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绞刑架下的报告 -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等死岁月中的写作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监狱内生活的写照,仅仅是一本描绘二战历史一斑的危险著作,甚至没有作者自己写的出版序言、连出版都是其妻在多年以后完成。在同样描述战争严酷的著作中,或许实在无法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比,就其故事性而言,也不如帕斯捷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或许你也拿出《青年近卫军》或者《红旗谱》之类的作品为持,对着短小的册子进行褒贬不一的评论。
  也就是这样一本奄奄一息的故事,却成为中国宣传红色思想,或者说对人们群众灌输共|产|党强硬作风的出色书籍,在同类苏联作品中,或许仅仅逊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苏拉的故事》等。
  这本曾经必死的小说的作者已经死了。若是伏契克的妻子所言属实,那么她的丈夫尤里乌斯•伏契克,已经于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被纳粹判处死刑。作者死了,其著作才出版,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但是作者被处死后图书才出版的情况倒不为多见。
  我亦一般不为有政治色彩的书籍写评论,但是由于学校逼十迫“每一学年都要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并写一篇感想”,所以我认真阅读了这本著作,为伏契克作评。
  我记得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他写的那句话:这力量正在烈火中冶炼,它不会化为灰烬,而会变成钢铁。这是战斗时在战壕里的一种检阅。这本书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你当然希望拜托这样的困境,但是希特勒不允许。魔鬼一般的希特勒制造了无数如此感人却又残忍的故事。

  有时候我也会面对子夜、独自沉思一些奇怪问题,诸如“什么是共产主义”之类的。我不单单希望找到“共产主义就是伟大存在”如此简单肤浅的答案。我更希望思考它的深刻,比如是什么赋予了共|产|党人如此坚定的信念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永不服输的意志。这样钢铁般的意志当然不可能归结于几本小册、几句宣传标语的超常效果。从心理学和统计学而言,这些人也不可能恰好全是聚集到一起偏执狂。必然是这种难以舍弃、如烈火一般的思想成就了这些历史硬汉,而在艰苦环境下这些硬汉故事的发生,绝非偶然。
  他们为了生存和组织的将来奋斗,诚然他们内心不知未来如何,虽然坚定“未来是美好的”这样空头支票一般的信念。脑海中的红色已经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思想,他们心中所想的就是“战斗、战斗。”但是这样漫长艰苦的战斗到何时才能结束?能取得如何的成果?似乎也无人知晓。信念和理想并不代表就是最终的结果,国家和组织的美好通常亦不能完全和你们所想象的一样,但是这些被后世称为历史英雄的人物做到了令人惊奇的成果,这些就如同小说故事一般的事迹、似乎的确有真实故事所考。伏契克也好,奥斯特洛夫斯基也罢,坚忍不拔的品质往往能战胜强大的力量而称为最终的胜者。而如此之多的坚韧力量若是从一个或多个国家聚拢起来、汇集起来,这便是一股难以战胜的、恐怖的粗大坚硬的绳索。

  虽然折磨是残酷的,变本加厉的纳粹折磨似乎和野史中的恐怖故事相提并论。这在各种电影,小说,甚至中国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中都有耳闻或亲见。作者曾经说,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力量和软弱、勇敢和胆怯、坚定和动尧、纯洁和肮脏。而在这里,只能够存在其中的一种,非此即彼。当然,选择软弱、胆怯、动尧和肮脏的人早已为历史所唾弃,敢于为我们著书作文来讲述自己的事迹的多为坚定勇敢者。
  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虽然他已经死去,其死亡是否为欢乐之事早已无据可考,但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却是在我们面前的不争事实。如此大无畏气概,却在共产主义故事中处处存在。从幼年时光开始,我便对这些人崇拜有加,或许阁下也曾经梦想要成为这样的一位共产主义斗士?但是我想在不敢于尝试了。虽对那些故事里的残酷虽然早已麻木,但是恐惧也是累积的。我或许也是一个战斗者,但或许不是这些英雄故事中的超级英雄。我不过是在用键盘敲击一篇读后感而已,他们却是用鲜血书写一本著作。
  “红色“代表什么?或许是鲜血、或许是刺激和狂热、或许是光辉?或许是……各位从小就在如此的红色之中成长。不错,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想,我们亦是一个红色的民族。后来长大之后,或许对这些麻木了,因为周围充满的是红色的传奇、红色的故事,却没有真正的、如同在这些故事之中一般的英雄。现在安于享乐的各位是否对得起多年以前全身热血、为各位如今的安逸洒下数十亿毫升血液的狂徒!

  当然,现在你全身软于沙发之中,心想既然今日的幸福如此来之不易,那么诸君只需珍惜享乐时光,哪能再问那些严肃问题呢?或许我也没有资格对你侃侃说教、妄加指责,因为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又为人生奋斗过几何呢?
  我们总是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为这些故事写读后感、感慨万千。我们依然在作我们原先的事,虽然自称我们深刻阅读了这些著作,并且他们的精神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各位的无动于衷仍是不争事实。你们继续虚伪地写出一篇一篇“读后感”,或者聆听虚伪者的报告、导读之类,出版者的套话、写作者的商业化,你们的外表虽然一副深受其感的空壳、真正的内心早已被深埋于污泥之中。
  这或许是一个没有资格写如此伟大精神者的一篇肤浅之词,因为他至今未能完全明白为何共产主义是如此伟大的存在?这股伟大的力量是如何聚集而成?又到了何方?
  或许阁下望向四周,应该问问自己为何今日有一些东西会如同灰烬一般变得难以察觉?
  “我在一个阴郁的子夜、独自沉思、慵懒疲竭。”
或许您还会喜欢:
翻过平城山的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细雨无声湿佛颔,恍觉春至奈良坡。——会津八一人们把位于奈良县和京都府交界即古时的大和国与山城国交界处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称为平城山。从前在女子学校广泛传唱的一首歌中有过这样的歌词:“思恋何等苦,直叫人神伤黯然,踟蹰情难诉,不觉竟至平城山,心中悲情何以堪。”这首歌曲的歌名就叫平城山。翻过平城山往来于奈良与京都之间的道路被称作奈良坡。 [点击阅读]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艳阳下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罗吉-安墨林船长于一七八二年在皮梳湾外的小岛上建造一栋大房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那是他怪异行径的极致。像他这样出身名门的人,应该有一幢华厦,座落在一大片草地上,附近也许有一条小溪流过,还有很好的牧场。可是安墨林船长毕生只爱一样:就是大海。所以他把他的大房子——而且由于必要,是一栋非常坚固的大房子——建在这个有风吹袭,海鸥翱翔的小岛上。每次一涨潮,这里就会和陆地隔开。他没有娶妻,大海就是他唯一的配偶。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荒原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本书内容是一个我们称之为“荒原粮”的人留下的自述。他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多次自称“荒原狼”。他的文稿是否需要加序,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我觉得需要在荒原狼的自述前稍加几笔,记下我对他的回忆。他的事儿我知道得很少;他过去的经历和出身我一概不知。可是,他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管怎么说,我对他十分同情。荒原狼年近五十。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