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货币战争1 - 6.1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华盛顿,真正的统治者是看不见的,他们从幕后来行使权力。”[6.2]
  费利克斯.佛兰克特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豪斯上校名叫爱德华.豪斯(Edward House),上校的称号是德克萨斯州州长对他在德州地方选举方面所作贡献的表彰。豪斯生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富裕的银行家的家庭,豪斯的父亲,托马斯在美国内战期间是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代理人。豪斯早年在英国读书,和很多20世纪初的美国银行家一样,豪斯更愿意视英国为祖国,并与英国的银行圈子保持着密切关系。
  1912年,豪斯发表了一本后来引起史学家强烈兴趣的匿名小说《菲利浦.杜:管理者》(Philip Dru: Administrator),在小说中,他构思了一个仁慈的独裁者掌握了美国两党的权力,成立了中央银行,实施了联邦累进收入所得税,废除了保护性关税,建立了社会安全体系,组成了国际联盟(Leagueof Nations)等。他在书中所“预测”的未来世界与后来美国所发生的一切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其“预见力”直追凯恩斯。
  其实,豪斯上校和凯恩斯所写的与其说是未来的预言书,不如说是未来政策实施的计划书来得更加准确。
  豪斯上校的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上流社会的瞩目,书中对美国未来的预测与国际银行家所期望的高度吻合。豪斯上校很快成为精英圈子中的“精神教父”。为1912年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提名问题,民主党的大佬们专门安排豪斯上校“面试”候选人之一的威尔逊。当威尔逊来到豪斯在约纽的宾馆,两人详谈了一个小时,彼此深感相见恨晚,用威尔逊自己的话说就是:“豪斯先生是我的第二秉性。他是我自己的另一个独立存在。他的想法和我的难以分别。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做他建议的一切事情。”[6.3]
  豪斯在政治家和银行家之间起着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威尔逊当选之前,在华尔街银行家举行的宴会上,豪斯向金融大佬们保证“民主党这头驴由威尔逊骑着,决不会在路上尥蹶子的…谢夫、沃伯格、洛克菲勒、摩根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豪斯身上。”[6.4]谢夫把豪斯比作摩西,而自己和其他银行家就是亚伦。
  1912年11月的总统大选之后,当选总统的威尔逊来到百慕大度假,在此期间,他仔细阅读了豪斯的《菲利浦.杜:管理者》。从1913年到1914年,威尔逊的政策和立法,几乎就是在翻版豪斯的小说。

  当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华尔街的银行家谢夫在写给豪斯的信中说:“我想对你在这次货币法案通过的过程中所做的默默而卓有成效的贡献道一声感谢。”[6.5]
  当完成建立私有的美国中央银行这一重任之后,豪斯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国际事务。在欧美有着广泛人脉关系的豪斯很快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他(豪斯)和纽约的国际银行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他的影响力遍及很多金融机构和银行家,他们包括:保罗.沃伯格和菲利克斯.沃伯格兄弟、奥图.坎,路易斯.马保,亨利.麦金萨,雅各布和莫提墨.谢夫兄弟以及赫伯特.李曼。豪斯在欧洲有着同样强大的银行家和政治家圈子。”[6.6]
  1917年威尔逊委托豪斯组织了名叫“调查”(The Inquiry)的班子来负责未来和平协议的制定问题。1919年5月30日,爱德蒙.罗斯切尔德男爵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宾馆召集了一个会议,参加者包括 “调查”小组成员和英国圆桌会议(The Round Table)的成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整合英国和美国的精英分子的力量。6月5日,这些人再次开会,最后决定还是组织形式分离,统一协调行动比较有利。6月17日,豪斯作为召集人在纽约发起成立了“国际事务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21年7月21日,豪斯将“国际事务协会”改组为“外交协会”(Councilon Foreign Affairs),“调查”的成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和参与建立美联储的270名政界和银行界精英加入了该协会,华尔街的银行家慷慨解囊,一个致力于控制美国社会和世界政治的组织由此诞生了。
  当罗斯福还是威尔逊手下的海军部助理部长的时候,就拜读了豪斯的《菲利浦.杜:管理者》,并且深受启发。书中所描述的“温和的独裁者”恰是罗斯福后来真实的写照。当罗斯福当选总统后,豪斯立刻成为白宫不可或缺的高参。
