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狼穴巨款 - 第三十九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红胡子驾驶员急匆匆地沿格兰兹大街走向停在街上的汽车。爱新在车里见他走近,顿时警觉起来。为什么驾驶员没有把她儿子带来?为什么他这样匆忙?
  驾驶员钻进汽车,坐在方向盘后面。一阵气喘吁吁之后,他定了定神。
  “协和旅馆一片混乱,太太。”
  爱新倒吸一口冷气。“诺勒?是我儿子被杀了?”
  “不是,是个英国人。”
  “谁?”
  “他叫埃利斯。威廉·埃利斯。”
  “上苍啊!”爱新紧紧握住小手提包皮。“诺勒在伦敦有个朋友叫埃利斯。他常提起他。我非找到我儿子不可!”
  “别去那儿找,太太。既然你儿子和英国人有瓜葛,你就不要去。那儿到处都是警察,况且他们还在通缉你。”
  “找个电话。”
  “我来打电话。可能这是我替你做的最后一件事了,太太。我可不想牵扯到杀人案件里边去。我们达成的协议里可没这么一条。”
  他们行驶了十五分钟,驾驶员才确信后面没有人跟踪。
  “有谁会盯我们的梢呢?”爱新问道。“没人发现我,你也没提我或者诺勒的名字。”
  “不是你,太太,而是我。我认为用不着和日内瓦的警察打得火热。我时不时地和他们打过几次交道。我们相处得不太好。”
  他们进入了湖区。驾驶员仔细留心着大街上罕见的电话间。总算找到一个。他一个急转弯把车停在路旁,开门向电话亭奔去。爱新看着他打电话。
  片刻后,他返回来慢慢坐到方向路后面,动作比刚才慢得多。他坐在那儿,皱着眉头。
  “出了什么事?你倒是说话呀!”
  “我看事情不妙,”他说。“他们在等你的电话。”
  “对呀,是这样安排的。”
  “可打电话的不是你,而是我。”
  “这有什么两样?我让别人等我打个电话嘛。他们怎么说?”
  “不是他们,是他,而且说得太具体了。这座城市里的人可不这么随随便便就把消息告诉别人。只有听出对方的声音,或者对方用某种暗语表示他有权知道的时候,才能把具体情况说出去。”
  “到底是什么情况?”爱新不耐烦地问。
  “接头地点。还让尽快去。往北十公里,在通往沃森纳兹的路上。这条路在湖西侧。他说你儿子在那儿等你。”
  “那我们就走吧。”
  “太太,‘我们’?”
  “我愿意再和你商量一下”。
  她提出再给他五百美元。
  “你真是疯了!”他说。
  “那么,就这样办行吗?”
  “有个条件:在你和你儿子见面之前,你一切都要听我的。”他回答说。“我不能拿了钱,再把事情办糟了。不过,要是他不在那儿,就不关我的事了。我也要拿钱。”
  “会照付给你的,走吧。’
  “好的。”说着,驾驶员发动起汽年。
  “你为什么起疑心呢?我看一切都很合符逻辑。”爱新说。
  “我告诉过你。这座城市有它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日内瓦,电话就是信使。本来他应该再给一个电话号码,这样你可以亲自和你儿子通话。我提出了这个建议,对方说没时间了。”
  “完全可能。”
  “也许真是这样。不过,我看不那么乐观。交换台说,他们给我接服务台,但和我通话的人并不是服务员。”
  “你怎么知道的?”
