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静静的顿河 - 《静静的顿河》作者简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个人简介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Sholokhov,MikhailAleksandrovich)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附近的克鲁日林村,他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业余好读书,订阅多种文艺报刊和书籍,培养了他自幼对文学的爱好。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1922年秋到莫斯科谋生。1923年发表第一篇习作小品文,从此以写作为生,不断在各级报刊发表小品文、特写和小说。1924年12月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即拉普)。
  人物生平
  1914年肖洛霍夫先是被送往莫斯科,后来又回到哥萨克村里上学。十三岁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对乌克兰的入侵中断了他的学业。1919年至1922年这段时间里,年轻的肖洛霍夫为红军做过各种工作,其中一项是在顿河地区征集军粮,大部分哥萨克人却竭力抵制布尔什维克的“横征暴敛”。
  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成为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组织的一员。1923年,肖洛霍夫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1923—1924年间在《青年真理报》上登载了他的三篇杂文《考验》、《三》、《钦差》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1925年他们回到了顿河地区定居。《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巨大成功使肖洛霍夫声名鹊起,经过 14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闻名于世1926年,他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后合为一集),受到文坛的关注。在集子的20多篇小说中,作家把严峻而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中间和个人关系之间展开,在哥萨克内部尖锐的阶级冲突的背景中展示了触目惊心的悲剧情景和众多的悲剧人物。早期作品特色*鲜明,但艺术上还欠成熟。1940年,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完成。小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30年肖洛霍夫见到了斯大林,1932 年肖洛霍夫成为一名正式的苏共党员。根据后来发表的文件,肖洛霍夫曾两次在斯大林的亲自过问下,于30年代救助过遭受饥荒和政治清洗的顿河人民。1938 年肖洛霍夫本人受到人民内务委员会的迫害,但由于斯大林的帮助而幸免于难。在30年代,肖洛霍夫的国际声誉逐渐上升,他在文学界为党所做的政治工作使他得以崛起。
  在创作《静静的顿河》期间,肖洛霍夫又完成了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又译《新垦地》)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60年完成)。小说以顿河格列米雅其村集体农庄的建立、发展和巩固为背景,写出了斗争的复杂和尖锐。尽管对这一运动本身和作家的评价态度有不同见解,但是小说中达维多夫、拉古尔洛夫和梅谭尼可夫等形象鲜明生动,戏剧性*的情节紧张感人。小说前后两部的风格有明显差异。 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上过前线,写了许多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1943—1944年,以连载形式发表,这部小说早就构思好了,但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推迟脱稿)。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又译《人的命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作家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深刻地反映了法西斯的侵略战争给千百万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苏联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博大的胸怀和不可推摧的意志。作家没有拔高人物的行为和涂抹理想主义的色*彩,真实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家庭悲剧、精神痛苦和心灵创伤,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英雄主义品格凡人化是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采用的是故事套故事的形式,主人公的自述与作者的旁白相交融,作品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氛围得以强化。小说发表后很受欢迎,而且像其他几部作品一样,成功地搬上了银幕。?

  所获荣誉
  斯大林死后,肖洛霍夫逐渐成为苏联文学界的元老,他接受过各种奖励,给文学社团和学校团体作过报告,向年轻人提出种种建议,但与此后涌现出的作家的接触却越来越少。肖洛霍夫为战后文学史上日丹诺夫的高压政策辩护,并对在国外发表作品的苏联作家进行攻击,结果招致了许多苏联严肃作家的憎恶。他还成为反美宣传的代言人。然而,他在群众中的威望仍然很高,他的描写顿河哥萨克人的小说也一直被列为学校的教科书。1937年,收有肖洛霍夫的演讲、应时散文和对青年人的讲话和建议的一部选集译成英语,题为《心灵的召唤:散文、札记、演讲和论文集》。1956年到1960年,肖洛霍夫的八卷本全集在苏联出版,此后的各卷也陆续发行。1984年肖洛霍夫全集的英译新版本问世。?

