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名人传 - 《名人传》读书笔记——Das Schicksal Klopft an die Tuer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生来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我无法肯定他写下这局名言时是否借鉴过其前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一生,但毫无疑问,此语一定是天才贝多芬的最好写照。
  一位对声音疯狂的音乐家却在其生命的黄金时段失去了倾听的能力,这带来的痛苦无异于一位逻辑学家突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人们大概会说:他将会放弃他的生涯,郁郁而终。但我要告诉你,他继续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并且加以更多的投入,他以他无限的毅力,抵挡着命运的敲门!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贝多芬作的传记,这本《贝多芬传》并不长,然而文学家的文字往往有巨大的影响力,罗曼•罗兰和傅雷使我更加了解了这位我钦佩已久的一代天才,并且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感叹。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谁能拥有贝多芬那样的坚定毅力和对梦想的永恒追求,那他的一生便会燃起更加旺盛的力量之火。
  L•贝多芬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德国波恩,并非出生于一个高贵的家族,而是一所旧房子的阁楼之上。他艰苦的童年并不像同为天才的莫扎特那样充满光荣的贵族气息,而是偶有悲伤和暴力。或许后人要感谢贝多芬的酒鬼歌唱家父亲,正是他为了开拓贝多芬的音乐天分而将其关于家中练习钢琴,虽然最终贝多芬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但是如果你明白贝多芬的独立奔放的天性,你便会知道他绝对不喜欢他的天才被控制在一个渺小的空间之中。贝多芬热爱自由、渴望友情,可是命运不停地给予考验,给予打击,十七岁就被迫成为一家之主的的贝多芬在童年受尽磨难,以至于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自然而然地,他走上了命中注定的音乐之路。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位于其身便永不退去。”罗曼•罗兰这样形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中受到的最大酷刑,一七九六年耳聋开始折磨着贝多芬直至他死去。失去声音对这位音乐家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一八〇二年的贝多芬遗嘱内,他说,“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救的,我得过着凄惨的生活,避开我一切心爱的人,尤其在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他还写信告诉他的朋友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叹与失意。但是他并没有倒下!在他给韦格勒的信中他道:“我却愿去命运挑战,只要可能。”贝多芬虽忍受着生活无尽的折磨,却敢于像命运发起挑战,这种毅力古来鲜有,他在这般痛苦、这般悲情之下,却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与逆境抗衡之力!在《贝多芬传》译者傅雷的文字中有他对贝多芬这样的评价:“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贝多芬,他竟有这般坚强的斗志!

  不错,往往这个世界给予天才的是苦难的一生,而他们自己带给世界的却是无尽的荣耀。
  罗曼•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平静的的早晨偶有微风,但在空气中沉重的预感后,忽然巨大的阴影卷过,开始了悲壮的雷吼与不止的暴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正像他一生的倒影与写真。贝多芬情感鲜明、敢爱敢恨,原本他十分钦佩拿破仑,但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之后又不屑地评论道:“原来他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正因他的这种高傲性格,他身边少有几位友人,孤独常使他苦闷不已。虽然他用他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斗争,但他也曾产生过牺牲之情。一八〇二年他在耳聋的折磨与他对音乐的执着的矛盾之下,他写下了遗嘱等待死亡,可是之后他还是活了二十五年,不错,贝多芬的强毅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贝多芬就是这样,偶尔有消沉的意识之时,他便用他的强毅与之抗争,继而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在耳聋以后他便用他的恢弘想象、他的身体来创作音乐,用他的心灵去聆听人世间的理智与情感。他有太多值得人们去谦逊地学习,毫无疑问地,他比世上一些庸俗之人听到了更多的真实。
