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老处女 - 第01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
  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这些吃喝讲究、行动迟缓的人生活在一种斯文而单调的环境里,这种环境的表面从来没有受到不时在地下演出的哑剧的干扰。这些人在欧洲人眼里显得性情暴躁,只不过是因为反复无常的气候剥去了他们过剩的肌肉,扎紧了他们的神经罢了。那些年月,敏感的人儿就像弱音键盘,命运之神在上面弹奏,却没有声息。
  这个针插不进的社会是由焊接得结结实实的部件建造而成的。在这个社会的一个最大的区域里。住满了罗尔斯顿家的人以及他们的旁支。罗尔斯顿家族原来是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到殖民地来,不是为了一种信条而死,而是为了一张存折而活。结果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宗教也染上了成功的色彩。一种纯化了的英国国教,在“美利坚合众国主教派教会”的调和旗号下,剔除了婚礼中的粗俗暗示,回避了亚大纳西信经①中的恐吓性章节,认为在“主祷词”里说“我们的父,他……”比“它”更表示崇敬。这种教会正符合罗尔斯顿家立身处世的那种妥协精神。全宗族见了形形色色的新派宗教和来历不明的人物,都出于本能,退避三舍。他们不越雷池半步,因此成为一种保守势力的代表,这种势力把各种新的社会团体团弄到一起,如同海草缠住海岸一样。
  ①亚大纳西信经——亚大纳西(Athanasins,293—373)主教所主张的三位一体的教义,认为圣子由圣父所生,而不是被圣父所创造;圣父与圣子同性、同体。就得这样子光耀门庭,不能出败家子。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干的。”
  跟罗尔斯顿家比较起来,甚至像洛弗尔家、哈尔西家和范德格雷夫家这样因循守旧的人家也显得对金钱满不在乎,他们时而心血来潮,时而优柔寡断,没有定准。创立家业的铁腕人物者约翰·弗雷德里克·罗尔斯顿已经发现了这种差异,并向他儿子弗雷德里克·约翰进行了强调,因为老子已经在儿子身上闻出了一丝乳臭未干、无所作为的倾向。
  “你让兰宁家、达戈奈特家和斯彭德家冒风险、开空头支票去。他们身上流的是郡里老户的血。与我们毫不相干。看看他们已经怎样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指的是那些男人。叫你的儿子娶他们家的姑娘当媳妇吧,如果你愿意的话(他们个个长得健壮漂亮);不过我宁肯看见我的孙子娶洛弗尔家或范德格雷夫家的姑娘当媳妇,或者任何一家门当户对的都行。可是千万别让你的儿子跟他们家的小子浪荡,什么赛马呀,跑到南方那些该死的泉水旁去呀,到新奥尔良去赌博呀,以及干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你
  弗雷德里克听了,服了,娶了一个哈尔西家的姑娘,对父亲亦步亦趋。他属于纽约绅士当中的谨慎的一代、他们尊重汉密尔顿,又替杰佛逊①效力,“他们想把纽约设计成华盛顿的样子,实际上却设计成了铁蓖子的形状,以免被他们私下里瞧不起的民众认为“不民主”。他们骨子里都是些开铺子的,因此橱窗里摆的是最畅销的货色,而把个人的见解存在铺子后面,’由于不常用,这些见解逐渐变了质,褪了色。
  ①汉密尔顿(1757—1804),美国联邦党领袖,曾任财政部长等职。杰佛逊(1743—1826)反联邦党创始人,曾任美国第三任总统。
  第四代罗尔斯顿在信念方面已荡然无存,只在私人事务和商业事务方面留下了一点儿敏锐的荣誉感。在社区生活和国家生活方面,他们从报纸上接受日常观点。而这些报纸他们已不屑一顾了。罗尔斯顿家对国家命运的形成贡献甚微。只有在“事业”变得十拿九稳的时候提供一点儿经济资助。他们跟许多开国伟人都一有亲戚关系;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罗尔斯顿的表现堪称伟大。正如老约翰‘弗雷德里克说的,满足于三厘利息的公债比较安全:他们把英雄主义看成一种赌博。不过,他们人数又多,气质又相近,光靠这一点,就已经在社会上举足轻重了。人们在想援引先例的时候就说:“罗尔斯顿家”。这种权威性逐渐使第三代人对他们的集体重要性确信无疑,而迪莉娅·罗尔斯顿的丈夫所属的第四代人,却具有一种统治阶级的悠闲和单纯。
  罗尔斯顿家在全面谨慎的范围之内,尽了他们作为有钱而受人敬重的公民的义务。他们在所有的老牌慈善机构的董事会里都挂了名,他们为兴旺发达的机构慷慨解囊,他们有纽约最好的厨师,他们出国旅行时在罗马定购已经成名的美国雕刻家的雕像。把一尊雕像带回家的第一个罗尔斯顿被看成一个野小子;但得知这位雕刻家已经完成了英国贵族的几项定货后,全家都感到这也是一项百分之三的投资。
  跟荷兰人范德格雷夫家的两次联姻已经巩固了这种节俭而大方的生活特点,小心翼翼培养成的罗尔斯顿性格已经成了与生俱来的了,所以迪莉娅·罗尔斯顿有时候自己问自己,如果她要让自己的小子撒点儿野,难道他就不会在那儿创造一个小纽约,不会参加所有的董事会?
