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货币战争4 - 2.3 三轮货币量化宽松,美国并没有走出大萧条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一旦失去了货币,就如同一个现代城市突然断掉了自来水和电力供应,经济体系还能运转吗?
  答案是:能!
  人类社会的适应力之强,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力!
  当美国的银行体系关闭后,社会并没有发生预期中的大规模骚乱。相反,社会秩序竟然井井有条。这一方面是罗斯福新政所带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天然的适应力。
  美国的商场灵活机变,用赊账的方式继续向顾客提供商品。医生、律师、汽车修理厂的老板们,接受个人欠条作为支付手段。大学照常上课,食堂为学生们记账就餐。百老汇的表演票房,也接受个人欠条,但必须出示银行储蓄本,证明未来有钱可还。上百个地方政府,发行了本地的流通券,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就有自己发行“殖民券”的经验。还有一些地方,采取了直接收取商品作为支付手段。如纽约的拳击比赛,定价为50美分,观众可以用价值相当的帽子、肥皂、香烟,甚至鞋子来买门票。但是,信用是有限度的,小额可以,金额过大则会出麻烦。即便没有货币,美国人照样绝不耽误玩乐,结果多达5000多游客被困在佛罗里达,因为他们的透支额度超过了上限。
  罗斯福上台后,工作重心当然是拯救经济,但他的新政却开错了药方。1933年,罗斯福就职时的失业人口是1300万,到了1941年底,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所面对的失业人口仍然有1000多万,如果不是世界大战使美国劳动力人口中的1/3直接参战或纳入战争系统,失业问题恐怕将继续维持到40年代的中后期。
  罗斯福认定危机的根源在于价格的下跌。他认为,价格下跌导致工业利润丧失,债务负担加重,投资意愿低迷,生产开工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农产品销售价格连年严重萎缩,致使农场主亏损,降低了他们的消费能力。资产价格暴跌后,华尔街元气大伤,银行体系陷入瘫痪,融资能力被严重削弱,经济复苏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因此,罗斯福的核心思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得物价回升,脱离通货紧缩的苦海。为此,他的应对之道就是“价格再通胀”。80年之后,伯南克与奥巴马政府基本上沿用了罗斯福的思路,应对金融海啸的办法就是“资产再通胀”。这也正是美国目前仍然走不出危机的主要原因。罗斯福在推行新政取得短暂繁荣之后,于第四年再度陷于1937-1938年的衰退,而奥巴马在执政后的第四年,面临同样的二次衰退的危险。罗斯福无法解决的失业困扰,对于奥巴马来说,同样是他的经济噩梦。
  二者所犯的错误几乎完全一致,生的是心脏的病,吃的却是头疼的药。美元的债务危机,却用财政赤字去解决,用更多的债务去解决一个债务带来的危机,这本身就是抱薪救火。价格再通胀也好,资产再通胀也罢,无非就是通过贬值货币来缓解债务压力。其最极端的例子,就是1923年德国的超级通胀,马克的彻底崩溃的确将德国国内的负债一笔勾销,但同时被勾销的还有货币的价值和人民对政府的信赖。最终,德国魏玛共和国用垮台的代价,去偿还了这一笔诚信的负债。今天的美国,用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做赌注,以迫使美元的国际债权人和国内纳税人来分摊本该由华尔街所承受的损失和惩罚。如果美元贬值的赖账战略走得过了头,结果将是世界范围的恶性通胀和美元诚信的彻底破产。

  价格的下跌,是庞大的债务内爆所形成的银行信用萎缩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试图以价格回升来作为解决危机的钥匙,打开的只能是廉价货币和赤字财政的大门。廉价货币将摧毁人们的储蓄和真实购买力,而赤字财政将增加消费者最终的负债压力,这与经济健康复苏和增加就业,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逻辑颠倒、本末倒置的经济政策,焉能取得持续的成效?
