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四十九章审讯流犯艾尔通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艾尔通出来了,他稳步穿过了中甲板,爬上楼舱的梯子。他的眼睛暗淡无光,牙齿咬得紧紧的,痉挛地握着拳头,他即没有骄傲的神情,也没有屈辱的样子。他一到哥利纳帆爵士面前,就叉着胳臂,一声不响,显得安闲自在,等着人家的问话。“艾尔通,”哥利纳帆说,“我们又见面了,就在你想送到彭·觉斯那班流犯手里的这只邓肯号上,你和我们又见面了!”
  艾尔通听到这句话,嘴唇稍微颤翕了一下。他那没有表情的脸上泛起了一阵飞红。这阵飞红不是由于忏悔,却是由于劫船没有成功的耻辱。他原想做这条船的主人,现在却在这条船上做了囚犯了,而他的命运不久也就要在这条船上决定了。
  然而,他不回答。哥利纳帆耐心地等待着,但是他却固执地一句话也不说。
  “说话呀,艾尔通,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哥利纳帆又问。
  艾尔通迟疑了一下,他额头上的皱纹又深深地皱了一下,然后,以从容的声调回答说:
  “我没有什么可说的,爵士,我自己做得不周密,被人家抓起来,您爱怎么就怎么办好了。”
  回答了这句话之后。他就把眼睛转过去望着展开在西边的那带海岸,对他四周所发生的一切,装着漠不关心的样子。看他那副神情,仿佛他对那次事件完全是个局外人。但是哥利纳帆决心忍耐着。有一个极大的利害关系促使他要详细知道艾尔通的神秘历史,特别是有关哈利·格兰特和不列颠尼亚号的那一段。因此,他又继续审问下去,尽力压住心头的怒火,极度温和地说着话。
  “艾尔通,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你总不会拒绝回答我吧。首先,我应该叫你艾尔通呢,还是应该叫你彭·觉斯呢?你究竟是不是不列颠尼亚号上的水手?”
  艾尔通依然不动声色,望着海岸,对一切问题只当作没听见。
  哥利纳帆继续问那水手,眼睛渐渐发出光来。
  “你肯告诉我吗?你是怎样离开了不列颠尼亚号的,为什么跑到大洋洲来?”
  对方依然是沉默,面部没有一点表情。
  “你好好地听我说,艾尔通,你还是说的好。只有坦白,才是你唯一的出路。我最后再问你一次,你愿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
  艾尔通转头来对着哥利纳帆,眼睛盯着他眼睛:“爵士,我没有什么可回答的。应该由法院来证明我有罪,我不能自己证明自己有罪。”
  “要证明你有罪,太容易了!”哥利纳帆回答。“容易!爵士?”艾尔通带着讥讽的口吻说,“我觉得阁下说得太早了。我么,我敢断定,就是伦敦最精明的法官也拿我没有办法!既然格兰特船长已经不在这里作证了,谁又能说出我为什么到大洋洲来?既然警察当局从来没有抓到过我,而我的伙伴也都还是自由的,谁又能证明我就是警察当局在缉拿的那个彭·觉斯?除掉您,谁又能指出,不用说一个罪案吧,就是一个可遣责的行为,谁能指出是我做的?谁又能肯定地说我想劫取这只船,把它交给流犯?没有任何人啊,您听清楚了,没有任何人!您对我怀疑,好,但是,定一个人的罪,是要有确凿的证据的呀,而您却又没有确凿证据。因此,在提出反证之前,我始终是艾尔通,是不列颠尼亚号上的水手。”

  艾尔通说话时很兴奋,一会儿他又恢复了原来那个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一定以为他那一番话就可以结束这场审问。但是哥利纳帆还是要问下去的,他说:
  “艾尔通,我不是负责调查你的罪证的执法官,那不是我的事。我们双方的立场必须说个明白。我不想要你说出任何足以构成你的罪行的一句话。这,法庭会问你。但是,你也知道我是在找人,只要你说一句话,你就可以把我找错了的路线纠正过来。你愿意说吗?”
