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静静的顿河 -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悲壮前行的党徒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悲壮前行的党徒
  ―――《静静的顿河》中的“革命者”
  前苏联著名小说《静静的顿河》问世80年来,围绕其主题和人物无论在其本国还是在世界读者中,都曾产生了很多的争议和讨论。优秀的文学作品之 所以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就在于能够引导不同年代、不同层次、不同审美趣味的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阅读文本,为读者提供多样化诠释的广阔空间,时间越久就越 能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当历史的硝烟已成为过去,今天的读者以更为自由广阔的视角和多层次的解读来审视这部作品,相信会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
  战争与人性*是《静静的顿河》探讨的两大主题,作者表面上描述了顿河哥萨克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惶惑、痛苦的抉择中最终接受了苏维埃政权,显 示了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然而这条明线之下还隐藏着一条暗线:俄罗斯式的、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在血腥残杀中伟大人性*的讴歌。肖洛霍 夫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政治身份以及他所处的特殊时代环境并未妨碍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主导创作,没有为当时的意识形态所限制,至少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 出的价值倾向并不符合他所从属的政党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从而使《静静的顿河》得以延续19世纪以来俄国文学的宗教救赎意识,继承了以果戈里、托尔斯泰、 契诃夫、高尔基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作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凸显残酷环境下人性*的光辉,这在二三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是十分罕见的现 象。肖洛霍夫以极大的热情为他所熟知的顿河歌唱,不逃避,不粉饰,更不阿谀,完全凭普通人的良知来审视俄国历史上那次天崩地解般的剧变,既没有迎合现政 权,以概念图解历史,也没有超然于历史现实之外去冷眼旁观,而是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入到了作品当中,把作家的亲身经历和作品人物的悲剧命运很好地结合起 来,力争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肖洛霍夫以冷静的态度对“革命”鞭辟入里地加以分析,将“革命”所造成的反人性*的杀戮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作家的笔常如一个精确清晰的镜头, 赤裸裸地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直接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血与火的现场,惊悚于战争的残酷,陷入窒息般的感觉。“革命”伴随着枪炮声悄然而 至,没有人能预感它究竟是狂欢的使者还是灾难的根源,正如没有人预知阶级的产生、剥削的存在、“人民”和“敌人”的迥然不同。所有这些观念没有经过批准或 许可,就一下子占据了人们的头脑,控制了人们的思维。那个名为“平等”的理想,也只是在有人为“不平等”下定义之后,才逐渐取得了话语权。在其他同类题材 的革命文学作品中被事先豁免了的道德审判重新被作者严肃地提了出来。
  共|产|党员施托克曼,作品中第一个登场的革命者,一战前执行上级组织的指令,来到顿河地区传播革命的“火种”,以钳工的身份来到鞑靼村,凭借高 超的口才和煽动能力团结了一批劳动的贫苦哥萨克,向他们播洒革命理论,点燃了贫苦哥萨克心中仇恨的火种;当十月革命爆发后,正当顿河地区的哥萨克摇摆于红 白两种势力的时候,他再次回到顿河,正当他当年培养的“革命人才”驾驭不了局面之际,他的出现起到了稳定局面的作用。然而他一人的单薄力量最终无法扭转整 个局势,终于被哥萨克的暴动大潮淹没,从而为自己的理想献出了生命。“他们把你们引入歧途,叛徒们!他们拿你们做叛变的见面礼……去换取新的官衔……但是 共产主义将永远活下去!同志们!你们赶快猛醒吧!”这是施托克曼在牺牲前对哗变的红军士兵说的最后一句话。红色*经典所惯用的革命英雄主义式的语言并没能掩 盖现实革命斗争的残酷,被仇恨和愤怒煽动起来的“群众”如同喷薄的岩浆,摧毁着一切道德防线,其势之凶也早已不在革命启蒙者施托克曼们的掌控之中。最终还 是为自己点燃的烈火所熔化,这是他们所始料未及的。

  施托克曼以宗教使徒般的虔诚来到顿河地区播种观念,将布尔什维克的“福音”洒向各个角落。这种精神实质上的“布道”,虽然形式上延续了俄罗斯 革命者扮演救世主的精神渴望,但是布尔什维克面对的是沙皇专制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俄国,从十二月党人到民粹派的革命经验告诉他们,仅有基 督使徒的救世主义远远不够,甚至自身都难保,而是必须建立在钢铁般“党性*”基础之上才能保证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对专制统治者、剥削阶级以及一切人民大众的 敌人,都要毫不留情地加以铲除和消灭,超阶级的人性*只是统治者用来麻痹人民的虚伪台词。于是才有了施托克曼富于煽惑的鼓动,他在劳动哥萨克心目中人为设立 了一道鸿沟,用阶级将“人民”和“敌人”判然分离,遍地播下了仇恨的火种,以便被点燃的那一刻将一切阶级敌人燃烧殆尽。在俄国革命者的眼里,人民与敌人之 间只有谁消灭谁的问题,不存在互相妥协共同生存的可能。