  “服务台的人经常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但是他们从不发号施令。和我说话的那个家伏却在发号施令。而且,他不是日内瓦人。我说不清他带着那儿的口音。不管怎么样,现在你得听我的,太太。”
  冯·泰波尔挂上电话,得意地笑了。
  “找到她了。”他简单地说,走到长沙发前。
  汉斯躺在沙发里,把一个冰袋贴在右颊上。他的脸部青肿,上面的伤口还没被首席议员的私人医生缝合上。
  “我和你一起去。”汉斯说。他的声音由于愤怒和痛苦变得有些沙哑。
  “我看你还是别去。”他哥哥在一劳的手扶椅里插话说。
  “你不能露面,”冯·泰波尔补充说,“我们可以对赫克洛夫特说,你被耽搁住了。”
  “不行!”医生咆哮着,一拳砸在咖啡桌上。“对赫克洛夫特,你怎么说都行,可今晚我要和你们一起去。都是为了这个臭婆娘!”

  “依我看,这全怪你自己。”冯·泰波尔说,“有个事儿你就想干,比谁都着急。干这种事儿,你总是这样,一点不动脑子。”
  “他不死嘛!那个干柴棒不死,有什么办法?”汉斯叫嚷着。“他的力气有五头狮子那么大。瞧瞧我的肚子,”他撕开胸前的衬衫,露出了一条用黑线交叉缝合的曲线形伤口。“瞧,这是他用手撕的。用手啊!”
  埃瑞克·凯瑟勒将目光从他弟弟的伤口上移开。”你没被发现就逃脱了,算你幸运。现在我们得把你从旅馆转移出去。警察对每个人都要仔细盘问。”
  “他们不会到这儿来,”汉斯生气地反驳说,“我们的首席议员已经关照过了。”
  “不过,只要有个好奇的警察走进来,就会引起麻烦。”冯·泰波尔说着,看了埃瑞克一眼。“汉斯必须离开,戴上眼镜和帽子。议员就等在门厅里。”金发男子把目光转向受伤的弟弟身上。“如果你能走,还有机会干掉这个女赫克洛夫特。这样你会感觉好些。”
  “我能走。”汉斯说着,脸上痛苦地抽搐了一下。
  约安转向他的哥哥。“你呆在这儿,埃瑞克。赫克洛夫特马上会来电话,但是,要是他听不出你的声音,就不会说出他是谁。你要做出焦虑关切的样子。就说我在柏林和你联系过,让你早些到这儿。说我在巴黎给他打过电话,可他已经离开了。然后告诉他我们俩对今天下午这里发生的事都感到震惊。被害者曾经问起过他;我们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他绝不能在协和旅馆露面。”
  “我可以说,有人看见一个长得象他的人从运货出口离开了旅馆。”学者补充说。“当时那个人吓坏了;他会相信的。这样他会更加惊慌失措。”
  “好极了。和他见面后带他到精益旅馆去。用——”金发男子想了一下,“用弗莱斯卡这个名字登记,即使他还有怀疑,这个名字也会让他放下心来。他从来没对你提过这个名字,这样他就知道我们已经见过面而且谈过了。”
  “好吧。”埃瑞克说。”到了精益旅馆,我就解释说,因为出了这档子事儿,你和银行的董事们取得了联系,把会议时间订在明天上午。事情结束得越快,我们到苏黎世就越早。然后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
  “这好极了,教授先生。来,汉斯,”冯·泰波尔说。“我来帮你一把。”
  “没必要,”象公牛般强壮的慕尼黑足球队员说道,脸上那是另一副表情。“把药箱拿给我就行了。”
  “当然。”冯·泰波尔提起医生的皮箱。“我被你这玩艺儿迷住了。告诉我,你打算注射什么药。记住,我们要的是死亡,而不是杀人。”
  “别担心,”汉斯说。“药剂都已分瓶装好,不会搞错的。”
  “我们先见一见这位女赫克洛夫特,”冯·泰波尔说着,把一件大衣披在汉斯肩上。“然后再决定今晚汉斯在哪儿过夜。也许在议员家里。”
  “好主意,”学者表示同意。“那医生可以随时照顾他。”
  “我用不着他。”汉斯争辩着,呼吸从咬紧的牙缝中喷出来,步态摇摇晃晃地很吃力。“我完全可以结我自己缝好,他那两下子不怎么样。回头见。埃瑞克。”
  “回见。”
  冯·泰波尔打开门,回头看看埃瑞克,然后陪着受伤的汉斯走到了门厅。
  “你说每个瓶里都配好了药剂?”