  迪莉娅·洛弗尔二十岁上就嫁给了詹姆斯·罗尔斯顿。婚事于一八四○年九月举办,按当时的风尚结婚仪式是在乡下新娘家客厅里举行的。那个地方俯瞰着桑德湾,就是现在A马路和三十九号街交叉的地方。她丈夫从那里给她赶着马车(坐的是洛弗尔奶奶金丝雀色的四轮大马车,车夫座位上有加缘饰的布篷),穿过广阔的市郊和乱七八糟的榆树林荫道,到了格拉默西公园的一幢新居里。年轻的一代开始在这一带打开局面了;在那里,她二十五岁上当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攒了一大笔丈夫给的零用钱,;而且被公认为当时最漂亮、最招人喜爱的“少奶奶”(当时就是这么叫的)之一。

  一个下午,她坐在格拉默西公园自己漂亮的寝室里,怀着坦然而感激的心情思忖着这些事情,她太接近原始的罗尔斯顿了,因此对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而她那刚才提到的儿子也许有一天会具备这种观点。她在他们的统治下生活着,不动脑筋,就像一个人在本国的法律支配下生活着一样。然而那弱音键的颤动,那偷偷的探问,有时候像翅膀一样在她的心里拍打着,不时把她和他们分开。倏然间,她能够根据他们同别的事物关系来审视他们了。这种时刻总是转瞬即逝;她很快就坠落下来,上气不接下气,面色还有点儿苍白,又回到她的孩子、她的家务、她的新装和她体贴人的吉姆那儿去了。
  今天,她带着一抹温存的微笑想到了他。回想起他对她讲过买新帽子时不要怕花钱。虽然她二十五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但她的模样儿仍然水灵灵的,令人惊叹,当时认为少妇身上十分得体的丰腴,把那根灰丝带绷紧在她的胸脯上,致使她那沉重的黄金表链——离开别在剪得低低的克拉尼式领口上的镶嵌细工的圣彼得胸针后——在束着一条天鹅绒腰带里的纤细的腰肢上面危险地晃荡着,裹在开司米羊毛围巾下面的肩膀仍具有青春的坡度,她的一举一动轻盈飘逸。宛如一个少女。
  吉姆·罗尔斯顿太太赞赏地端详着嵌在帽子的金黄色褶边里的红扑扑的鹅蛋脸,这顶帽子正是按照丈夫的意思,不怕花钱买下的。帽子像一架白天鹅绒的篷式马车,扎着宽宽的丝带,羽饰是一根点缀着水晶片的鹅毛——这是一顶专为她的堂妹夏洛蒂·洛弗尔定购的结婚时戴的帽子,婚礼定于该星期在布威里的圣马可教堂举行。夏洛蒂的婚事跟迪莉娅的一模一样;嫁给一个罗尔斯顿,属于威弗里街罗尔斯顿家的一支。没有什么比这更保险,更安全或者更——唔,平常的了。迪莉娅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字眼会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因为很难设想,就连她那样的小家族里的大姑娘竟会“平平常常地”嫁给罗尔斯顿家。然而,这种安排的保险、安全、合适,倒的确使这桩婚事成为上流社会里上流姑娘安安静静。羞羞答答地为自己预测的那种典型的姻缘。
  是的——可是后来呢?
