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理智与情感 -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内心无法脱离外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最近才感觉到简·奥斯丁的这部小说具有多么普遍的意义。
  Elino和Marianne两姐妹,似乎一个代表了理智,一个代表了情感。姐姐Elino感情内敛,处事冷静,在父亲过世、寡母和姐妹受嫂 嫂欺负的时候也能克制自己,不失礼数;而妹妹Marianne率真热情,蔑视世俗的礼数,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然而她们都是善良而聪明的。
  我们看到了两姐妹在对待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遭遇。Elino尽管喜欢Edward,却清醒的认识到前途的种种不确定而不轻易表露自 己的感情,以致被妹妹Marianne说她心肠冷酷。Marianne无法理解:“像Elino和Edward那种彬彬有礼像朋友一样的互相对待能叫爱情 吗?这种貌似缺乏热情的态度能让彼此感到幸福吗?”Marianne对爱人的定义比Elino罗曼蒂克的多:“他必须和我情投意合,看同样的书,听同样的 音乐……他必须具备Edward的美德……又必须人品出众、风度迷人。”在遇到威乐比之前,她几乎沮丧的告诉母亲:“我见得市面越多,越发感到我一辈子不 会见到一个我会真心爱恋的男子了,我的要求太高了。”
  幸好她遇到了威乐比,两人彼此相爱。然而不幸的是威乐比在遇到Marianne之前的一些花花公子行径使他遇到了麻烦。他使得布兰登上校的女 儿怀孕,然后又抛弃了她,事情暴露之后,他被姑母剥夺了继承权,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只得和一个他不爱的富有女人结婚。这样,尽管他爱Marianne,尽 管两人趣味相投,然而Marianne贫穷的家境决定了他不能选择她。

  Marianne遭此打击,一病不起,几乎断送了性*命。幸好在家人和布兰登上校的关怀下康复,并和上校结了婚。然而或许那个率真的Marianne已经死了,活着的只是一个理智的Marianne。很多人因此给予她很深的同情。Elino的爱情悲剧被很多人忽略了。
  我觉得Elino理应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不论是小说中还是现实,她这样的人其实比Marianne承受更多,也更孤独。人们很难从她平静 的表面读出什么,以为她生活得坚强就代表她感情上也一样坚强。然而当Elino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受Edward求婚那一刻的失声痛哭,我看到事实不是 那样。那一刻,Elino的脆弱、真情流露仿佛是另一个Marianne。她太需要爱了,只是她从不大声说出她的需要。也许因为她是长女,一向承担着维持 家境的责任,并且不能指望多愁善感的母亲和罗曼蒂克的妹妹能帮上多少忙。当Marianne在为落叶哀悼的时候,Elino却不得不计算着牛肉多少钱一 斤。
  我总觉得,她平静的表面不代表她有一颗麻木迟钝的心。她只是把生活的激*情和热爱掩藏起来,责任是她第一位考虑的事,她自愿牺牲了一般女孩子撒 娇使性*的欢乐。当她在爱情中受伤的时候,她不像Marianne那样得到所有人的关心,她独自隐忍。即使她识穿了lucy的诡计,意识到lucy就是那个 宣告她梦想破灭的人,她仍然选择了隐忍,为了她所爱的Edward。虽然最后lucy暴露了她的虚荣,使Edward重新回到Elino身边,然而我不知 道Elino是否真的感到幸福。她能轻易释怀Edward对她曾经的隐瞒和谎言吗?