  “对,那女人嘛,血清就能使她心跳过速……”
  门关上了。老大凯瑟勒那肥胖的身躯在椅子里蠕动了一下。
  这是狼穴行事的惯例,没有别的办法。
  护理汉斯的医生看得很明白,他的心脏出血;各个器官都受到严重损伤,好象被力大无比的爪子撕裂了一般。如果不把汉斯送进医院,他很容易死掉。但是,他们不能把他弟弟送医院。他会受到盘问。有人在协和旅馆被杀,而他这个伤员又去过协和旅馆。可疑点太多了。此外,汉斯的贡献全在约安手上的黑皮箱里。凡他们该知道的东西,鸩鸟全都学得会。
  再也用不着汉斯·凯瑟勒,这个太阳之子了,他成了累赘。
  电话铃响了。凯瑟勒拿起听筒。
  “埃瑞克吗?”
  是赫克洛夫特。
  “怎么?”
  “我在日内瓦。你到得早,我想该给你打个电话。”

  “噢。冯·泰波尔今天上午从柏林给我打过电话。他在巴黎找过你。他建议——”
  “他已经来了?”美国人打断他。
  “对。他出去把明天的安排最后定下来。我们有好多事情要告诉你。”
  “我也有很多事要告诉你们呢。”赫克洛夫特说:“你们知道出了什么事吗?”
  “知道了,真可怕。”凯瑟勒心说。话筒里的声音哪儿有什么恐慌,哪儿有手足无措的人的焦急?濒临绝境,抓着救生索不放的人根本不是这种声音,“他是你的朋友。人们说他找过你。”
  一阵沉默。“他是来找我母亲的。”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提了赫克洛夫特这个姓。”
  “Nach……Nach-rish……我念不上来。”
  “Nachrichtendienst?”
  “对。这是什么意思?”
  凯瑟勒大吃一惊。这个美国人的情绪很镇定;这可没想到。“我怎么对你说呢?反正它是我们这次日内瓦行动的敌人。”
  “冯·泰波尔在伦敦对就搞清楚这个了吗?”
  “是的,你在那儿,诺勒?我必须见你,但你不能来这儿。”
  “这我知道。听我说,你有钱吗?”
  “有一些。”
  “一千瑞士法郎。”
  “一千?……哦,有这么多。”
  “到楼下的服务台去,悄悄把钱给他,记下他的名字。告诉他这是为我付的,我几分钟后给他打电话。”
  “可是,怎么——”
  “听我说完。你给他钱,记下他的名字后,去电梯旁边的电话机那儿。守在门口对面左边那个电话机旁。电话铃一响,就拿起听筒。那就是我。”
  “你怎么知道的电话号码?”
  “我买通了一个人。他进去记下了号码。”
  这个人根本没有惊慌失措,他很有理智,而且意志坚强……埃瑞克·凯瑟勒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若不是因为遗传的安排,若不是因为那个刚愎自用的女人——听电话的这家伙也许会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一个太阳之子。
  “你要对服务员说什么呢?”
  “以后再告诉你;现在没时间了。你多长时间能办完?”
  “不知道。不会太长。”
  “十分钟?”
  “他什么时候回来?”
  “不过一两个小时。”
  “不行。十分钟后我往门厅给你打电话。我的表是八点四十五分。你的呢?”
  “一样。”凯瑟勒根本没有看炭,他的脑子在飞快地运转。赫克洛夫特意志坚定得近乎于危险。“我实在认为我们应该等一等。”
  “我等不了。他们把他杀了。上帝!他们把他杀害得那么惨!他们想抓到爱新,但他们找不到她。”
  “她?你母亲?……冯·泰波尔告诉过我。”
  “他们找不到她,”赫克洛夫特又重复了一遍。“他们会找到我的,我才是他们想抓的人。我还要抓他们呢。我要设圈套抓住他们,埃瑞克。”
  “你镇静点。你简直不明白你在干什么。”
  “我很明白。”
  “日内瓦的警察就在旅馆。如果你和服务员讲话,他可能会走露风声。他们就会找到你。”
  “几小时之内,他们找不到我。再说,我也会寻找他们的。”
  “什么?诺勒,我必须见你!”
