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狗年月 - 第一篇早班 第九个早班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瓦尔特-马特恩受到公羊星座撞击,在四月份出世。三月份的鱼敏捷、能干地把爱德华-阿姆泽尔从母亲的腹腔中拉了出来。五月份,在烤鹅烧焦,马特恩祖母站起身来时,磨坊主的公子接受洗礼。洗礼按照天主教的方式进行。在四月底,死去的商人阿尔布雷希特-阿姆泽尔的儿子已经在博恩萨克的渔民教堂中成了虔诚的天主教徒。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洗礼时洒的水有一半是维斯瓦河河水,另一半是波罗的海海水。
  无论其他那些从第九个早班开始同布劳克塞尔打赌的编年史家,今后会与布劳克塞尔的看法大相径庭地报导什么,在希温霍尔斯特受洗者这件事上,他们都不得不赞同我的意见:爱德华-阿姆泽尔,或者埃迪-阿姆泽尔、哈泽洛夫、黄金小嘴等等,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是最令人激动的主角。这些人应当使这篇纪念文章变得生动活泼——布劳克塞尔的矿山快十年了,既不开采煤炭、矿石,也不开采钾盐——但布劳克塞尔除外。
  他的职业从一开始就是要发明稻草人。虽然如此,但他对于鸟儿毫无反感。而鸟儿们不管有什么样的飞行方式和什么样的羽毛,很可能对他都有所不满,不满他发明稻草人的想法。洗礼刚结束——钟声尚在当当地响——它们就认出了他。然而爱德华-阿姆泽尔却胖乎乎地躺在拉得平平整整的洗礼襁褓下面,不让人看出鸟儿对他是否有某种意义。教母名叫格特鲁德-卡尔威泽,以后每年,而且正好在圣诞节时,都给他织羊毛短袜。受洗者在她那双粗壮有力的胳膊上,被抱到许多应邀参加没完没了的洗礼宴会的人们面前。娘家姓蒂德的阿姆泽尔寡妇呆在家里,监督摆好餐具,在厨房里作最后的指示,把调味汁的味道调好。不过,所有来自大曲因德尔的蒂德家成员,四个在骑兵队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儿子除外——后来老二阵亡了——都身穿质地上乘的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在洗礼襁褓的后面。沿着死维斯瓦河走的有:希温霍尔斯特的渔民克里斯蒂安-格罗梅和娘家姓利德克的玛尔塔-格罗梅太太;赫伯特-基纳斯特和他妻子、娘家姓普罗布斯特的约翰娜;卡尔-雅各布-阿于克,他的儿子丹尼尔-阿于克在为皇家海军效力中死于多格滩①;渔民寡妇,她的兄弟雅各布-尼伦茨驾驶她的渔轮;在恩斯特-威廉-蒂德的儿媳妇之间——这些人一副城里人打扮,穿着粉红色、鹅黄色和青紫色的衣服,黑色的高跟鞋擦得亮亮的,扭保作态地走着——是老神父布莱希——那个著名的副主祭A.F.布莱希的后裔A.F.布莱希担任圣玛利亚教堂的教士,从一八○七年到一八一四年,也就是在法国人统治时期撰写了但泽市的编年史。来自西诺伊费尔的大熏制食品作坊主弗里德里希-博尔哈根走在已经退休的船长布龙萨尔德身边,这位退休船长在战时担任普勒伦多夫的志愿船闸管理员,找到了一项任务。韦斯林肯的饭店老板奥古斯特-施波纳格尔比马约琳-封-安库姆高出一头。因为从一九一五年初起,小曲因德尔的地主迪尔克-亨利希-封-安库姆已经不在人世,施波纳格尔就挽住了马约琳僵硬垂直的胳膊,走在那对博恩萨克经营煤炭生意的布泽尼茨夫妇后面。殿后的是有残疾的希温霍尔斯特村村长埃里希-劳及其已经怀孕几个月的妻子玛加营特-劳。玛加营特作为尼克尔斯瓦尔德村村长莫姆贝尔的女儿,其婚姻并不般配。堤坝督察哈贝尔兰德因为严守岗位,在教堂门口就不得不告别。很可能还有不少孩子,所有这些人头发都太黄,都穿着过于华丽的衣服,他们拉长了这个行列——

