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经典小小说 - 一盏油灯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郝文祚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8期通俗文学-新人新作
  停电了,屋子里顿时一片漆黑。
  正在写作业的儿子“啪”地将笔扔在桌上,咒骂说:“该死的,怎么又停电了!”
  风放下手中的湿衣服,起身从床角摸索到手电筒,开始满屋子找蜡烛,结果却空无所获。
  风无奈地说:“蜡烛用完了,儿子……”“那可咋办呀?”儿子没等风说完,就尖叫起来,“如果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明天我怎么交待呀?”
  刚满9岁的儿子在风任教的学校读书,小家伙虽然不是十分聪明,但由于学习很努力,每次考试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
  风沉思片刻说:“别急,我有办法。”说完,他把手电筒交给儿子,俯身从床下拽出个盛杂物的箱子,然后从里面翻腾出一个空墨水瓶和巴掌大的一块薄铁片。
  “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儿子惊讶地望着风。
  风默然无语,只是冲儿子笑了一下,随后拿剪刀从废铁片上剪下一块跟墨水瓶盖大小的圆铁片,并在圆铁片的中心钉了个火柴棍儿粗细的小孔,又找了一根棉绳从小孔穿过,一端露出短短的一段,随后将棉线长的那头放进墨水瓶,把圆铁片盖在瓶口……

  儿子像是在欣赏一部精彩的动画片似的,双手托着下巴,眼珠一动也不动。“这玩意能干什么?”儿子突然问说。
  风说:“再往瓶子里加些煤油就可以照明了。”再看儿子脸上写满疑惑,风接着说:“你爸我小时侯每晚都是在这种灯光下读书写字的。”
  儿子瞪大眼,像是在听天方夜谭。
  风从墙角取出一个粘满油污的长颈瓶,原来里面是煤油,平时是用来生炉火用的,不想今日会派上如此用常他向墨水瓶里注入一大半,待棉线浸饱了煤油后,接过儿子递过来的火柴,将露在外端的棉线点燃,刹时一股蓝幽幽的火苗渐渐燃旺,屋子立刻亮堂起来。
  儿子欢呼雀跃地挑大拇指说:“爸爸,你真行!”
  借着灯光,儿子埋下头继续写起作业,风洗完衣服感到有些疲倦,就斜躺在床上歇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鼾然入睡的风突然被儿子的惊叫声惊醒,他吃力地睁开眼睛,眼前是儿子那张焦急的脸。
  儿子见风醒了,忙说:“爸爸,油灯快要熄灭了!”风扭头一看,只见油灯的火苗只有黄豆般大小了,他赶紧起身拿针把灯芯向上挑了挑,油灯立刻又滋滋地燃烧起来。风抬头看墙上的钟表已经快!”0点了,就问儿子做完作业没有。

  “做完了,不过——”儿子迟疑了一下说,“我饿了,爸爸。”
  风猛然想起他们爷俩儿还没有吃晚饭呢,就忙打开火炉盖子,糟糕的是不知何时炉火已经熄灭了,这时风才感到屋子里冷得像冰窖,要知道户外正是“出门冻傻”的寒冬腊月天呀!
  风一把搂住瑟瑟发抖的儿子,握紧儿子冰凉的小手,歉意地说:“儿子,爸爸给你泡方便面好不好?”儿子沉默了,风见状安慰他说:“明天,爸爸一定给你烙大饼、熬肉菜。”
  儿子噘起冻得发紫的小嘴,小声嘟囔说:“你又骗我,你没有一句真话,除了对你的那些学生……”刹那间,风无言以对,他感到如鲠在喉,眼圈火辣辣地发热。
  好久好久,风和儿子都没吭声。
  儿子突然说:“爸爸,我想我妈。”风的身子猛地一颤,继而紧锁眉头,盯着摇曳不定的灯苗不语。
  儿子又说:“要是那天晚上,我有这样一盏油灯就好了,我就会拿着它把妈妈追回来,不让她丢下爸爸和我,独自一人去城里上班……”风点燃一支烟,猛吸一口,然后吐出一道长长的烟线。

  儿子接着说:“小伙伴们都笑话我,说妈妈被人拐走了,这是真的吗,爸爸?”“别听他们胡说!”风怒吼起来,但马上就恢复了平静,“儿子,是爸爸不好,你妈是让我给气跑的。”
  “爸爸,你为什么不和妈妈一起去城里上班呢?姥爷不是让你去给一个什么大官当秘书吗?听说城里可好玩了,汽车多得像搬家的蚂蚁。”儿子天真地说。
  风长吁了一口气说:“不是爸爸不愿去,如果爸爸去了,那么村子里那些孩子们就不能上学了。”
  儿子说:“爸爸,村子里的大人都说你是个大傻瓜,却又说你是个好老师……”
  儿子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竟慢慢地在风的怀中安然入睡,风回味着刚才儿子的话,望着儿子稚嫩的小脸,禁不住潸然泪下……
  电灯突然亮了,风看到睡着的儿子眼角有晶莹的泪珠闪动,脸上却含着春天般的微笑……
或许您还会喜欢: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
坚硬如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以革命的名义等我死过之后,安静下来,我会重新思考我的一生,言论、行为和我行走的姿势及对那鸡屎狗粪的爱情的破解。那儿是一片温柔之乡,是思考的上好去处。思考在那儿如柳絮飘落样轻柔美丽,灿若桃花。可眼下,他们以革命的名义,已经把执行枪决的枪口对准了我和红梅的后脑。死亡卡住了我思考的咽喉,我只能雄赳赳,赴刑场,迎着枪弹去;气昂昂,笑生死,跨过阴阳桥。临刑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无所愁。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0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守望的距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