  可是再光辉的一生都有逝去之时,再灿烂的花朵也有凋谢的季节,死神终于在贝多芬不停地与命运抗争之时到来了。一八二六年十一月,他为他的侄子奔走前程归来,在维也纳病倒了。病中几月内他又以他运动员般的体格与病魔挣扎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明白一切已是徒劳。一八二七年一月三日他正式立自己的侄子为正式继承人。三月二十六日,经过三次手术的贝多芬终于在一场大风雪中咽下了他的最后一口气。

  他不止是人类史上最出色的音乐家,也是一股与命运抗争的英勇的力。罗曼•罗兰说:“一种原始力和大自然的其余部分接战之下,便出现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我花了不少时间阅读了《贝多芬传》和傅雷的《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贝多芬的一生给我我极度的的震撼,这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他曾说,“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谁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如今他已离去二百年,但他的作品仍镶嵌着他的精神活于这世上,鼓舞人们战胜困境,追求梦想。我通过这本书对他产生了深切的钦佩之情,他的坚强使我惊叹,而最后他的死去,竟使我惋惜不已。我愿以一局真挚的话语,表达我对他的缅怀,并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的结尾:
  贝多芬的死,就如同一轮红日在碧海之尽落下,而那时海上的涟漪,正是他为世界盛开的生命之花。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涯过客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请各位旅客系上安全带!”机上的乘客个个睡眼惺忪地在身旁摸索着,有人伸着懒腰,他们凭经验知道不可能已经抵达日内瓦。当机舱长威严的声音再度宣布:“请系上安全带!”时,细碎的瞌睡声漫成一片呻吟。那干涩的声音透过扩音机,分别以德、法、英文解释着: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机上乘客将有短时间会感到不适。史德福-纳宇爵士张口打了个大呵欠,伸着双手把身子挺得高高的,再轻轻扭动两下,才依依不舍地从好梦中醒来。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失去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她的父亲亨格顿先生是世界上最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心肠好,但绝对是以愚蠢的白我为中心。我毫不怀疑他心里深信,我每周来三次是因为陪着他是一种快乐。想到将有这样一个岳父真叫人扫兴,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与格拉迪斯分开。那天晚上有一个小时或者还多一点,我听着他那单调的谈话。最后他跳了起来,说了些关于我平时不动脑筋的话,就进他的房间换衣服,出席会议去了。终于我单独和格拉迪斯一起了。 [点击阅读]
失落的秘符
作者:佚名
章节:135 人气:0
摘要:圣殿堂晚上8:33秘密就是怎样死。自鸿蒙之初,怎样死一直是个秘密。三十四岁的宣誓者低头凝视着掌中的人头骷髅。这骷髅是空的,像一只碗,里面盛满了血红色的酒。环绕四周的兄弟们都披挂着他们团体标志性的全套礼服:小羊皮围裙、饰带、白手套。他们的颈项上,礼仪场合佩戴的宝石闪烁发光,像阒无声息的幽灵之眼。他们共守一个秘密,宣誓互为兄弟。“时间已到。”一个声音低语道。 [点击阅读]
女妖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庄司武彦是个二十五岁的未婚青年,他父亲是银座有限公司的京丸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京丸是战后发迹的美术古董商,他为了扩大经营,组建了京丸股份公司。武彦的父亲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武彦去年毕业于大学的文科,至今也没有找工作。他也不愿在父亲的公司做事,但又不是游手好闲之辈,所以整天闷在家里看书。他可以说是个文学青年,但只爱好一般的文学作品,尤其对推理文学有着特殊的兴趣,是文学青年中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迷。 [点击阅读]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妖怪博士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时值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的傍晚,天空被一片厚厚的乌云覆盖着,显得格外闷热。一个小学生吹着口哨,漫不经心地走在麻布六本木附近的一条高级住宅街上。他叫相川泰二,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才去小朋友家玩了以后,正赶着回家。他家就住在麻布这一带叫笄町的地方。马路两边全是些豪宅大院,高高的围墙连成一片。走过几家大院,在一家神社的门前,可以看见里面的一片小树林。这条马路平时就是行人稀少,今天更显得格外地空寂。 [点击阅读]
威尼斯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二十世纪某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岁生日以后,他在正式场合就以冯-阿申巴赫闻名——从慕尼黑摄政王街的邸宅里独个儿出来漫步。当时,欧洲大陆形势险恶,好儿个月来阴云密布。整整一个上午,作家繁重的、绞脑汁的工作累得精疲力竭,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细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