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漂亮朋友 - 漂亮朋友——【第二部 10】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读者所熟悉的君士坦丁堡街那间小套房现在是一片漆黑,在公寓大门边相遇的乔治·杜·洛瓦和克洛蒂尔德·德·马莱尔匆匆进入房间后,杜·洛瓦还没来得及打开百叶窗,克洛蒂尔德便向他问道:
  “这么说,你要娶苏珊·瓦尔特了?”
  杜·洛瓦轻轻点了点头,说道:
  “你不知道?”
  克洛蒂尔德怒不可遏,站在他面前气冲冲地说道:
  “你要娶苏珊·瓦尔特!这也未免太过分了,实在太过分!三个月来,你对我甜言蜜语,把我瞒得死死的。这件事现在谁不知道,只有我蒙在鼓里。到后来,还是我丈夫告诉我的!”
  杜·洛瓦发出一声冷笑,但心里毕竟有点歉疚。把帽子放在壁炉上后,他在一把扶手椅上坐了下来。
  克洛蒂尔德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又忿忿地低声说道:
  “看来同你妻子分手后,你便开始这精心谋划了。而你竟煞有介事地继续让我作你的情妇,给你暂时补一补缺。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卑鄙?”
  杜·洛瓦没好气地说道:
  “怎么这样说呢?我妻子欺骗了我,并被我当场抓住。我设法同她离了婚,现在打算另娶一个。这有什么不对?”
  克洛蒂尔德气得浑身发抖,说道:
  “啊!你竟是这样一个满肚子坏水的危险家伙!”
  杜·洛瓦笑了笑:
  “是啊,上当的总是些傻瓜和白痴!”
  克洛蒂尔德没有理他,接着往下说道:
  “对于你的为人,我怎么没有从一开始就看出来呢?可是我哪里能想到,你竟会坏得这样出奇?”
  杜·洛瓦突然摆出一副威严的神情:
  “请你放尊重些,不要太过分了。”
  经他这样一说,克洛蒂尔德更是火冒三丈:
  “什么?你难道也配我同你客客气气,温文尔雅?自从我认识你以来,你对我的种种表现就是一个十足的无赖。这些话,你竟有脸不让我说。哪个人没有上过你的当?哪个人没有被你利用过?你到处寻欢作乐,到处骗取钱财,而你竟要在我面前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
  杜·洛瓦站起身,嘴唇气得直打哆嗦:
  “住嘴,否则我就把你从这里赶出去。”
  “把我从这里赶出去……把我从这里赶出去……你……你……你要把我从这里赶出去?……”克洛蒂尔德嘟哝道。
  怒火中烧的她,现在是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不想这怒火忽然像是冲开了闸门,一下迸发了出来:
  “把我从这里赶出去?你难道忘了,这套房间从第一天起,就是我出钱租下的?当然,你有时也付过房租。可是是谁租下来的?……是我……是谁把它保留下来的?……是我……而你竟要把我从这里赶出去,还是闭上你的臭嘴吧,流氓!沃德雷克留给玛德莱娜的遗产,你从她手中夺走了一半,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你也一定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怎样同苏珊发生关系,然后迫使她嫁给你……”
  杜·洛瓦双手按住她的肩头,使劲将她摇了摇:
  “不要提她,不许你把她也拉进来!”
  克洛蒂尔德大声喊道:
  “你同她睡了觉,还有脸不让我说?”
  她不论说什么,杜·洛瓦皆可忍受,唯独这无中生有的捏造,却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她刚才当着他的面,把他的那些丑行都喊叫着抖落了出来,这已在他心中激起一股股怒火。现在,她竟又对这即将成为他妻子的姑娘,说出这种毫无根据的话来,他不禁恨得手心发痒,要对她报以拳脚了。
  他因而又说道:
  “住口……你要再不住口……我可要不客气了……”他一边说,一边摇晃着她的身子,好像在摇一根树杈,要把树杈上的果实摇落下来。
  不想蓬头散发的克洛蒂尔德仍带着凶狠的目光,张着大嘴咆哮道:
  “我就说,你同她睡了觉!”
