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高老头 - 高老头读书笔记——被上帝遗弃的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被上帝遗弃的人
  ——巴尔扎克《高老头》的人物原型与典型性*研究
  巴尔扎克作为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观念是用小说来进行社会研究。他认为,“从来小说作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因此,他在《人间喜剧》中为我们展开了一条历史长廊,塑造了两千多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他的作品《高老头》中则出现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原型,按批判现实主义的定义,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在我看来,《高老头》中的人物典型则是“被遗弃的人”。
  高老头。高老头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是被遗弃的典型代表。
  先于《高老头》,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代表作《李尔王》中塑造了一个被遗弃的昏君的形象。李尔王有三个女儿,他要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她们,而条件就是让她们表述对父亲的爱。大女儿和二女儿口甜舌滑,骗得李尔的信任,而三女儿则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父亲,但她并没有用恭维的言辞去取悦父亲,结果遭到李尔的唾弃。他把自己的国土一半分给了大女儿,另一半分给了二女儿,而三女儿则没有任何财产作为嫁妆。然而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先前把自己对父亲的爱吹得天花乱坠的两个女儿则把父亲当作皮球踢来踢去,而本是国王的李尔反倒无处容身,露宿风雨之中。最后还是三女儿在父亲落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助他起兵收复国土,可惜以失败告终,而三女儿也死于非命。
  而到了巴尔扎克塑造高老头的时候,作者启用了“极端情|欲模式”,将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如果将《高老头》仅作为一篇独立的小说,它和《李尔王》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了。李尔王有三个女儿,而高老头只有两个。然而高老头也有拉斯蒂涅,可以在他落难的时候倾力相助,虽然拉斯蒂涅最后也不免卷入了巴黎上层社会的堕落漩涡。我们可以把李尔王和高老头设为F,把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及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设为B与C,把李尔王的三女儿和拉斯蒂涅设为A。那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原型模式:F把自己的所有资本留给了后代B和C,但B和C则共同将F 遗弃,最后F在落难中得到了A的帮助,然而还是以悲剧收场。可以看出,这是《李尔王》的故事模式,同时也是《高老头》的故事模式。
  在F中,李尔王和高老头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有:1,他们都是作为父亲(Father),是财产的最初拥有者;2,他们的财产所托非人(B和C),最后惨遭遗弃;3,他们都得到了A(assistant)的帮助;4,他们最后都醒悟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5,悲剧的下场。在第1点和第2点中,他们表现得最为相似:同是财产的最初拥有者,同样毫无保留地把财产分给了不该分给的人。而遭受遗弃的方式不同,李尔王虽然一开始还分别在女儿家住,但和高老头相比,他应该是一开始就被彻底遗弃;至于高老头,他把女儿们送进了圣日耳曼的上流社会当贵族夫人,而自己则在伏盖公寓里面过着下层人民的生活。一开始由于他还保有一份比较丰厚的年金,因此他的女儿还和他有着联系。然而每一次他的女儿来找他,无非也是来找他要钱抵债,这使得高老头最后穷困潦倒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被逐步遗弃的。在第3点中,他们得到的是不同的帮助,相比高老头,李尔王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忠心的大臣和三女儿的帮助,甚至是法兰西的军力援助。而高老头的身边只有拉斯蒂涅和一个医科学生,总的来说还是拉斯蒂涅对他的帮助比较多。然而拉斯蒂涅对他的帮助,一开始也只是满足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他从拉斯蒂涅的口中得到了两个女儿的情况,尤其是二女儿但斐纳。另一方面就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为他送终,替他收尸。而从第4点看来,他们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是醒悟,但李尔王醒悟得更早,也醒悟得更彻底,他甚至在三女儿和法兰西王的帮助下,试图收复失地。而高老头则是在将死之时才得以悔悟。他终于知道原来“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他终于明白到了假如自己把家私留着,“她们就会来了,会把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可惜的是这个时候,他说出了一直潜藏心中但一直不敢相信的话后,依然在为自己的女儿申辩,这就是高老头的“极端父爱”。