  像奥斯丁一贯的路数,这部小说以喜剧收场。表面上看,两姐妹都有了美好姻缘,威乐比和lucy所受的惩罚就是他们分别娶了和嫁了自己不爱的 人。然而我又感到一种悲剧的感觉萦绕心头。无论是“理智”还是“感情”,都不能避免感情道路上遭受挫折,都不能避免那个时代女人从属于男人、男人主宰婚姻 的命运。并且,在生活的种种压力下,几乎每个人都不够坦诚。不用说威乐比对Marianne的隐瞒,就连Edward,表面看来体面、有礼、和善、羞涩的 好人,也会对Elino撒谎,隐瞒他曾订过婚约的事实。正直的布兰登上校,早就知道威乐比的丑行,然而这个三十五岁沉默寡言追求Marianne不成功的 老男,早不讲晚不讲,偏偏在对他最有利的时候才讲,让人不免对他的好感打了折扣。Lucy隐瞒了她想嫁个有钱人的真实目的,Elino从头到尾都没和任何 人谈起Edward对她撒的谎。也许隐瞒和掩饰是那个社会生存的技巧?似乎只有Jemmings太太和他儿子两个傻乐傻乐的人不懂得掩饰自己吧。

  这个故事的结尾,最讨厌“掩饰”的Marianne在现实的教育下仿佛接受了她姐姐的理智,也接受了老而平乏然而“正直”的布兰登上校。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从时代背景来看,的确是喜剧,因为十八世纪的英国,男人的地位由财产和爵位决定,而女人的地位则由婚姻决定。两姐妹嫁的人地位都不错,她们日后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这是喜剧的一面。然而Elino和Marianne被迫选择理智,被迫屈从于现实的无奈,又有谁知道呢?
  一个以金钱开始的故事,结束于爱情。然而谁说这爱情的底下,没有现实的考虑呢?
  一个人的内心,不可能脱离外界环境而存在。
  Marianne自以为可以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实际上环境还是在塑造着她,改变着她。Elino比她更早看清了这一点。
  也许岁月会使她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的。
  我爱Marianne,也爱Elino,她们代表了人性*的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的方面。我对她们两个抱着一样的同情。不知道是谁说的:选择了自我和选择了责任的人,其生活一样有痛苦的一面。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失落的秘符
作者:佚名
章节:135 人气:2
摘要:圣殿堂晚上8:33秘密就是怎样死。自鸿蒙之初,怎样死一直是个秘密。三十四岁的宣誓者低头凝视着掌中的人头骷髅。这骷髅是空的,像一只碗,里面盛满了血红色的酒。环绕四周的兄弟们都披挂着他们团体标志性的全套礼服:小羊皮围裙、饰带、白手套。他们的颈项上,礼仪场合佩戴的宝石闪烁发光,像阒无声息的幽灵之眼。他们共守一个秘密,宣誓互为兄弟。“时间已到。”一个声音低语道。 [点击阅读]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寂静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寂静的春天前言副总统阿尔·戈尔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在一些城市,尤其是洛杉矶,烟雾已经成为一些事件的起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没有对公众的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
廊桥遗梦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廊桥遗梦》向我们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是一部社会化和本地化思维很强的力作,《廊桥遗梦》之所以让人震惊,大概是它提出了爱情的本质问题之一——人们对于性爱的态度。 [点击阅读]
彗星来临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决定亲自写《彗星来临》这个故事,充其量只是反映我自己的生活,以及与我关系密切的一两个人的生活。其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自娱。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贫苦的青年时,我就想写一本书。默默无闻地写点什么及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作家常常是我从不幸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方法。我怀着羡慕和交流情感的心情阅读于幸福之中,这样做仍可以使人得到休闲,获得机会,并且部分地实现那些本来没有希望实现的梦想。 [点击阅读]
彼得·卡门青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生命之初有神话。一如伟大的神曾经在印度人、希腊人和日耳曼人的心灵中进行创作并寻求表现那样,他如今又日复一日地在每个儿童的心灵中进行创作。那时候,我家乡的高山、湖泊、溪流都叫些什么名字,我还一无所知。但是,我看到了红日之下平湖似镜,碧绿的湖面交织着丝丝银光,环抱着湖泊的崇山峻岭层层迭迭,高远处的山缝间是白雪皑皑的凹口和细小的瀑布,山脚下是倾斜的、稀疏的草场, [点击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点击阅读]
悲剧的诞生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2004年3月尼采美学文选//尼采美学文选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