  罗斯福的女婿在他的回忆录写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是罗斯福自己想出了很多主张和办法,来使美国受益。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的大多数想法,他的政治‘弹药’,都是外交协会和主张世界单一货币的组织事先为他精心炮制好的。”[6.7]

  保罗.沃伯格之子,银行家杰姆斯.沃伯格曾任罗斯福的金融顾问,也是外交协会成员,他在1950年2月17日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上说:“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无论人们是否喜欢它。唯一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政府究竟是经由(和平的)共识或是(武力的)征服来产生。”[6.8]
  芝加哥论坛报1950年12月9日的一篇社论指出:“(外交)协会的成员对社会具有着远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影响力。他们用财富、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的优势所建立起来的高人一等的地位把这个国家引向经济破产与军事崩溃的道路。他们应该看看他们的双手,那上面沾满着上一次战争已经阴干的和最近一次战争仍然鲜红的血迹。”[6.9]
  1971年,路易斯安娜的众议员约翰.罗瑞克(John Rarick)这样评价道:“外交协会致力于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得到了最大的几家免税基金会从财政上支持,它挥舞着权力和影响力的大棒,在金融、商业、劳工、军事、教育和大众传媒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每一个关心致力于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和自由商业精神的好政府的公民都因该了解它(外交协会)。我们国家捍卫知情权的新闻媒体一向在揭露丑闻方面非常有进攻性,但是在涉及外交协会及其成员活动方面始终保持着令人疑惑的沉默。外交协会是一个精英组织。它不仅在政府的最高决策层面上拥有着权力和影响力来保持自上而下的压力,它还通过资助个人和机构从下面往上施加压力,来支持把主权的宪法共和国变成一个独裁的世界政府的仆从。”[6.10]
  外交协会对美国政治具有着绝对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了3人例外,几乎所有总统候选人都是该协会会员。几十年来,两党轮番执政,而政府的政策之所以能够保持一致,是因为外交协会的成员把持了政府中几乎所有重要职位。从1921年以来,绝大多数的财政部长都由该协会包办了,艾森豪威尔以降的国家安全顾问基本就是由该协会内定,除此之外,外交协会还产生了14个国务卿(1949年以来包办了所有国务卿人选),11个国防部长,和9个中央情报局局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交协会就是美国精英们的“中央党校”。“一旦外交协会的核心成员决定美国政府的某项特定政策后,外交协会规模庞大的研究机构就开始全速运转,他们推出各种理性的和感性的论点,来加强新政策的说服力。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去混淆和贬低任何反对意见。”[6.11]
  每当华盛顿的官场上出缺(重要位置),白宫首先播打的就是纽约外交协会的电话,基督教科学缄言报声称,几乎半数的外交协会成员都曾被邀请进入政府,或担任政府的咨询顾问。
  外交协会的成员已有3600名之众,成员必须是美国公民,包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银行家,大公司的领导层,高级政府官员,媒体精英,知名的大学教授,顶尖智库的智囊,军队的高级将领等。这些人组成了美国政治精英的“坚强核心”。
  在美国主流媒体“舆论导向”方面,1987年的外交协会报告中指出,有多达262名记者和传媒专家是其会员,这些人不仅是“解读”政府的外交政策,更是在“制定”这些政策。外交协会的成员把持了CBS、ABC、NBC、PBS等电视网络。
  在报纸方面:外交协会成员控制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洛杉矶时报》等大报。
  在杂志领域,外交协会成员控制着:《时代》、《财富》、《生活》、《金钱》、《人物》、《娱乐周刊》、《新闻周刊》、《商业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读者文摘》、《富布斯》、《大西洋周刊》等主流杂志。
  在出版领域,外交协会成员控制着:迈克米兰、蓝德、西蒙舒斯特、哈波兄弟、麦格罗.希尔等最大的出版公司。[6.12]
  美国参议员威廉.金纳(William Jenner)曾说过:“今天在美国通向独裁的道路可以完全合法化,国会、总统和人民既听不到也看不见。从表面上看,我们有一个宪法之下的政府,但是,在我们政府和政治系统之中,还有一种权力,它代表着‘精英们’的观点,他们认为我们的宪法已经过时了,时间在他们一边。”
  美国的内外事务的决定权已经不在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手中,而掌握在超级精英俱乐部的小圈子里。
或许您还会喜欢:
愿者请上钩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楼雨晴《愿者请上钩》童话的最初“呜……鼓咕、鼓咕……”自从小小爬虫类进化为灵长类,逐渐懂廉耻后,这样的画面三天两头就得上演一回。“你给我站住,臭小鬼!”下一秒,大脚丫踏入门槛,小毛球也同时扑进敞开的柔软胸怀——安全达阵,精准零误差。“呀。 [点击阅读]