  “十分钟,埃瑞克。现在是八点四十六分。”赫克洛夫特把电话挂上了。
  凯瑟勒放下听筒,他心里明白,除了遵命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了。其它一切行为都会引起诺勒的怀疑。可是,赫克洛夫特打算达到什么目的呢?他想对服务员说什么?这也许无关紧要。他母亲一死,只要让他活动到明天就可以了。
  到了明天中午,就没有多大必要留着他了。
  诺勒在格兰兹大街尽头的一个角落里等待着。他并不以自己要做的事为荣,可是,他内心的盛怒已使任何道德感都变得麻木了。
  看到威廉·埃利斯的那幕惨景,他的头快要裂开了。这惨景使他联想到其他一幕幕的景象:理查德·赫克洛夫特被一辆故意失控的汽车撞死在墙上;飞机上下的马钱子碱毒药;法国村庄里的枪杀以及柏林的谋杀;还有一个跟踪过他母亲的人也……他决不能让他们靠近她!这一切都要结束了,他要亲自把它结束掉。
  现在的问题是利用一切有利于他的条件,每一种可能的办法,他残存的每一点力量,每一件他想得起来的凶杀事件。现在唯一能够帮助他的办法就是利用柏林的那次谋杀案件。他曾在柏林把凶手引向埃瑞克·凯瑟勒,愚蠢地把他们引到了库福斯坦大街。凯瑟勒和赫克洛夫特;赫克洛夫特和凯瑟勒。假如这些杀人犯要寻找赫克洛夫特,他们就会盯住凯瑟勒。如果凯瑟勒离开旅馆,他们肯定会跟踪他。

  赫克洛夫特看了看手表,打电话的时间到了。他穿过大街向电话亭走去。
  他希望埃瑞克会接电话。
  埃瑞克当然明白这一点。
  旅馆的门厅里。凯瑟勒站在收费电话机旁,手里按着一张纸条。那位惊谎失措的服务员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家伙接线的时候,手直发抖。凯瑟勒教授表示乐于知道赫克洛夫特给他的电话大意。这对赫克洛夫特先生本人有好处。而且,由于又有五百法郎进了腰包皮,对服务员也有好处。
  电话铃响了,铃声未落,埃瑞克就从钩子上拿起听筒。“诺勒吗?”
  “那服务员叫什么名字?”
  凯瑟勒告诉了他。
  “好。”
  “现在我要求见面。”埃瑞克说。“有好多事情你需要知道。明天可是个重要的日子呀。”
  “只能挺过今夜才能见而。如果今晚找到她就见面。”
  “你在哪儿?我必须见你。”
  “我们会见面的。仔细听着。在电话机旁守五分钟。我可能还要给你打电话。五分钟过后我还不来电话,你就出来,往山下走。照直走就行。走到尽头向左拐,再往前走。我在街上和你见面。”
  “好!就等五分钟吧。”凯瑟勒笑了。不管这个外行玩什么把戏,都一钱不值。他要对服务员说的肯定是:一旦他母亲给他,这个没有登记住宿的客人,来电话,请她留个口信,或者给他留下她的电话号码。仅此而已。也许约安的判断是对的:赫克洛夫特此时已经智尽技穷了,这个美国人根本就不是太阳儿女的料。
  警察还在协和旅馆的门厅里。另外,还有几名记者。他们从警方发布的暧昧不明的抢劫报告中悟出其中必有奥秘。这是日内瓦。那些好奇的房客也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转来转去;有些人忧心忡忡;有些人则只是为了寻求刺激。
  埃瑞克躲开人群站在一旁,尽量不惹别人注意,他根本不愿到门厅里来,宁愿悄悄呆在楼上的房间里。
  他看了看表;赫克洛夫特打完电话已过了四分钟。再过一分钟这个美国人还不来电话,他就要找到服务员……
  服务员走过来,“教授吗?”