  嗯——什么?这个新问题是什么意思?后来,哎,当然是惊慌失措地屈从于小伙子那些不可思议的要求,从前,”她充其量只伸给他一张玫瑰色的脸蛋儿作为对一只订婚戒指的回报;有宽大的双人床,第二天早上通过梳妆室的门看见他只穿着衬衫在泰然自若地刮胡子时产生的恐惧、推倭、暗示、顺从的微笑,妈妈的教诲,婚礼上含含糊糊的“听从”这个字眼的余响;一周或一斤的羞涩的惆怅、迷惘、狼狈的欢乐;然后就是逐渐习惯,不知不觉地安于那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大白床上两个无梦的酣睡者,清晨通过梳妆室门进行的计议,那门一度看上去好像是通向炙烤纯真的眉头的火坑呢。
  然后,就是孩子,被认为“弥补了一切”的孩子,而没有——不过他们都是恩爱夫妻,一个人拿不准他所失去的是什么,他们要弥补的又是什么。
  是的。夏洛蒂的命运将会跟她的非常相似。乔·罗尔斯顿绝像他的二哥吉姆(迪莉娅的詹姆斯),因此迪莉娅看不出为什么威弗里街的矮砖房里的生活舍不完全像格拉默西公园里高大的褐色石屋里的生活。只不过是夏洛蒂的寝室自然比不上她的漂亮罢了。
  她洋洋自得地瞥了瞥那仿波纹绸的法国壁纸,上面有一道“饰有短帷的”边儿,波环与波环之间点缀着流苏。桃花心木的床架上盖着白色的绣花床罩,床映在跟它配套的衣橱的镜子里,两相对称。一组一组的全家银板照相镶在深凹的镀金像框里,上面挂着莱昂彼尔·罗伯特的彩色石版印刷的“四季图”。镀金钟展现的是一个牧羊女,坐在一根倒下的树干上,脚下放着一篮子鲜花。一个牧童悄悄儿地爬上去,偷偷儿地吻了她一下,使她大吃一惊,这时,她的小狗在玫瑰花丛中对他狂吠。从这一对情侣的曲柄拐杖和帽子的形状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职业。这个轻佻的计时工具就是迪莉娅的姨妈曼森·明戈特太太送给她的结婚礼物一她是一个闯劲十足的寡妇,住在巴黎,并在土伊勒利王宫受过接见。这件礼品由明戈特太太交给了年轻的克莱门特·斯彭德,他正好在迪莉娅结婚后不久从意大利回到纽约度一段为时不长的假期;如果克莱姆·斯彭德能够养活一个老婆,或者他同意放弃绘画和罗马。回到纽约过那种循规蹈矩的生活,就不会有那桩婚事了。这位青年(他已经看上去怪模怪样。洋里洋气的,说起话来总带刺儿)向新娘笑呵呵地担保说,她姨妈的礼物是“皇宫里最新鲜的玩艺儿”;这一家人虽不赞成曼森·明戈特的“洋气”,却很赞赏她的趣味,因此批评迪莉娅不该把钟放在自己的寝室里,而应该摆到客厅的壁炉台上。然而,她早晨一睡醒,就看见那个大胆的牧童偷吻牧羊女的样子,心里就乐滋滋的。
  夏洛蒂的寝室里当然不会有那么漂亮的一个钟了;不过当时她还不习惯漂亮的玩艺儿呢。她那三十岁上就害肺热死去的父亲还是“穷洛弗尔”家的一员,他的遗孀挑着养育家小的担子,一年到头生活在“逆水行舟”的境地里,因此不能为她的大女儿尽多大的力;夏洛蒂进入社交界时,穿着她母亲的衣服改做的服装和一双从一位过世了的姑母那里传下来的缎子鞋,这位姑母还曾经跟华盛顿将军一起“领过舞”呢。那老式的罗尔斯顿家的家具,迪莉娅已经发现自己在把它淘汰,但对于夏洛蒂来说还挺豪华;很有可能,她会认为迪莉娅华丽的法国钟有点儿轻佻,甚至还不“太顺眼”。可怜的夏洛蒂自从停止参加舞会,开始访贫问苦以来已经变得非常严肃,几乎有点儿古板了!迪莉娅经常无限惊奇地想起她身上的突然变化:一家人私下认定夏洛蒂‘洛弗尔要当一名老处女的那一时刻。

