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漂亮朋友 - 漂亮朋友——【第二部 6】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教堂里挂着黑色*的帷幔,门楣上方的纹章上扎了个花圈,告诉过往行人,这里正在给一位绅士举行葬礼。
  有关仪式刚刚结束,前来参加吊唁的人正缓步从沃德雷克的灵柩前和他侄儿的身边走过。后者同众人一一握手,以示谢意。
  乔治·杜·洛瓦和妻子走出教堂后,两人便肩并肩地走着,打算回家去。双方谁也没有说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到后来,杜·洛瓦终于开了口,但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这事可也真有点儿怪!”
  “你说什么,亲爱的?”玛德莱娜问道。
  “我是说沃德雷克怎么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
  玛德莱娜倏地面红耳赤,一张粉脸从颈部往上仿佛罩了一层粉红色*面纱:
  “他干吗要给我们留点什么呢?一点道理也没有。”
  过了一会儿,见杜·洛瓦没有答话,她又说道:
  “公证人那儿恐怕会有遗嘱,只是我们还一无所知。”
  “是的,这完全可能,”杜·洛瓦想了想,说道,“因为不管怎样,我们俩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每星期来家里吃两餐晚饭,不论什么时候,想来就来。他在我们家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对你简直俨如慈父,因为他孑然一身,既无子女,也无兄弟姐妹,只有一个侄儿,而且是远房的。你说得很对,他可能会留有遗嘱。我并不指望会得到多少东西,只是希望能有个纪念,说明他想到了我们,对我们有着真挚的感情,对我们同他的情谊感念不忘。因此,一点友好的表示是一定会有的。”
  若有所思的玛德莱娜漫不经心地答道:
  “是的,恐怕不会没有遗嘱。”
  他们一踏进家门,仆人立即递给玛德莱娜一封信。玛德莱娜拆开看了看,随手递给杜·洛瓦。
  信是设在沃热街十七号的拉马纳尔公证人事务所寄来的,全文如下:
  夫人,
  我荣幸地通知阁下,因一事与您有关,请于便中来本事务所面商。星期二至星期四下午二时至四时皆可。
  顺致崇高的敬礼,
  拉马纳尔
  现在轮到杜·洛瓦满面羞红了,只见他说道:
  “准是有关遗嘱的事。然而奇怪的是,他找的是你而不是我,因为从法律上来讲,我才是一家之主。”
  玛德莱娜起先未予答理,后经过片刻考虑,说道:
  “待会儿咱们一起去,你看怎样?”
  “行,我很想去。”
  吃过午饭,他们便出了家门。
  到达拉马纳尔的事务所,接待他们的首席书记显得分外热情,立刻领他们进了公证人的办公室。
  公证人是个五短身材,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胖得要命。脑袋像个圆球,镶嵌在由两条腿支撑的另一个圆球上。这两条腿是那样地粗而且短,看去也像是两个球似的。
  他欠了欠身,指了指椅子,请来客坐下。然后,他转向玛德莱娜说道:
  “夫人,德·沃德雷克伯爵生前留有一份遗嘱,此遗嘱涉及到您。我请您来,就是想把有关情况告诉您。”
  “我早已料到就是为了这个,”杜·洛瓦按捺不住地嘟哝道。
  “我现在就将这份遗嘱念给您听,”公证人又说,“所幸遗嘱倒也不长。”
  他在桌上的一个纸盒里拿起一张纸,读了起来:
  立遗嘱人德·沃德雷克伯爵,原名保罗—爱弥尔—
  西皮里昂—贡特朗,身体健康,精神正常。今特在此将其生后意愿陈述如下:
  人生短暂,生死难卜。为防不测,今特立遗嘱一份,存于公证人拉马纳尔先生处为证。
  本人之财产计有交易所证券六十万法郎,不动产约
  五十万法郎。因无直系亲属继承,本人愿将上述财产全部遗赠克莱尔—玛德莱娜·杜·洛瓦夫人,不附加任何条件或义务。此馈赠乃一亡友对该夫人忠诚友情之深切表示,望能哂纳。
  公证人读完后,接着说道:
  “以上就是遗嘱的全部内容。此遗嘱立于今年八月,以取代两年前所立内容完全相同、受赠人为克莱尔—玛德莱娜·弗雷斯蒂埃夫人的遗嘱。这前一份遗嘱尚存我处,若家庭内部发生争议,可足以证明德·沃德雷克伯爵先生的初衷,始终未变。”
