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镜中恶魔 - 我们的心仍旧战栗(4)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还有离开家时锁门为什么最好只锁一圈,这样安全局的先生们光顾时就省得撬门了。因为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随心所欲。即使房间里的地板长了眼睛,即使我能把门放进手提包皮,能把手提包皮藏在皮肤下面,他们照来不误。即使我自己就是房间,抬腿走了,他们也照来不误。即使我的住房已经不在那里了,他们也能找到他们天天都想知道的东西。
  这首诗知道,我在大街上会看停在路边的每辆车,我得记住它的颜色、车牌号、驾驶者和时间。为什么?仅仅是为了与和我同样命运的朋友们说说。恐惧就这样被迫与事实越贴越紧,它不能告终在头脑中。
  这首诗囊括了很长时间的恐惧——诗中的贝蒂娜指的是贝蒂娜岱脶阿尼姆——从下两分钟直到今后十年。许多人都有他们的诗。东欧人对抒情诗的热爱不是什么美好的神话,这种爱是从恐惧中产生的。货真价实的实用抒情诗。这里没有贬义,因为恐惧是一种可靠的标准。用话语来打情骂俏是徒劳的,恐惧完全能够感觉到每个词是如何被说出来的。真情与假意是水火不相容的。许多人都有他们的诗,他们会一段接一段地背诵,而且自己会沉醉于所背诵的诗。不信上帝的人这么背诗时会让人想到祷告。
  恐惧这个词两种语言中都有:在我的母语中是一个音节,在罗马尼亚语中是两个音节:frica.
  我知道,按照东正教的信仰孩子受洗时要脱光,脑袋要三次被浸入水中。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我才吓出一身冷汗。因为一位安全局的军官对我说:我们把你按下水。还说:幸福会整死你。这样我才第一次懂得了,幸福和不幸会在何处相遇。恐惧把我驱入语言的深层,母语和我生活过的那个国家的语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彼此之间是如此陌生。因为对对方的恐惧没有停止,所以它们就一直彼此观望:

  根据德国的迷信说法,谁要是看见流星就应该许个愿,因为这个愿望接下来就可以实现。而罗马尼亚的迷信说法却认为,有流星滑落的时候意味着有人在这一刻死去。在这两种语言中都用野鸡这一画面来比喻人,在德语中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爱吹牛的人,在罗马尼亚语中则指失败者。一种语言用这种禽的外表作为隐喻,另一种语言用它在猎人面前的无助性。因为野鸡不能飞,它得跑。而子弹却能飞,从而打中了它。德国的童话总是这么开篇:从前;而罗马尼亚的童话则这么开头:从前有一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事……
  这种对比无处不在,每天可见,数不胜数。它们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照世界的标准可能性。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罗马尼亚语提供的画面更加直白,也就是说更大胆,诗意中并不掺杂安慰。我生活过的那个国家的语言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母语那么亲近,但我却更喜欢罗马尼亚语中的比喻。
  新年时我在报纸中读到:新年时的祝贺语“新年好!”源自意第绪语,却没有一本德国的字典中标明这一点。我问自己,一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人是否早晚会琢磨一下,他们使用的语言中有哪些词汇是外来语。是不是永远和到处都只有少数人能看到这些借用的词,而且他们看的时候是偷偷地用眼角一扫,就好像没有一种语言会受到什么馈赠似的。
  在罗马尼亚每个被说出的威胁都是罗马尼亚语。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转眼间就变成了官方语言。这么看来德语在罗马尼亚还算运气不错,比在东德走运,比在第三帝国也走运。我被迫看到,我生活过的那个国家的语言和我的母语,尽管二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如此不同,都可以成为凶手的语言。我也被迫看到,世界各处各国的所有语言都可以成为凶手的语言。我亲身经历了,这种事一旦开了头,其进展会多么神速。

  彼此熟悉的人们在谈话时也会谈到德国的排外主义。他们会说:在别的国家也存在排外主义。是的,但我们生活在德国这里。还没有一个这里的德国人对我说过:我不是这样的人,而且你也认识很多别的不排外的人。
  令我恼火的是:他们,那些本身行为无可指摘的人,顾左右而言他地提什么别的国家。他们如此不理直气壮,作为德国人不敢挺身而出。这也让我想起那行诗:我们的心仍旧战栗。
  会这样吗?
  鼠药味道如何?
  “我的梯子丢了,那梯子在园子里用正好,现在它丢了。让人偷走了,就是这么回事。”那个上了岁数的女人说,“他们什么都偷,自从他们来到这儿以后,人们就不能有什么好东西了。”她指的是申请避难的人。
  以这种方式骂人在村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们根本不需要说出“寻求避难者”或“外国人”这类字眼。这女人等待着别人附和她。
  那位陪着我走到村边的六十来岁的男人看到那位女人看见了他,就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和她一样住在下面村子里,他正要陪我去山坡上的果园。他们以前聊过天,她认识他,也知道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现在他不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这让他很难受。因为我站在他的身边,他知道我会愤怒地反驳的。他选择沉默,因为他不愿让当地人看出自己的熟人持不同意见。这自然也是为了掩盖一个事实:站在他身边的人是个外国人。
  几个星期前他试图让我明白,我作为在罗马尼亚生活过的德国人与外国人是有区别的。这次尝试之后他就知道了,我对他这种区别对待和他那别有用心的伪善不买账。

