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名人传 - 《名人传》读书笔记——Das Schicksal Klopft an die Tuer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生来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我无法肯定他写下这局名言时是否借鉴过其前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一生,但毫无疑问,此语一定是天才贝多芬的最好写照。
  一位对声音疯狂的音乐家却在其生命的黄金时段失去了倾听的能力,这带来的痛苦无异于一位逻辑学家突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人们大概会说:他将会放弃他的生涯,郁郁而终。但我要告诉你,他继续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并且加以更多的投入,他以他无限的毅力,抵挡着命运的敲门!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贝多芬作的传记,这本《贝多芬传》并不长,然而文学家的文字往往有巨大的影响力,罗曼•罗兰和傅雷使我更加了解了这位我钦佩已久的一代天才,并且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感叹。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谁能拥有贝多芬那样的坚定毅力和对梦想的永恒追求,那他的一生便会燃起更加旺盛的力量之火。
  L•贝多芬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德国波恩,并非出生于一个高贵的家族,而是一所旧房子的阁楼之上。他艰苦的童年并不像同为天才的莫扎特那样充满光荣的贵族气息,而是偶有悲伤和暴力。或许后人要感谢贝多芬的酒鬼歌唱家父亲,正是他为了开拓贝多芬的音乐天分而将其关于家中练习钢琴,虽然最终贝多芬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但是如果你明白贝多芬的独立奔放的天性,你便会知道他绝对不喜欢他的天才被控制在一个渺小的空间之中。贝多芬热爱自由、渴望友情,可是命运不停地给予考验,给予打击,十七岁就被迫成为一家之主的的贝多芬在童年受尽磨难,以至于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自然而然地,他走上了命中注定的音乐之路。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位于其身便永不退去。”罗曼•罗兰这样形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中受到的最大酷刑,一七九六年耳聋开始折磨着贝多芬直至他死去。失去声音对这位音乐家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一八〇二年的贝多芬遗嘱内,他说,“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救的,我得过着凄惨的生活,避开我一切心爱的人,尤其在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他还写信告诉他的朋友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叹与失意。但是他并没有倒下!在他给韦格勒的信中他道:“我却愿去命运挑战,只要可能。”贝多芬虽忍受着生活无尽的折磨,却敢于像命运发起挑战,这种毅力古来鲜有,他在这般痛苦、这般悲情之下,却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与逆境抗衡之力!在《贝多芬传》译者傅雷的文字中有他对贝多芬这样的评价:“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贝多芬,他竟有这般坚强的斗志!

  不错,往往这个世界给予天才的是苦难的一生,而他们自己带给世界的却是无尽的荣耀。
  罗曼•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平静的的早晨偶有微风,但在空气中沉重的预感后,忽然巨大的阴影卷过,开始了悲壮的雷吼与不止的暴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正像他一生的倒影与写真。贝多芬情感鲜明、敢爱敢恨,原本他十分钦佩拿破仑,但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之后又不屑地评论道:“原来他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正因他的这种高傲性格,他身边少有几位友人,孤独常使他苦闷不已。虽然他用他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斗争,但他也曾产生过牺牲之情。一八〇二年他在耳聋的折磨与他对音乐的执着的矛盾之下,他写下了遗嘱等待死亡,可是之后他还是活了二十五年,不错,贝多芬的强毅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贝多芬就是这样,偶尔有消沉的意识之时,他便用他的强毅与之抗争,继而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在耳聋以后他便用他的恢弘想象、他的身体来创作音乐,用他的心灵去聆听人世间的理智与情感。他有太多值得人们去谦逊地学习,毫无疑问地,他比世上一些庸俗之人听到了更多的真实。
  可是再光辉的一生都有逝去之时,再灿烂的花朵也有凋谢的季节,死神终于在贝多芬不停地与命运抗争之时到来了。一八二六年十一月,他为他的侄子奔走前程归来,在维也纳病倒了。病中几月内他又以他运动员般的体格与病魔挣扎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明白一切已是徒劳。一八二七年一月三日他正式立自己的侄子为正式继承人。三月二十六日,经过三次手术的贝多芬终于在一场大风雪中咽下了他的最后一口气。