  艾尔通摇着头,显出决心不说的样子。
  “你愿意告诉我格兰特船长在哪里吗?”哥利纳帆问。
  “不,爵士。”
  “你愿意给我指出不列颠尼亚号失事的地点吗?”
  “也不。”
  “艾尔通,”哥利纳帆又说,几乎是用恳求的口吻,“如果你知道哈利·格兰特在哪里,至少你总肯告诉他那两个可怜的孩子一下吧?那两个孩子只等着你嘴里的一句话呀?”艾尔通迟疑了一下。脸上抽动了一阵。但是,低声地:“我不能够啊,爵士。”他含含糊糊地说。
  接着,他立刻又暴躁地补上一句,仿佛他在责备自己不该一时心软:“不!我不说!你尽管叫人吊死我好了!”
  “吊死!”哥利纳帆忽然怒不可遏地叫起来。
  之后,他又控制住自己,用庄重的声音回答说:“艾尔通,这里既没有法官,又没有刽子手。船到了前面是码头,我就把你交给英国官厅。”
  “这正是我所要求的!”他说。
  然后,他就安闲地走回到作为临时拘留他的那个房间,两名水手守在他的门外,负责着监视他的每个最小的动作。所有参加这场审问的人都感到愤慨和失望。
  哥利纳帆没有办法软化艾尔通,另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很明显,只有按照先前在艾登定的那个计划,回欧洲去了。这次弄得毫无成果的寻访工作,除非以后再继续去做了,因此,照此刻的形势看,不列颠尼亚号的踪迹仿佛是永远消失了,文件不能再有任何其他解释了,甚至于三十七度线上再也没有其他任何陆地了,因此邓肯号只有开回欧洲再说。
  可哥利纳帆和朋友们商量了一下之后,又特别和门格尔谈一谈回航的问题。门格尔去看了看煤仓,存下的煤至多还可以烧半个月,因此,必然在最近的一个中途站补充燃料。
  门格尔向爵士建议把船开到塔尔卡瓦诺湾,上足了煤,再开始作环球旅行。由这里到塔尔卡瓦诺湾是直航,又正在37度线上。到了塔尔瓦诺湾,游船大量补充了必需品之后,就可南行绕过合恩角,由大西洋的航线开回苏格兰。

  这计划被采纳了,立刻命令机械师加大气压。半小时后,船头就指向塔尔卡瓦诺湾,海面“太平”无事,恰符合太平洋的称号。晚上6点钟,新西兰最后的山峰已经在天边的热雾中消失了。
  这也就是说归航开始了。对那些勇敢的寻访者来说,回到格拉斯哥港而没有把哈利·格兰特带回来,该是多么扫兴的一次航行啊!所以,全体船员,出发时都是那样地快乐,开始时都是那样满怀信心,现在要重返欧洲,都觉得打了败仗回来,一个个垂头丧气。没有一个人想到重见故乡而感到兴奋,为了找回格兰特船长,谁都愿意再去冒一番海洋的风险,哪怕时间拖得再长些。
  所以,在欢迎哥利纳帆回船的那一阵“乌啦!”声之后,接着就是满船垂头丧气的情绪。旅客们不再频繁往来了,以前在征途上充满乐趣的那些谈笑现在也没有了。各人都跑到一边去,孤零零地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很难得有个把人走到甲板上来。
  其中有一个人,常反映着船上或忧或喜的情绪都要比别人夸大几分的,那就是巴加内尔,他平时在必要的场合,会从没有希望中找出一线希望,现在就连他也是愁眉苦脸的,默默无言了。人们很少见到他。他生来那种好说话的习惯,那种法国人特有的活泼,现在也变得沉默和沮丧。看起来,他甚至于比他的旅伴们还要伤心。哥利纳帆一谈到再去寻访,他就摇摇头,好象完全绝望的样子,好象他已经把不列颠尼亚号上遇难船员们的命运算得清清楚楚。人们感觉到他深信那几名遇难船员都一定是完蛋了。