  玛德莱娜面色*苍白,两只眼睛一直看着地下,杜·洛瓦则神情紧张地用手捻着嘴角的胡髭。停了一会儿,公证人又向杜·洛瓦说道:
  “先生,不言而喻,夫人要接受这笔遗产,必须得到您的赞同。”
  杜·洛瓦站起来,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我希望考虑考虑后再说。”
  公证人笑着欠了欠身,十分和蔼地说道:
  “先生,对于您的谨慎和犹豫不决,我完全理解。我想补充一点,德·沃德雷克先生的侄儿今天上午已得悉遗嘱的内容。他表示,若能给他十万法郎,他对此遗嘱将予尊重。我个人认为,就遗嘱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空子可钻的,问题是如果闹到法院,则必会弄得满城风雨,因此你们恐怕还是尽量避免这种结局为好。须知人言可畏呀。不管怎样,望你们能在星期六之前对上述各点作出答复。”

  “好的,先生,”杜·洛瓦欠了欠身说道,接着便彬彬有礼地向公证人躬身告辞。待始终一言未发的玛德莱娜先行退出后,他才脸色*铁青地走了出去。此情此景公证人看在眼里,脸上的笑容早已无影无踪。
  回到家里后,杜·洛瓦砰的一下关上房门,将帽子往床上一扔,说道:
  “你过去是不是沃德雷克的相好?”
  正在摘面纱的玛德莱娜,不禁一怔,将身子转了过来:
  “你是说我吗?”
  “对,就是你。一个男人在他死后是不会将他的财产全部送给一个女人的,除非……”
  玛德莱娜浑身颤抖,面纱上的别针怎么也拔不下来。
  她想了想,神情激动地说道:
  “这是……怎么啦?……你难道……疯了?……你自己……刚才……不也希望……他能留点什么给你吗?”
  杜·洛瓦依然站在她身旁,注视着其表情的微小变化,如同一位法官在努力捕捉犯人失去镇定的情绪。他一字一顿地说道:
  “完全对……我是你丈夫……他若作为一个朋友……留点什么给我……当然可以……听明白没有?……而他若作为一个朋友……给你留点什么……那就不行……因为你是我妻子。从社会习俗……和社会舆论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
  现在是玛德莱娜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了。她一反常态,以其深邃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他那明亮的双眼,好像要从中发现什么,洞穿他那令人捉摸不透的心灵。因为此人的内心世界是那样地神秘,只有在他稍不经心而未加提防的短短一瞬间,方可像那略略开启的门扉,让人隐隐看到一点。只见玛德莱娜这时慢条斯理地说道:
  “可是我觉得,他若……将这样一大笔遗产留给你,外人定会同样感到奇怪的……”
  “何以见得?”杜·洛瓦急忙追问。
  “因为……”玛德莱娜欲言又止,“因为你是我丈夫……你认识他才多少时候?……而我同他的交往却很有年头了……他在弗雷斯蒂埃还活着的时候立的前一份遗嘱,便已写明让我继承他的遗产。”
  杜·洛瓦大步在房内走来走去,说道:
  “这遗产你不能要。”
  玛德莱娜毫不在乎地说道:
  “行呀,不过这样的话,也就不用等到星期六,马上就可派个人去告诉拉马纳尔先生。”
  杜·洛瓦在她面前停了下来,两人再次相视良久,都想洞穿对方的内心隐秘和真实意图。通过这心急火燎、默默无言的探询,双方都竭力想将对方的心思一览无余,因此这是一种心智的较量。这两个人虽然朝夕相处,但彼此之间始终缺乏了解,更不要说心灵深处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东西了,故而常常互相猜疑,多方探测和窥伺。
  杜·洛瓦这时忽然凑近玛德莱娜的面庞,低声向她说道:
  “别装蒜啦,你就承认了吧,你曾是沃德雷克的情妇。”
  玛德莱娜耸了耸肩:
  “你可真是个榆木疙瘩……沃德雷克对我确有感情,而且很深。但我们的关系也就仅此而已……从未有过越轨行为。”
  “你在撒谎,这不可能,”杜·洛瓦使劲跺着脚。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玛德莱娜说道,语气十分平静。
  杜·洛瓦又在房里走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又停在她面前:
  “那你说,他干吗把遗产全都给了你?”