  在罗斯福开始他的货币宽松政策之前,胡佛已经搞过两次QE了。
  1929年11月到1930年6月,为拯救华尔街股市的10月崩盘和信心危机,纽约美联储银行进行了第一轮QE,将利息从6%陡降到2.5%,向银行体系注入了5亿美元。美联储的大胆操作也是相当的离经叛道,所谓逆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当时还是闻所未闻的新奇想法。美联储内部也争论得一塌糊涂。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大家只能借助朦胧与似是而非的比喻,结果自然是驴唇对不上马嘴。
  美联储的印钞行为,再加上物价下跌的因素,使得真实的货币总量出现了上升。1930年上半年,股票市场强劲反弹了50%。经济危机看似没那么可怕,人们的信心得到很大恢复,牛市调整论开始被很多人接受。但好景不长,经济继续在下滑,股市到了下半年再度熊气弥漫。
  1932年2月,美联储游说国会通过法案,允许美国国债作为货币储备,从而拿掉了黄金对美元的刚性制约。1913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元发行仍然带着黄金的紧箍咒,100美元的发行背后必须要有40美元的黄金抵押,剩余的60美元抵押物主要是短期商业票据。尽管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中买卖国债,将国债作为其主要资产,并在事实上使用买入国债来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但在法律上,美国国债并不能充当美元的货币储备。美国国债在美元发行中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商业票据。原因就是,美国国会对美联储的货币大权抱有很大的戒心,非常担心有朝一日,美联储会把国债货币化,对政府的财政赤字提供帮助,用货币权力寻租来腐蚀和绑定政府,从而颠覆美元的内在价值。可是,国会的这道控制美联储货币权力的“密诏”,在危机中被美联储巧妙地废除了。
  美联储终于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吃进国债,将国债嵌入美元发行的核心。国债作为美元的核心储备,将从客观上迫使其必须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而国债的增加只能通过财政赤字才能实现。美联储用国债增发既达到了诱惑政府透支花钱的贪婪欲望,又胁迫政府不得不长期陷入赤字,否则将导致货币紧缩的经济困境。这种对债务的依赖,正是美联储权力的源泉,也正是后来美国对付英国的手段。银行家们的思路真可谓匠心独具,竟能设计出如此精妙的货币圈套!国会针对美联储精心设计的货币“马奇诺防线”,被银行家们利用经济危机轻而易举地就从侧翼迂回过去了。

  新法律通过之后,美联储立刻开动印钞机,启动QE2,大规模买入国债,向银行体系再度注入了10亿美元,美国股市在1932年QE2开动后,应声暴涨近一倍!
  事实表明,1932年2月新法案通过的时候,正是20世纪以来,美国股市的超级大底!
  股市虽然见了底,但经济复苏还遥遥无期。罗斯福即将启动的正是QE3。
  罗斯福原本有一位金融高参,他就是詹姆斯.沃伯格——“美联储之父”保罗.沃伯格的儿子,如果按辈分算,应该是美联储的兄弟辈。詹姆斯时年25岁就担任了国际承兑银行的副总裁,跟着父亲保罗开辟了美国商业承兑汇票市场的新天地,树立为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立下了赫赫战功;年仅37岁就成为华尔街最年轻的金融巨头,出任曼哈顿银行(今天JP摩根大通银行的前身)董事会的副主席。原来罗斯福曾准备让他担任财政部次长的要职,作为罗斯福与华尔街的桥梁,但他宁愿做总统的私人顾问。詹姆斯的性格不是很稳定,可能由于少年得志过早,他后来与罗斯福发展到情绪激烈对立,甚至在报刊上公开谩骂罗斯福新政的状态,使得他的政治前途受到了很大影响[5]。
  在总统疏远了詹姆斯之后,罗斯福时代的重臣,财政部长摩根索推荐了他的老师,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的教授乔治.沃伦担任总统经济顾问。罗斯福对沃伦的价格再通胀理论相当赞赏,虽然总统自己不懂经济学,但他那颇有问题的直觉告诉他,价格上涨是解决危机的出路。沃伦的思想完美地符合了罗斯福的预期。
  沃伦曾花费十年心血调查农产品20世纪20年代以来价格下降的根源,并于1932年发表了他的巨著《1720-1932:213年来的批发价格》。得出的结论就是:黄金与商品价格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黄金多则价格涨,黄金少则价格跌。这个结论本身倒没什么特别,黄金本来就是信用扩张的基石,黄金增加将会导致货币信用扩张,商品价格自然会上涨。但30年代初,货币主义思想尚未兴起,罗斯福听着觉得十分新鲜。更有爆炸点的是沃伦提出了解决价格下跌的“秘方”:既然黄金增加可以使得价格上涨,那么贬值美元对黄金的价格,就相当于增加了黄金总量,危机不就解决了吗?如此简单的法子,让罗斯福一下子找到了经济“先知”的感觉。总统下定决心,力排众议,准备通过贬值美元对黄金的价格,一举解决经济大萧条的问题。
  其实,1930年和1932年的两次货币增发,以及罗斯福的美元对黄金贬值,二者从两种角度(前者是从量而后者是从质)试图通过操纵货币价值来解决严重的债务问题,可惜这两种思路都不可能成功。在严重的债务危机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彻底冲销债务,允许大型银行破产,政府接管货币权力,将货币直接注入经济体,在基本无负债的情况下,经济局面将迅速好转,而后再让银行逐渐自行复苏。1933年,德国的沙赫特用这种疗法,仅用了四年,就彻底扭转了远比美国更糟糕的德国经济局面,消除了30%的失业率,基本实现了全民就业。

  大萧条的本质是,一边有大规模的资源和生产设备被闲置,而另一边有严重的劳动力被闲置,只要货币将两者一结合,经济发动机必然重新启动。可是银行系统由于烂账问题严重,在最需要信用的时候,却无力提供也不愿冒这个风险。仅仅通过贬值货币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难以解决货币如何进入实体经济的困境。因为银行创造信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来借钱,没人借钱,或银行不敢放贷,那么中央银行廉价制造出来的美元是不会自动流入实体经济的。大萧条中的大规模失业问题,使得消费者丧失了购买能力,银行不敢向他们提供消费信贷,同时企业不敢雇人大规模开工生产,因为消费市场委靡不振。而打破这一死循环的出路在于,必须首先大规模增加就业,只有就业才能带来消费增长。虽然罗斯福新政在这方面也有些努力,但比起贬值货币的热情,还差得太远。
  罗斯福启动的QE3包皮括,脱离金本位,美元从$20.67下跌到$35兑换一盎司黄金,美元对黄金进行大幅贬值!
