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龙纹身的女孩 - 第六章 十二月二十六日星期四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布隆维斯特设定的时限早已超过许久。四点半了,要赶搭下午的列车已然无望,但仍有机会搭上九点半的夜车。他站在窗边揉着脖子,一面望向桥另一端的闪亮耀眼的教堂。范耶尔让他看了一本剪贴簿,里头搜集了地方报纸和全国性媒体的文章。知名企业家族的女孩失踪,这消息在媒体上炒了一阵子。但由于始终没找到人,调查也毫无进展,媒体的兴趣便逐渐淡了。尽管事涉名门,经过三十六年后,海莉·范耶尔的事件早已被遗忘。六十年代末文章中的猜测,似乎偏向于她溺毙后流出外海——虽是悲剧,却可能发生在任何家庭。
  范耶尔的故事让布隆维斯特听得入神,但当老人告退上洗手间时,他心里又产生怀疑。老人还没说完,而布隆维斯特最后还是答应把故事全部听完。
  “你觉得她出了什么事?”等范耶尔回到书房后,他问道。
  “正常来说,一年到头都住在海泽比岛上的大约只有二十五人,但因为家庭聚会之故,当天这里出现了六十几个人。这其中差不多有二十至二十五人可以除外。我相信剩下的人当中,有人——而且非常可能是家族里的人——杀害了海莉藏起尸体。”
  “对这点我有十几点疑义。”
  “说来听听。”
  “首先,就算有人掩藏她的尸体,假如搜索工作像你说的那么彻底,也应该会被发现。”
  “说实话,搜索的范围比我说得还要广。一直到后来我开始觉得海莉可能遭人杀害,才发觉凶手有几个毁尸灭迹的方法。我无法证明,但至少不无可能。”
  “说说看。”
  “海莉是在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失踪。两点五十五分前后,正赶往桥边的法尔克牧师还见到她。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地方报的一名摄影记者也来到现场,并在接下来一个小时内拍了许许多多车祸的照片。我们——我是说警察——检视过所有照片,证实海莉并不在其中;但城里的每个人,除了幼童之外,都至少上过一张照片。”
  范耶尔又拿出一本相簿放到桌上。
  “这些就是那天拍的相片。第一张拍的是赫德史塔的儿童节游行,同一个摄影记者在下午一点十五分左右拍的,相片中有海莉。”
  这张照片是从某栋建筑物二楼拍摄的,除了街景还有刚刚通过的游行队伍——载着小丑的卡车和穿着清凉的女孩。人行道上挤满围观群众。范耶尔指着人群中的一人。
  “那是海莉。这大概是她失踪前两个小时,她和几个同学进城去了。这也是她最后一张照片。不过还有一张更有趣。”
  范耶尔一页页地翻开。相簿里大概有一百八十张(六卷)相片拍的是桥上的车祸场面。在听了那么多描述后,乍看到清晰的黑白影像竟有点不适应。这位摄影记者很专业,成功地捕捉到事故现场的混乱情景。有大量照片针对的是人们在翻覆的油罐车旁的一举一动。布隆维斯特马上就认出比现在年轻许多、全身被高温油料浸湿的范耶尔,正比手画脚地指挥着。
  “这是我哥哥哈洛德。”老人指着一个穿着无袖上衣的男子,只见他弯腰指向阿朗松撞毁的车内。“我哥哥哈洛德的个性也许不讨人喜欢,但我想他应该没有嫌疑。除了一段非常短的时间他不得不跑回农场上换鞋子之外,他整个下午都待在桥上。”
  范耶尔又翻了几页,一个影像接着一个影像。油罐车。水边围观者。阿朗松的车。广角拍摄。长镜头特写。
  “有趣的相片在这里。”范耶尔说:“据我们推断,这是在三点四十至三点四十五分之间拍的,也就是海莉遇见法尔克后四十五分钟左右。看看那栋屋子,二楼中间那扇窗。那是海莉的房间。前一张照片里,窗子还关着,这时却是打开的。”
  “肯定有人进了海莉的房间。”
  “我问过每个人;谁也不承认自己去开过窗。”
  “也就是说,要不是海莉自己开的,而她那时候也还活着,就是有人说谎。可是凶手为什么要进她的房间开窗?又为什么会有人为此说谎?”
  范耶尔摇摇头。没有解释。
  “海莉在三点左右或刚过不久失踪。从这些照片大概能知道某些人当时在哪里,所以才能将一部分人从嫌疑名单中删除。同样地,我也可以断定当时不在照片中的人必须列入名单。”
  “我刚才问你尸体是怎么被移走的,你还没有回答。我敢肯定你一定有合理的解释。莫非是某种老掉牙的幻术?”