  “是的,我的朋友。”凯瑟勒把手伸进口袋。
  赫克洛夫特留下的口信出乎埃瑞克的预料。诺勒并不让他母亲露面,只让她留下电话号码,由他来和她联系:当然,服务员发誓不把电话号透露给任何人,但是,另一方面,先前许下的诺言总要首先考虑进去。一旦那位女士来了电话,就把她的号码写到一张纸上,放到凯瑟勒先生的信箱里。
  “称呼凯瑟勒先生可以吗?哦,喊埃瑞克·凯瑟勒教授。”
  这时,门厅里一个服务员喊着他的名字走了过来。喊什么!实见鬼!还没有人知道他在这儿呢。
  “嗳。我就是凯瑟勒教授,”埃瑞克答道。“什么事?”他尽量把声音压低,免得招惹人注意。人们都在看他呢。
  “是个口信,先生。”服务员说。“打电话的人说没有时间留条子了。是H先生打来的电话,他让你立即动身,先生。”
  “什么?”
  “他就说了这些,先生。是我接的电话。H先生打来的。你现在就动身。他让我转告你的就这些。”
  凯瑟勒屏住呼吸。事情来得措手不及而又再清楚不过。赫克洛夫特用他作为诱饵。
  在美国人看来,不管是谁在柏林杀害了那个穿黑皮夹克的人,他一定知道诺勒·赫克洛夫特一直和埃端克·凯瑟勒在一起。
  计策简单而又巧妙:暴露埃端克·凯瑟勒。让他收到H先生的口信后,离开旅馆到日内瓦黑乎乎的大街上去。
  如果没人跟踪他,这一因果关系的不一致就难以解释了。赫克洛夫特或许因此而重新估量他的诱饵。万一盘问起来,日内瓦计划就可能泡汤。
  赫克洛夫特毕竟是大有潜力成为太阳之子的人啊。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黑书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扼杀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巴赫替如梦在甜蜜而温暖的黑暗中趴着熟睡,背上盖一条蓝格子棉被,棉被凹凸不平地铺满整张床,形成阴暗的山谷和柔软的蓝色山丘。冬日清晨最早的声响穿透了房间:间歇驶过的轮车和老旧公车;与糕饼师傅合伙的豆奶师傅,把他的铜罐往人行道上猛敲;共乘小巴站牌前的尖锐哨音。铅灰色的冬日晨光从深蓝色的窗帘渗入房里。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三:荒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荒原》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赖于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第一部小说《枪侠》说的是罗兰,这个已经“转换”的世界里惟一幸存的枪侠,如何一路追踪并最终赶上了黑衣人,那个名叫沃特的魔法师。当中世界尚未分裂之前,沃特曾虚伪地与罗兰的父亲交好。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0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
黑麦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1.今天轮到索玛斯小姐泡茶。索玛斯小姐是资历最浅、效率最差的打字员。她年纪不小了,面孔温驯多虑,像绵羊似的。水还没开,索玛斯小姐就倒水去冲茶叶,可怜她一向搞不清壶水有没有沸腾。她一生有许多烦恼,这也是其中之一。她倒好茶,将茶杯放在每个茶碟上,各加两片软绵绵的甜饼干。 [点击阅读]
鼠疫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丹尼尔-笛福①——①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十八世纪名作家,著有《鲁滨孙飘流记》等。故事的题材取自四十年代的某一年在奥兰城发生的一些罕见的事情。以通常的眼光来看,这些不太寻常的事情发生得颇不是地方。乍看起来,奥兰只不过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只不过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而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