  杜·洛瓦松开手,在她脸上狠狠扇了一耳光,使她一个跟头栽倒在墙边。不甘示弱的克洛蒂尔德用手支撑起身子,向他转过头来,又声嘶力竭地重复了一遍:
  “我就说,你同她睡了觉!”
  杜·洛瓦一个箭步冲过去,伏在她身上,像揍一个男人一样,对她抡起了拳头。
  克洛蒂尔德再也硬不起来了,只是在杜·洛瓦的重击之下不住地呻吟。她动也不动,脸藏在墙脚下,发出痛苦的叫唤。
  杜·洛瓦停住手,站了起来,在房内走了几步,使自己平静下来。接着一转念,走进卧室,拧开水龙头放了盆凉水,把头在水里浸了浸并洗了洗手。然后一边仔细地擦着手,一边走回来看她怎样了。
  克洛蒂尔德仍躺在地上呜咽啜泣。
  杜·洛瓦不耐烦地问道:
  “你号丧什么,还有完没完?”
  克洛菩尔德没答理他。他站在房间中央,对着这躺在面前的女人,心中不免感到有点羞愧和尴尬。
  他于是把心一横,拿起壁炉上的帽子,向她说道:
  “我走了。房间钥匙,你走的时候交给门房好了。我就不等你了。”
  走出房间并关好房门后,他到了门房那儿,对他说道:“太太还在房里,她一会儿就走。请告诉房东,这房子我打算从十月一日走不来住了。今天是八月十六日,到这一天还有些日子。”

  说完,他大步走了出去,因为给新娘的礼物尚未备齐,得抓紧去办。
  婚期定在十月二十日两院复会以后。婚礼将在玛德莱娜教堂举行。外间传说很多,但真实情况谁也未能弄清。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新娘曾被拐走,但实情如何,谁也拿不准。
  仆人传出的说法是,瓦尔特夫人已不再同她那未来的女婿说话。定下这门亲事的那天晚上,她让人在深夜把女儿送往寄宿学校后,曾在一气之下服毒自杀。
  她被人发现时,已经快要气绝了。今后要彻底恢复过来,显然是不可能了。她现在已完全成了一名老妇,头发尽皆花白。与此同时,她已变得非常虔诚。教堂于星期天举办的大型弥撒,她是每场必到。
  九月初,《法兰西生活报》宣布,该报主编已改由杜·洛瓦·德·康泰勒男爵担任;至于报社经理,则仍是瓦尔特先生。
  报社在人员上作了大大扩充,靠金钱而从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各大报馆挖了许多有名的专栏编辑、本地新闻编辑和政治编辑,以及艺术评论员和戏剧评论员。
  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报人在谈到《法兰西生活报》时,过去那种轻蔑的神情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甚至那些对该报当初所作所为曾有微言的严肃作家,也因其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全面成功,而开始对它刮目相看。
  鉴于一个时期来,乔治·杜·洛瓦和瓦尔特一家已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这位大主编的婚礼也就成了巴黎的一件大事。姓名常常见诸报端的社会名流,都纷纷表示届时要前往祝贺。
  婚礼举行那天,时当初秋,明丽的阳光洒遍大地。
  早上八点,位于罗亚尔街的玛德莱娜教堂全体员工便忙着在教堂门前高高的台阶上铺了一块大红地毯。街上行人禁止通行,巴黎市民由此得知这里将举行重大活动。
  上班的机关职员、青年女工和商店店员纷纷驻足观看,很想一睹这些为一场婚礼而如此耗费的阔佬,究竟是什么模样。