憨夫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1)盛夏里,燠热暑气逼人,忙了一整日,金乌仍迟迟不肯西坠。陆想云一进了村子,便放慢步调走在田间小路上,与擦身而过的邻里亲友打招呼,这自幼生长的一草一木、每一张脸孔,都让她熟悉、并且喜爱。回到家,心也就踏实了。过了这道木桥,再拐个弯,那放眼望去的一片果园,养大了她家三姊妹,不远处高挂的“陆”府门匾,就是她的家。眼看木桥在望,前方蹲了个人,既不过桥也不离开,就蹲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点击阅读]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2008年4月15日,北京饭店。我加盟新华都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两百多家媒体齐聚一堂,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手捧聘书,我此前任职的盛大也派代表出席祝贺。熟悉的红地毯,熟悉的闪光灯,熟悉的媒体朋友的面孔。在此前的职业生涯中,我代表所服务的公司经历了无数次大小发布会。 [点击阅读]
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终究有一天,我意识到了时间的珍贵。瞬间就已经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平添了无数的烦恼。书店里总是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书籍,多半于事无补--至少这是我自己的经验。读过许多这方面的书,尝试过许多办法,然而我依然每天疲于奔命。面对时间无情的流逝,我还是束手无策--跟绝大多数人一样。 [点击阅读]
拖延心理学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编辑手记拿起武器,向拖延宣战在阅读本书之前,也许你会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小毛病,有些人会对这总也改不掉的习惯抱有些许懊恼,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钟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而这似乎都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当你愿意去深入了解这一行为的时候,你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因拖延而痛苦不堪的网友们。 [点击阅读]
攻心话术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第1章化弱为强:换来主动性a:“你是80后吧?”b:“是。”a:“老家是山东的?”b:“是。”a:“是本科毕业吧?”b:“是。”a:“你工作挺顺利吧?”b:“是。 [点击阅读]
无往而不胜的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啪!”一本新出炉的仁德学院校报狠狠摔在明晓溪的课桌上!正在整理期末考试卷子的明晓溪双手险险被砸到,她诧异地抬头,看到的只是一个狂怒而去的女生背影。是她们班的吗?好象从来没见过呀,难道她专门跑来向自己投掷暗器?小泉凉凉叹息,抓过校报:“姐妹啊,你现在是全民的公敌。”“咦?……”明晓溪觉得她语气不善,似有后话。“知道那个女生来做什么吗?”小泉的声音从校报里飘出。 [点击阅读]
明若晓溪番外篇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二年丙班的教室,已经是上午的第四节课。明晓溪边听课做笔记,边感觉身上阵阵寒意,两道愤怒的目光瞪得她胳膊上的寒毛都竖起来了。“再瞪我,就变金鱼眼了啊。”小泉也真奇怪,瞪了一上午,眼睛都不会酸吗。“你这个无情无义的女人!”恶狠狠的声音从小泉的牙齿间磨出来。“我哪里无情无义了。”恶狠狠瞪回去。 [点击阅读]
最后的守护者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艾泽拉斯双月中较大的那一个,今晚首先升起,现在,她正圆圆地挂在夜空,用那银白色的月光照亮着群星。在这片柔和的月光之下,装点着赤脊山脉的群峰。白天,日光给这些山峰抹上粉红的光晕,而到了晚上,他们又变成高大、孤傲的幽灵。山脉的西边山脚下,便是那艾尔文森林,被橡树和缎木所覆盖,从丘陵地带一直延伸到海边。东边,则是广阔的黑色沼泽。一片布满溪流和河道的沼泽山地。那里到处是荒废的居所和潜藏着的危险。 [点击阅读]
木偶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作者风采:科洛迪,原名卡尔洛?洛伦齐尼,1826年11月24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坎纳地区一个叫科洛迪的小镇。他的笔名便是由这个小镇的名称而来。科洛迪精通法文,曾翻译过法国贝罗的童话,为广大小读者所喜爱。科洛迪一生中,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随笔、评论,然而最著名的要数他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想像力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