  她初入社交界时,他们并不这样想。虽然她母亲充其量才能给她买得起一件新薄纱连衣裙。虽然她的相貌几乎处处都令人遗憾,从鲜红的头发到淡褐色的眼睛——再别提她颧骨上。圈又一圈的红血丝了,这几乎(多么荒谬的想法!)使她看上去好像涂过胭脂似的——可是这些缺陷都被她纤细的腰肢、轻盈的脚步、欢乐的笑声弥补了。她去参加晚会时,头发上好了油,再经过一番精心梳理,看上去几乎成了褐色的,它滑溜溜儿地顺着那红白山茶花环下面的娇嫩脸蛋儿垂下来,此时此刻,据说好几个有资格做郎君的青年(其中就有乔‘罗尔斯顿)说她蛮漂亮的。
  后来她生了病。她在一次月夜滑雪晚会上着了凉,那一圈又一圈的红血丝儿加重了,她还咳了起来。传说她要“走她父亲的路”了,于是她匆匆忙忙离开了家,到佐治亚的一个遥远的小村里去了,在那儿,她跟一名老家庭女教师一起孤孤单单地呆了一年。她回来时,人人立刻感到她变了。她面色苍白,比以前瘦了,可是由于脸蛋儿显得玲珑剔透,眼睛就显得黑了一些,头发更红了一些;她那教友派款式的朴素服装使她更显得怪模怪样儿的。她把各种小小的装饰品和表链都搞去了,老披着一件灰斗篷,戴着一顶又小又紧的帽子,突然对访贫问苦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热忱来。家里人解释说,她在南方呆了一年,对“穷白人”及其子女的不可救药的堕落深感震惊。这种苦难给她以启迪,使她不能再过她年轻的朋友们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大家带着意味深长的目光,一致认为这种不正常的心境会“及时过去”的;就在这时候,夏洛蒂的祖母洛弗尔老太太也许比别人更了解她,就给了她一点救济穷人的钱,并把洛弗尔家马厩里的一间房子(在默西街老太太住宅的后面)借给了她,在那儿,她在尔后称之为“托儿所”的地方收留左邻右舍的一些穷孩子。其中甚至有一个小姑娘。两三年前,她的来历曾引起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一个穿着漂亮斗篷的、带面纱的太太把她带进了一个打杂的黑人赛勒斯·华盛顿住的小屋,他老婆杰赛明在家替兰斯盖尔医生洗衣服。兰斯盖尔医生是当时的头号医务人员,据说通晓从贝特里到联邦广场的每一家的秘史。虽然遭到好奇的病人的围攻,他自始至终都宣称:他无法弄清杰赛明的“戴面纱的太太”的身分,也不能妄加猜测别在孩子围嘴儿上的一百元钞票的来历。
  那一百元钞票再也没有得到补充,那位太太再也没有露过面。然而,小姑娘却跟杰赛明的黑孩子一起生活得健康而快活,她一会蹒跚迈步,就被送到夏蒂的托儿所里来,在那里,她(像她的穷伙伴儿一样)穿着用夏蒂的旧衣服改的小衣服和她那双不知疲倦的手编织的短袜。迪莉娅虽然把心血完全倾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竟然也光顾过一两次托儿所,离开时还祝愿夏蒂的母爱本能会在婚姻中找到正常的出路。这位已婚的堂姐不无迷惑地感到:比起夏蒂在洛弗尔奶奶马厩里对弃儿们的强烈热情来,她对自己漂亮的宝宝们的爱则是一种温和持重的感情。
  接着,使大家都感到吃惊的是,夏洛蒂·洛弗尔同乔·罗尔斯顿订婚了。众所周知,她一进入社交界,乔就“爱慕她”。她的舞跳得美极了,乔身材高大,动作灵活,跟她跳过许多次苏格兰舞和逍蒂絮舞。冬天一过,媒人们都预言事情会有个眉目了;然而迪莉娅向她妹妹进行试探时,这位姑娘闪闪烁烁的回答,和火辣辣的前额似乎在说,她的求婚者变了心,再就不好向下问了,现在事情已一目了然。他们之间真有过一段艳史,随后就是那激动人心的事变’一种“误会”;可是终于万事如意了,圣马可教堂的钟声准备为夏洛蒂报喜了。“啊,当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罗尔斯顿家的母亲们异口同声地说……