  然而,船上还有一个人,他能说出不列颠尼亚号失事的究竟,可是迟迟不肯说。那就是艾尔通。无可怀疑,那个大坏蛋虽不一定知道格兰特船长目前的情况,至少知道船只失事的地点。不过,很明显地,格兰特一找到了,他就多了一个见证人,这对他是不利的。所以他固执着不肯说话。因此,船上的人,特别是水手们,对他表示十分愤怒,恨不得要打死他。
  好几次,哥利纳帆还想从他的嘴里套出几句话来。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没用。总之,艾尔通实在是太固执了,固执得莫名其妙,以至于少校竟以为他真的一点也不知道不列颠尼亚号和格兰特船长的遇难情形。而且少校的这种看法,也正和巴加内尔一样,因为这种看法正好印证了那地理学家个人的哈利·格兰特命运的悲观揣测。
  然而,如果艾尔通真的一点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坦白地承认他一点也不知道呢?他不知道,对他是并没有妨碍的呀。而他竟死也不肯开口,这就增加了制订新计划的困难了。由于艾尔通出现在大洋洲,人们就能推断哈利·格兰特也在大洋洲吗?关于这个问题,非要想尽一切办法促使艾尔通说话不可。

  海伦夫人看见她丈夫失败了,就要求允许她去和那水手的固执作斗争。男人不能成功的事,也许女人用她温和的影响是可以成功的。当太阳和狂风竞赛,看谁能使一个行路人脱下大衣的时候,狂风越刮,那行路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太阳稍微放出一点柔和的光芒,那人就立刻把大衣脱下来了,这不是古今流传的一个故事吗?哥利纳帆知道他年轻的妻子十分聪慧,因而让她去自由行事。
  这天,3月5日,艾尔通被带到海伦夫人的房间里来了。玛丽也被请来参加会谈,因为这少女的影响可能是很大的,而海伦夫人不愿忽视掉任何一点有帮助成功的因素。
  两位女客和那个不列颠尼亚号的水手关在房间里谈了一个钟头,但谈话的情形一点没有透露出来。她们说了些什么呢?她们用了些什么理由从他嘴里套出一点秘密呢?总之,这场盘问的详情始终没有人知道。但是到她们和艾尔通分手时,她们显出不成功的样子,她们甚至表现出一种真正的沮丧的神色。
  所以,当艾尔通被带回他自己的房间时,水手们拦在路上给了他许多暴力的威肋。而他呢,只耸耸肩,睬也不睬,这更增加了水手们对他的恼怒,直到门格尔和哥利纳帆亲自出面干涉才把这场公愤制止下去。
  但是海伦夫人并不就此自认失败了。她要和那个毫无心肝的人斗争到底,第二天她亲自跑到艾尔通的房间里去,以免他从甲板上经过时又引起大家的愤慨。
  仁慈又温柔的海伦夫人独自一人,面对面地和那个流犯头子谈判,整整谈了两个钟头。哥利纳帆象热锅上的蚂蚁,一直在那个房间旁边踱来踱去,有时下决心再把一切可以帮助成功的办法都尝试到底,有时又想叫妻子出来,不要白受那种谈判的痛苦。
  但是,海伦夫人这一次出来时,脸上显得有点把握了。她是不是套出了那个秘密呢?是不是感动了那坏蛋的最后的一点恻隐之心呢?
  少校看出来,不自主地表现出一种很自然的不相信的态度。
  然而消息立刻传播到全体船员里,说那流犯被海伦夫人说动了,这就和通了电流一般。所有的水手都聚到甲板上来,比奥斯丁吹哨子召集他们来做工还要快。
  哥利纳帆赶快迎上他的妻子:
  “他说了吗?”
  “说是没有说,但是,他对我的请求让步,他想见见你。”
  “啊!亲爱的海伦,你成功了!”
  “我希望能有一点成就,爱德华。”
  “你有没有许过他什么诺言,需要我再向他保证一下吗?”