  十点左右,驻足观看者越积越多。不过大多只是呆上几分钟,见婚礼一时半刻还不会举行,也就走开了。
  但是到了十一点,围观者又已是黑压压一片。这时来了一些警察,开始疏散行人。
  不久,首批宾客终于到来。这些人显然是想占个好位置,好将整个仪式看个清楚。因此,他们都在教堂大厅靠近中间过道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接着,其他宾客陆续到来。女士们花团锦簇,裙裾窸窣,男士则大都已谢顶,个个神情严肃,步履庄重,比平时显得益发端庄。
  大厅里已渐渐坐满了人。灿烂的阳光从敞开的大门直射进来,把头几排亲友座席照得一片明亮。大厅尽头似乎仍有点昏暗,同门外长驱直入的耀眼阳光相比,祭坛上的烛光是显得多么昏黄,渺小而又苍白。
  旧友相聚,彼此很快认出,于是纷纷点头致意,不久便三三两两地聚到一起。文人骚客在此场合的表现,历来不如社交人士。他们在低声说着话,目光在女人们身上转来转去。
  诺贝尔·德·瓦伦正在找一位熟友,忽见雅克·里瓦尔就坐在几排位置中间,于是向他走了过去。
  “看到没有?”他说,“到底是有心计者神通广大。”
  对方对他们的这位仁兄倒并不怎样嫉妒,因此说道:“这样也好,他现在总算有了个归宿。”
  接着,他们就各自在人群中见到的人,一一向对方说了说。
  “你知道他前妻的近况吗?”里瓦尔突然问道。
  “可以说既知道也不知道,”诗人笑道,“据说她住在蒙马特区,平时深居简出。不过且慢……我最近在《笔杆报》上看到几篇政论文章,文笔同弗雷斯蒂埃和杜·洛瓦的文章如出一辙。作者名叫让·勒多尔,此人年轻英俊,为人聪颖,同我们的朋友杜·洛瓦属同一类型,且与他的前妻过从甚密。我因而认为她喜欢同后起之秀为伍,而且会始终如此。况且她非常富有。作为她家的常客,沃德雷克和拉罗舍—马蒂厄在这方面不会对她毫无助益。”
  “玛德莱娜这个小娘们确实不错,”里瓦尔说道,“不但聪明伶俐,而且生得一副肌肤玉骨!如果脱了衣服,一定非常迷人。不过奇怪的是,杜·洛瓦的离婚既然无人不晓,他怎么又能到教堂里来举行婚礼呢?”
  “他到教堂里来举行婚礼,”诺贝尔·德·瓦伦答道,“是因为在教会看来,他的前次婚姻可不算数。”
  “这是怎么回事?”
  “不知是因为未加考虑还是出于节约,我们这位漂亮朋友当初同玛德莱娜·弗雷斯蒂埃结婚时,认为去区zheng府登个记也就可以了。因此他们未去教堂接受神甫的祝福,而这在神圣的教会看来,不过是同居而已。这样,他今天是以未婚男子的身份来教堂的,教堂对他倒也非常卖力,将其豪华陈设全都摆了出来,这可要我们的瓦尔特老头破费一点。”
  宾客仍在源源不断地到来,大厅里的喧闹声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在说话时声音很响。几位要人成了人们注视的中心,他们则为自己能引起众人的关注而备感荣耀,因此神态庄重,十分注意保持自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的仪表。他们觉得自己是各种喜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装饰,是烘托气氛的高雅摆设,所以对于自己在这种时候该如何表现,非常老练。
  “亲爱的,”里瓦尔这时又说道,“你是常到老板家去的,瓦尔特夫人和杜·洛瓦彼此间真的是一句话也不说吗?”

