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浪潮之巅 - 机会均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3. 机会均等
  硅谷能成为科技之都,而且长盛不衰,必有它高明之处。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保证机会均等。任何人、任何国家和制度都无法保证我们的社会绝对公平,(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追求绝对公平。)但是,一个好的制度要保证每个人有均等的机会。
  硅谷是一个到处可见权威却从不相信权威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像约翰·轩尼诗(johnhenessey斯坦福校长,risc处理器系统结构的发明人之一)那样的科技界泰斗、拉里·埃里森(larryelison甲骨文的总裁)和乔布斯那样的出类拔萃的工业界领袖,还有被称为风投之王的约翰·多尔(johndoeerkpcb的合伙人)和迈克尔·莫里斯(michaelmoritz红杉风投的合伙人)。这里集中了近百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和香农奖的获奖者。各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多如牛毛。如果你开车在路上抛锚了,停下来帮助你的好心人可能就是一个大人物。(谷歌工程部门第一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就在路边帮助过人。)
  但是,硅谷却从不迷信权威。任何人要想在这里获得成功,都得真刀真枪地拿出真本事干出个样子。在美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传统产业中,普遍看中甚至过于看重个人的经历(resume)而不是做事情的本领。比如一个毕业生要想到位于美国东部的ibm华生实验室或者以前的贝尔实验室搞研究,必须出身于有些名望的实验室,有导师和教授们的推荐。(在日本公司更是如此)大公司雇用一个主管或者资深职务的员工,首先要看简历上的经验和头衔。这种做法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即使再真实的简历,也不免有夸大其辞的部分,更何况简历上的经历只是一个人以前做过什么而不是今后能做什么。在硅谷谋职,简历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本事(包皮括和人打交道的软本领)才是各个公司真正看中的。由于每个公司产品的压力很大,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淘汰率很高,硅谷的公司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权威而是实实在在干事情的人。硅谷几十年经验证明,那些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是已经眼高手低的权威对公司更有用。很多人向我抱怨过谷歌在招人时忽视以前的工作经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和大部分的硅谷公司一样,谷歌更相信自己的通过面试得到的判断而不是简历和推荐信,所以,在招人的时侯,总喜欢考一考。不管面试者名气多大,水平多高,过不了考试也是白搭。我的一个在美国顶级的计算机系当教授的同学,先推荐了他的一个学生来谷歌应聘,结果录用了。后来他自己来,谷歌要考和他的学生考的类似的题目,他反而没有考过,虽然我们很为他感到可惜,但是也没有办法。这位教授很不服气,对我讲,我的学生远不如我你们却要了,我发表过那么多论文,拿到过那么多基金你们却不要,说明你们的眼光有问题。我承认他讲的很有道理,但是,不能为一个人坏了规矩。从谷歌和ebay以及无数硅谷公司成功的经验看,这种不迷信权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做法总体上是对的。它确实有时候使得公司和一位称职的权威失之交臂,但是使得硅谷的公司能更多地吸收新鲜血液,充满了活力。

  不仅公司不迷信权威,硅谷的个人也是如此。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很少会因为ibm或者斯坦福的专家说了该怎么做就循规蹈矩,而是会不断挑战传统寻找新的办法。在公司内部,职位高的人不能以权压人而必须以理服人。了解谷歌这样公司的人都知道老板并不好当。在硅谷各公司内部,虽然也有等级之分,但是已经比传统行业的公司要好很多了。更重要的是,公司内部的升迁和毕业学校、学历、工龄长短很少有直接关系。因此,硅谷常常有一个怪现象,约翰原来在某个公司是比尔的老板,几年后,两个人先后来到另一家公司,比尔经过努力成了约翰的老板。我的一个朋友通过他在学校里的师兄介绍加入了某个硅谷的大公司,而他的这个师兄是这家大公司的元老。我的这位朋友非常努力,半年后就当上了他师兄的老板。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使得硅谷公司在全世界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对创业者来讲,资历固然有用,但就重要性而言远排不进前几位。名气大、职位高的创业者经验丰富、交际广,容易找到钱和市场,但是闯劲远不如初出茅庐的牛犊那么足。在风险投资家看来,一个人的能力,包皮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软”能力(softskills)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一个人的职位只代表过去,而财富和地位有时反而成为创业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硅谷很多著名的公司如思科、苹果、yahoo和谷歌,包皮括中国人创办的netscreen和webex都是原来默默无名的年轻人办成的,但是却很少听说那个成功公司是一位原某公司老总办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风险投资家们普遍承认的事实。红杉风投的投资家们和我谈过他们选择投资对象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创业者一定要有饥渴感(hungry)。很难想象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能比一个急于脱离贫困现状的缀学生更有把公司办好的可能。因为前者办公司不过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后者则是要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乔布斯勉励年轻人要保持饥渴感(keephungry)的原因。关于风险投资家如何选择投资对象我以后还会详述。因此资深创业者和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各有优势,但是机会均等。硅谷各个层次的成功者几乎无一例外是靠自己的双手从零干起,获得成功的。