  “我只许了一个诺言,亲爱的,那就是我答应叫你尽你的一切可能减轻那坏蛋必不可免的处罚。”
  “好得很,我亲爱的海伦。让艾尔通立刻来见我吧。”
  海伦夫人由玛丽陪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那水手又被带到方厅里来,哥利纳帆在方厅里等着他。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4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0
摘要:Chapter1序章“龙。”莫兰德边说,边从地上抓起一只干瘪的苹果,在双手之间丢来丢去。“扔啊。”外号“斯芬克斯”的拉蕾萨催促。他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我想看龙。”鲁尼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又矮又胖,尚有两岁才成年。“哪怕一眼都好。”我想萝希搂着我睡觉,佩特心想。 [点击阅读]
分歧者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作品导读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和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答案你知道。因为丑恶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妄图在某一天爆发出来,冲毁这世界。 [点击阅读]
初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献给巴-瓦-安年科夫①……客人们早已散去。时钟敲过了十二点半。只有主人、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和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还在屋子里。主人按了一下铃,吩咐收拾晚饭的残杯冷炙。“那么这件事就决定了,”他低声说着,更深地埋入圈椅里,并把雪茄点上火抽了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得讲讲自己初恋的故事。您先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 [点击阅读]
刺猬的优雅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马克思(开场白)1.播种欲望的人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平时从不跟我讲话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安托万帕利埃,这个古老工业家族的继承者,他的父亲是我八个雇主之一。他是资产阶级大财团打的最后的饱嗝——特别而毫无杂质——此时,他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条件反射似的向我阐述起他的大道理,甚至没有考虑到我是否能听得懂, [点击阅读]
加勒比海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就拿肯亚来说吧,”白尔格瑞夫少校说:“好多家伙讲个没完,却一个都没去过!我可在那度过了十四年的。也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老玛波小姐点了点头。这是她的一种礼貌性的和霭态度。白尔格瑞夫在一旁追问他一生中并不怎么动人的往事时,玛波小姐静静地寻找她自己的思路。这种司空见惯之事她早已熟悉了。顶多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而已。 [点击阅读]
动物农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庄园农场的琼斯先生锁好几间鸡棚准备过夜,只是这一天他喝得烂醉,竟忘记关上那几扇小门了。他东倒西歪地走过院子,手中一盏提灯的光圈也随着摇摇晃晃。走进后门,他把靴子甩掉,又从放在洗碗间的酒桶里给自己倒了这一天的最后一杯啤酒,就爬上床去。这时琼斯太太早已在那儿打呼噜了。琼斯先生寝室里的灯光一灭,农场里个个厩棚就响起一阵骚动和嘈杂的声响。 [点击阅读]
十一种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格蕾丝婚礼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没人还会要求她工作。事实上,不管她想不想,都没人会让她干活。??打字机旁的玻璃纸盒里摆着一朵白色栀子礼花,这是她的老板阿特伍德先生送的礼物,连同礼花一起的还有个信封,里面卷着一张十美元的布鲁明戴尔商场①的购物礼券。自打那次在事务所圣诞派对上她热烈拥吻阿特伍德先生后,他总是待她彬彬有礼。 [点击阅读]
十字军骑士
作者:佚名
章节:103 人气:0
摘要:——《十字军骑士》亨利克·显克维奇是我国读者熟悉的波兰著名作家。他的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和短篇小说集早已介绍到我国来了。《十字军骑士》是作者另一部重要的历史长篇小说,这次介绍给我国读者,将使我国读者对这位作家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 [点击阅读]
千只鹤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栗本近子之会”每次在圆觉寺深院的茶室里举办茶会的时候,菊治照例收到请帖,可是自从父亲辞世后,他一次也不曾去过。因为他觉得给她发请帖,只不过是一种顾及亡父情面的礼节而已,实在不屑一顾。然而,这回的请帖上却附加了一句:切盼莅临,见见我的一个女弟子。读了请帖,菊治想起了近子的那块痣。菊治记得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