  在此,我们应该对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的两种处理方法的不同探究一下原因:为什么李尔王可以到最后反戈一击而高老头却始终在父爱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这除了作家个人的风格以外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呢?我想也许在作家的思想和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中可以得出答案。首先莎士比亚的思想较巴尔扎克来说比较单一,他纯然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提倡以同情、仁爱、真诚等人文主义原则来同丑恶的现实相对立,表达出他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念。而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则是充满了矛盾的。他既是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又对贵族阶级充满了向往,力图跻身贵族的行列。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也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接受封建的教义;他既是唯物主义者,又对神秘主义感兴趣。但是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却是十分明确的,他虽然倾心于贵族的身份,但从现实主义的创作角度来说,他“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时代,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的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号召解放“人”,因此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他可以看到封建道德的堕落,然而也存留着道德上的希望。到了巴尔扎克的时代,资产阶级节节胜利,封建主义强力反扑,而工人阶级则走上了历史舞台,社会形势变化剧烈,政治体制迅速更迭,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巴尔扎克看来,没有什么思想是绝对正他确的,因此,也许当“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把看到的一切以现实主义的方法记录下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因此,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因此,他用“绝对情|欲”的模式来增加人物的典型性*;因此,高老头的结局则是必然的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高老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伏脱冷和拉斯蒂涅,他们同样具有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他们的共同特征应该是具有绝对的野心,伏脱冷更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代表。而他们两人的关系,同样可以在先前的作品中找到人物的原型。
  伏脱冷的原型是“引诱者”和“野心家”以及“异类”。从“引诱者”的原型来看,伏脱冷和《圣经》里面的蛇是一样的,蛇引诱夏娃吃禁果,从而被逐出“伊甸园 ”。当然讲到相似点的话,他和弥尔顿《失乐园》里面的撒旦更为相像。弥尔顿塑造的撒旦,既有野心和能力,也是神界的异类。他反叛上帝,起义失败而被打下地狱,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冲破了地狱之门,潜入蛇神,引诱夏娃和亚当吃禁果,导致他们被逐出伊甸园。而另一个和可以作为伏脱冷的人物原型的则是《浮士德》传说中的靡菲斯特。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赌,以浮士德的灵魂作为赌注。浮士德和他签订契约,去经历人生。而一旦浮士德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靡菲斯特所有,他则代替靡菲斯特下地狱。靡菲斯特同样是“引诱者”、“野心家”和“异类”。除此之外,无论是撒旦,靡菲斯特,或是伏脱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或者说是有相似的一面,那就是既有破坏的一面,又有促进改革的一面。和靡菲斯特的以恶来推动善的发展不同,伏脱冷的主要促进作用表现在他对社会的腐朽败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毫不留情的鞭挞,可以说是“以恶抗恶”了。伏脱冷的典型性*表现在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以及极端的野心之中。作为一个苦役犯,他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不惜引诱拉斯蒂涅走上堕落的道路,来满足自己的目的。这既是可耻的,又是可悲的,其可悲之处在于这种做法是可以被当时巴黎的道德准则所理解的。可以说,作为一个苦役犯,他是被社会遗弃的人;而作为一个野心家,他确实可以被社会理解的人。

  而拉斯蒂涅的原型则是“被引诱者”、“从善良走向堕落”以及“野心家”。作为一个外省的贵族,他有着淳朴的道德观念。然而他在巴黎上的三节课,则把他的人生观彻底改变了。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以逐利为生的资本家、野心家。他是一个被道德遗弃的人。他如同夏娃被撒旦诱惑一样,被伏脱冷为他指出的前景诱惑。当然,除了伏脱冷以外,鲍赛昂夫人对他的“教导”:让他把别人像驿马一样去骑,除了自己,一切都微不足道。然后,高老头之死为他上了巴黎社会的最后一课。他终于知道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金钱决定一切,道德微不足道。他和浮士德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虽然他们的价值并不相同,浮士德是追求人类的终极意义,拉斯蒂涅追求的是上流社会的名声和金钱——而走上了魔鬼为他挖好的道路。不同的是,浮士德由于上帝的救赎而幸免于难,没有堕落到地狱;而拉斯蒂涅则彻底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究其不同的原因,也与上述的一样,是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决定的。在巴尔扎克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得到救赎——欧也妮·葛朗台不能,邦斯舅舅不能,高老头不能,拉斯蒂涅不能,伏脱冷就更不能。