  机会均等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行行出状元。一百六十年前旧金山是淘金者的天下,一位叫李维·施特劳斯的德国人(levistrauss)也从纽约跑到这里来淘金。来了以后他发现淘金的人已经过剩了,于是他捡起了他原来布料商和裁缝的老本行,用做帐篷的帆布为淘金者做结实的工作服,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levi-s牛仔裤。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淘金者的踪迹已经找不到了,而levi-s牛仔裤今天仍然风靡全球。
  五十年前,在旧日废弃的金矿上人们开始挖掘新的金矿—it金矿。和老一代的开拓者一样,真正靠淘金发财的人并不多。但是在硅谷这一片年轻的土地上,只要肯干,在各行各业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由于有一些淘到金子的“冒险家”—科技新贵,就产生了替他们打理财务的需求,今天旧金山和硅谷就成为投资银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除了我们以后要专门提到的风险投资,这里的个人财产管理(privatewealthmanagement)业务也很发达。比如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goldmansachs),有超过10%的个人财产管理经理人都在硅谷,使硅谷成为全球仅次于其纽约总部的第二大分公司。由于硅谷房价很高,房屋交易金额大,而且硅谷人口流动性大,房屋交易数量多,早就出一大批房地产中介商,其中干得出色的,收入比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要多得多。据著名房地产中介商billgorman自己讲,他十几年累计交易了八亿美元的房屋。按照美国标准的百分之三的佣金计算,他累计收入高达两千四百万美元,超过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有趣的是很多从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人是it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发现硅谷的it行业已经人满为患,改行去从事其他工作,反而比原来当工程师甚至公司主管要成功得多。
  即便不在像金融和房地产这样高利润的行业工作,只要努力,一样能事业成功。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两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刚刚装修完新家,替他装地板的是一位华裔老板。他没读过大学,中学毕业就给别人打工当学徒,但是他非常爱钻研,人也勤快,很快就成为装地板的行家里手。几年后自己出来单干,开始接一些小活儿。由于他价钱便宜质量好,很快活就多得做不过来了,于是他雇了一些工人,业务便发展起来了。他通过高薪(和it从业人员差不多)招技术熟练的地板工,所以一直质量很好,慢慢地,开始接到大公司的合同,事业发展很快。即使在现在美国房地产不景气,很多装修公司没有生意的情况下,他手上的合同仍然多得做不过来。第二个例子是我自己的园丁,一位墨西哥移民。他开始只是一个人给人除草收拾院子。由于他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比如经常用自己的卡车替主顾运送大件商品),又守信用,他的雇主们就把他推荐给朋友用。很快他就接收不了新的主雇了,于是他把他的弟弟接来帮忙,两个人除了替人除草收拾院子,便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房屋修缮和庭院规划(landscape)工作。渐渐他就积累起一些财富,雇了一些帮手,开办了一个小的庭院规划的公司。在房价很高的硅谷,也买上了房子,实现了他的美国梦。

  想反,如果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即便名气再大,才高八斗,在硅谷也很难混下去。大多数时候,硅谷公司需要的是能真正做事情的人,而不太看重那些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名气。在2000年,由于互联网泡沫导致硅谷过度繁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找不到人,那时找工作很大程度上凭一张嘴。很多经常跳槽而不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跳来跳去跳到一个主管的位置。2001年以后,用人不当的公司很多倒闭或被迫大量裁员,真正的高手或者还呆在原来的公司,或者被别的公司录用,或者转到了学术界。而一大群各个级别的混混都到了“人才市场”上待价而沽。这些人中很多原本是技术精英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旦养尊处优时间长了,名不符实了,便很难再在硅谷生存了。偶尔会有一两个小公司到那里去找人做事,常常一下子围上一大堆人。如果问他们会做什么,大部分给你的答案都相同,“如果你给我一个团队,我一定能替你管好。”这里面虽然不乏真正的管理者,但是很多是眼高手低的高手。招人的公司显然不傻,它们需要干活的而不是养老的。
  硅谷相对于美国其它地方是机会最多也是最均等的。因此虽然这里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还是不断有人愿意来。全世界很多国家想学习硅谷建立自己的科技园,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能像硅谷这么成功的。我想这些科技园的管理者们,也许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为创业者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还是将人按照财富、经历、名气预先分为了三六九等。(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业界的领袖。