  “是的,她不愿把女儿嫁给他。但杜·洛瓦好像在摩洛哥发现的尸体问题上拿住了瓦尔特什么把柄,因此对他发出威胁,若不将女儿嫁给他,便将一切公之与众。想起拉罗舍—马蒂厄的前车之鉴,瓦尔特只得立刻让步。然而姑娘的母亲却和所有的女人一样固执,她当即发誓,从此再也不同这未来的女婿说话。他们俩走到一起时,那样子可真滑稽。一个面无表情,完全像是一尊雕像,一尊复仇女神的雕像;另一个却窘态百出,尽管他依然谈笑自若,视若无睹,因为此人有着非凡的自制力。”
  这当儿,几位报界同行走过来同他们握了握手,就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同他们稍稍谈了几句。聚集在教堂门外的民众所发出的嘈杂声,宛如海洋深处隐约传来的涛声,随着长驱直入的阳光而传入大厅,直冲拱顶。这样一来,大厅内那些绅士淑女的窃窃私语,也就变得相形见绌了。
  守门卫士忽然用其长戈在木板地上击了三下。随着一阵衣裙的窸窣声和椅子的挪动声,众人纷纷将身子转了过去,只见新娘挽着她父亲的胳膊,出现在阳光灿烂的门边。
  她看去依然橡是一个非常精致的玩具娃娃,通身披着洁白的婚纱,头上插着几朵桔黄|色*小花。
  她在门外停了一会儿,然后迈过门槛,进入大厅。管风琴于是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报告新娘已经到来。
  她款款而行,脑袋低垂,但并无羞色*。神情虽略显激动,但举止大方,仪态迷人,实在生得娇小柔媚。女士们微笑着看着她走过,不禁发出低声赞叹,男士们也赞不绝口:“她可真是一个美艳绝伦、世所罕见的尤物!”瓦尔特步履庄重,但不太自然,略显苍白的面庞,鼻梁上端端正正架着一副眼镜。
  个个长得眉清目秀,且穿着一式粉红色*衣装的四位女傧相,走在他们后面,为这国色*天香的“王后”侍候于侧。男傧相也是精心挑选来的,不但体态匀称,而且步伐整齐,仿佛由芭蕾舞教师悉心指点过。
  接下来便是瓦尔特夫人了。手上挽着现年七十二岁的德·拉图尔—伊夫林侯爵,即她另一个女婿的父亲,她与其说是在队列中走着,不如说是在一步步往前蹭,每挪动一步都有可能要昏厥过去。她的脚好似粘在了地板上,两腿瘫软如绵,怦怦直跳的心房简直像是要跳出胸膛。
  她是瘦多了,满头白发下,那张面庞是那样苍白,两颊是那样凹陷。
  她两眼直视,对身旁的宾客看也不看一眼,也许仍在为心头的伤痛而苦苦不能解脱。
  队列中随后出现的,是同一陌生老妇走在一起的乔治·杜·洛瓦。
  他昂着头,眉心微锁,凝重的目光也直勾勾地向着前方,嘴角的胡髭高高翘起。他的俊美实在无可挑剔,且身材修长,两腿笔直,步履冉冉。他穿着一套剪裁合度的礼服,肩上披着一条血红色*荣誉勋位绶带。
  接着走来的是新人的亲属:刚结婚六星期的罗莎同参议员黎梭兰走在一起,她丈夫德·拉图尔—伊夫林伯爵则同佩尔斯缪子爵夫人走在一起。
