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红楼梦杀人事件 - 第十一章 寒塘渡鹤影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屋内精致秀气得如同少女的闺房,宝玉站在窗前,吃惊地看着那风筝上的诗句:“怎么?竟是这首五律?还有这句诗?”卫若兰眼睛一亮:“宝二爷见过这些诗句?”宝玉:“这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中秋那夜,林妹妹跟湘云妹妹联诗时即兴而作的!”卫若兰:“那么,这首五律呢?”宝玉:“这可是一位外国女孩子作的诗!”卫若兰目光闪动:“哦?”宝玉:“那还是去年冬天,宝姐姐的妹子宝琴上京来时,提到过的一首诗呢!”卫若兰:“宝琴?”宝玉道:“她是宝姐姐的堂妹!她父亲原是经商的,打小儿便带着她走南闯北,也不知到过了多少地方!就连那万里之遥的西洋国,她也差不多走了个遍!她还提起,她八岁那年,跟她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她好看。有人说她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她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她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她作的这首五言律!”卫若兰:“这位宝琴姑娘,现在何处?”宝玉道:“她家住在金陵,早已回去了!琴妹妹来时,还跟我们讲了不少西洋国的趣闻,那些奇风异俗,自与本朝不同!我还记得,当时云妹妹听了后,一连声地感叹,说园子里这些姐妹,若是能托生在西洋国就好了!”卫若兰:“听到过这首五言律的,还有哪些人?”宝玉道:“琴妹妹提起这件逸事的时候,园子里的姐妹们都在场,还有不少小丫鬟也在呢!”他忽然抓紧卫若兰的手,“你该不会又怀疑四妹妹了吧?对!四妹妹当时也在场,可她是无辜的!她什么都没做!你一定是误会她了!”卫若兰不语。半晌,他慢慢地抽出了手:“你放心,我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会放过一个罪人!”“倘若这风筝上的诗句,都是杀人的预告,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又会是谁呢?”卫若兰默默地想。这两首诗,都有“月”的意象,应当都发生在夜里,可根据风筝自身形象的显示,那“月本无今古”的‘月’,是一轮金灿灿的满月,凶手应当将作案时间,预定在月圆之夜!今天才到农历九月初六,离月圆之夜,还尚有一段时日,那么,在这几天之内,凶手要完成的,只怕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意境!按宝玉方才的说法,这诗句乃是湘云和黛玉即兴而作的,或许,凶手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她们中间的某一个人!沿着青石径一路走着,前头拐了几个弯,不觉便到了一个幽僻的所在。地上铺了些耐寒的青苔,铜锈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四下里高高生长着许多白色的大树,叶子早已落光了,枝条秀逸地伸展着,恍惚望去,好似玉臂林立。一棵一人多抱的树背后,“嘁嘁喳喳”,传来两个女孩子的说话声。卫若兰悄悄儿地走近了,仔细一听,那说话声虽低低的,每个字听上去却非常清晰。一个丫鬟叹道:“二姑娘真是可怜!活着的时候没人疼,眼看就要出嫁了,偏又让人害死了!”