  ①多格滩,一泽杜格浅滩,位于北海,1915年1月24日德、英两国在此激战。
  这支队伍沿着河的右岸,经过只长着稀稀落落的一点喜沙松爬地根的沙路,走向等候着的双套马车,走向老蒂德的四套马车。尽管战时缺少马匹,但是老蒂德仍然有办法给自己保住这驾马车。人们的鞋子里跑进了沙子。布龙萨尔德船长在气喘吁吁地哈哈大笑,接着又咳了好久。只有吃完洗礼宴后才好交谈。海滨树林散发着一种普鲁士的气息。这条河是维斯瓦河的一条死支流,几乎就没有流动,这条支流只是在下流由于有莫特瓦河流入,才获得自己的动力。太阳小心翼翼地照到节日盛装上。蒂德的儿媳妇们身着粉红色、鹅黄色和青紫色的衣服,也许还想有一块寡妇用的披肩吧。很可能这许多寡妇用的黑色,巨人般的马约琳和那个残疾人踉踉跄跄的脚步,促进了一个从一开始就在酝酿着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刚出博恩萨克教堂的大门,平时几乎动也不动的海鸥,在教堂广场上黑压压的一大群,直冲云天。没有鸽子,因为渔民教堂养海鸥,不养鸽子。现在从岸边芦苇和浮萍中倾斜着、垂直着腾空而起的有:大麻-、燕鸥和绿鸭。所有的凤头——都已飞走。乌鸦从海滨树林的松树丛中飞起来。施塔雷和阿姆泽尔放弃了用石灰刷得雪白的渔家房舍前的墓地和园于。从丁香花丛和山楂丛中飞出的有:——、山雀、燕雀和鸫,以及所有在歌词里出现的鸟。从水沟里、从电线上飞起来的麻雀黑压压一大片。燕子从棚圈和墙缝里飞出来。洗礼襁褓一闪光,所有属于鸟儿这一科的动物就会腾空而起,就会飞散开去,就会像离弦的箭似的,发出嗖嗖声,就会让自己被海风携带着飞过河去,就会形成黑压压的一大片被可怕地撕来撕去的碎云。在这片黑云中,海鸥和乌鸦这些平时相互回避的鸟儿受到同样的恐惧驱使,都毫无选择地碰到一起。在羽毛颜色混杂的鸣有中有一对幼小的苍鹰。还有喜鹊、喜鹊!

  有五百只鸟——麻雀还不计算在内——在太阳与参加洗礼的人群之间成群成群地逃跑。五百只鸟意味深长地投给参加洗礼的客人、洗礼襁褓和受洗者一道阴影。
  五百只鸟——谁愿意去数麻雀呢?——使得参加洗礼的客人——从身有残疾的村长劳到蒂德一家子——都相互靠近了,最初默默无言,接着便喃喃自语,在呆滞的目光下,由后往前挤,忙于迅速、仓促的步伐之中。奥古斯特-施波纳格尔踉踉跄跄地跨过松树根。在布龙萨尔德船长和布莱希神父之间——神父只是暗示性地举起双臂,试图按照自己的职业习惯使大家平静下来——巨人般的马约琳恰似遇到广场上骤降的大雨一般,撩起裙子,往前冲去,把大家都抱着往前走。跟着走的有:格罗梅一家和基纳斯特及夫人,阿于克和卡布斯,博尔哈根和布泽尼茨夫妇。就连身有残疾的劳和他怀孕多月的女人——这个女人以后生小孩绝不会感到害怕,她会生下一个正常的女孩来——也喘着粗气,跟上步伐。只有胳膊粗壮有力的教母落在后面,抱着受洗者和往下滑的洗礼襁褓,作为最后一个人,走到等候着的双套马车,以及通向希温霍尔斯特的公路上最前面两行白杨树之间的、蒂德一家的四套马车前。

  受洗者哭了没有呢?他不哭闹,可也没有睡觉。在那些车辆急急匆匆、绝非喜气洋洋地离去之后,那黑压压的一大片由五百只鸟儿和无数麻雀构成的乌云散开没有呢?在缓缓流动的河流上空,这片乌云还有好长一段时间得不到安宁:它一会儿在博恩萨克上空,一会儿散布在海滨树林和沙丘上空,随后又散开来,在河对岸上空飘动着,让一只乌鸦落向一块沼泽草地:它在那里显得分外灰白和呆板。只是当双套马车和四套马车驶进希温霍尔斯特时,黑压压的一大群鸟儿才返回教堂广场、公墓、园子、棚圈、芦苇丛、丁香花丛和松树丛。但是直到傍晚,当参加洗礼的人们已经吃饱喝足,把两肘支在长桌上时,在许多大小不同的鸟儿心中仍然不得安宁。因为爱德华-阿姆泽尔制造稻草人的想法——当时他还躺在襁褓之中——已经传到了所有鸟儿的耳朵里。从此以后,它们就了解他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