  “的确有几种方式非常可行。三点左右凶手下手。他或她应该没有使用任何凶器,否则便会追踪到血迹。我猜海莉是被勒毙,而且可能就在这里——在墙背后的院子,在摄影记者视线不能及、从房子也看不见的死角。那里有一条连接牧师住所与我们家的小路一,那是最后有人见到她的地方。现在那里整理成小花坛和草地,但在六十年代却是碎石铺地的停车场。因此凶手只需打开车的后备箱,把海莉放进去。第二天搜索岛上时,谁也没想到发生命案,所以将重点放在海岸边、建筑物和最靠近村子的树林。”
  “这么说来,没有人检查车子的后备箱啰?”
  “到了第二天傍晚,凶手便能随意开车过桥,把尸体藏到别处。”
  “还当着所有搜索人员的面。若真是如此,那他可就是个冷血的混蛋。”
  范耶尔不由得露出苦笑。“范耶尔家族里倒是有不少人很符合你这句形容词。”
  六点用晚餐时他们仍边吃边谈。安娜准备了烤兔肉搭配红醋栗果酱和马铃薯,范耶尔还请客人喝香醇的红酒。布隆维斯特还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赶上末班车,他心想也该作个总结了。
  “你告诉我的这个故事确实很吸引人,但我还是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说给我听。”
  “我说过了。我想找出杀害海莉的家伙,而且我想雇你来做这件事。”
  “为什么?”
  范耶尔放下刀叉。“麦可,这三十六年来我天天想着海莉的遭遇,都快把自己逼疯了。而且我花在这上头的时间愈来愈多。”
  他顿时不再出声,取下眼镜,盯着镜片上某个看不见的污点。随后他抬起双眼,看着布隆维斯特。
  “我也不瞒你了,海莉的失踪正是我逐渐退出公司经营的原因。我失去了所有动力。我知道凶手就在周遭,忧虑与查明真相的意图开始影响我的工作,最糟的是这个重担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减轻,反而与日俱增。一九七○年左右,有一段时间我就是不想任何人来烦我。那时马丁加入董事会,被迫要渐渐接手我的职务。我在一九七六年退休,由马丁接任总裁。我仍保有董事席次,但过了五十岁之后便很少管事。过去这三十六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着海莉的失踪。你也许会觉得我有点鬼迷心窍——至少我的亲戚大多都这么想。”
  “那是件可怕的事。”
  “不只可怕,还毁了我一生。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这种感觉也更加强烈。你了解你自己吗?”
  “应该了解吧。”
  “我也是。我忘不了那件事,不过这些年来我的动机变了。起先很可能是悲伤,我想找到她,至少希望有机会埋葬她。那是为了给海莉讨个公道。”
  “起了什么变化呢?”
  “现在我比较想做的是找出那个卑鄙家伙。但奇怪的是我愈老愈投入,这简直变成我的嗜好了。”
  “嗜好?”
  “是啊,这么说没错。当警方的调查工作逐渐松懈,我仍继续坚持。我试着要以科学方法有系统地进行,搜集了所有可能找得到的资料,例如照片、警方笔录等,还问了每个人当天所做的每件事,并一一记录下来。所以我可以说花了大半辈子在搜集那一天的信息。”
  “我想你应该知道事情已经过了三十六年,凶手也许已经去世入土了。”
  “我不这么想。”
  布隆维斯特听到他坚定的语气,吃惊地扬起眉毛。
  “我们先吃完饭,然后回楼上去。在结束我的故事以前,还有一个细节,也是最令人困惑的一点。”
  莎兰德将自动档的丰田花冠停在松德比贝里的通勤火车站旁。这辆丰田是向米尔顿安保的汽车调度中心借用的,其实并未按规矩申请,不过阿曼斯基也从未明白禁止她使用公司车。迟早有一天,她心想,我得给自己买辆车。其实她自己有一辆二手的川崎125,夏天用的,冬天里摩托车就锁在地下室。
  她走到霍克林塔大道,六点整按下门铃。几秒钟后,面街的门开了,她爬了两层楼又去按一户史文森家的门铃。她不知道史文森是谁,也不知道这间公寓是否真住了这样一个人。
  “嗨,‘瘟疫’。”她说。
  “‘黄蜂’。你只有在你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
  公寓里一如往常地昏暗;只有一盏灯的灯光从用作办公室的卧室渗到走廊。这个比莎兰德大三岁的男子身高一米八九,体重一百五十二公斤,而身高只有一米五四、体重四十二公斤的她,总觉得在瘟疫旁边像个侏儒。闷不透风的屋里有股霉味。

  “就是因为你从来不洗澡,瘟疫。这里闻起来像猴子笼似的。哪天你要是决定出门,我再告诉你上哪买便宜肥皂,昆萨姆连锁超市有。”
  他只淡淡一笑,没说什么,然后示意她跟他进厨房。他重重坐到餐桌旁的椅子上,没有开灯,唯一的亮光是从窗户透进来的街灯光线。
  “我是说我也不是什么贤妻良母,但至少我会把长蛆的牛奶罐全部绑起来丢到外面去。”
  “我在领残障辅助金。”他说:“我是社会低能儿。”
  “所以政府才会给你一个地方住,然后把你忘了。你就不怕邻居去向督察人员投诉?到时候你说不定会被送到疯人院去。”
  “你有东西给我吗?”