  最后是杜·洛瓦的亲友所组成的一支杂七杂八的队伍。这些人,杜·洛瓦已带到他的新家去同大家相识。他们都是巴黎市井的知名人物,且个个古道热肠,只要与你见上一面,很快便可与你结为知己。其中大都为杜·洛瓦的远亲,有的是暴发户,有的则是穷愁潦倒、行为不端的没落贵族。这后一种人中,有的并已成家,那景况就更惨了。比如他们当中有德·贝尔维涅先生、德·邦若兰侯爵、德·拉沃耐尔伯爵和夫人、德·拉莫拉诺公爵、德·克拉瓦洛亲王和瓦尔莱阿里骑士。此外是瓦尔特请来的几位客人,有德·盖尔什亲王、德·费拉辛纳公爵和夫人,以及迷人的德·杜纳侯爵夫人。还有几位是瓦尔特夫人的亲戚,在这一群人中,他们还保留着外省人朴实无华的仪表。
  管风琴一直在不停地响着,其闪闪发光的钢管奏出的响亮而有节奏的乐曲,把人间的悲欢离合全都倾诉了出来。两扇大门这时隆隆关闭,明丽的阳光好像被驱赶了出去,大厅里顿时一片昏暗。
  杜·洛瓦和新娘现在已在祭坛上跪下,与烛光熊熊的祭台遥遥相对。来自丹吉尔的新任主教,头戴主教帽,手持神杖,从圣器室走了出来。他将以天主的名义为他们证婚。
  他按照惯例向他们问了几句,接着让他们交换指环,并说了几句要他们永结同心的话语。此后,他发表了一篇饱含天主教精神的祝辞,以华丽的词藻把夫妻间必不可少的忠诚说了很久很久。他身材高大而又肥胖,气度很不寻常。大腹便便正是这些高级教士所具威严的象征。
  人群中忽听有人哭泣,几个人不由地回过头去。原来是瓦尔特夫人双手捂着脸,在抽抽噎噎。
  在女儿的婚事上,她不得不作了让步。因为若不让步,她又能怎样?女儿回来后到她房内来看她时,她连亲也没有亲她,立刻把她赶了出去。杜·洛瓦来见她时是那样毕恭毕敬,她当即压低嗓音向他说道:“你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为卑鄙龌龊的小人,请从今而后别再同我说话,我不会答理你的。”自那时以来,她始终处于难以言喻的痛苦中,终日长吁短叹。她恨苏珊,这刻骨铭心的恨发自她那过于浓烈的情思和无以排解的嫉妒。因为她作为母亲和情人而在内心深处郁结的这种奇异嫉恨是那样强烈而又不便与外人言,它像一处灼热作痛的伤口,令她终日不得安宁。

  而现在,她的女儿和情夫却在一位主教的主持下,当着两千宾客和她本人的面,在这神圣的教堂里堂而皇之地举行婚礼!她能说什么呢?她能站出来加以阻止吗?她能向主教大声疾呼,对他说,“这个男人是我的,他是我的情人,你今天主持的这场婚礼,是对世间人伦肆无忌惮的玷污”吗?
  好几位女士见此情景深为感动,悄悄说道:
  “瞧这可怜的母亲在把女儿嫁出去时,是多么地伤心!”
  主教的祝辞已变得更加抑扬顿挫了:
  “你们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你们最为富有,也最受尊敬。特别是您,先生,您才华超群,并通过您的道德文章而给芸芸众生以指点和启迪,成为民众的引路人。您身上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您要给他们做出表率来……”
  听了这一席话,踌躇满志的杜·洛瓦不禁有点飘飘然。罗马教会的一位高级神职人员今天居然对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语!他清楚地感到,前来为他祝贺的大批社会名流,此刻正站在他身后。他觉得,仿佛有一股力量在推着他,把他高高托了起来。他这个康特勒贫苦农民的儿子不想也有今天,成了世间的一位主宰!
