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蝴蝶梦 - 《蝴蝶梦》读后感——从杜•穆里埃小姐到布朗宁夫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一生颇为传奇,她出生显赫家庭,深受作为作家的祖父和作为演员的父亲的文学艺术熏陶,早在出嫁前就出版自己的小说处女作,为人低调 性*格怪僻,依靠写小说来隔绝与他人的交流等事迹不用赘述。要挖掘《蝴蝶梦》的隐含作者价值观,以下两条事迹或言论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1989年,81岁高龄的达芙妮•杜•穆里埃与世长辞。在她身后,竟有一批好事者挖掘出她生前的一大隐秘——虽然她早在1932年出 嫁,并在婚后生有子女三人,但事实上她曾经有过两段同性*恋情。她的同性*取向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她的父亲对她从小的教育——杰拉德•杜•穆里埃盼子心切,竟 让女儿身的达芙妮剃短发,穿男装,将其教成了一个假小子,在父亲的引导下,达芙妮竟从小就觉得自己生来应该是个男孩。
  其二,杜•穆里埃谈及自己的小说创作,曾经表示过:“我对于那种表现为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的人的类型,是没什么兴趣的……我感兴趣的,只是人有多残忍,有多充满欲|望,有多贪婪,当然了,还有他们在各种遭遇中表现出那一鳞半爪的善良” 。
  这样看来,《蝴蝶梦》的女主人公丽蓓卡身上,很明显地带有作者杜•穆里埃小姐本人的影子。对丹弗斯太太给“我”讲的那些长篇大论印象深刻的人,都还记得诸如丽蓓卡如何独自驾船出海,如何驯服烈马之类的描述。待字闺中的杜•穆里埃小姐正是过着这样的“假小子”式生活。
  1932年,25岁的她遇到了未来的丈夫布朗宁,彼时后者尚且只是她的一个读者,二人一见钟情,并很快结为连理。匆忙出嫁,可能与她急于稳固 自己从家庭中独立出去的态势有关系——直到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发表之后,她才正式从家庭独立。两年后达芙妮就为丈夫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此时的布朗宁夫人, 与当年的“假小子”,已不可同日而语。
  1938年问世的《蝴蝶梦》,距离达芙妮出嫁已经有6年之久。这部小说中浓重的怀乡病情绪,果然很多批评家都有注意到。“我”对弥漫着丽蓓卡 气息,丽蓓卡的影子无处不在的曼陀丽庄园念念不忘,我对丽蓓卡的那种恐惧之中又带着好奇与羡慕的微妙之情;仿佛是对应着达芙妮本人对过去的生活,对过去的 自己的缅怀之情。
  而达芙妮对自己的创作的态度,则进一步阐明了她的价值观:她对丽蓓卡并没有厌恶与否定之情。丽蓓卡的美丽也好,邪恶也罢,那都是她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罢了。“人”是复杂的,不能以纯粹的好,或者纯粹的坏来定论。
  综上所述,如果遵从之前提到的布思对“隐含作者”的看法,那么现在我们已经从杜•穆里埃小姐,或者说布朗宁夫人这里找到了“《蝴蝶梦》这部小说的隐含作者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值得注意的是,真实作者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隐含作者。一般情况下,隐含作者的人格比真实作者的人格更加的完美。这样的现象往往并非是真实作者对 自己的粉饰和美化。《蝴蝶梦》的隐含作者,是属于布思所说的那种“戴上诗人的自我的面具”的类型。《蝴蝶梦》的隐含作者剔除了达芙妮•杜•穆里埃在日常生 活中作为贤妻良母的那一面;反而释放了她作为一个“假小子”,一个有同性*恋倾向女性*的内心状态的那一面。还是用布思的话来说:隐含作者“除去了他们不喜欢 的自我之后,创造出来的变体既改善了他们的世界,也提升了我们的世界。想想吧,倘若没有创造出这种较为优秀的自我变体,我们的生活该会多么的枯燥乏味” 。
  现在我们也可以回答了:《蝴蝶梦》这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叙述,是可靠的。当然,不是从《蝴蝶梦》作为一部悬疑小说的角度来说的,而是从《蝴蝶梦》作为一心路历程的角度来说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暗店街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①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1:暮色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序幕我从未多想我将如何死去,虽然在过去的几个月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即使我有想过,也从未想到死亡将如此地降临。我屏息静气地望着房间的另一头,远远地凝视着猎人那深邃的眼眸,而他则以愉快的目光回应我。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死法,死在别人——我钟爱的人的家里。甚至可以说轰轰烈烈。这应该算是死得其所。我知道如果我没有来福克斯的话,此刻也就不必面对死亡。但是,尽管我害怕,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3:月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潘乔感谢你的耐心、关爱、友谊和幽默感以及心甘情愿在外就餐也感谢我的孩子们,加布、塞斯及艾利感谢你们使我体验了那种人们甘愿随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爱火与冰①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5:午夜阳光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每天的这个时候,我总是祈祷自己可以入睡。高中——或者称为炼狱更为恰当!如果有什么方式能够弥补我的罪过,那恐怕就是我读高中的记录了。这种厌烦感不是我曾经体会过的,每一天看上去都要比前一天更加极度无聊。也许这就是我睡眠的方式——如果说,睡眠的含义就是在变幻的时期内处于呆滞状态的话。我凝视着食堂角落水泥墙上的裂纹,想象着它们所呈现的花纹其实并不存在。 [点击阅读]
最优美的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0
摘要:冬日漫步(1)[美国]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博物学家、散文家、超验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美国康科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名虔诚的超验主义信徒,并用毕生的实践来体验这一思想,曾隐居家乡的瓦尔登湖长达两年之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代表作《瓦尔登悍又名《乎散记》,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记录。 [点击阅读]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一、结识卡沃尔先生一、结识卡沃尔先生最近,我在商业投机上遭到了丢人的失败,我把它归咎于我的运气,而不是我的能力。但一个债权人拼命逼我还债,最后,我认为除了写剧本出售外,没别的出路了。于是我来到利姆,租了间小平房,置备了几件家具,便开始舞文弄墨。毫无疑问,如果谁需要清静,那么利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地方在海边,附近还有一大片沼泽。从我工作时挨着的窗户望去,可以看见一片山峰。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明星晚宴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浅见光彦十二月中旬打电话约野泽光子出来,照例把见面地点定在平冢亭。平冢亭位于浅见和野泽两家之间,是平冢神社的茶馆。据说神社供举的神是源义家,至于为什么叫平冢神社,个中缘由浅见也不清楚。浅见的母亲雪江寡妇很喜欢吃平冢亭的饭团,所以母亲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浅见必定会买一些饭团作为礼物带同家。浅见和光子在平冢亭会面,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考虑,而且饭团店门前的氛围也不适合表白爱意。对此,光子也心领神会。 [点击阅读]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最后致意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我从笔记本的记载里发现,那是一八九二年三月底之前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正坐着吃午饭,福尔摩斯接到了一份电报,并随手给了回电。他一语未发,但是看来心中有事,因为他随后站在炉火前面,脸上现出沉思的神色,抽着烟斗,不时瞧着那份电报。突然他转过身来对着我,眼里显出诡秘的神色。“华生,我想,我们必须把你看作是一位文学家,"他说。“怪诞这个词你怎么解释的?”“奇怪——异常,"我回答。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