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跟谁较劲 - 第十一章 2010年,重新开始 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见何小兵,表弟有些不好意思,何小兵说,你俩坐吧,我走了。在小城市,每天不碰见个熟人和亲人是件很难的事儿。
  回到家,何小兵在楼下看见父母正在打乒乓球。这是最近半年他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还买了某国产名牌运动服和球鞋,参加了小区的比赛。一旁挂着的小黑板上正写着刚刚结束了的这个赛季的比赛成绩,父母的名字都在上面,不过靠近黑板底部。何小兵认出黑板上的字是何建国写的,他当年进群艺馆上班,就是因为字写得还行。何小兵能想象出何建国在小黑板上写这些字时的情景:旁边放着90年代流行一时的那种铁皮真空保温杯,里面沏着茶,写几个字就喝口茶,写得不满意的字就擦了重写,一笔一画,遒劲有力,试图写出气魄,以至于写折了好几根粉笔。
  虽然比赛刚刚结束,父母已经开始为下一个赛季做准备了,腊月二十九还不忘练习。不止何小兵的父母,四张乒乓球案子都被他们这么大岁数的人占着,而且旁边还有拿着球拍在等待的人。
  何小兵从父母手里接过拍,打了一会儿,每当打出一个好球,他也会笑,但总觉得和父母他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欢笑不一样,看着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何小兵觉得自己和他们隔着一层什么东西。
  父母玩儿累了,何小兵跟着他们上了楼。进了门,何建国在沙发上坐下,掏出手绢擦去脑门儿的汗珠儿,何小兵的妈汗都顾不上擦,就去开电脑,说该偷菜去了。何小兵看着自己的母亲在网上买种子、种菜、偷菜,自得其乐,觉得活到这份儿上算是活明白了。
  何小兵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坐在何建国旁边,看着电视。何小兵的妈偷完菜,端着洗好的水果坐过来,一起看着电视。
  电视上放着何小兵并不喜欢的节目,看似真实,其实都是策划的,何小兵越看越觉得假,父母却看得津津有味。何小兵告诉他们这是在演戏,父母不信,说假的不会这么逼真。何小兵不知道该同情还是羡慕父母,他们这么大岁数了,还那么单纯,什么都信,而他已经不容易相信什么了,不知道这一状况,对于人生,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母亲并没有一心在看电视,不忘对何小兵旁敲侧击:“看你大哥,孩子都会打麻将了,我孙子什么时候也能凑一手啊!”
  以前何小兵上学的时候,母亲也常说抱孙子的话,但当时都是开玩笑,何小兵知道,现在母亲是真着急了。他还没有告诉父母他和夏雨果的事儿,因为他知道父母听完肯定会问一些这女孩是干什么的、她父母是干什么的等诸多与爱情本身没有关系的事儿,何小兵决定还是再等等。

  又陪着父母看了会儿电视,何小兵回屋了,上了会网,去老定的贴吧看了看,最热的帖子是交流哪儿有美女的,有人说在市医院的挂号窗口看见一个,特漂亮,下面有人跟帖,说去见识一下,确实漂亮,还有人说特意挂了她的号,和她聊了几句,声音也动听,紧跟着很多人发帖说也要去挂号,随后又有一个人跟帖,说她已经有男朋友了,但马上招来抱怨,说那怎么了,有男朋友就不能给男病人挂号了吗。在小城市,有点姿色的女孩就能引来全市男人的关注,在大城市,她们享受不到这种待遇。贴吧里还在流传着关于市政府领导的各种小道消息,从细节上看,属实。想知道大城市领导们的私生活可不是这么容易。
  何小兵关了电脑,准备从书柜里找本书,上床睡觉。收柜里的书还是十年前他离开家时的那些书,也就是说,这十年里,父母基本没再看新书,脑子还是十年前那样,而他,跟十年前已天壤之别。
  何小兵看到一些自己中学时的辅导教材,这些书并不是学校发的,而是课外辅导班的教材,甚至还有吹笛子的教材——父母希望何小兵全面发展。何小兵回想起教过自己的那些老师,也称得上是文艺工作者了,在本市都算小有名气的人物,但是出了这里,他们什么都算不上,这已经是父母能给他找到的最好的老师了。在教育自己上,父母虽然盲目,却用心良苦。
  何小兵没有找到自己要看的书,关了灯,钻进被窝。听见电视里传来二人转和父母的笑声,他们的快乐是通俗的,这就是他们生活的意义。何小兵现在能接受父母看这种节目了,也能尊重各种艺术形式的从业人员,但他始终覍得,艺术即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仍有雅俗之分。
  何小兵躺在床上,听着父母的动静,觉得无论他们在为什么而笑,只要能一直笑下去,他就安心了。
  二人转演完了,父母关了电视,洗漱睡觉。屋里一片寂静,外面也没有一点儿动静,小城市的夜晚比大城市的夜晚更像夜晚,何小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十多年前,当何小兵具备了一定生理卫生知识的时候,经常能在夜里听见父母屋里传来符合他俩关系的声音,现在什么都听不到了。
  很快,何小兵就睡着了。
  第二天,何小兵七点多就醒了,睡得很放松,是自然醒。自然醒不在于醒得多晚,哪怕天还黑着,只要睡眠足了,睡得心情好了,就叫自然醒。