  倏忽之间,他仿佛看到,在那俯瞰卢昂河谷的山岗上,他的父亲和母亲正在其简陋的酒店里,为前来喝酒的当地老乡热情地张罗着。从德·沃德雷克伯爵留下的遗产中分得一份后,他曾给他们寄去五千法郎。现在,他要再给他们寄上五万法郎,让他们置点薄产,颐养天年。
  主教的祝辞已经结束。一个披着金色*长袍的教士登上祭坛,管风琴又奏起了颂扬新婚夫妇的乐曲。
  起初,琴声激越,如汹涌澎湃的波涛长时间如雷震耳,其高亢雄浑的气势简直像是要掀掉屋顶,冲向蓝天。随后,这响彻大厅、撼人心魄的乐声,忽然缓和了下来。轻快活泼的音符在空中嬉戏,如阵阵轻风掠过耳边。婉转的曲调欢快而又柔媚,酷似小鸟在天空翱翔。不想过了一会儿,这幽雅的乐曲又突然一改其轻歌曼舞而再度变得高昂洪亮起来,其雷霆万钧的磅礴之势令人骇异,好像一粒沙子在转瞬之间变成了浩瀚的广宇。
  最后,有人唱了起来,歌声在垂首而立的人群上空回荡。歌唱者是来自歌剧院的沃里和朗德克。大厅里香烟缭绕,芳香扑鼻。祭坛上,教士主持的祭献业已开始,为的是祈求天主降临人间,对乔治·杜·洛瓦男爵的婚礼予以确认。
  跪在苏珊身旁的杜·洛瓦脑袋低垂。此时此刻,他感到自己好像已成为一名虔诚的信徒,对天上神明对他的如此垂顾和恩宠感激莫名。自己能取得今日的成功,他不知该感谢谁,于是将一腔感念都给了神明。
  弥撒结束后,他站起身,挽着他的妻子走进圣器室。举座宾客排成长长的队列,从他面前走过。杜·洛瓦喜不自胜,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万民朝贺的君王。他不停地向贺喜的客人躬身行礼,同他们一一握手,口中并客套连连,对他们的恭维之辞总要说上一句:“感谢光临”。
  后来,他突然发现德·马莱尔夫人走了过来。两人间过去的热吻和温情,以及她的温存体贴、说话的声音和芳唇的韵味,不禁油然涌上心头,使他热血沸腾,真想一把将她拥入怀内,同她重享床笫之乐。她容貌较好,目光热烈,身段迷人,而且时时显出一副顽皮的样子。杜·洛瓦心想:“不管怎样,让她做个情妇,还是满不错的。”
  德·马莱尔夫人略带不安,怯生生地走到他面前,向他伸过一只手来。他接过来握在手中,感到她那纤纤细手在悄悄向他传递信息,其轻轻捏握不仅表示她已原谅了他,而且表示愿同他重修旧好。他于是将这只小手使劲握了握,意思分明是:
  “我始终爱着你,我是你的。”
  他们的目光因而相遇,这含笑的目光闪闪发亮,充满爱意。只见她娇媚地向他嘟哝一声:“回头见,先生。”
  他也快乐地向她说道:“回头见,夫人。”
  她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开了。
  其他人还在向这边涌来,他面前的这条人流总也走不完。到后来,前来道贺的客人终于少了起来。及至最后一人离去,杜·洛瓦也就重新挽起苏珊的胳膊,穿过大厅,往门外走去。
  大厅里,道贺完毕的客人又回到了各自的位置上,目送这一对新人从身边走过。杜·洛瓦昂着头,神色*安详,慢慢地走着,目光向着阳光灿烂的门外。他感到周身出现一阵阵战栗,这是人在处于极度幸福中时所常有的。他一个人也没有看见,心中只想着他自己。
  走到门边,他见门外万头攒动,挤着一片闹哄哄的人群。这些人来到这里,显然是想一睹他乔治·杜·洛瓦的丰采。全巴黎人如今都在看着他,羡慕他。
  他抬起头来,协和广场对面的众议院立刻映入他的眼帘。
  他觉得自己好像就要从脚下的玛德莱娜教堂跃入那波旁宫里。
  他一步步走下教堂门前高耸的阶梯,两旁挤满围观的人群。不过这些人,他根本视而未见,因为他的思绪此刻又回到了过去那些日子。耀眼的阳光下,德·马莱尔夫人的倩影总浮现在他的眼前,见她正对着镜子梳理那卷曲的云鬓。每次从床上下来,她的头发总是一片蓬乱。
  (完)
或许您还会喜欢:
模仿犯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1996年9月12日。直到事情过去很久以后,塚田真一还能从头到尾想起自己那天早上的每一个活动。那时在想些什么,起床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散步常走的小道上看到了什么,和谁擦肩而过,公园的花坛开着什么样的花等等这样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把所有事情的细节都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这种习惯是他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养成的。每天经历的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就像拍照片一样详细地留存在记忆中。 [点击阅读]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1块8毛7,就这么些钱,其中六毛是一分一分的铜板,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在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硬赖来的,每次闹得脸发臊,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显然别无他途。德拉这样做了,可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点击阅读]