  人物风格
  肖洛霍夫的笔始终与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相连。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哥萨克形象,并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肖洛霍夫两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1939年他获得列宁勋章,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0年获得列宁文学奖金,并获其他多种荣誉。他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斯大林死后解冻时期的苏联文学界的高压政策,因而声誉下降,但在人民中间仍受崇敬。1984年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鲁齐林诺村去世。
或许您还会喜欢:
模仿犯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1996年9月12日。直到事情过去很久以后,塚田真一还能从头到尾想起自己那天早上的每一个活动。那时在想些什么,起床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散步常走的小道上看到了什么,和谁擦肩而过,公园的花坛开着什么样的花等等这样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把所有事情的细节都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这种习惯是他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养成的。每天经历的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就像拍照片一样详细地留存在记忆中。 [点击阅读]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1块8毛7,就这么些钱,其中六毛是一分一分的铜板,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在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硬赖来的,每次闹得脸发臊,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显然别无他途。德拉这样做了,可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点击阅读]
歌剧魅影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歌剧魅影作者:卡斯顿·勒鲁引子:这本奇书异著讲述的是作者如何追踪调查,最后终于证实歌剧幽灵并非子虚乌有的经过。歌剧幽灵的确存在,而非如人们长期以来所臆测的只是艺术家的奇想,剧院经理的迷信,或者是芭蕾舞团女演员、她们的老母亲、剧院女工、衣帽间和门房职员这些人凭空捏造的谣传。是的,它也曾有血有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只是个影子而已。 [点击阅读]
此夜绵绵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终了也就是开始”……这句话我常常听见人家说。听起来挺不错的——但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假如有这么一处地方,一个人可以用手指头指下去说道:“那天一切一切都是打从这开始的吗?就在这么个时候,这么个地点,有了这么回事吗?”或许,我的遭遇开始时,在“乔治与孽龙”公司的墙上,见到了那份贴着的出售海报,说要拍卖高贵邸宅“古堡”,列出了面积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的细目,还有“古堡”极其理想的图片, [点击阅读]
死亡之犬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1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是从美国报社的通讯记者威廉-皮-瑞安那儿听来的。就在他准备回纽约的前夕,我和他在伦敦一起吃饭,碰巧我告诉了他,次日我要到福尔布里奇去。他抬起头来,尖叫一声:“福尔布里奇?在康沃尔的福尔布里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康沃尔有一个福尔布里奇了。人们总觉得福尔布里奇在汉普郡。所以瑞安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是的,”我说道,“你也知道那个地方?”他仅仅回答说,他讨厌那个地方。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亡约会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怎样,非把她杀掉不行吧?”这句话流进寂静的暗夜,在附近回响片刻,旋即在黑暗中向死海消逝。赫邱里·白罗手搁窗环上,迟疑了一阵。随即双眉紧皱,猛然关起窗子,仿佛要把有害的夜气全部关在外头一样,白罗自幼就相信,外头的空气最好不要让它流进房间,尤其夜晚的空气对身体更是有害。放下窗帘,紧紧挡住窗户,他向床铺走去,微微一笑。 [点击阅读]
死亡终局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时间和地点对这个故事来说都是附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妨,但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灵感是来自纽约市立艺术馆埃及探险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在勒克瑟对岸的一个石墓里所发现,并由巴帝斯坎.顾恩教授翻译发表在艺术馆公报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两、三封信,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写出。 [点击阅读]
死亡绿皮书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碍…”美也子不知不觉地小声叫了起来(这本书,好像在哪里见过!)。这是专门陈列古典文学、学术专著之类的书架。进书店的时候,虽说多少带有一线期待,可是会有这样心如雀跃的感觉,却是万万没有想到。美也子每次出门旅行的时候,都要去当地的书店逛逛。地方上的书店,几乎全部都只卖新版的书刊杂志和图书。 [点击阅读]
死亡草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不解之谜。”雷蒙德-韦思特吐出一圈烟云,用一种自我欣赏,不紧不慢的腔调重复道:“不解之谜呀。”他很满意地环顾着四周。这房子已经有些年头了,屋顶的房梁已经变黑。房间里陈设着属于那个年代的家具,做工考究。雷蒙德-韦斯特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作为一名作家,他喜欢完美。他在简姑姑的房间里总能找到那种舒适的感觉,因为她把房间布置得很有个性。他一眼望过去,她直直地坐在壁炉边祖父留下来的那把椅子上。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