  他不止是人类史上最出色的音乐家,也是一股与命运抗争的英勇的力。罗曼•罗兰说:“一种原始力和大自然的其余部分接战之下,便出现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我花了不少时间阅读了《贝多芬传》和傅雷的《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贝多芬的一生给我我极度的的震撼,这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他曾说,“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谁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如今他已离去二百年,但他的作品仍镶嵌着他的精神活于这世上,鼓舞人们战胜困境,追求梦想。我通过这本书对他产生了深切的钦佩之情,他的坚强使我惊叹,而最后他的死去,竟使我惋惜不已。我愿以一局真挚的话语,表达我对他的缅怀,并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的结尾:
  贝多芬的死,就如同一轮红日在碧海之尽落下,而那时海上的涟漪,正是他为世界盛开的生命之花。
或许您还会喜欢:
高老头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伏盖公寓一个夫家姓伏盖,娘家姓龚弗冷的老妇人,四十年来在巴黎开着一所兼包皮容饭的公寓,坐落在拉丁区与圣·玛梭城关之间的圣·日内维新街上。大家称为伏盖家的这所寄宿舍,男女老少,一律招留,从来没有为了风化问题受过飞短流长的攻击,可是三十年间也不曾有姑娘们寄宿;而且非要家庭给曲生活费少得可怜,才能使一个青年男子住到这儿来。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一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天下精灵铸三戒,地底矮人得七戒,寿定凡人持九戒,魔多妖境暗影伏,闇王坐拥至尊戒。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魔戒至尊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当袋底洞的比尔博·巴金斯先生宣布不久后会为自己一百一十一岁大寿举行盛大宴会时,哈比屯的居民都兴奋的议论纷纷。比尔博不但非常富有,更是个特立独行的奇人。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三部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在首部曲《魔戒远征队》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爱隆在该处慎重地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持有者。 [点击阅读]
魔戒第二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爱隆在该处慎重的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的持有者。 [点击阅读]
魔手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我经常回想起收到第一封匿名信的那个早晨。信是早餐时分送来的,当时,时间对我来说过得非常慢,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我慢吞吞地拿起信,发现是本地寄出的,地址是用打字机打的。除了这封信之外,另外还有两封信,一封显然地帐单,另一封看得出是我那个无聊的堂兄写来的,所以我先看手上的这封。现在回想起来,乔安娜和我会对那封信特别感兴趣,倒是有点奇怪。 [点击阅读]
魔沼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你干得汗流满面,才能维持可怜生计,长年劳动,精疲力竭,如今死神召唤着你。这用古法文写成的四行诗,题在霍尔拜因①的一幅版画下面,朴实中蕴含着深沉的忧愁。这幅版画描绘一个农夫扶着犁把犁田。广袤的原野伸展到远方,在那边可以看到一些可怜的木板屋,太阳沉落到山丘后面。这是一天艰辛劳动的结尾。农夫虽然年老,却很粗壮,衣衫褴褛。他往前赶的四匹套在一起的马儿瘦骨嶙峋,有气没力;犁刀铲进高低不平的坚硬的泥土里。 [点击阅读]
魔法神刀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威尔拉着他母亲的手说:“快点,来吧……”但他的母亲畏缩不前,她还是害怕。威尔在暮色中打量着这条狭长的街道,街边是成排的房子,房前是小花园和方形篱笆,阳光在房子一侧的窗户上闪耀着,却将另一侧置于一片阴影之中。没有多少时间了,人们现在大概正在吃晚饭,周围很快就会出现别的孩子,会注意到他们,议论纷纷地盯着他们看。等待很危险,但他所能做的还是像往常那样劝她。 [点击阅读]
魔牙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九月四日。重宗祐下午两点准时离开银行。银行座落在新宿第一百货大楼对面,位居繁华街道一角。重宗徒步朝歌舞伎町走去。他是去歌舞伎町那家叫吉野的餐厅出席定期的银行支店长会议的。这种宴会带有和睦的性质。聚会下午七时才开始。现在的时间尚早,重宗便拐进了一家电动弹子游艺室。他每月都要玩几次这种电子游戏。虽然他十分喜爱这项游乐,但怕别人笑话。 [点击阅读]
魔都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以文字构筑的人生舞台──久生十兰曲辰先想一下,1902年的时候,《莫格街谋杀案》现世满一甲子,《血字的研究》刚出版十五年,推理小说正处在我们所谓的“光荣时代”;而即便《科学怪人》与H?G?威尔斯的眾多作品早已出现,但科幻(SF)这一个名词,却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才会开张营业,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标识的文类;尽管爱丽丝当时已经追著兔子跑到了几十年,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