  法国人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拥有世界最多黄金的国家,会选择脱离金本位?英国人很抓狂,英镑是被迫离开金本位的,而美国则是主动放弃,美国到底要干什么?对于美国人来说,问题很简单,既然多数国家都不承认黄金的“汉室正宗”了,我还把黄金当菩萨供着,图个啥?黄金本是美国制约别人的工具,如果大家都摆脱了黄金,那么美元坚守金本位,非但不能制人,反而是受制于人。不过,美国毕竟多留了个心眼,虽然暂时放弃了金本位,但由于美国的黄金储备占有压倒性优势,也许将来还能再次用黄金制住其他国家。所以,罗斯福表面上废除了金本位,但却并不允许民间持有黄金,强令老百姓将所有黄金以20.67美元的低价卖给美联储,然后再令黄金升值,这相当于打劫民财,再将利益输送给银行系统。
  后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美国果然又将黄金“汉献帝”抬了出来,众国家只得再度躬身下拜。即便是1971年美国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仍然存储着高达8000吨的黄金。天有不测风云,美国是个做事总留着一手的国家。
  罗斯福的QE3一经宣布,华尔街掌声雷动,股票闻声暴涨15%。摩根的另一员大将拉芬威尔,代表华尔街向罗斯福致意,“您摆脱金本位的行动,拯救了即将彻底崩溃的国家”。在黄金的问题上,总统和华尔街本来就是一条心。
  在QE3的刺激下,美国批发价格上涨了45%,股票翻了一倍,负债成本得以大大削减。经济复苏看到了曙光,重型设备订单增加了100%,汽车销售劲升200%,工业生产扩大了50%。
  罗斯福此刻正享受着美妙的成功喜悦。不过,总统忘了,无就业增长的复苏,能持续吗?银行家得救了,资本家开心了,老百姓呢?没有他们最终消费能力的实质提高,一切终归是幻觉。果然,1937年,罗斯福再度面临经济萧条中的“再衰退”。
或许您还会喜欢: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落网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月老、月老!”主管生死簿的地府判官气喘吁吁地进了月下老人的仙居。“啥事这么慌张?判官大人,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再慢慢说吧!”月下老人捻捻白须,气定神闲地说。他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喝茶呀!“咱们阎罗殿──出了点小纰漏,所以……我想借你老人家的姻缘簿查查。”“嗯,这个──”月下老人沉吟了一会儿。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序:说话干吗要“之道”啦!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有人天天上健身房,练出漂亮肌肉,可惜课堂报告或公司开会,未必能让你脱衣展示成果;有人唱歌非常?听,可惜想向男友道歉,或想提醒老板加薪时,用唱的会显得你很古怪,说不定加薪不成,反遭遣散。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
诱婚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楔子医院头等病房床前,站着年过半白,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一名十五、六岁的美丽少女,最后,是挺直腰杆、沉稳伫立床尾的年轻男子,只为了病床上那名昏迷了三天,甫清醒的女子。不难想见,这三人必是她生命中最亲密、也最重要的三个人。她看起来极年轻,约莫二十多岁,白皙肌肤原是水嫩无瑕,或许是因意外之故,略略失了血色,仍不减清丽姿容。 [点击阅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0
摘要:/*2*/序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 [点击阅读]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01年7月13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105年之后,中国申奥终获成功;2001年底,中国将加入WTO……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198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64.4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552.8亿元人民币;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2
作者:佚名
章节:136 人气:0
摘要:2009年6月11日凌晨2时41分,《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终于完稿了。从2006年夏完成《货币战争》以来,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酝酿《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近三年以来,仔细梳理了德、英、法、美两百多年来的所有重要银行家族之间的人脉关系,以及他们与各国的战争、革命、政变、危机之间的联动关系,从1723年开始到2024年结束,中间涉及欧洲、美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金融运作,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