们果真要对我们刚开始人生之旅时认识、后来又被我们放弃的人负责吗?我父亲,还有所有那些和他
  在宾馆大厅或者咖啡馆的后间里窃窃私语、带着我永远也不会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箱子的人,我要对他们负责任吗?那天晚上,发生那件冤家路窄的事情之后,我们走到了圣日耳曼大街。我们走进维嘉书店的时候,她好像松了一口气。她有一张书单,那些书都是居伊·德·威尔建议她读的。这张书单,我现在还保存着。每一个参加聚会的人,他都会向他派发这种书单。“您没有必要把这些书同时读完,”他习惯这么说,“最好选出其中的一本,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读一页。”
  《天堂里的第二个我》
  《上帝在奥贝兰的朋友》
  《珍珠之歌》
  《曙光柱》
  《光明财宝的十二个救护者》
  《器官或微小的中枢》
  《神秘玫瑰园》
  《第七个山谷》
  这都是些淡绿色封面的小册子。刚开始的时候,在阿根廷街我的那个房间里,露姬和我,我们会高声朗读这些书。当我们没有道德准则的时候,这是一种约束。现在想来,我们读这些书的方式并不一样。她希望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而让我着迷的则是那些词语的铿锵有力和句子的悦耳动听。那天晚上,在维嘉书店,她好像忘记了那个什么墨塞里尼以及此人带给她的那些沉痛记忆。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她阅读那些淡绿色的册子和“不存在的路易丝”的传记,并不是要寻找一个行为准则。她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然后,一想到被你抛在身后的那帮家伙会找到你,要跟你算账,你就会时不时地感到惶惶不安。必须隐藏起来,才能躲开那些讹诈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彻底摆脱他们。去那里,去山上的顶峰,或者外海,呼吸自由的空气。这种事情我太明白不过了。我也一样,我依然拖拽着那些惨痛的回忆和孩提时的噩梦形象,我要收拢前臂、紧握拳头对付它们,让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跟她说转移到人行道的想法很愚蠢。最后,我终于把她说动了。今后,从马比庸地铁站出来后,我们不再避开拉贝格拉。一天晚上,我甚至把她带到了那家咖啡馆里面。我们站在柜台前,不屈不挠地等待着墨塞里尼。还有过去所有的幽灵。跟我在一起,她什么都不怕。只能是直视着幽灵的眼睛把它们逼退,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她又恢复了信心,即使墨塞里尼出现的话,她都不会动一下。我教她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一句话,我处在这种情况下都能脱口而出:“您搞错了,先生……不是我……我很抱歉……您认错人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广岛札记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1994年10月13日,日本媒体报道大江健三郎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正在东京作学术访问,一般日本市民都普遍觉得突然,纷纷抢购大江的作品,以一睹平时没有注目的这位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的文采。回国后,国内文坛也就大江健三郎获奖一事议论沸腾。 [点击阅读]
庄园迷案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范-赖多克夫人站在镜子前,又往后退了一小步,叹了一口气。“唉,只好这样了,”她低声说,“你觉得还可以吗,简?”马普尔小姐仔细打量着服装设计大师莱范理的这件作品,“我觉得这件外衣十分漂亮。”她说。“这件衣服还可以。”范-赖多克夫人说完又叹了一口飞,“帮我把它脱下来,斯蒂芬尼。”她说。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仆顺着范-赖多克夫人往上伸起的双臂小心地把衣服脱下来,女仆的头发灰色,有些干瘪的嘴显得挺小。 [点击阅读]
底牌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亲爱的白罗先生!"这个人的声音软绵绵的,呼噜呼噜响--存心做为工具使用--不带一丝冲动或随缘的气息。赫邱里·白罗转过身子。他鞠躬,郑重和来人握手。他的目光颇不寻常。偶尔邂逅此人可以说勾起了他难得有机会感受的情绪。"亲爱的夏塔纳先生,"他说。他们俩都停住不动,象两个就位的决斗者。他们四周有一群衣着考究,无精打采的伦敦人轻轻回旋着;说话拖拖拉拉或喃喃作响。 [点击阅读]
康复的家庭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二月中旬的一天早晨,我看见起居室门背面贴着一张画卡——这是我们家祝贺生日的习惯方式——祝贺妻子的生日。这张贺卡是长子张贴的,画面上两个身穿同样颜色的服装、个子一般高的小姑娘正在给黄色和蓝色的大朵鲜花浇水。花朵和少女上都用罗马字母写着母亲的名字UKARI——这是长子对母亲的特殊称呼。对于不知内情的人来说,这首先就有点不可思议。长子出生的时候,脑部发育不正常。 [点击阅读]
异恋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号。在仙台市的某个天主教会,举行了矢野布美子的葬礼。参加的人不多,是个冷清的葬礼。在安置于正前方的灵枢旁,有一只插着白色蔷薇的花瓶。不知是花束不够多还是瓶子过大,看起来稀稀疏疏冷冰冰的。教会面向着车水马龙的广濑大街。从半夜开始落的雨到早晨还不歇,待葬礼的仪式一开始,又更哗啦啦地下了起来。从教会那扇薄门外不断传来车辆溅起水花的声音。又瘦又高的神父有点半闭着眼念着圣经。 [点击阅读]
弥尔顿的诗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十四行诗之十九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象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暇的白璧;因此,我也好象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 [点击阅读]
归来记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在刑事专家看来,”福尔摩斯先生说,“自从莫里亚蒂教授死了以后,伦敦变成了一座十分乏味的城市。”“我不认为会有很多正派的市民同意你的看法,”我回答说。“对,对,我不应该自私,”他笑着说,一面把他的椅子从餐桌旁挪开,“当然这对社会有好处,除了可怜的专家无事可做以外,谁也没受损失。在那个家伙还活动的时候,你可以在每天的早报上看出大量可能发生的情况。 [点击阅读]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有一句箴言说,真的绅士,不谈论别离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税金。此话其实是谎言,是我适才随口编造的,谨致歉意。倘若世上果真存在这么一句箴言,那么“不谈论健康方法”或许也将成为真的绅士的条件之一。真的绅士大约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健康方法,我以为。一如众人所知,我并非真的绅士,本就无须一一介意这类琐事,如今却居然动笔来写这么一本书,总觉得有些难为情。 [点击阅读]
彗星来临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决定亲自写《彗星来临》这个故事,充其量只是反映我自己的生活,以及与我关系密切的一两个人的生活。其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自娱。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贫苦的青年时,我就想写一本书。默默无闻地写点什么及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作家常常是我从不幸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方法。我怀着羡慕和交流情感的心情阅读于幸福之中,这样做仍可以使人得到休闲,获得机会,并且部分地实现那些本来没有希望实现的梦想。 [点击阅读]
彼得·卡门青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生命之初有神话。一如伟大的神曾经在印度人、希腊人和日耳曼人的心灵中进行创作并寻求表现那样,他如今又日复一日地在每个儿童的心灵中进行创作。那时候,我家乡的高山、湖泊、溪流都叫些什么名字,我还一无所知。但是,我看到了红日之下平湖似镜,碧绿的湖面交织着丝丝银光,环抱着湖泊的崇山峻岭层层迭迭,高远处的山缝间是白雪皑皑的凹口和细小的瀑布,山脚下是倾斜的、稀疏的草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