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简爱 - 《简爱》读书笔记——伟大的泡沫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初读简爱是小学四年级,据今也9年有余了。此间重阅很多名著,类似《飘》、《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等倍受推崇的女性*小说更是枕边常客。然而,我却始终对《简爱》缺乏共鸣。儿时初读只觉味同嚼蜡,乖僻的男女主人公以及满篇洋溢着的狂热独白,以至读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英格拉姆小姐的华丽装扮。大众对《简爱》的如获至宝令我颇为不解。
  及至能对人世稍做思考之时,我对《简爱》的反感便不仅限于朦胧的意识了,世间一切之不喜或狂热都自有其因。然当我打开搜索网站,竟未发现任何对《简爱》有所针砭的评论,对一部小说而言,这也确是一个奇迹了。
  自尊、灵魂、正直、高尚……当一个泡沫被赋予这许多沉重意义后,自然显得伟大非凡。我承认这部小说确实呼唤着人性*最为高尚的部分,然而过于完美、过于高尚的结局就是虚幻。于中我看不到自己,看不到正常的拥有弱点的人性*,只觉勉强、做作。
  作者自恋与极端追求完美的心态,由于现实的无奈,全被无意识投射到这部小说中。在我们忙着感激《简爱》对我们灵魂的伟大洗礼前,不妨先把它看作作者平衡自我心态的产物吧。
  关于人性*
  人非“性*本善”,亦非“性*本恶”。世间一切皆如硬币两面,全然美好或彻底丑恶皆为虚假。过于伟大和过于渺小一样值得怀疑。

  简爱,不要极至追求人性*高尚面吧!抛弃女性*天生的被征服欲和娇柔而刻意生涩强硬;抛弃人类动物性*的恐惧而刻意勇敢无畏;抛弃对粉饰太平和锦衣玉食的追逐而刻意杜绝人欲;抛弃人天生之自卑感而刻意不卑不亢……恕我实难为之打动,她还是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吗?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啊,你实在太遥远、虚幻又可笑。
  面对英格拉姆小姐的才貌卓绝与高贵富丽,她为何不嫉妒?面对柔美的粉红绸缎,她为何宁着旧衣?面对昂贵精致的面纱,她为何厌之不顾?面对巨额遗产,她为何视若粪土、甚而分之他人?这不仅不令人佩服,以至使人愤怒。
  我宁愿看到郝思嘉对着绿天鹅绒帽子神魂颠倒,也不愿看到简爱自诩无欲无求。
  “简爱是一代又一代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难以靠近,她的影子飘散在我们周围。”彻底完美的人格是恐怖,它的存在是对正常人性*的压力。
  关于独立
  “精神独立与物质独立哪个更重要?”,此命题已与“To be or not to be?”一样久远却毫无意义。我看不出精神与物质有甚矛盾之处。当我们拥有其一时用得着排斥另一个吗?
  简爱对物质需求的极端排斥,自是出于人性*的虚伪。同时,也是生于十九世纪的女作家拘于时代的思想局限。简单说,夏洛特对独立的理解十分狭隘。她笔下女主人公的独立仅限于宁愿饿死也不依求男性*(甚至“不依赖”到了病态的地步),但一人肉体不存,何谈精神?“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夏洛特没有意识到,一个拒绝男人的女性*无需贫困潦倒,她同样可以成功富有。夏洛特提倡女性*走出家庭,却未提出女性*创业。这是她所谓“独立”的狭隘之处。
  不过,时代局限不属于她的错。我只可惜那许多心怀简爱式幻想的姑娘们,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高喊几声“我的精神很高尚”实是很容易的事。
  关于世俗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样,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句提出精神平等的著名独白,初也令我为之一震。同时,贫穷低微的女家庭教师与桀骜富有的男雇主突破传统的爱情,也似乎确实昭示着主人公的不拘世俗。
  然而,这闪光之处同样伴随着来自作者的俗套。曹雪芹对妙玉之判词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此话同契合于简爱,口口声声追求高洁、平等,终不过是无力反抗命运而自欺欺人的庸俗女子。

  此书最令人莫名的,乃简爱知晓罗切斯特本有妻子后毅然出走一节。所谓简爱追求地位平等,不甘心做情妇是也。试想,既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既为精神与精神间的爱情,又何惧婚姻制度与世俗名义?又何来妻子、情妇之分?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怜男女主人公突破阶级地位的伟大爱情,竟又倒于世俗的婚姻名义,真真可笑可叹!
  另一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简爱获赠大笔遗产后终以“平等地位”回归男主人公身边。此处的“平等地位”又是世俗社会中所谓之地位。夏洛特在高歌精神后安排此趋同社会规范、符合大众情理的结局,实为一大败笔。可见她依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规范。
  ……
  众所周知,夏洛特在撰写《简爱》时将自己代入角色*,她实是为满足自我本能而创作。她的创作使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奈得以发泄,同时给读者提供了做白日梦的快感。此种自传性*创作很难令作者保持理性*思考,因而此书颇多偏激与幻想之处,我们身为文学爱好者首先应客观看待,不用忙着歌功颂德。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