  何小兵醒来的一瞬间,有些失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起来后是该上学去,上班去,还是练琴去?他睁开眼,看了看四周,想起是在自己家里,昨天回来的,今天是大年三十,过完年他就将三十岁了,上学和弹琴都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一想到自己已经快三十了,再看日历,清晰地印着2010年,何小兵不再怀疑自己确确实实即将三十岁,不缺斤短两,货真但价还不实,他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以前何小兵认为,三十岁的人,得多老了,得什么样啊,各种家庭重担落在肩膀上,老人的、孩子的、亲友的、自己的,现在自己也是这个队伍里的人了,却并没有成为他想象的那样。比如此时,何小兵没有想到过年了,该给家里干点什么活儿,而是想着出去喝一碗小摊儿上的豆腐脑儿。
  母亲已经准备好了早饭,何小兵不想在家吃,就想去吃豆腐脑儿。母亲说过年了,人家不出摊儿,何小兵仍执意要出去看看。
  去了几个地方,果然都没出摊儿,何小兵并不甘心,继续往前走,终于看见一个摊儿,吃的人还不少。何小兵坐下,要了一碗豆腐脑儿,两根油条。何小兵问老板,明天初一还出摊儿不,老板说,什么时候也有人吃早饭,只要有人吃,就出。
  煤炉子上坐着一个大铝锅,锅外面已被熏黑,里面锃亮,盛着白花花的豆腐脑儿,伙计打开锅盖儿,从锅里?出豆腐脑儿,盛进破了边儿的瓷碗里,端上来。
  桌上有仨罐头瓶,一个装满铝勺,一个盛满辣椒末,一个灌满蒜汁儿。何小兵取出铝勺,辣椒和蒜汁儿各?了一小勺,放进豆腐脑儿里,吃了起来。
  油条也上来了,炸得金黄、蓬松,有人说在地沟油里放了明矾才能炸成这样,何小兵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吃一次也不会死。何小兵喜欢这种味道,这是只有小城市才有的味道,即使这个摊儿搬到北京,也不是这味儿。
  喝完豆腐脑儿,何小兵并没着急离开,而是点根烟,坐在街边看着,看着这个城市的人与物。旁边是一个小区,楼都只有六层高,排列分散,空间充裕,人们进进出出,推着车,拿着年货,带着孩子,牵着狗,不慌不忙,气定神闲。何小兵很想知道为什么这里的人都显得如此悠闲,看了半天,他发现,其实跟这里本身无关,是因为他自己悠闲了,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事儿,心态不急了,看到什么便都从容了。
  何小兵喜欢小城市的这种感觉,但他很清楚,这种喜欢是以长期在大城市生活为前提的,如果真让他扎根在小城市,他接受不了,喜欢很快就会变成厌倦。而这种悠闲,本质上和在哪里没有关系,这是人内心的问题,想通了,在北京,一样可以让自己轻松。

  何小兵慢慢悠悠地回到家,他妈正在给他爸热粥,他爸出去下棋了,还没回来。他妈说,马上就八点半了,你爸这就回来,先把粥给他热上,凉粥喝着不舒服。果然,八点半过了没五分钟,何建国回来了,一脸喜悦,显然是赢棋了。
  母亲发现咸菜没了,特意换上鞋,穿上大衣,心甘情愿下楼去买。以前何小兵会质疑,为一口粥和一口咸菜,就折腾自己一趟,这样有意义吗,即使吃上咸菜,又如何呢,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更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上。但是现在何小兵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种意义,这就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没有妄想,该喝粥喝粥,该吃菜吃菜,每个人都活得实实在在。
  吃上咸菜是对人生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但喝粥的时候吃上一口,会有滋味儿,这就是意义。
  何建国就着母亲买回来的榨菜喝完粥,看着电视上的早间新闻,给母亲的皮鞋打着油,弄了一手黑,母亲在厨房烧着水,准备一会儿给父亲沏茶。
  这就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何小兵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还经常闹离婚,那时他俩火气都大,三天两头就吵架,还摔东西,弄得何小兵成天提心吊胆的。他不是怕失去父母哪一方,而是怕自己成为单亲孩子,被同学嘲笑。
  皮鞋擦好了,父亲喝着茶,母亲浇着花。太阳从窗口射进来,照亮空气中翻腾的灰尘和水珠儿,一切如此静谧和谐。
  在这种情景下,何小兵似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涌起一股冲动:把夏雨果接来。
  结婚,是人生的一种必然。何小兵决定让这种必然,成为自己此时的必然选择。以前他之所以不结,是因为没做好准备,而这种准备,无非是承担起责任。何小兵不是逃避责任,而是怕承担不好,还不如不承担。但是现在,他觉得没有什么责任是不能承担的,不存在承担得好不好之分,只要肯承担,并努力了,就行了。而且,在这件事情上,他也该给父母一个交代了。
  何小兵决定好了后,在父亲面前坐下,郑重其事地说:“跟你们说个事儿。”
  父母惊讶地放下手里的活儿,看着何小兵,何小兵的过于严肃,让他们对他所要提到的事儿,既期待又害怕。
  “我已经有女朋友了。”何小兵说,“我想让她来咱家过年。”
  “好啊!”母亲喜出望外,赶紧坐过来,“你怎么不早说啊,快带来让我们看看,晚上不去姥爷家吃饭了,在咱自己家吃,我多做点儿好吃的!”