  “夏蒂!”迪莉娅一看见她堂妹的身影儿映在她肩膀头儿上的镜子里,就把椅子往后二推,嚷了起来。
  夏洛蒂·洛弗尔在门口停住了。“他们告诉我你在这儿——所以我就赶来了。”
  “当然啦,宝贝。你穿上毛葛,模样多俊啊!我老说你需要穿鲜艳的料子。谢天谢地,我总算看见你把灰开司米斗篷脱掉了。”迪莉娅举起手来,把白帽子从她梳得油光光的黑头发上摘下来。轻轻地抖动着,使水晶片光芒耀眼。
  “你喜欢它吗?这是送给你的结婚帽子,”她放声大笑起来。
  夏洛蒂·洛弗尔一动不动地站着。她穿着她母亲的旧灰色毛葛衣服,上面新加了一条又窄又小的天鹅绒饰带,一条貂皮披肩围在胸脯上,一顶河狸皮的新帽子饰有一根下垂的羽毛,俨然初具一位新媳妇的自信和威仪了。
  “你知道你的头发肯定黑一些了,宝贝。”迪莉娅接上说,依然眼巴巴地打量着她。
  “黑一些了?白了,”夏洛蒂深沉的嗓音突然冲口而出,她把框住她脸庞的涂了香膏的发带往后一拨,露出鬓角上的一绺儿白丝来。“你不用把帽子存起来了;我不结婚了。”她加上一句,莞尔一笑,两排细小的白牙忽闪一亮。
  迪莉娅总算还有一点心思先把帽子搁下,鹳毛向上竖起,然后就扑到她堂妹的怀里。
  “不结婚了?夏洛蒂,你完全发疯了吗?”
  “为什么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是发疯呢?”
  “可是你进入社交界的那一年,人们就说你要跟他结婚了。谁也不明白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现在——这样做怎么会正确呢?你就是不能这么做!”迪莉娅语无伦次地嚷道。

  “好一个人们!”夏洛蒂·洛弗尔不耐烦地说。
  她结了婚的堂姐吃惊地望着她。她声音里有些发颤的成分,这是迪莉娅从前在她的声音里没有听见过的,甚至在别的任何人的声音里都没有听到过。它的回声似乎使她们熟悉的世界摇晃起来。阿克明斯特地毯真的在迪莉娅紧缩着的便鞋下起伏着。
  夏洛蒂·洛弗尔站在那里,眼皮儿紧巴巴地盯着前方,在她那淡褐色的眼睛里,迪莉娅注意到有绿色的斑点,每逢她生气或激动的时候,这种斑点就浮现出来了。
  “夏洛蒂——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一边问,一边把姑娘拉到沙发上坐下。
  “从哪儿来?”
  “是的。你看上去好像见了鬼——一大群鬼。”
  同样令人惶惑的笑容浮现在夏洛蒂的唇边。“我见过乔了。”她说。
  “嗯?——啊,夏蒂,”迪莉娅恍然大悟。喊了起来,“你该不是说你要吐露乔过去的每一件小事——我并没有听到过一顶点儿暗示;从来都没有。可是即便有……”她长长地吸了一口气。要铤而走险了。“即便你听说他已经是……他有了一个孩子——当然他会供养的……”
  姑娘摇了摇头。“我知道:你不要再往下说了。‘男人总归是男人’;可是问题不在这里。”
  “那给我讲讲是怎么回事。”
  夏洛蒂环顾着那阳光充足、堂皇富丽的房间。仿佛这就是她的世界的缩影,仿佛这个世界是一座她非冲出去不可的监狱。她低下头来。“我要——离开,”她气喘吁吁地说。
  “离开?离开乔?”