  回顾国际共运史,十九世纪的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德国两位天才理论家的理论建构,先后成立了第一、第二国际两个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无产阶级政 党,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成了令资产阶级政权不可小视的强大力量,但却都没有强有力的纪律约束,内部的思想分歧也错综复杂。然而这种情况却在相对落后的俄 国有了改观,列宁成了第二国际的异数,他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掀起了一个反对派,并迅速壮大,成为“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正是这个突破才有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把马克思的理论第一次变成了现实。然而也正是这种突破标志着从此国际共运分裂成了两条道路:和平斗争和武装夺权,我们长 期以来的政治话语从来都是将列宁的路当做世界革命的不二法门。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运史,当年的世界革命中心早已 土崩瓦解,烟消云散,而战后欧美各国左翼政党凭借议会斗争以及“资产阶级zheng府”顽强的自我修复机能,使当年列宁判定处于垂死挣扎阶段的资本主义制度一直延 续到今天。
  一种制度赖以存在并延续的基础,归到最表面的层次是对话语权的掌握和操纵。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无论处于什么文化背景之下的国家和民族, 都或早或晚、不可避免地被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方式所同化或吸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生活在了这种话语形态控制下,离开了它,我们将发现我们无所 适从,甚至连准确表述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这个话语权的归属还是未知数,曾经有过一种理想和主义,设想过建立一种完全 不同于、甚至可以说超越今天这种形态的社会和生活方式,并曾在一定范围内变成了现实。但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能只建立在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之上,它要受其 本身规律的支配,任何试图超越甚至违背这个规律的尝试都难免失败的命运。上个世纪初那次曾被宣传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革命,其背后是在被一种理 想所支撑,《静静的顿河》正是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理想的执著以及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以施托克曼为代表的这个理想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历史,曾经 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如今当这一切已经随着历史而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凭借那个时代的文学重温那段悲惨的人类足迹,凭吊曾经的光荣与梦 想,曾经的迫害与杀戮。
  本丘克(旧译彭楚克)和波乔尔科夫(旧译波得捷尔珂夫),这是两个出身于哥萨克、自觉走上革命道路的布尔什维克,他们很好地诠释了暴力革命的 “真理”,如果说施托克曼更象一个善于煽动革命的演讲家的话,那么这两个人物则完全是“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实干者形象,本丘克塑造得更加有血有肉、鲜明立 体,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与作品中描写大部分亦农亦兵的哥萨克不同,他很早就离开了顿河流域的家乡新切尔卡斯克,来到首都彼得格勒当一名工人,不同 的社会阶级处境使他的生活和思想都和原来的哥萨克阶层渐行渐远,特别是在接受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宣传鼓动之后,本丘克开始从思想上彻底和原来的生活决裂, 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在一战中,他以志愿兵的身份公开活动,为了“世界革命”的理想,利用俄军在东线战场上屡战屡败之后士气不振的时机进行革命宣传,煽 动前线士兵倒戈,与交战国德奥等国的士兵联欢。第四卷第一章中本丘克在战壕里与几个死心塌地效忠沙皇的“反动军官”的一番唇枪舌剑的精彩辩论宣告了布尔什 维克对于国家与革命、阶级和民族的观点:“日俄战争引起了1905年革命,这次战争势必以新的革命收场。而且不仅是革命,还要发生国内战争。”随后在战壕 里发现的宣传单则更为露骨:“你们醒醒吧,劳动者们!你们的敌人不是那些也和你们一样被欺骗的奥地利和德意志士兵,而是你们自己的沙皇、工厂主和地主。掉 转你们的枪口去反对他们,跟德意志和奥地利的兵士联合起来!”在布尔什维克和列宁主义者看来,国家和民族都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迟早是要消亡的。广大受压迫 的工人和农民只有泯灭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团结起来共同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资产阶级和地主,才能取得世界革命的胜利。这些观点在列宁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中都有 详尽的论述。为了革命,可以牺牲国家的利益,可以忽略民族的鸿沟,全世界劳动者都是亲如兄弟的一家人。

  革命家的理念永远是手段高于目的,无论他们的纲领多么富于理想色*彩,一旦将其付诸实施都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对现实功利的考量,国家、民族和阶级 等名词概念都不过是革命家玩弄于股掌的工具而已。苏俄为了政权的稳固可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以获得暂时的喘息镇压国内叛乱和国外武装干涉, 然而当政权稳固后民族依然要生存,领土仍然要扩张,外兴安岭中东路权不但不会归还中国,反而还要策动外蒙古独立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理想碰到现实总是会 不堪一击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前夕,这条理论却不失为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它既可以使布尔什维克获得道德上的优势,使他们更加真实地扮演着工兵利益代 言人的角色*;又具有强大的心理攻势,促使前线士兵更多地投奔到红色*阵营里来。在人心惶乱无所适从之际,早就从前线开小差的本丘克又适时出现在“士兵同志 们”的面前,他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士兵的认可,以至于把他当成了值得信赖的人。对待“死不悔改”的“反动军官”,尤其是知晓其底细并当面揭穿他的卡尔梅科 夫,本丘克则会毫不留情地露出牙齿,用子弹消灭这个沙皇的忠实“走狗”。