  莎兰德拉开夹克口袋的拉链,交给他五千克朗。
  “我只能给这么多。这是我自己的钱,我实在没办法替你申请助理费。”
  “你想要什么?”
  “你两个月前说的电子环。拿到了吗?”
  他笑着将一个盒子放到桌上。
  “示范一下怎么用。”
  接下来的几分钟她洗耳恭听,然后加以测试。“瘟疫”或许是对社会适应不良的低能儿,但他绝对是个天才。
  范耶尔等候着布隆维斯特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过来。后者看看手表说:“有个令人困惑的细节?”
  范耶尔说:“我生于十一月一日。海莉八岁时送给我一样生日礼物,是裱了框的压花。”
  范耶尔绕过书桌指向第一朵花。蓝钟花。裱框手法并不熟练。
  “这是第一朵,一九五八年收到的。”接着他指向下一朵。“一九五九年。”毛茛。“一九六○年。”雏菊。“后来变成惯例。她会在夏天裱框好,留到我生日再送我。我总会把礼物挂在这间房间的墙上。一九六六年她失踪,惯例也中断了。”
  范耶尔指着一排框的缺口。布隆维斯特忽然感觉颈背的寒毛直竖。墙上挂满了压花。
  “一九六七年,她失踪后的次年,我生日那天收到这朵花,是紫罗兰。”
  “花是怎么送来的?”
  “用包皮装纸包皮着放进气泡袋,从斯德哥尔摩寄来的。没有寄件人地址,没有留言。”
  “你是说……”布隆维斯特举起手往外扫了一下。
  “正是。每年生日,真可恶!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那是冲着我来的,就好像凶手有意折磨我。我一想到可能有人想对付我而抓走海莉,就担心得要命。她和我的关系特殊,我也把她当女儿看待,这并不是秘密。”
  “那么你希望我怎么做?”布隆维斯特问道。
  莎兰德将丰田花冠开回米尔顿的地下停车场后,决定到楼上办公室上洗手间。她使用卡片锁开门,搭电梯直接上三楼,没有经过警卫值班的二楼大门。她上完厕所,从浓缩咖啡机倒了一杯咖啡喝。这台机器是阿曼斯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终于认清莎兰德绝不会因为他对她的期望而煮咖啡的事实之后才买的。接着她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将皮夹克搭在椅背上。
  这个办公室是一间长三米、宽两米的玻璃隔间,里头有一台老式的戴尔台式电脑、一部电话、一张办公椅、一个金属废纸篓和一面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电话簿和三本空白笔记本。桌子的两个抽屉里放了一些圆珠笔、回形针和一本笔记本。窗台上放着一盆植物,叶子已发黄枯萎。莎兰德若有所思地盯着植物看,仿佛头一次见到,然后狠下心把它丢进废纸篓。
  她在办公室里几乎无事可做,一年来不到六七次,而且通常是她需要独处以便准备马上要交出去的报告的时候。阿曼斯基坚持要分配一间办公室给她,原因是虽然她是聘用人员,但这样做才能让她对公司有归属感。她却怀疑阿曼斯基想借此机会监视她,管她闲事。起初她被分配到的办公室在走廊另一头,空间较大,得和一位同事共享。但因为她从不出现,阿曼斯基终于让她搬到走廊尽头这间舒适隐秘的小房间。
  莎兰德拿出电子环定定地看着,一面沉思,一面咬着下嘴唇。
  此时已过十一点,整个楼层只剩她一人。她忽然感觉无聊到极点。
  过了一会儿,她起身朝走廊另一端走去,试图打开阿曼斯基办公室的门。锁着。她四下看了看。十二月二十六日午夜时分有人出现在走廊上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于是,她拿出几年前特别复制的公司卡片锁将门打开。

  阿曼斯基的办公室十分宽敞:办公桌前面有几张访客椅,角落还摆了一张八人会议桌。收拾得整整齐齐、无懈可击。她已经很久没进这里打探,但如今既然来了……她在桌前待了好一会儿,了解有关追踪公司内部间谍的进度、哪名同事被派到某家遭窃集团做卧底,以及公司采取什么秘密措施保护一个担心自己的孩子遭亲生父亲绑架遇难的客户。
  全部看完之后,她将资料准确放回原位,锁上阿曼斯基办公室的门之后走路回家。她对这一天很满意。
  “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查明真相,但在踏入棺材以前不作最后一次努力我不甘心。”老人说:“我只是希望委托你再把所有证据理一次。”
  “这太疯狂了。”布隆维斯特说。
  “为什么疯狂?”