  “这很简单,”玛德莱娜不慌不忙地说道,“正如你刚才所说,我们,更确切地说我,是他唯一的朋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已相识了。我母亲曾在他的一个亲戚家当过伴娘。正因为如此,他常来这儿看我。由于他没有子女,在遗产继承问题上便自然想到了我。如果说他曾有点儿爱我,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哪个女人未曾这样被人爱过?他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藏于心底的爱,而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将我的名字写到了他的遗嘱上。每个星期一,他都要给我带来几束鲜花,你对此并未感到奇怪,而且他一朵花也未送过你,难道不是吗?他今天又将遗产送给我,道理是一样的,况且这遗产他也无人可送。相反,他若让你来继承这笔遗产,那就太为滑稽了。他干吗要这样做呢?你是他什么人?”

  这几句神态自然,从容不迫的话语,说得杜·洛瓦张口结舌。不过他依然寸步不让:
  “不管怎样,我们不能按照遗嘱所作规定接受这笔遗产。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人人都会以为有那么回事,从而对我飞短流长,拿我取笑。同事们本来就对我嫉妒得要命,这样一来岂不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诽谤我?我必须比任何人都更加注意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名声。外间已有谣传,说某人是我妻子的情夫,我不能让我妻子接受这种不干不净的遗产。”
  “那好,亲爱的,”玛德莱娜依然和颜悦色*,“我们就放弃好了,不就是少得一百万吗?”
  杜·洛瓦仍在房间里来回走着。听了这句话,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起来,有意让玛德莱娜能够听到:
  “是啊……这一百万……只好算了……他在立遗嘱的时候,竟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多么地缺乏考虑,忘掉了起码的习俗。他没有看到,这会让我处于多么尴尬、难堪的境地……生活中,什么事都应考虑周全……他若将此遗产给我一半,也就不会有此麻烦。”
  他坐了下来,跷起了二郎腿,同时用手捻着嘴角的胡髭。每当他遇到棘手问题而感到烦闷和怏怏不乐时,他总爱这样。
  玛德莱娜拿起一个她每逢有空便绣几针的刺绣活儿,一边挑选绒线,一边说道:
  “我的话已经说完,该怎么做由你考虑。”
  杜·洛瓦沉吟不语,后来吞吞吐吐地说道:
  “世人将永远无法理解,沃德雷克为何选中你为他唯一的继承人,而且我竟也甘心赞同。因此如按现在这种方式接受这笔遗产,就你而言将等于承认……你们俩关系暧昧,就我而言将等于承认自己甘愿趋奉,无耻之尤……所以对于我们的接受,别人会怎样想,不能不加以考虑。必须想个万全之策,使之得以避免。比如可以让他们相信,他将这笔遗产给了我们两个人,丈夫一半,妻子一半。”
  “既然遗嘱写得明明白白,”玛德莱娜说道,“我看不出这怎么可以。”
  “有什么难的?”杜·洛瓦说,“你可以用生前馈赠的方式将此遗产的一半分给我。我们又没有子女,这样做完全可以。
  这样的话,便可将那些心怀叵测之徒的嘴封住。”
  “我仍旧不明白,这怎么会使外人不去议论,”玛德莱娜有点不耐烦了,“因为遗嘱分明是白纸黑字,且有沃德雷克的签字。”