  “我不信!”何建国突然泼了一盆冷水,“你不用拿这事儿安慰我和你妈。”
或许您还会喜欢:
深宅活寡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7
摘要:许开祯的长篇小说《深宅活寡》讲述了在大西北荒原上一个叫菜子沟下河院中发生的家族兴衰的故事。菜子沟下河院是片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院。现时的东家庄地的父亲庄仁礼为了独占财产,假土匪麻五之手“挑”了二弟、三弟,从此这个大院里奇事怪事屡见不鲜,血光之灾不断。小说的故事开始于庄地的独子命旺命悬一线,听了后山半仙刘瞎子神神乎乎的几句话,决定让十五岁的命旺娶后山舅舅、中医刘松柏的二十二岁妥儿灯芯进院“冲喜”。 [点击阅读]
暗算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5
摘要:第1节:序曲序曲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原谅我,不能在此津津乐道地向你们复述所有具体的细节。我们的时间不多。尽管如此,我还要说,"复述"本来就是我所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它们的高xdx潮。没有复述的活动是无从着落的,复述就是复活。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11
摘要:3月3日其实我和大师兄,二师兄早已破了荤戒。我们经常背着师傅一起去化斋。在路上,我们捉到个兔子、野鸡什么的就马上烤来吃,可解馋了!然后再化点儿斋饭带回去给师傅吃。想想师傅没得荤腥吃着实怪可怜的。于是,我们三个决定今天把兔子肉打碎拌在饭里,让师傅也吃点儿好的。我们端着混着肉的饭回来后却遍寻不到师傅,这可把大家急坏了!最后在一个小山洞里终于发现了师傅。 [点击阅读]
蒲柳人家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7
摘要: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爇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挂贼扣儿。那一年是一九三六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 [点击阅读]
1980年代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7
摘要:编者按:经出版方授权,本网刊载野夫先生新著《1980年代的爱情》部分精彩章节,以飨读者。0.在一个类似京城的城市,午后的茶艺馆萧条而寂寥。我坐在窗前懒洋洋的阳光下,对座的阴影中坐着一个女人--她像是我的情人或者女友,抑或其他接近暧昧的关系。她的面庞隐居在日光背后,只有性感的声音翻越了那些窗棂构成的光柱,散漫地抚摸着我的耳朵。 [点击阅读]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内容概要:2012年,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点击阅读]
王跃文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刘茁松身居湖南的王跃文在文坛一跃而起,使我想起鲁迅“文坛无须悲观”的预言。多年前我也曾在刊物做当代文学编辑,编着编着,就有点像鲁迅看当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似的,渐渐地有点“颓唐起来”了。近年来有缘埋头一项等身的古籍整理,与当代文学可说是分道扬镳啦。因此,当我在书店发现与我工作地仅一湘之隔的王跃文在长江黄河两河之隔的北京出了长篇小说《国画》,并且已在全国各地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我是惊讶惊叹又惊喜的。 [点击阅读]
万物生长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3
摘要:我在洗车酒吧遇见秋水,第一印象是他的眼睛亮得不寻常。洗车是我常去的酒吧之一。洗车在工人体育场东门靠南一点,原来真的是一个洗车的地方。等着洗车的人想坐坐,喝点什么,聊聊,后来就有了洗车酒吧。如果从工体东路过去,要上座桥,过一条水渠,穿一片柏树林子,挺深的。酒吧用红砖和原木搭在原来洗车房的旁边,洗车房现在还接洗车的活。 [点击阅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中文版自序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点击阅读]
夏日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4
摘要:羊年十一月初,步兵三连孕生一样大案:先是枪丢了一枝,其后,兵又死了一个。枪是新枪,铁柄全自动;兵是新兵,下士军衔,籍系郑州二七区,父为小学教师,母是环卫工人。事情乒然发生,震炸兵营。一时间,满地沸扬,草木皆惊,营连空气稀薄,整座营房都相随着案情颤动。事发时候,连长赵林和指导员高保新正在操场交心,其时正值夏末,黄昏网着世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