或许您还会喜欢:
鬼医傻后
作者:佚名
章节:127 人气:2
摘要:第001章夜半惊魂晚霞似血,笼罩了整个天际。苍穹一片暖色,晚云轻拂而过,好似层层翻滚的浪海,无穷无尽的变幻。翻卷如云的宫墙,层层迭迭的瓦檐,精致的亭台楼阁,山石排列有序,奇花异草数不胜数,轻风吹过,到处是馥郁诱人的香气。雕梁画栋的殿阁中,微微敞开的窗户,暮色的青白光芒笼罩着宽大空荡的宫殿,显得苍凉而凄惨。 [点击阅读]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引言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打和骂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专家认为: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点击阅读]
九型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号性格:完美型自白:我觉得凡事都应该有规有矩,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标准;我理性正直、做事有原则、有条理、有效率、事事力求完美,但别人说我过于挑剔、吹毛求疵。性格特点:(1)对错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原则必须遵守和坚持,不可以协商,经常认为自己掌握真理;(2)高标准、高要求、认真、原则多,自己出错则会自责、内疚、愤怒;(3)自律,也严于律人,对人也对己,别人出错会进行指正, [点击阅读]
云中歌2
作者:佚名
章节:125 人气:2
摘要:云歌被宦官拖放到一旁。拖动的人动作粗鲁,触动了伤口,她痛极反清醒了几分。隐约听到一个人吩咐准备马匹用具,设法不露痕迹地把她押送到地牢,拿什么口供。不知道是因为疼痛,还是大火,她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红灿灿的。在纷乱模糊的人影中,她看到一抹影子,疏离地站在一片火红的世界中。四周滚烫纷扰,他却冷淡安静。 [点击阅读]
人类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2
摘要:前言汉斯及威廉:当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那位引导我爱上书籍和图画的舅舅,答应带我做一次永难忘怀的探险——他要我跟他一起上到鹿特丹老圣劳伦斯教堂的塔楼顶上去。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教堂司事拿着一把足以与圣彼得的钥匙相媲美的大钥匙,给我俩打开了那扇通往塔楼的神秘大门。“等你们下楼出来时”他说,“拉拉铃就行啦。 [点击阅读]
伊索寓言
作者:佚名
章节:454 人气:2
摘要:农夫替牛解下犁套,牵着它去喝水。这时,有只穷凶极恶的饿狼正出来觅食,看见那犁,开始仅仅只舔舔那牛的犁套,觉得有牛肉味,便不知不觉地将脖子慢慢地伸了进去,结果再无法拔出来,只好拉着犁在田里耕起田来。那农夫回来后,看见了它,便说:“啊,可恶的东西!但愿你从今弃恶从善,回来种田吧。”这故事是说,尽管有些恶人做了一点善事,但这并非他的本意,而是出于无奈。 [点击阅读]
塔木德智慧全书
作者:佚名
章节:451 人气:2
摘要: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1)钱是货币,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多少的标志,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分贵贱的。在犹太人的赚钱观念中,他们从来就不把蹬三轮、扛麻袋看成是低贱的事,也不认为做老板、经理就高人一等,钱不管在谁身上都一样是钱,它们不会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就不是钱了。 [点击阅读]
存在与虚无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存在与虚无》这是一部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概论:一、导言:对存在的探索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萨特明确了他对存在思考的起点,提出了存在的两种不能互相还原的存在形式:对意识来说超越的存在和意识本身。萨特的存在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现象。 [点击阅读]
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
作者:佚名
章节:183 人气:2
摘要: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奥?特》,《不过是个提琴手》,《两位男爵夫人》,《生乎?死乎》,《幸运儿》。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歌剧《乌鸦》,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歌剧《司普洛峨的神》,《黑白混血儿》,《摩尔人的女儿》,《幸福之花》,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梨树上的鸟儿》,《小基尔斯滕》, [点击阅读]
小狗钱钱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富有一些,只是我们中的一些人的这一愿望更为强烈;而有些人却假装自己只想在生活的某些领域里变得富有。事实上,大多数人的最终愿望都是让自己更加幸福、更加成功,也想拥有更多的钱。这种愿望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富裕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假如我们有充足的钱,我们就能生活得更有尊严,也能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服务。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