  “我们难道要将这份遗嘱贴到墙上,让人人知晓?”杜·洛瓦气愤地说,“说到底,你这个人真是蠢得很。我们就说,德·沃德雷克伯爵给了我们一份遗产,每人一半……不就得了?……总之,没有我同意,你是拿不到这份遗产的,而要我同意,则必须分我一半,以免我成为他人的笑料。”
  玛德莱娜又以其犀利的目光看了看他,说道:
  “随你的便,我怎么都行。”
  杜·洛瓦站起身,又在房内来回走了起来。他似乎仍有点犹豫不决,现在是竭力避开妻子的锐利目光:
  “不行……绝对不行……看来还是彻底放弃为好……这样做将更加妥帖……更加恰当……更有体面……这样一来,谁也不会说三道四,什么也说不了,并使那些谨小慎微者感到由衷的佩服。”
  然而话音刚落,他又在妻子面前停了下来:
  “你看这样好不好,亲爱的?若你愿意,便由我单独去找一下拉马纳尔先生,把情况告诉他,听听他的意见。我将把我的顾虑和盘托出,并对他说我们已经谈妥,决定对此遗产实行平分,以免他人闲话。既然我也得到其中的一半,他人显然将无法讥笑我。个中道理非常明显:我妻子所以接受,是因为我这个做丈夫的也接受了;作为她的丈夫,我对她这样做不会有损自己的名声,总是再清楚不过的。如若不然,这件事定会闹得满城风雨。”
  “你爱怎样就怎样吧,”玛德莱娜淡淡地说了一句。
  杜·洛瓦的话也就更多了:
  “情况确实如此。如果对半分,事情将变得无比明晰。一个朋友给了我们一笔遗产,他不愿对我们区别对待,不愿厚此薄彼,不愿给人这样的印象:‘我生前喜欢这一位或另一位,身后也仍然如此。’不言而喻,他更喜欢的是你,但在将其遗产给予我们两人时,他想明确表示的是,他的这种偏爱不过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纯洁感情。可以肯定,他若想到这一点,必会交待明白的。可是他没有考虑到,更没有估计到可能产生的后果。正如你刚才所说,他每星期都要给你送来几束鲜花,死后也仍要给你留点什么,作为最后的纪念,只是没有想到……”

  “行啦,我明白了,”玛德莱娜没好气地打断他。“你也不必再罗里罗唆了,快去见公证人吧。”
  杜·洛瓦满脸通红,半晌说道:
  “说得对,我这就去走一趟。”
  他拿起帽子,临走之际又说了一句:
  “对于沃德雷克的侄儿所索要的数额,我将努力以五万法郎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你看怎样?”
  “不,”玛德莱娜高傲地答道:“他要十万法郎,就如数给他吧。如你愿意,这笔钱可由我那一份出。”
  “不行,”杜·洛瓦满面羞愧,”还是共同分担吧。每人让出五万法郎,我们还有整整一百万呢。”
  “就这样,亲爱的玛德,一会儿见,”他接着说道。
  他跑去向公证人讲了讲上述安排,说此安排是他妻子想出来的。
  第二天,他们在有关文书上签了字。玛德莱娜·杜·洛瓦在此文书中以生前馈赠的方式,表示让给丈夫五十万法郎。
  走出公证人事务所,杜·洛瓦见天气晴朗,便提议去大街上走走。他今天显得格外随和,对妻子关怀备至,温情脉脉。他脸上笑嘻嘻的,似乎对什么都感到满意,而玛德莱娜却始终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面容严肃。
  时当寒气袭人的深秋,街上行人步履迅疾,似乎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杜·洛瓦领着妻子走到一家店铺前。店内的一只怀表他已看了多次,早就想购买了。
  “我想送你一件首饰,你觉得怎样?”他向妻子问道。
  “我无所谓,你看着办,”玛德莱娜淡淡地说。
  他们走了进去,杜·洛瓦问:
  “你想要什么?是项链、镯子还是耳环?”