另一个丫鬟道:“饶这么着,她死了还不得安宁呢!我听人说,那边孙家姑爷一听二姑娘死了,便闹吵吵地骂开了,硬说是我家大老爷想赖他的银子,设了局来骗他!幸而他家派来的那个孙婆子亲眼瞧见了,回去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这才安生了,不然可真闹不清了!”头一个丫鬟道:“也罢!早听人说那位孙姑爷不但吃喝嫖赌,无所不通,脾气还坏得很!但看他家那个孙婆子,不过是个三等奴仆,就上头上脸的,蛮不讲理,要不是三姑娘强压着,早闹翻天了!二姑娘那样老实一个人,若真嫁到了他家,还不是吃尽苦头?如今死了,也算是早日脱离了苦海!”另一个丫鬟道:“可不!你看那东府的珍大爷,虽说也是好色又好赌的,到底脾气还不坏。饶这么着,我听银蝶说,珍大奶奶还时常在背地里抹眼泪呢!别看珍大奶奶平日里无可无不可的,那样柔顺的一个人,到底也有伤心的时候!”头一个丫鬟道:“怪道四姑娘常说,一个女人若是嫁错了男人,还不如早死呢!这话虽决绝了些,仔细想来,也不算是毫无道理!莫看她姑嫂二人平日里不投缘,连话也说不上几句,其实四姑娘心里可跟明镜似的!以前我听入画说,四姑娘常在私底下怪她嫂子不争气,太过忍让了。四姑娘到底年轻,不经事,体谅不到珍大奶奶的难处,除了一味闭起眼睛忍让,你让她一个妇道人家还能怎样?”另一个丫鬟道:“怪不得四姑娘年轻轻的,就好似把什么都看透了!总嚷嚷着要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只一件,她待人未必太冷了些,上次连入画也撵了出去呢!前儿二姑娘出了事,她就跟没事人似的,一点伤心的样子也没有!”莫非,惜春之所以参与了杀害迎春的计划,只是为了帮她脱离苦海?一个奇怪的念头,在卫若兰脑海中一闪而过。他只觉得嘴里头一阵发苦。紧接着,便有更大的困惑自心头涌起——那么,她为何要杀害晴雯呢?难道,是不忍心见她含冤受辱么?在那份秘密的死亡名单上,还写下了哪些人的名字?被无数的困惑焦灼着,卫若兰感觉自己有点沉不住气,恨不得立刻飞到惜春身边,跟她问个究竟。犹豫了片刻,他忽地转过了身,两条腿像是被无形的线牵引着,朝藕香榭的方向而去——即便不能当面质问她,也该去亲眼瞧瞧她到底在做什么。在那一刻,他担心青衣随从是否会盯不住她。太阳煌煌地照着,眼前一片晶光灿烂,湖面清澈平静,如一块巨大的琉璃。湖畔的花木丛中,青衣随从正低声汇报:“惜春姑娘还是同往常一样,一直待在藕香榭作画,哪儿都没去!”抬眼望去,藕香榭门窗豁朗朗地敞开着。似乎惜春早已料到,卫若兰会打发人关注她的举动,便故意敞开了门窗,让他们瞧个究竟。远远地,可望见惜春正站在窗前,凝神作画的身影。卫若兰遥望着惜春的身影,嘴里仍问道:“可有谁来找过她?或者她打发人去找过谁没有?”青衣随从摇了摇头:“没有!”卫若兰仍不放心:“你可瞧仔细了?”青衣随从:“我一早就盯着她了,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只有点儿迷糊,她哪儿都没去,也没有任何异常的举动,又如何能够在未初时分,找到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清白呢?”俩个人正说话间,却见惜春抬起了头,望着窗外出神。隔得太远,看不清她脸上的神情,可卫若兰却感觉到,她那双美丽的眼睛,似乎正灼灼地盯住了自己,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揶揄的,嘲讽的微笑。卫若兰的心,仿佛一下被揪起,面上火辣辣的,一阵阵作烧。不多时,惜春仍又半垂下头去。卫若兰似乎松了口气,又似乎有些怅然——他费尽心机,自以为能引蛇出洞,谁知对方好似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按兵不动,莫非,是他道行太浅,当真不是对手?