歌剧魅影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歌剧魅影作者:卡斯顿·勒鲁引子:这本奇书异著讲述的是作者如何追踪调查,最后终于证实歌剧幽灵并非子虚乌有的经过。歌剧幽灵的确存在,而非如人们长期以来所臆测的只是艺术家的奇想,剧院经理的迷信,或者是芭蕾舞团女演员、她们的老母亲、剧院女工、衣帽间和门房职员这些人凭空捏造的谣传。是的,它也曾有血有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只是个影子而已。 [点击阅读]
此夜绵绵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终了也就是开始”……这句话我常常听见人家说。听起来挺不错的——但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假如有这么一处地方,一个人可以用手指头指下去说道:“那天一切一切都是打从这开始的吗?就在这么个时候,这么个地点,有了这么回事吗?”或许,我的遭遇开始时,在“乔治与孽龙”公司的墙上,见到了那份贴着的出售海报,说要拍卖高贵邸宅“古堡”,列出了面积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的细目,还有“古堡”极其理想的图片, [点击阅读]
死亡之犬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1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是从美国报社的通讯记者威廉-皮-瑞安那儿听来的。就在他准备回纽约的前夕,我和他在伦敦一起吃饭,碰巧我告诉了他,次日我要到福尔布里奇去。他抬起头来,尖叫一声:“福尔布里奇?在康沃尔的福尔布里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康沃尔有一个福尔布里奇了。人们总觉得福尔布里奇在汉普郡。所以瑞安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是的,”我说道,“你也知道那个地方?”他仅仅回答说,他讨厌那个地方。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亡约会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怎样,非把她杀掉不行吧?”这句话流进寂静的暗夜,在附近回响片刻,旋即在黑暗中向死海消逝。赫邱里·白罗手搁窗环上,迟疑了一阵。随即双眉紧皱,猛然关起窗子,仿佛要把有害的夜气全部关在外头一样,白罗自幼就相信,外头的空气最好不要让它流进房间,尤其夜晚的空气对身体更是有害。放下窗帘,紧紧挡住窗户,他向床铺走去,微微一笑。 [点击阅读]
死亡终局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时间和地点对这个故事来说都是附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妨,但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灵感是来自纽约市立艺术馆埃及探险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在勒克瑟对岸的一个石墓里所发现,并由巴帝斯坎.顾恩教授翻译发表在艺术馆公报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两、三封信,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写出。 [点击阅读]
死亡绿皮书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碍…”美也子不知不觉地小声叫了起来(这本书,好像在哪里见过!)。这是专门陈列古典文学、学术专著之类的书架。进书店的时候,虽说多少带有一线期待,可是会有这样心如雀跃的感觉,却是万万没有想到。美也子每次出门旅行的时候,都要去当地的书店逛逛。地方上的书店,几乎全部都只卖新版的书刊杂志和图书。 [点击阅读]
死亡草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不解之谜。”雷蒙德-韦思特吐出一圈烟云,用一种自我欣赏,不紧不慢的腔调重复道:“不解之谜呀。”他很满意地环顾着四周。这房子已经有些年头了,屋顶的房梁已经变黑。房间里陈设着属于那个年代的家具,做工考究。雷蒙德-韦斯特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作为一名作家,他喜欢完美。他在简姑姑的房间里总能找到那种舒适的感觉,因为她把房间布置得很有个性。他一眼望过去,她直直地坐在壁炉边祖父留下来的那把椅子上。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