  “我听得够多了,亨利,我了解你的伤痛,但我不得不说实话。你要我做的事只不过是浪费我的时间和你的金钱。警察与老练的调查员拥有的资源比我多得多,他们这么多年来无法破解的谜你却要我设法破解。你要我破的是一个将近四十年前犯下的案子。我怎么可能做得到?”
  “我们还没谈到费用。”范耶尔说。
  “不必谈了。”
  “我不能强迫你,但不妨听听我出的价。弗洛德已经拟好合约。细节可以再商议,不过内容很简单,你只需要签名就行了。”
  “亨利,这太荒谬了。我真的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开海莉失踪的谜团。”
  “根据合约内容,你不必解开,我只要你尽力。如果失败,那是神的旨意,假如你不相信有神,那就是命。”
  布隆维斯特叹了口气。他对这趟海泽比之行愈来愈感到不舒坦,很想尽早结束,但还是起了怜悯心。
  “好吧,你说说看。”
  “我要你住在海泽比这里工作一年。我要你把海莉失踪的调查报告一一重新看过。我要你用新的观点检视一切。我要你确确实实像个进行调查的记者一样质疑所有的旧结论。我要你找出我和警方和其他调查员可能疏漏的地方。”
  “你这是要我暂时搁下生活和事业,花一年时间全心投入一件根本是浪费时间的事。”
  范耶尔微笑着说:“关于你的事业,目前应该可以说是处于暂停状态吧?”
  布隆维斯特无言以对。
  “我想买下你一年的生活,给你一个工作,而且你一辈子再也得不到比这工作更好的酬劳。我每个月会付你二十万克朗,也就是说,假如你答应留下来一整年,就能拿到两百四十万克朗。”
  布隆维斯特大感惊讶。
  “我并不抱幻想。你成功的可能性小之又小,但万一你真的解开谜底,那么我会再给你一倍的赏金,也就是四百八十万克朗。我们就慷慨一点算个整数五百万吧!”
  范耶尔往后一靠,偏着头又说:
  “我可以把钱汇进全世界任何一个你指定的银行账户,或者你也可以拿行李箱装现金,就看你想不想诚实报税了。”
  “这实在……实在不合理。”布隆维斯特结巴地说。
  “为什么?”范耶尔平静地说:“我虽然八十多岁了,但脑子还清楚得很。我拥有庞大的私人财产,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我没有孩子,更不想把钱留给我所鄙视的亲戚。我已经写好最后的遗嘱,要将我大多数的财富捐给世界自然基金会。我身边的一些人将会获得一笔巨额款项——包皮括安娜在内。”
  布隆维斯特摇了摇头。
  “请试着理解我。”范耶尔说:“我已是行将就木的人。这世上我唯一想要的一样东西,就是这个纠缠我大半辈子的问题的答案。我并不奢望能找到答案,但我的确有能力作最后一搏。这样不合理吗?这是我欠海莉的,也是我欠自己的。”
  “你将会白白付给我几百万克朗。我只要签下合约,然后跷起二郎腿闲晃一年就行了。”
  “你不但不会这么做,反而还会比以前更拼命。”
  “你怎么能这么肯定?”
  “因为我能给你一样你最渴望得到却又用钱买不到的东西。”
  “那会是什么?”
  范耶尔眼睛微微一眯。
  “我可以给你温纳斯壮。我可以证明他是个骗子。三十五年前他刚好和我一起创业,我可以将他的人头双手奉上。解开谜底,那么你在法院的胜诉将成为年度大新闻。”
或许您还会喜欢: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