他望着湖面,似在告诫那青衣随从,也似在自语:“莫看这湖面上波澜不惊,谁知这底下涌动着多少暗潮呢?”说着便俯身拣起一块小石子,用力掷向湖面。“噗”的轻轻一声响,湖面上涟漪一层层扩散,像是琉璃的裂纹。那裂纹上又掠过了白鹤的影子。卫若兰吃了一惊,抬头看时,只见一只白鹤正拍着翅膀在湖面上飞舞,可巧正触动了他的心事。他浑身一震,脸上登时变了颜色:“可了不得!是我疏忽了!”青衣随从被他的神情唬了一跳:“怎么了?”卫若兰:“我早该打发人把大观园的白鹤都送走的!倘若没有了白鹤,那么‘寒塘渡鹤影’的意象便不可能完成了!我即便尚不清楚凶手的下一个计划,也要想办法破坏它!”他忽又激动起来,抬脚便跑了出去,神经质地嚷道,“来人哪!快送走那些白鹤!一只都不留!一只都不能留下!”大观园内那十来只白鹤,暂且都被送到了东府,关进了东府的鹤房。卫若兰犹不放心,亲自挑了几个精明强干的小厮,日日夜夜看管鹤房,并撂下话来,倘若出了半点差错,唯他们是问。折腾了半天,卫若兰心中的焦灼,才一点点冷却下来。阳光热灼灼地有几分刺眼,他回手掏出金表来,瞧了一瞧,那指针已过了午正一刻了。他背负了手,徐徐地出了东府,又自角门入了大观园,朝紫菱洲的方向而去。来到昨夜约定的紫菱洲湖畔时,尚未到未初时分。湖畔却已黑压压地等了一地人。宝玉和众姐妹都已到了。湘云一见他,便迎了上来:“听说昨儿晚上我们走后,湖对岸又飘来了风筝!那风筝上还有一句诗是我跟林姐姐作的呢!到底怎么回事?该不会又是杀人预告吧?”卫若兰苦笑道:“这世上的坏消息,永远都是长了翅膀的!一转眼便人所皆知了!”宝玉忙解释道:“事关每个人性命安危,我有责任让她们知道真相!——于是,在你走之后,我请她们来看了你留在我那儿的风筝!”湘云又道:“那两只风筝,是用丝绸做的,根本不是‘软烟罗’,宝姐姐说了,那种丝绸,外头铺子里到处都可以买到!也就是说,不一定就跟四妹妹有瓜葛!四妹妹是无辜的!”卫若兰:“那不过是‘软烟罗’恰好没有凶手需要的那种颜色?”湘云急了:“即便仍是‘软烟罗’做的,那又怎样?我也得过几匹,我还亲自用它做了一顶帐子呢!那是不是证明,也有可能是我做的?我再告诉你,我的手工也不差,缝帐子缝衣服做香囊,什么不会?便是存心要学人做风筝,我不相信我就学不会!要说悄悄儿地约晴雯出来,我也能做到啊!用特殊的笔法在风筝上写字,遮掩自己的真实笔迹,我也可以啊!你也知道,只要四妹妹的手一触到画笔,便生死不知,天塌下来也不管的,我既然深知她的脾性,大着胆子视她为无物,深夜荡舟到藕香榭湖面上,放夜光蝶,放风筝,也不是不可能啊!那只蝴蝶笼子,也有可能是我为销赃灭迹,推入到水中的!中秋那夜,彩屏看到四妹妹荡舟湖上,那又能说明什么?四妹妹时常在深夜荡舟湖上,独自欣赏水光月色啊!且莫说入画出走,到底是为了什么缘故,至今尚无定论,即便真如你所猜测的,入画是为了替人保守秘密,又焉知不是为了我呢?我跟入画也是打小儿就挺要好的,也是亲如姐妹啊!你怎么不来怀疑我呢?我也可能是凶手啊?可能是共犯啊!你是不是也要我拿出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清白哪?”卫若兰仍坚持己见:“我只相信,我绝不会无缘无故去怀疑一个人!”正说话间,紫衣随从急匆匆地赶来:“大人放心,刑部已派人到处查找入画的行踪了!”青衣随从也赶了过来。卫若兰一见他,便皱了皱眉:“你怎么也来了?”青衣随从苦笑道:“是惜春姑娘让我先来的!”卫若兰会意地:“这么说,她早已发现了你!”青衣随从道:“她让我转告大人,叫大人放心,她一定会按时将证据出示在大人眼前!”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