  他弯腰去拿苹果,那女人不满地继续往前走去。那女人走远了之后,他对所发生的事仍旧不进行任何评论。他装成好像根本没有遇到那女人似的。
  一个小时以后我走在他身旁,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路过那个村子。那村子与西德上千个别的村子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到处收拾得井井有条,就好像天上既没刮过风、也没下过雨、没有一次霜冻或是酷暑损害过房屋的颜色似的。就好像时间仅仅在人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而对房屋却高抬贵手了。与贫穷国家相比,这里的人也老得晚,而且老的方式也不同。我能够想象,谁住在有桁架房屋、观赏性灌木丛和晚秋植物的街上,是不愿意听贫穷这个词的。上了年纪的人知道,战后他们贫穷,人口也锐减了一半。因为他们知道,是希特勒挑起这场战争的。
  他们打输了这场战争,失去了房屋和家园,他们的民歌和习俗也被用来为这场战争服务。所以他们没有权利抱怨。在希特勒以他们的名义蹂躏过的世界各地,人们视他们为怪物。他们拼命做苦工,为了逃避这满目疮痍的一切。
  年轻人知道,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贫穷国家永远是许多人的梦想和极少数人的奢侈。仅仅是看见穷人的贫穷,这个村里的居民都会感到恐惧。无论老少都很夸张,想象出来的恐惧转变成仇恨。他们认为贫穷是有失身份的,特别是陌生人的贫穷不可理喻。他们脱离了贫穷,贫穷的是陌生人。他们太高贵,甚至不屑看到陌生人的贫穷。这完全是优越感思想在作祟。只有当他们出于仇恨想在贫困面前保卫自己的村子时,他们才觉得有家的感觉。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修道院纪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王室名录上第五位叫唐·若奥的国王今天晚上要去妻子的卧室。唐娜·马丽娅·安娜·若泽珐来到这里已经两年有余,为的是给葡萄牙王室生下王子,但至今尚未怀孕。宫廷内外早已议论纷纷,说王后可能没有生育能力。但这仅限于关系亲密者之间的隐隐低语,以免隔墙有耳,遭到告发。要说过错在国王身上,那简直难以想象,这首先是因为,无生育能力不是男人们的病症,而是女人们的缺陷,所以女人被抛弃的事屡见不鲜。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4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2
摘要:Chapter1序章“龙。”莫兰德边说,边从地上抓起一只干瘪的苹果,在双手之间丢来丢去。“扔啊。”外号“斯芬克斯”的拉蕾萨催促。他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我想看龙。”鲁尼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又矮又胖,尚有两岁才成年。“哪怕一眼都好。”我想萝希搂着我睡觉,佩特心想。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
章节:86 人气:2
摘要:清晨五点,哈佛大学的宗教艺术史教授罗伯特.兰登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的人自称是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首领,名叫马克西米利安.科勒,他是在互联网上找到兰登的电话号码的。科勒急欲向他了解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神秘组织。他告诉兰登他们那里刚刚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他把死者的照片传真给兰登,照片把兰登惊得目瞪口呆。 [点击阅读]
情书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下雪了,就在藤井先生结束致词的一刻。"就此,多谢大家的到来。我肯定,阿树泉下有知,一定会很高兴。"渡边博子参加了藤井树逝世三周年的纪念仪式。藤井树的父亲正站在墓碑前讲及他儿子生前的点滴。博子?如果阿树多留一点时间便好了。三年前的事就像在眼前。当时,她跟阿树正准备结婚。就在婚期之前,阿树参加了一个攀山探险旅程。山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迫使探险队改行一条少人使用的路。 [点击阅读]
无影灯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01“今晚值班不是小桥医师吗?”做完晚上7点的测体温、查房,返回护士值班室的宇野薰一边看着墙上贴着的医师值班表一边问。“那上面写着的倒是小桥医师,可是,听说今晚换人了。”正在桌上装订住院患者病历卡片的志村伦子对阿薰的问话头也没抬地回答说。“换人了,换的是谁?”“好像是直江医师。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
董贝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我敢于大胆地相信,正确地观察人们的性格是一种罕见的才能(或习惯)。根据我的经验,我甚至发现,即使是正确地观察人们的面孔也决不是人们普遍都具有的才能(或习惯)。人们在判断中,两个极为寻常发生的错误就是把羞怯与自大混同——这确实是个很寻常的错误——,以及不了解固执的性格是在与它自身永远不断的斗争中存在的;这两种错误我想都是由于缺乏前一种才能(或习惯)所产生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