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江南三部曲 - 第三部-春尽江南 第一章 招隐寺 8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8
  循着一缕幽暗的桂花香,端午把走廊墙上挂着的油画逐一看了个遍。不觉中,他已走到了大厅西侧的厨房。小顾正在指挥着两个厨子做夜宵。厨房里水汽缭绕。小顾竟然也听说了唐宁湾房子被占的事。她熟练地搓着糯米小圆子,裹上白糖和桂花,放到油锅里去炸。随后,又将一只装有酒酿的玻璃瓶子递给端午,让他帮忙打开。
  端午一边和小顾说着闲话,一边装出对烹调很有兴趣的样子,不时问上一两个连他自己都深感无聊的问题。比如豆沙馅里为何要拌入猪油?这个季节哪来的桂花?等等。他看见厨房里有一扇通往北边花园的小门,就从那儿踱了出去,来到了屋外。
  “呼啸山庄”建在江边的一个平缓的草坡上。顺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往前走,可以一直走到草坡底端。那里有一片幽光粼粼的水面。它不过是长江的内江,为泄洪而开凿的人工河。河边有一把收起的遮阳伞,两张木椅。那是平时守仁钓鱼的地方。端午和吉士偶尔也来凑趣,在那儿垂钓,喝茶。
  内河中有一道被青草覆盖的拦水坝,通往对面的长江大堤。黑暗中,河水有一股难闻的腥味。他能听见鱼的唼喋声。
  端午拂去木椅上的露水,正准备在那坐一会儿,忽然看见对面的江堤上还站着一个人,正在向他挥手。
  当他沿着拦水坝,朝对岸走去的时候,身后的别墅里终于传来了咿咿呀呀的唱评弹的声音。只是琵琶声听不太真切。拦水坝上有泄水漫过,水流的声音把它盖住了。
  “你带烟了吗?”那人蹲在大堤上,朝他远远地喊道。
  此时,端午已经认出她来,就站在水坝中央,对她说:“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假如我没有带烟的话,就可以原路返回了?”
  绿珠就咯咯地笑了起来。
  她和守仁沾着点亲。她叫小顾姨妈,却奇怪地称守仁为“姨父老弟”,不知为何。平常聚会的时候,守仁也偶尔带她过来。端午和绿珠从来没有说过话。她有一点目空一切的矜持,不爱搭理人。她眼中的任何人都是另一个人。用守仁的话来说,仿佛一心要掩盖自己的美貌,她总是故意将自己弄成邋里邋遢、松散随便的样子,永远是一副睡不醒的神态。
  在点烟的时候,火光照亮了她的脸。她的眼眶红红的,似有泪光闪烁。端午只当没有看见。两个人隔着两、三米远的距离,并排坐在江堤上,看着江面。地上散落着几只细长的白色烟蒂。
  端午问她为何一个人呆在这里,她也不答话。
  “据说这一带就是过去看广陵潮的地方。”绿珠忽然道,她的声音里还夹杂着童稚的清亮。

  “长江从这里入海,”端午道,“这一带,过去就叫海门。”
  江面上起了雾。江堤往下,是大片的芦苇滩和几块漂浮在江边的沙洲,似乎一直延伸到江中心的水线处。看不到过往的船只。噼噼啪啪的引擎声和低沉的汽笛,在暗雾中远远地传来。黄色的雾霭隔绝了对岸的城市灯火,甚至就连对岸发电厂的三个高耸入云的大烟囱,也变得影影绰绰。
  没有月亮。
  “你看见前面那片渔火了吗?”绿珠朝远处指了指,“会不会是江边的渔民正在下网捕鱼?”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端午果然看见江堤的西边有灯火闪动。像夏夜的荧光一样,似有若无,闪烁不定。
  “想不想去看看?”
  “那地方看着近,实际上远得很。”端午道,“都说看山跑死马,说不定走到天亮,我们也走不到那儿。”
  “反正也没事嘛。”绿珠此刻已经站起身来,“你要不来,我一个人可不敢去。”
  端午听见她说话嘟嘟囔囔的,就问她嘴里吃着什么。
  “口香糖,你要不要?”她把口香糖递给端午的同时,顺手把他从地上拉了起来。她的手凉凉的。
  他们沿着江堤,往西走。
  绿珠的老家在泰州。父母都是生意人,分别经营着各自的电解铝和硫酸铜公司。父亲死后,她在十七岁那一年与母亲大吵一架,开始离家出走。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她到了甘肃的敦煌。她不想往前走了。她喜欢戈壁滩中悲凉的落日。她唯一的伴侣就是随身携带的悲哀。她说,自从她记事的时候起,悲哀就像一条小蛇,盘踞在她的身体里,温柔地贴着她的心,伴随着她一起长大。她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透了。
  那年夏天,守仁利用他从德国拷贝来的技术,在西宁投资了一家生产塑钢门窗的企业。他和小顾处理完西宁的业务,闲来无事,就去了一趟鸣沙山的月牙泉。途中经过一个名叫“雷音寺”的戈壁古刹,无意中撞见了绿珠,彼此都吓了一大跳。当时,绿珠正和一个从峨眉山来的“游方僧”,在香烟袅绕的天井里悠闲地喝茶。他们连哄带骗,将绿珠带回了鹤浦。
  当小顾喜滋滋地拨通姐姐的电话,向她请功卖好的时候,绿珠的母亲只说了一句“我没这个丫头”,就把电话给挂了。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绿珠囔着鼻子道。
  他们已经走到了一处废弃的船坞边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腥的铁锈味。她随便就能引用诗经里的句子,让端午不由得暗暗吃惊。