  “离开他的观念——罗尔斯顿观念。”
  迪莉娅把头一扬——她毕竟是罗尔斯顿家的一员!“罗尔斯顿观念?我还没有发现它讨厌得难以接受;”她冷笑了一声。
  “是的。不过你的情况不同。;他们没有要你放弃什么东西。”
  “什么东西?”可怜的夏洛蒂到底有什么(迪莉娅直纳闷儿)别人要她放弃的东西呢?她总是处在接受的地位,而不是非放弃不可的地位。“你不能给我解释一下吗,亲爱的?”迪莉娅催促她。
  “我的可怜的孩子们——他说我得放弃他们。”姑娘用一种倒霉的耳语嚷道。
  “放弃他们?不要帮助他们?”
  “不要见他们——照顾他们。把他们完全放弃。他叫他母亲来向我解释。在——在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他怕……怕我们的孩子会染上什么……他要给我钱,当然,掏钱……顾一个人。来照顾他们。他认为这样做体面,”夏洛蒂呜咽着说。她扔掉了帽子,把自己的悲泣捂在坐垫里。
  迪莉娅尴尬地坐着。在一切预见不到的复杂情况里,这当然是最想象不到的了:由于罗尔斯顿的特点已经在她身上养成,所以她情不自禁地看到了乔反对的力量,几乎身不由己地赞同他的做法了。在纽约,谁也没有忘记可怜的亨利·范德吕登的独子的死,一个没有家教的保姆偷偷儿地把他领到广场上去,染上了天花。自从有了这一先例,做父母的都觉得预防传染病是有道理的。穷人都是稀里糊涂的,当然,他们的孩子一年到头面临着一切可传染的东西。不行,乔·罗尔斯顿当然没有错,夏洛蒂简直脑子不清楚了,没有一点儿道理。不过现在给她讲这些毫无用处。出于本能,迪莉娅妥协了。
  “毕竟,”她凑着伏在下面的耳朵悄没声儿地说,“如果只是在你有了孩子以后——你就可以不要——等一晌再说。”
  “啊,不,我要!”痛苦的回答从坐垫上传上来。
  迪莉娅带着少奶奶的优越感笑了。“真的,夏蒂,我不大看得出你怎么会知道。你不懂。”
  夏洛蒂·洛弗尔支撑起来。她那绣着布鲁塞尔枕结花边的领子松开了,一成了一股儿,挂在皱皱巴巴的紧身胸衣上,在那乱糟糟的头发中,那一组白丝闪出憔悴的微光。在她淡褐色的眼睛里,那小小的绿斑漂浮着。宛如鲑鱼塘里的片片落叶。
  “可怜的姑娘,”迪莉娅想道,“她看上去多么老多么丑呀!比过去更像一个老处女了;她好像丝毫意识不到她再也不会有别的机会了。”
  “你得放明白一点,亲爱的夏蒂。毕竟,自己的孩子有优先权呀。”
  “那就对了。”姑娘狠狠地捏住她的手腕。“我怎么能放弃我自己的孩子呢?”
  “你的——你的——?”迪莉娅的世界又在她的脚下摇晃起来了。“在那些可怜的流浪儿中间,你把哪一个叫做自己的孩子呢?”她耐着性子追问道。
  夏洛蒂直勾勾地盯着她的眼睛。“我就把自己的孩子叫做自己的孩子”
  “你自己的——?当心——你要把我的手腕捏断了,夏蒂!”迪莉娅挣脱了,强装出一副笑脸。“你自己的——?”
  “我自己的小姑娘。就是杰赛明和赛勒斯——”
  “啊——”迪莉娅·罗尔斯顿张口结舌了。
  两个堂姐妹坐在那里,默然相对;然而迪莉娅把目光移开了。她深恶痛绝地哆嗦起来,觉得这类事如果非说不可,也不应当在自己的寝室里说,这里离纯洁无瑕的儿童室只隔着一条走廊。她机械地抹平了她那绸裙子上风琴似的皱褶,那是她的堂妹拥抱她时压出来的。她又望望夏洛蒂的眼睛,她自己的泪水盈眶了。
  “啊,可怜的夏蒂——我可怜的夏蒂!”她向堂妹把双臂伸过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