  可以说,在《人间喜剧》的时代,巴尔扎克的所处的社会,正如尼采所言,“上帝已经死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寻羊冒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星期三下午的郊游从报纸上偶然得知她的死讯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他在听筒旁缓缓读了一家晨报的这则报道。报道文字很一般,大约是刚出大学校门的记者写的见习性文字。某月某日某街角某司机压死了某人。该司机因业务过失致死之嫌正接受审查。听起来竟如杂志扉页登载的一首短诗。“葬礼在哪里举行?”我问。“这——不知道。”他说,“问题首先是:那孩子有家什么的吗?”她当然也有家。 [点击阅读]
小城风云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基思-兰德里在前线服役二十五年之后踏上了归途,他驾驶着他的萨伯900型轿车①,从宾夕法尼亚大街转入宪法大街一直往西,沿着草地广场②朝弗吉尼亚方向行驶,开过了波托马克河上的罗斯福大桥。他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瞥见了林肯纪念堂,向它挥了挥手,然后顺着66号国道继续往西开,离开了首都华盛顿。 [点击阅读]
小老鼠斯图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向北,再向北,直到永远——译者序“我希望从现在起一直向北走,直到生命的结束。”“一个人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修理工说。“是的,我知道,”斯图亚特回答。——《小老鼠斯图亚特》不管朝什么方向走行路,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就该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斯图亚特是这样想的,怀特是这样想的。我也是。不过,行路可能是枯燥的,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行路也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点击阅读]
小逻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为了适应我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一种教本的需要起见,我愿意让这个对于哲学全部轮廓的提纲,比我原来所预计的更早一些出版问世。本书因限于纲要的性质,不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详尽发挥,而且又特别紧缩了关于理念的系统推演的发挥。而系统的推演必定包皮含有我们在别的科学里所了解的证明,而且这种证明是一个够得上称为科学的哲学所必不可缺少的。 [点击阅读]
小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卢贡——马卡尔家族》应当是由20部小说组成。1896年此套系列小说的总体计划业已确定,我极其严格地遵守了这一计划。到了该写《小酒店》的时候,我亦如写作其他几部小说一样①完成了创作;按既定的方案,我丝毫也未停顿。这件事也赋予我力量,因为我正向确定的目标迈进。①《小酒店》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的第七部。前六部小说在此之前均已如期发表。 [点击阅读]
小银和我
作者:佚名
章节:142 人气:0
摘要:——和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严文井许多年以前,在西班牙某一个小乡村里,有一头小毛驴,名叫小银。它像个小男孩,天真、好奇而又调皮。它喜欢美,甚至还会唱几支简短的咏叹调。它有自己的语言,足以充分表达它的喜悦、欢乐、沮丧或者失望。有一天,它悄悄咽了气。世界上从此缺少了它的声音,好像它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一样。这件事说起来真有些叫人忧伤,因此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为它写了一百多首诗。每首都在哭泣,每首又都在微笑。 [点击阅读]
少女的港湾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这是在盛大的入学典礼结束后不久的某一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的走廊上涌向钟声响彻的校园里。奔跑着嬉戏作乐的声音;在樱花树下的长凳上阅读某本小书的人;玩着捉迷藏游戏的快活人群;漫无目的地并肩散步的人们。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们热热闹闹地从下面的运动场走了上来。看样子是刚上完了体操课,她们全都脱掉了外衣,小脸蛋儿红通通的。高年级学生们俨然一副遴选美丽花朵的眼神,埋伏在树木的浓荫下,或是走廊的转弯处。 [点击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坐在桌旁早餐,他除了时常彻夜不眠之外,早晨总是起得很晚的。我站在壁炉前的小地毯上,拿起了昨晚那位客人遗忘的手杖。这是一根很精致而又沉重的手杖,顶端有个疙疸;这种木料产于槟榔屿,名叫槟榔子木。紧挨顶端的下面是一圈很宽的银箍,宽度约有一英寸。上刻“送给皇家外科医学院学士杰姆士·摩梯末,C.C.H.的朋友们赠”,还刻有“一八八四年”。 [点击阅读]