  作者并没有将本丘克简单地塑造成一个不是人间烟火的布尔什维克,还着重写了他的亲情和爱情,使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在硝烟弥漫中,本丘克和犹太 姑娘安娜坠入了爱河,而孕育他们爱情的环境却是制造杀人和死亡的机枪队,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反讽,爱情是美好的,杀戮是恐怖的,然而即使在戕害人性*的岁 月,也仍旧不能泯灭人类爱的本能,这对革命的青年还是无可挽回地相爱了。他们的相爱,就像地狱里的一盏明灯、坟墓上的一个花环,使这充满了死亡恐怖的气氛 有了些许温馨。本丘克幸而有了安娜的那份爱,才使他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残存了一丝人性*的温暖。然而这份可贵的人性*却使他备受煎熬,尤其被调到了行刑队 的那段时间,当看到需要处决的“革命敌人”中竟然还有手上长满了老茧的劳动哥萨克的时候,他的心也在惶惑、怀疑甚至痛苦,但是作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布尔 什维克,他不能有丝毫的手软和犹豫,唯有坚决执行党的命令,消灭一切党认为需要消灭的敌人,人性*和党性*的冲突此时在本丘克的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示。严重 的折磨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面对心爱的恋人都丧失了爱抚的能力。本丘克不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和娜塔莎,不会有贵族敏感的思维;也 不是日瓦戈医生那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会有多少深邃的思想。作者对此时人物面对的巨大矛盾和痛苦,不是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他的内心世界,而是以白描的 笔墨勾勒出人物的言行和感触,反而能使人物得以更加鲜活和立体地表现,特别是通过对话描写反映此时人物内心巨大的痛苦,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 在佩服肖洛霍夫如椽巨笔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安娜最终也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随着爱人的凋谢,本丘克的生命也失去了这 最后一点残存的人性*光辉。

  波乔尔科夫的形象则略显简单苍白,作者没有像塑造本丘克那样多侧面地表现,而仅仅把波乔尔科夫做了类型化的处理,一个身材魁梧、穿着黑色*皮夹 克、腰挎马刀的红军军官,这是那个时代苏联文艺作品时常出现的形象。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有限章节里,给人留下的印象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片断:与白军首脑的谈 判、杀俘和最后的就义,倒是和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几次“对手戏”更加引人注意。葛利高里和波乔尔科夫都是顿河哥萨克,相同的出身使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彼 此间的亲近感。正当国内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的时刻,前线的士兵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各种政治派别都在拉拢军队,都在军队中散播自己的言论。世代为沙皇 当差打仗的哥萨克没有多少政治头脑,面对错综纷繁的政治派别和言论,年轻的葛利高里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他遇到了波乔尔科夫,被他简朴有力的语言所折服,迅 速把伊兹瓦林灌输给他的那套哥萨克自治的论调抛在了脑后,逐渐对布尔什维克产生好感,满怀憧憬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但是现实渐渐打破了葛利高里的美好希 望,苏维埃政权血腥残酷的一面使他不寒而栗,尤其是对哥萨克报复性*的惩罚措施更为他所无法容忍,葛利高里与波乔尔科夫开始产生了隔阂。在一次战役后,波乔 尔科夫残忍地把俘虏的哥萨克军官全部砍死,葛利高里终于忍无可忍,从此与波乔尔科夫分道扬镳,离开了红军队伍。他们的再次重逢是在处决波乔尔科夫等一批被 俘红军指挥员的刑场上,此时在他们双方的眼中,对方都是以叛徒身份出现的,波乔尔科夫是哥萨克的叛徒,而葛利高里则是红军的叛徒。革命造成了哥萨克这一延 续了几百年特殊族群的分裂,曾经的兄弟成了战场上的仇敌,双方无论谁最终取得胜利,这都是个悲剧。
  忠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本丘克和波乔尔科夫最终走向了刑场,在《静静的顿河》里,这不是以一个红色*经典所惯常描写的场面出现的。它是一幕人类自 相残杀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方没有胜者。它在人们心灵中造成了难以弥合的伤痕,一切基于政党和阶级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结论在它面前都是苍白无 力的。
  科舍沃伊(旧译珂晒沃伊)和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两个人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是完整意义上的革命者形象,他们在小说中有一个从朴实的贫 苦劳动哥萨克锻炼成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的成长经历,作品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这一变化的心路历程。他们都是最初经常参加施托克曼家的“读书沙龙”的成 员,也是施托克曼的革命教化最终发生效力、取得成功的仅有的两个人。。。。。。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0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