  店内陈列的各类金器和精美宝石,琳琅满目。玛德莱娜一见,脸上始终挂着的冷漠神情蓦然烟消云散。她兴致勃勃,怀着浓厚的好奇,逐一看了看橱柜内摆着的金银珠宝。
  “这个镯子倒是不错,”她突然有点心动。
  她说的是一条外形奇特的金手链,每一节上都镶着一颗不同的宝石。
  “这条手链要卖多少?”杜·洛瓦于是问珠宝商。
  “三千法郎,先生。”
  “两千五怎样?如果行,我们就要了。”
  “不行,先生,我不能卖,”珠宝商想了想,最后说道。“这样好啦,”杜·洛瓦又说,“我再出一千五百法郎买下这块怀表,加在一起就是四千法郎,以现金支付,你看怎样?如果还是不行,我们就去别处看看。”
  店老板面有难色*,但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
  “好吧,先生,就这个数。”
  杜·洛瓦随即告诉他应送往何处,然后说道:
  “请用花体字在怀表上刻上我的姓名缩写G.R.C,并在这几个字母的上方刻一个男爵的冠冕。”
  玛德莱娜将这一切看在眼内,感到深为惊异,不禁笑了起来。从店里出来时,她带着某种柔情挽起了杜·洛瓦的胳臂,觉得他确实为人精干,很有魄力。他现在既已有了年金收入,总该有个头衔,这是自不待言的。
  “男爵先生,”店老板在招呼他们离去时说道,“请放心,这字星期四便可刻好。”
  他们走到一家滑稽歌舞剧院门前,见这里正在上演一出新剧。杜·洛瓦立即说道:
  “若你同意,我们今晚来看看戏,现在先去订个包厢。”
  包厢还有,他们立刻订了一个。
  “咱们找个小餐馆去吃餐饭,你看怎样?”
  “好呀,我同意。”
  杜·洛瓦的心情简直不知有多好,接着又想了个可供消遣的去处:
  “我们现在去找德·马莱尔夫人,邀他们出来同我们一起吃晚饭,你看好吗?据说她丈夫已经回来,我很希望能见见他。”
  他们因而到了德·马莱尔夫人家。杜·洛瓦心里仍想着上次同他这位情妇的那场不快,他感到庆幸的是,今日有他妻子在场,可不必作任何解释。
  不想克洛蒂尔德已将过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她甚至急切地要丈夫接受他们的邀请。
  晚餐的气氛十分愉快,整个晚上都过得很好。
  杜·洛瓦和玛德莱娜很晚才回来。楼道里的灯已经熄灭,杜·洛瓦只得不时划根火柴,照亮楼梯。
  到了二楼楼梯口,突然划着的火柴光焰,使楼梯边的那面镜子,在一灯黑暗中映照出两人忽隐忽现的身影,恰似来去无踪的幽灵一般。
  杜·洛瓦高举手臂,使镜中两人的面影显得更为清晰。
  “瞧,两个百万富翁在走上楼去,”他不无得意地笑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海市蜃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大江山高生野远山险路遥不堪行,未尝踏入天桥立,不见家书载歌来。”这是平安时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内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录在百人一首中,高宫明美特别喜欢它。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歌中描绘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胜,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围绕这首和歌发生的一个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讲述了作者如何才华横溢。小式部内侍的父亲是和泉国的国守橘道贞,母亲是集美貌与艳闻于一身,同时尤以和歌闻名于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烽火岛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827年10月18日,下午5点左右,一艘来自地中海东海岸的船正乘风前进,看来它是想赶在天黑前进入科龙海湾的维地罗港。这就是在古代荷马书中提到的奥地罗斯港口。它坐落在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三个锯齿状缺口中的一个里。这三个踞齿缺口把希腊南部踞成了一片法国梧桐叶的形状。古代的伯罗奔尼撒就是在这片叶状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地理称其为摩里亚。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盆景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从港口往市区方向走500米就到了宫岛市政府,其位于山脚下。该市政府是一座豪华的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只有观光科是单独租用了宫岛港大厦的二楼作为办公地点。所有的外地游客都要通过这里才能进入宫岛,所以在这里办公是非常便捷的。当迁谷友里子走进观光科时,那里的职员们正心神不宁地担心着窗外的天气。“照这样下去,天气恐怕会大变。”野崎科长担心地说着,转过身来,看到友里子后挥挥手,“呀,你好。 [点击阅读]
第八日的蝉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握住门把。手心如握寒冰。那种冰冷,仿佛在宣告已无退路。希和子知道平日上午八点十分左右,这间屋子会有大约二十分钟没锁门。她知道只有婴儿被留在屋里,无人在家。就在刚才,希和子躲在自动贩卖机后面目送妻子与丈夫一同出门。希和子毫不犹豫,转动冰冷的门把。门一开,烤焦的面包皮皮、油、廉价粉底、柔软精、尼古丁、湿抹布……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味道扑面而来,稍微缓和了室外的寒意。 [点击阅读]
红字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扇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则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