  “你当时呆在雷音寺,是想出家吗?”端午拉着她的手,从巨大的钢梁的缝隙中穿过,以防她不慎掉入深不见底的坞槽之中。她的经历听上去那么荒诞不经,更像是一个传奇。
  “我对出家没什么概念。”绿珠道,“我只是想找个干净的地方死掉。我喜欢那里的深房小院,喜欢地上的青苔和大树的浓荫。院子的墙角有一丛木槿花,那不过是很普通的花。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用木槿来编织院子里的篱笆。正因为它太普通了,我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它,其实它挺漂亮的。乳白色的花瓣,花底有黑斑,像蝴蝶的翅膀。那天下午,雷音寺里正好没什么游人,我就一个人站在那儿傻看。一个光着脚的峨眉僧人打那经过。他老得不成样子,忽然对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我哭了好半天。后来我就想,出家也许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
  “那个和尚跟你说了什么话?”
  “他先是嘿嘿地笑了一下。我回头看看,发现他嘴里的牙齿都掉得差不多了。嘴巴瘪塌塌的。他说,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我开始没听清楚,想让他再说一遍,那老头早已走远了。”
  她说,当她在雷音寺遇见“姨夫老弟”时,游方僧已经答应收她为徒,并给了她一个法号:舜华。她特别喜欢这个法号。因为在《诗经》中,舜华正是木槿的别称。
  绿珠跟着守仁回到鹤浦。没呆几天,冷静下来的母亲还是从泰州赶了过来。她倒没有执意将绿珠领回去,而是将她托付给了妹妹小顾。临走时,给她留了一张银联卡。后来,守仁就和小顾商量,用卡里的钱送她去澳大利亚的一所会计学校读书。绿珠在墨尔本只呆了不到半年,就去了欧洲。当她把银联卡里的钱花得差不多时,就又回到鹤浦来了。她说国外也没劲。哪儿都他妈的没劲。
  守仁只得给她在公司安排了一个职位。可绿珠从不去公司上班,有兴致的时候,就陪着她的姨妈,伺弄那一园子的花草和蔬菜。
  他的手机响了。
  虽然端午心里早有准备,可家玉的态度之严厉,还是超过了他的估计。他不想当着绿珠的面与她吵架,不由得压低了声音,故作轻松地与她周旋。这显然进一步激怒了家玉。
  “你在哪儿?我是问你现在在哪儿?和谁在一起?什么朋友?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是越来越有出息了!嗯?你竟然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都快十二点了,还不回家!什么是啊是啊!你别装糊涂。我告诉你,在美国,你这是违法的!你知不知道?”

  最后这一句话把端午惹火了。
  去你妈的美国。他在心里骂了一句,对家玉的怒骂答非所问地敷衍着,嘴里说着“好阿好啊,以后再谈”,随后就关掉了手机。
  他们已经沿着江堤走了好长一段了。当他们回过头去,已经看不见刚才经过的船坞的铁塔了。很快,他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臭味,而且越往前走,臭味就越加浓烈。端午几次建议她原路返回,可绿珠却兴致不减:
  “就快要到了嘛!快到了,再坚持一会儿。说不定,我们还能从渔民手里买点活鱼带回去,说不定还有螃蟹呢!”
  他们最终抵达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就在长江堤坝的南岸,垃圾堆成了山,一眼望不到边。没有张网捕鱼的渔民。没有鲜鱼和螃蟹。想象中的渔火,就是从这个垃圾填埋场发出的。通往市区的公路上,运送垃圾的车辆亮着大灯,排起了长队。在垃圾山的顶端,几十个人手拿电筒,穿着长筒的胶靴,挤成一堆,在那儿翻检垃圾。离他们不远的堤坝下,是一个用垃圾围成的场院,里面有一家小吃店。几个垃圾清运工正在露天围桌而坐,大声地说着话,喝着啤酒。
  绿珠并没有显露出大失所望的样子。她向端午要了一根烟,在江堤上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那几个正在喝酒的司机。
  端午也只得强忍着难闻的臭气,挨着她坐下来。不知道哪一个念头触动了她的伤情,绿珠的情绪再度变得抑郁起来。端午正想着找什么话来安慰她,忽听见她低声地说了一句:
  “妈的,就连这几个非人,也过得比我好。”
  “什么叫‘非人’?”
  “就是烂人。”
  “人家好端端的,又没惹你。”端午笑了起来,“另外,你怎么知道他们过得比你好?”
  “他们至少还能及时行乐……”
  “难道你就不嫌臭吗?”过了一会儿,端午像哄小孩一样地问她。
  “我无所谓。”绿珠说。
  “难道我们就守着这个垃圾场,一直呆到天亮?”
  “我无所谓。真的,怎么都无所谓。”她还是那句话。
  “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史湘云?”他开玩笑地对绿珠说。
  这时,绿珠抬起泪眼婆娑的脸,飞快地看了他一眼,笑道:
  “只可惜,没有妙玉来请我们喝茶。”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农民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打春一百,拿镰割麦。老天爷真怪,1948年的春脖子特别长,立春都快三个月了,紧靠黄河北岸的麦香村,村头的老槐树早已经满头翠绿,可地里的麦子才甩齐穗儿,还没有灌满浆。青黄不接啊,庄户人一个个黄皮寡瘦。可是,肚子里即使没有干货,也挡不住有人�〖堋R淮笤纾�雾气还没有散尽,外号“牛三鞭”的牛占山和外号“老驴子”的杨连地就来到黄河滩上较起劲儿来。 [点击阅读]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丁庄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被称作"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不仅因为他的两部中篇小说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且他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都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受活》近日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见到阎连科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从美国来的资助人商议援助河南艾滋病村的事宜,他的下一部小说准备写艾滋病村,他还要把老舍文学奖的一部分奖金捐给艾滋病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