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经典小小说 - 讨工钱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李全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10期通俗文学-市井小说
  工地上有半年没有发工资了。大刘与几个工友到工头那里讨了多次,都一无所获。眼看家里要秋收了,如果再拿不到工钱,回不了家,那庄稼就没法收。这天,大刘与几个工友又到工头房间里,向工头讨要工钱。工头为了留住大刘几人,做出一副无赖相:“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大刘与几个工友对工头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从工头那里跑了回来,但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总得想个办法去把工钱要来。几个人坐在那里挠破了头皮,最后都不约而同地说:“让张阿三去,肯定会事半功倍。”
  张阿三是大刘的同村老乡,个子高大,力气也大,但头脑简单,属于那种呆头呆脑的人。但工头很喜欢张阿三,张阿三很听工头的话,但张阿三最爱听大刘的话,只要大刘怎么说,他就会怎么做。大刘找到张阿三,把他讨工钱的事对张阿三说了。张阿三往墙角撒了一泡尿后,丢下铁锹后,拍了拍胸脯对大刘说:“大刘,你放心,这事就包到我身上。狗日的工头,要是不给工钱,看老子怎么收拾他。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去把工钱讨回来。”
  张阿三走后,大刘还是有点不放心,与几个工友也跟着去了。
  大刘与几个工友来到工头的房间外,从窗口悄悄望去,只见张阿三站在工头面前,两手往腰上一叉,说:“工头,我是来要工钱的,你现在就给我。”工头看了张阿三一眼,笑着说:“好啊,我正想把工钱给你呢。”工头说完就拿出一大迭钱给张阿三说:“这些都是你的工钱。”张阿三沾着口水数了数,说:“不对,这是我一个人的工钱。我是代表大伙来要工钱的。”工头说:“你给他们要什么工钱?我是看着你老实才给你工钱。如果你不听话,我也不给你了。”
  张阿三说:“怎么不要?你给我不要白不要。”说完,张阿三又伸出手向工头讨要,工头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老人头给张阿三,说:“这是我另外给你的。但你千万不要对他们说你拿到了工钱,免得他们来闹事。”
  “就这点?”张阿三接过工头手中的钱,拿到亮光处照了照,辨别真假,才笑着装入口袋里说:“这还差不多。”大刘与几个工友看不过去了,立马冲了进来。大刘指着张阿三的鼻子说:“兄弟,让你代表我们哥几个来讨工钱,现在好,你拿工头的好处,就把我们给忘了。”大刘与几个工友的突然出现,工头吃了一惊,他扬了扬手中的拳头:“我喜欢给他发工钱,你们管得着吗?”
  大刘与几个工友听了更加生气,一齐上前把工头扭倒在地上。张阿三被大刘几个工友的举动吓呆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工头被大刘压在身上,也不示弱,反身转来把一个工友压倒在地上。大刘见势不对,拿起旁边的一个铁锹朝工头头上砸去。工头在地上不动了,大刘用手一探工头的鼻子,吓了一大跳,工头已经没有气息了。
  这时,在一边吓傻了的张阿三,突然冲过来,把工头从地上拎了起来,狠劲地扔出门外,一边扔,一边还破口大骂:“狗日的,起来啊,把钱拿出来给他们啊,你躺在地上装什么啊,起来碍…”
  张阿三的骂声,引来工地上的保安和许多人看热闹。保安见工头死了,拿出手机报警后,把张阿三和大刘等人拦祝大刘等几人吓得不知所措。
  很快,几个民警到了。大刘吓得面如土色,眼睛都盯着张阿三。张阿三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指着工头的尸体对民警说:“他不给工钱。我把他摔在地上,摔死了。”大刘见状,也赶紧说:“是他把工头摔死的,是他把工头摔死的。我们是来劝架的。”其他几个人听大刘也纷纷附合说:“是他把工头摔死的,我们是来劝架的。”
  保安也作证,他们看到工头是被张阿三摔在地上的。人证物证俱有,警察当场把张阿三被抓了起来。在上车时,张阿三对警察说,他想单独见见大刘。民警同意了。张阿三走到大刘身边小声地说:“那些钱我已经藏在工头屋里的那个大沙发坐垫底下,你去拿出来分给大家,回家收粮食吧。”
  “你……”大刘欲言又止。
  “没什么。其实,我也知道根本要不来工钱。工头能把我的工钱给我,我再给你们,你们都有一家大小,不像我一个人过生活。”张阿三说,“去吧,不要耽误了家里的收成。”
  大刘一听,怔怔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